典型岩体特征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岩体地质特征~

拾金坡金矿床产于拾金坡复式岩体的边部。该岩体位于安西县辉铜山—花牛山一线之西北,白峡尼山之东,狼山以南,是区内最为重要的含金岩体。迄今为止,在拾金坡复式岩体中已经发现金沟井、拾金坡、磨金硐、南金滩等中小型矿床及十余个金矿点。该岩体呈岩基产出,近EW向长条状展布,东部大西部小,近似楔形。据1:20万方山口幅区调报告的统计,拾金坡岩体东西长66 km,东段宽12~18 km,西段宽3~4 km,总面积在600 km2以上。岩体西北缘大都被第四系覆盖,在狼山南可见其侵入中震旦统洗肠井群中;南缘沿宝石山一带侵入中下奥陶统花牛山群,使围岩呈半岛状出现;在玉石岭北东见有二叠系地层不整合其上(图3-1)。依不同期次岩体的相互接触关系,拾金坡复式岩体可划分为三期:第一期为石英闪长岩株,主要在该复式岩体西部的白山头南、白峡尼山北一带出现,面积13km2。岩石为中粗粒结构,主要由半自形斜长石(50%~60%)、柱状角闪石(10%~20%)、他形石英(5%~15%)和钾长石(5%~25%)组成,次要矿物有单斜辉石、绿帘石、黑云母等。第二期为中粗粒斑状花岗岩,为该复式岩体的主侵入体,出露面积占岩体总面积的90%以上。岩石具似斑状结构,似斑晶占岩石成分的15%~40%,主要为自形板状的钾长石,具卡氏双晶,为微斜条纹长石,其内往往包裹有斜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形成交代残留结构,少数为石英和云母,粒径一般大于15mm,部分可达50mm,基质具细粒花岗结构,粒径一般在2~5mm左右,主要由钾长石(10%~20%)、斜长石(20%)、石英(15%~30%)、黑云母(5%)和少量的磷灰石、榍石、锆石、磁铁矿等副矿物(1%~2%)组成。斜长石多已蚀变为绢云母或绿泥石,黑云母大都蚀变为绿泥石且析出金红石,使岩石标本在地表呈灰白、灰绿色夹肉红色(图3-2a)。第三期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株,主要在该复式岩体的东西边缘出现,面积12km2。岩石呈细粒花岗结构,由半自形斜长石(35%~40%)、等轴粒状微斜长石(30%~35%)、石英(25%~30%)和黑云母(2%~3%)等组成,斜长石和黑云母也部分蚀变为绢云母和绿泥石(田志永,1993)。岩体地表脉岩十分发育,走向主要为NE和近EW向,少数为SN和NW向,包括细粒花岗岩脉、伟晶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石英脉、云斜煌斑岩脉、辉绿(玢)岩脉和辉长岩脉等,以辉绿(玢)岩脉和石英脉分布最为广泛。岩脉之间的相互穿插关系为:细粒花岗岩脉被含金石英脉切穿(图3-3a),云斜煌斑岩脉被花岗斑岩脉切穿,细粒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和云斜煌斑岩脉有被辉绿(玢)岩脉切穿。早期的含金石英脉被辉绿(玢)岩脉切穿(图3-3b),晚期的不含金石英脉又切穿辉绿(玢)岩脉(图3-3c)。
在拾金坡岩体的中粗粒斑状花岗岩中发育有形态各异的暗色微粒包体,形态有浑圆状、透镜状等,直径一般在10 cm之内。包体与寄主花岗岩的界限清晰,一般呈突变关系,局部可见包体岩浆与寄主岩浆的“反应边”。包体粒度明显比寄主岩细,与寄主岩接触处可见冷凝边,部分包体中还可见到与寄主岩相似的钾长石斑晶(图3-2b)。寄主花岗岩为中粗粒似斑状结构,组成矿物主要有钾长石(40%~45%)、斜长石(20%~25%)、石英(25%~30%)和黑云母(7%~8%)等,副矿物有锆石、榍石、磷灰石和钛铁氧化物等。石英斑晶多呈碎斑,且常见“港湾状”溶蚀边,周围被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包围(图3-2c)。岩石大都遭受强烈蚀变,黑云母大都被绿泥石交代,斜长石也部分转变为绢云母等。暗色微粒包体呈半自形细粒结构(图3-2d),主要组成矿物有斜长石(30%~35%)、钾长石(25%~30%)、黑云母(15%~20%)、角闪石(10%~15%)和石英(5%~7%),其中斜长石常形成增生环带(图3-2e),周围被石英和钾长石包围,黑云母呈溶蚀状。副矿物有榍石、磷灰石、锆石和褐帘石以及钛铁氧化物等,其中磷灰石是暗色微粒包体中最主要的副矿物。镜下观察磷灰石晶体呈细长柱状、针状,长宽比一般接近10,最高可达20(图3-2f),说明其形成于淬冷、快速结晶的环境(周新民等,1992;张晓琳等,2005)。

图3-2 拾金坡斑状花岗岩和暗色包体的手标本及显微照片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1],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或喷出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从地表向下16公里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形成条件、分布规律、成因、成矿关系以及岩石的演化过程等。它属地质科学中的重要的基础学科。
[编辑本段]岩石的性质
岩石工程性质无怪乎就是物质成分(颗粒本身的性海边岩石质)、结构(颗粒之间的联结)、构造(成生环境及改造、建造)、现今赋存环境(应力、温度、水)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如果是岩体,则取决于结构面和岩块两个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结构面起着控制性作用。
[编辑本段]岩石的历史
地球形成之初,地核的引力把宇宙中的尘埃吸过来,凝聚的尘埃就变成了山石,经过风化,变成了岩石。接着就变成陨石,在没有落入地球大气层时,是游离于外太空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若是落入大气层,在没有被大气烧毁而落到地面就成了我们平时见到的陨石,简单的说,所谓陨石,就是微缩版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而留下的残骸。几亿年过去了,世界上就有了无数岩石。现在人类 在岩土工程界,常按工程性质将岩石分为极坚硬的、坚硬的、中等坚硬的和软弱的四种类型。正在向定量方向发展。 古老岩石都出现在大陆内部的结晶基底之中。代表性的岩石属基性和超基性的火成岩。这些岩石由于受到强烈的变质作用已转变为富含绿泥石和角闪石的变质岩,通常我们称为绿岩。如1973年在西格陵兰发现了同位素年龄约38亿年的花岗片麻岩。1979年,巴屯等测定南非波波林带中部的片麻岩年龄约39亿年左右。 加拿大北部的变质岩—阿卡斯卡片麻岩是保存完好的古老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放射性年代测定表明阿卡斯卡片麻岩有将近40亿年的年龄,从而说明某些大陆物质在地球形成之后几亿年就已经存在了。 最近,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发现了一批最古老的岩石,根据其中所含的锆石矿物晶体的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年龄”约为43亿至44亿岁,是迄今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样本,根据这一发现可以推论,这些岩石形成时,地球上已经有了大陆和海洋。在地球诞生2亿至3亿年后,可能并不象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由炽热的岩浆所覆盖,而是已经冷却到了足以形成固体地表和海洋的温度。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4亿年前可能就已经完成了。 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岩石是冀东地区的花岗片麻岩,其中包体的岩石年龄约为35亿年。 澳大利亚西部Warrawoona群中的微化石在形态结构上比较完整。它们究竟是蓝藻还是细菌目前尚难确定。通常认为,早期叠层石是蓝藻建造的,叠层石是蓝藻存在的指示。如果3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蓝藻,则说明释氧的光合作用早就开始了,这便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直到20亿年前大气圈才积累自由氧呢?从35亿年前到20亿年前中间相隔15亿年之久,为什么氧的积累如此缓慢?对此当然有不同的解释。例如近年来已经发现叠层石也可能完全由光合细菌建造,或甚至由非光合细菌建造。 最古老生命存在的间接证据中较重要的是格陵兰西部条带状铁建造(BIF)和轻碳同位素。如果证据成立,则由此可推断在38亿年前的地球上已经出现进行释氧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即类似蓝藻的生物。根据Cloud的解释,BIF是由光和微生物周期性地释氧而引起亚铁氧化为高价铁沉积下来的。轻碳同位素也是光合作用的间接证据。但反对的意见认为,BIF形成所需的氧可以通过大气中的水分子的光分解来提供,而轻碳同位素可能来自碳酸盐的热分解。 十八世纪末岩石学从矿物学中脱胎出来而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岩石学发展的初期,主要研究的是火成岩,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变质岩,而沉积岩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岩石学正沿着岩浆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和变质岩石学三个主要的分支方向发展。
[编辑本段]岩石的应用
一、做建材的岩石 1. 大理岩:大理岩的岩面质感细致,常用来作为壁面或地板。由于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因此也是制造水泥的原料。大理岩材质软而细致,是很好的雕塑石材,许多有名的雕像都是由大理岩作成的,如著名的维纳斯像。其他如墙面或摆饰,也常是由大理石加工琢磨而成,如花瓶、烟灰缸、桌子等家用品。 2. 花岗岩:本土的花岗岩只有在金门才看得到,因此金门的老房子几乎都是用花岗岩做成的。台湾的寺庙所用的花岗岩,是来自福建,多用于寺庙里的龙柱、地砖、石狮。 3. 板岩:因其容易裂成薄板状,且在山区极易取得,故原住民至今仍使用板岩作为建材,筑成石板屋或围墙。 4. 砾岩:有些砾岩含有鹅卵石及砂,而且胶结不良,容易将它们分散开来,例如:台湾西部第四纪的头嵙山层中就是这种砾岩,其中卵石和砂都是建材。 5. 石灰岩:台湾最常见的石灰岩是由珊瑚形成的,通称为珊瑚礁石灰岩。在澎湖,珊瑚礁石俗称「石」,居民用以作为围墙建材,以遮蔽强烈的东北季风,保护农作物。 6. 泥岩:由于其主要成分是黏土,自古就被作为砖瓦、陶器的原料。 7. 安山岩:由于材质坚硬,亦常用来作庙宇的龙柱、墙壁的石雕、墓碑、地砖等。 二、可提炼金属的矿物 1. 金矿:含金的岩石经过风化和侵蚀作用,金会被分离出来而成自然金,因为金比泥沙重得多,容易沉积下来,经过淘洗,就成为黄金。 2. 黄铜矿:黄铜矿是提炼铜最主要的矿物。 3. 方铅矿:方铅矿呈现铅灰色,有立方体的解理,是最重要的含铅矿物。 4. 赤铁矿:赤铁矿外观颜色呈现铁灰色或红褐色,是最重要的含铁矿物。 5. 磁铁矿:磁铁矿属含铁矿物,具有磁性,吸附含铁物质。 三、珍贵的宝石 矿物若具有坚硬、稀有、耐久、透明且颜色美丽的特点,即常被用来作为装饰品,一般称为宝石,以下是常见的宝石简介: 1. 钻石:即俗称的金刚石,有许多种颜色,如淡黄、褐、白、蓝、绿、红等,其中以无色透明的价值最高。 2. 刚玉:刚玉也有许多不同的颜色,如:红色的刚玉俗名红宝石,蓝色的刚玉叫做蓝宝石。其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铝。 3. 蛋白石:一般为无色或白色,有些具有特殊的晕彩。 4. 水晶:纯石英单晶称为水晶,水晶内因含不同杂质而呈现不同颜色,如:黄水晶、紫水晶等。石英的纤维状显微晶聚合体称为玉髓;石英的粒状显微晶聚合体称为燧石,这两种矿物是台东县重要的玉石。 四、做为颜料 有些矿物具有特别的颜色,可用来作成颜料,如蓝色的蓝铜矿,绿色的孔雀石,红色的辰砂。 五、其他用途 1. 石英:石英是制造玻璃及半导体的主要原料,如:苗栗县汶水溪的上福基砂岩中的石英砂即为制造玻璃的主要材料。 2. 方解石:方解石存在于大理岩及石灰岩中,是制造水泥的主要原料。 3. 白云母:白云母因不导电、不导热且具有高熔点的特性,因此经常被用来作为电热器中绝缘体的材料。 4. 石墨:硬度低,且具有油脂光泽,条痕为黑色,常用于制造铅笔芯,此外石墨还可以做成润滑剂、电极、坩埚等。 5. 硫磺:火山地区的温泉中即含有黄色的硫磺。 6. 石膏:石膏一般用于固定骨折受伤处,或做成塑像,也用于建筑工业。 7. 磷灰石:用于制造农业用磷肥。 8. 蛇纹石:含有镁的成分,可用于炼钢工业上。 9. 滑石:硬度低,有滑腻感;通常被研磨成粉末,以制造颜料、爽身粉、去污粉、化妆品等。
[编辑本段]岩石的产地
地球形成之出,地核的引力把宇宙中的尘埃吸过来,凝聚的尘埃就变成了山石,经过风化,变成了岩石。接着就变成陨石,在没有落入地球大气层时,是游离于外太空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若是落入大气层,在没有被大气烧毁而落到地面就成了我们平时见到的陨石,简单的说,所谓陨石,就是微缩版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而留下的残骸。
[编辑本段]岩石的种类
① 火成岩 也称岩浆岩。来自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当熔浆由火山通道喷溢出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常见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当熔岩上升未达地表而在地壳一定深度凝结而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按侵入部位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花岗岩、辉长岩、闪长岩是典型的深成岩。花岗斑岩、辉长玢岩和闪长玢岩是常见的浅成岩 。根据化学组分又可将火成岩分为 超基性岩 (SiO2 ,小于45%)、 基性岩 (SiO2 ,45%~52%)、 中性岩 (SiO2 ,52%~65%)、 酸性岩 (SiO 2 ,大于65%)和 碱性岩 (含有特殊碱性矿物,SiO 2 ,52%~66%)。火成岩占地壳体积的64.7%。 ② 沉积岩 。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物质、火山碎屑、有机物及少量宇宙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碎屑岩 、 粘土岩 和化学岩(包括生物化学岩)。常见的沉积岩有 砂岩 、凝灰质砂岩、 砾岩 、粘土岩、 页岩 、 石灰岩 、 白云岩 、 硅质岩 、 铁质岩 、 磷质岩 等。沉积岩占地壳体积的7.9%,但在地壳表层分布则甚广,约占陆地面积的75%,而海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年龄古老。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化石,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被称作是纪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③ 变质岩 。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根据变质作用类型的不同,可将变质岩分为5类: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和交代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 糜棱岩 、碎裂岩、 角岩 、板岩、 千枚岩 、 片岩 、 片麻岩 、 大理岩 、 石英岩 、角闪岩、片粒岩、榴辉岩、 混合岩 等。变质岩占地壳体积的27.4%。 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不同种类的岩石含有不同的矿产。以火成岩为例,基性超基性岩与亲铁元素,如铬、镍、铂族元素、钛、钒、铁等有关;酸性岩与亲石原素如钨、锡、钼、铍、锂、铌、钽、铀有关;金刚石仅产于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铬铁矿多产于纯橄榄岩中;中国华南燕山早期花岗岩中盛产钨锡矿床;燕山晚期花岗岩中常形成独立的锡矿及铌、钽、铍矿床。石油和煤只生于沉积岩中。前寒武纪变质岩石中的铁矿具有世界性。许多岩石本身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北京的汉白玉(一种白色大理岩)是闻名中外建筑装饰材料,南京的雨花石、福建的寿山石、浙江的青田石是良好的工艺美术石材,即使那些不被人注意的河沙和卵石也是非常有用的建筑材料。许多岩石还是重要的中药用原料,如麦饭石(一种中酸性脉岩)就是十分流行的药用岩石。岩石还是构成旅游资源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的名山、大川、奇峰异洞都与岩石有关。我们祖先从石器时代起就开始利用岩石,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游、医……无一能离开岩石。研究岩石、利用岩石、藏石、玩石、爱石已不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逐渐变成广大群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岩石的风化 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次生变化的现象。导致上述现象的作用称风化作用。分为:①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胀缩、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和盐类结晶引起的撑胀、岩石因荷载解除引起的膨胀等。②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矿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矿物,从而引起岩石膨胀崩解的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分解为新矿物的水解作用;岩石因受空气或水中游离氧作用而致破坏的氧化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包括动物和植物对岩石的破坏,其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亦属物理风化作用,其尸体分解对岩石的侵蚀亦属化学风化作用。人为破坏也是岩石风化的重要原因。岩石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4个级别。 大约在200年前,人们可能认为高山、湖泊和沙漠都是地球上永恒不变的特征。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高山最终将被风化和剥蚀为平地,湖泊终将被沉积物和植被填满,沙漠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行踪不定。地球上的物质永无止境地运动着。暴露在地壳表面的大部分岩石都处在与其形成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而且地表富含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岩石极易发生变化和破坏。表现为整块的岩石变为碎块,或其成分发生变化,最终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和土壤。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的机械碎裂和化学分解过程称为风化。由于风、水流及冰川等动力将风化作用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过程叫做剥蚀 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新矿物的作用称物理风化作用。如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和盐分结晶等作用均可使岩石由大块变成小块以至完全碎裂。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主要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式进行。 虽然所有的岩石都会风化,但并不是都按同一条路径或同一个速率发生变化。经过长年累月对不同条件下风化岩石的观察,我们知道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差异很大。节理、层理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物的粒度,又决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风化速率的差异,可以从不同岩石类型的石碑上表现出来。如花岗岩石碑,其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矿物。这种石碑就能很好地抵御化学风化。而大理岩石碑则明显地容易遭受风化。 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气温、降雨量以及生物的繁殖状况而表现的。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气温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岩石的分解向纵深发展可形成巨厚的风化层。在极地和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冷,化学风化的作用不大,岩石易破碎为棱角状的碎屑。最典型的例子,是将矗立于干燥的埃及已35个世纪并保存完好的克列奥帕特拉花岗岩尖柱塔,搬移到空气污染严重的纽约城中心公园之后,仅过了75年就已面目全非。 地势的高度影响到气候: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山麓与山顶的温度、气候差别很大,其生物界面貌显著不同。因而风化作用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作用也具普遍意义:地势起伏大的山区,风化产物易被外力剥蚀而使基岩裸露,加速风化。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气候和日照强度,如山体的向阳坡日照强,雨水多,而山体的背阳坡可能常年冰雪不化,显然岩石的风化特点差别较大。 剥蚀与风化作用在大自然中相辅相成,只有当岩石被风化后,才易被剥蚀。而当岩石被剥蚀后,才能露出新鲜的岩石,使之继续风化。风化产物的搬运是剥蚀作用的主要体现。当岩屑随着搬运介质,如风或水等流动时,会对地表、河床及湖岸带产生侵蚀。这样也就产生更多的碎屑,为沉积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岩石在日光、水分、生物和空气的作用下,逐渐被破坏和分解为沙和泥土,称为风化作用。沙和泥土就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

3.2.1 铜官山岩体

铜官山岩体位于铜官山背斜北西翼,岩体呈岩株状产出,出露面积约1.5 km2,岩体平面上呈椭圆形,为北东向延长。岩体的北西、南东两侧倾向北西,倾角36°~80°,岩体侵入产状基本上和地层一致,局部地方有分叉现象,北东、南西两侧倾向南西,倾角70°~85°。岩体围岩为晚泥盆世的石英砂岩,晚石炭世的黄龙组—船山组灰岩、白云质灰岩,中二叠世的栖霞组和茅口组灰岩、硅质页岩夹灰岩,中晚二叠世的龙潭组砂岩和大隆组硅质页岩。岩体中有闪长岩脉、长英质细晶岩脉及细小的钾长石脉穿插,产状以5°∠59°、335°∠48°为主,岩体无明显的分相。岩体中含有较多的包体,局部地方成群成带分布。包体具有典型的微粒自形结构和斑状结构,矿物为斜长石(40%~50%)、角闪石(25%~30%)、黑云母(7%~8%)、钾长石(10%~12%)和石英(8% ~10%)以及副矿物磷灰石、榍石、锆石和磁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斑晶为斜长石,矿物化学成分类似于寄主岩中的斜长石。部分斜长石横跨于包体和寄主岩的边界上,还有部分斜长石具有椭圆形偏基性的斜长石核。基质中的斜长石具有反环带结构,包裹了大量的针状磷灰石;部分石英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状角闪石,这些结构特征表明了包体岩浆注入寄主岩浆中快速冷却的结果(Rainer et al.,2000;狄永军等,2003)。岩体发育矽卡岩化、透辉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在岩体接触带及其附近,自南向北分别产出白家山、宝山、老山、小铜官山、老庙基山、松树山及罗家村、笔山8个矿床。部分研究者在研究该岩体时,有时称小铜官山岩体或老庙基山岩体等,其实都是铜官山岩体,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3.2.2 天鹅抱蛋岩体

天鹅抱蛋岩体属浅成小岩株,出露面积约0.8 km2,地表略呈 “人” 字形,向南东方向超覆于二叠纪栖霞组之中。岩性以石英二长闪长岩为主,局部为闪长岩。研究表明,该岩体是一个多次侵位的复式岩体。东南部接触带的外带离岩体50~100 m有马山金矿,岩体与碳酸盐地层接触处有零星矽卡岩和硫铁矿体分布。卫片、航片及物探重磁异常等资料表明,该岩体与铜官山、金口岭及虎山岩体等邻近的中酸性小岩株在深部相连,可能为深部岩浆房的岩浆演化而成,其演化系列为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具中-细粒花岗结构,闪长岩具柱粒状结构,花岗岩具微文象结构,致密状、角砾状及脉状构造。石英中见多相包裹体。斜长石发育环带结构。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演化由富Mg到贫Mg,由富Na到富K。呈浸染状分布的硫化物S同位素的δ34S为+5.11‰,明显低于壳源S(δ34S>+15‰),说明硫来自岩浆。副矿物为磁铁矿-磷灰石-榍石-锡石-刚玉型。磁铁矿含量高达0.5% ~1.76%,与石原舜三的磁铁矿系列花岗岩类似(0.1%~2%)。磁铁矿中含Au达194×10-9,而石英二长闪长岩中的Cu为30×10-6,Zn为50 ×10-6,Pb为0.01×10-6,Au为30×10-9,高于同类岩石的丰度值8倍。岩体接触带普遍具有金矿化(含Au为(0.5~1)×10-6)(周真,1984)。岩体含硫0.01% ~0.29%,远远高于一般的岩体,表明深部原始岩浆本身硫含量较高,可以为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提供硫源。

3.2.3 金口岭岩体

金口岭岩体位于铜陵市西约1.5 km处,岩体呈一不规则圆形,向北西突出,出露面积约5 km2,为小岩株。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矿物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黑云母、钾长石。岩体侵位于金口岭向斜南西端近轴部,围岩为三叠纪殷坑组(T1y)、南陵湖组(T1n)、和龙山组(T1h)泥质灰岩及灰岩,发育矽卡岩化、透辉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矽卡岩分布在岩体边部,大理岩化带较宽(约100 m),局部有角岩。

3.2.4 虎山岩体

虎山岩体出露面积约0.35 km2,为一不规则长圆形,呈北东—南西向延长的小岩枝,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斑状结构,基质具微粒结构。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及少量石英。岩体侵位于铜官山背斜倾伏端近轴部,围岩为二叠纪栖霞组(P2q)、孤峰组(P2g)灰岩、硅质页岩。岩体具矽卡岩化、透辉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在岩体的北东部边缘和南端发育矽卡岩,并有小型铁矿。

3.2.5 谢家垅岩体

谢家垅岩体因湖水淹没和表土覆盖,地表出露不全,已控制面积约7 km2,呈狭长条带状,为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两侧向北西倾,倾角较陡,为一岩墙。岩体侵位于金口岭向斜北东段近轴部,围岩为三叠纪南陵湖组、和龙山组石灰岩。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和石英。岩体蚀变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围岩具有石膏化。岩体北西侧大理岩化宽约50 m左右,南东侧宽约100 m左右。该岩体与金口岭岩体可能为一个岩体。

3.2.6 白芒山岩体

白芒山岩体位于狮子山镇南约1 km,狮子山矿田东侧,青山次级背斜北东段的南东翼,岩体呈不规则 “人” 字形,为近直立的岩墙,走向北北西向,略倾向南东。岩体北起曹山,经白芒山、簸箕山,南至鸡冠山,地表出露长约2000 m,宽80 ~200 m。主要岩石类型为辉石二长闪长岩,岩石为中-粗粒结构。造岩矿物为斜长石(中长石)、透辉石、角闪石、少量黑云母,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榍石、锆石和钛铁矿。斜长石板柱状,长度一般为1~5 mm,含量60%~70%,环带结构较发育。辉石浅绿色,1~2.5 mm,含量为12%~15%;角闪石呈褐绿色,自形半自形,1~5 mm,含量16%~20%;黑云母为红褐色,板片状,含量为2%~5%;磁铁矿零星分布;磷灰石呈柱状、粒状,含量丰富;榍石含量较为丰富。

围岩为三叠纪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周冲村组灰岩、条带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具矽卡岩化、绿帘石化、透辉石化、方柱石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3.2.7 青山脚岩体

该岩体位于西狮子山—青山脚一带,地表出露呈北东走向,断续长约800 m,宽100~300 m。中间被隐爆角砾岩状内矽卡岩所代替。据钻探工程控制,在-400 m标高处岩体宽50 m;在-600 m标高处岩体宽300 m以上。岩体深部亦呈北东走向,长约1200 m,宽200~300 m,倾向南东,倾角75°,呈上小下大的岩墙状,岩体边部呈岩枝顺层贯入围岩。

岩体两侧小岩枝发育,呈 “枝杈状” 顺层贯入围岩中。围岩具强烈的矽卡岩化。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呈浅灰色—灰白色,全晶质半自形粒状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斜长石、角闪石,其次为钾长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磁铁矿及少量锆石、钛铁矿。该岩体与冬瓜山铜金矿床关系密切。

深孔和物探资料推测,青山脚岩体和东西狮子山岩体在深部相连,可能属同期侵位的岩体。

3.2.8 大团山岩体

该岩体位于狮子山矿田青山不对称背斜南东翼大团山一带,属狮子山构造 “网格” 状岩墙-岩枝系的一部分。岩体地表出露呈“V” 字形,东支为岩体的主体,沿30°方向延伸,经西狮子山东南坡至东狮子山南坡,呈近陡立的岩墙状产出,出露长约900 m,最宽处达200 m;西支沿315°方向延伸,在西风井附近与青山脚岩体相接。岩体的西侧具矽卡岩化。岩性以石英二长闪长岩为主,部分为花岗闪长岩。大团山矿床西、南、北3部位被花岗闪长岩包围,中间有花岗闪长斑岩岩枝穿插,面积<0.01 km2,花岗闪长斑岩呈斑状全晶质结构,块状构造,矽卡岩化、大理岩化,铜、钼、金矿化发育。岩体西部产状:走向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近90°。岩体地表风化较强烈,一般呈土黄色,只有深部钻孔和坑道才可见到新鲜岩石。地表围岩为三叠纪殷坑组、和龙山组和南陵湖组灰岩、大理岩。

3.2.9 胡村岩体

胡村岩体呈不规则岩株状产出,岩体长400~500 m,宽300~400 m。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岩石为浅灰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局部为似斑状结构,斑晶矿物为斜长石、石英和少量的钾长石。基质为细粒的斜长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岩体中含有富云母包体,岩体接触带发育矽卡岩化及铜矿化。

3.2.10 老鸦岭岩体

该岩体位于铜陵狮子山镇南西约3 km处。岩体呈不规则圆形,呈小岩枝状,长150 m,宽50 m,出露面积约0.07 km2,倾向南东。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中粒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及少量石英。岩体侵位于青山背斜南东翼,围岩为和龙山组、南陵湖组灰岩,发育大理岩化,局部角岩化和矽卡岩化。

3.2.11 包村岩体

该岩体位于龙塘山包村一带,地表出露约0.18 km2,呈南北走向,长750 m,宽200~250 m。据深部钻探工程及物探资料,该岩体为一上小下大的岩墙状,倾向南东,倾角70°~80°。岩体边部呈岩枝顺层贯入围岩。岩体垂向上为3层结构;浅部-1000 m以上为岩技、岩墙及顺层贯入的 “蘑菇” 状、网格状;中部-1000~-2500 m为岩株;深部-2500 m以下为大岩体,呈 “圣诞树” 式。

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呈灰绿色,斑状结构,斑晶以斜长石为主,角闪石次之,基质呈显微粒状嵌晶结构。斜长石呈宽板状,发育环带构造、聚片双晶及复合双晶,以自形晶为主,局部见熔蚀现象。角闪石斑晶呈自形—半自形长柱状晶体。基质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组成,斜长石呈半自形粒状,钾长石和石英呈他形粒状镶嵌。

副矿物以榍石和磁铁矿为主,磷灰石、锆石次之。

岩体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

3.2.12 东狮子山岩体

东狮子山岩体最早作为东西狮子山一个长方形环状岩体的北西侧一部分,地表分布在东狮子山西侧及北侧,由北东转向东西,呈一弧形脉状,地表出露约0.02 km2,北东长500 m,转向东西长约400 m,宽20~100 m,东部与曹山岩体相通。东狮子山南东侧,在东狮子山隐爆角砾岩筒的西侧,呈岩枝状侵入于隐爆角砾岩筒中,早期呈隐爆角砾岩筒中的角砾,晚期的呈隐爆角砾岩的胶结物。据深部钻探工程揭示,该岩体为一上小下大的岩枝状,倾向南东,倾角约80°。岩体边部呈岩枝顺层贯入围岩。浅部-1000 m以上为岩枝呈网格状,深部-1000 m为岩株状,且与冬瓜山岩体相连。

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呈灰绿色,似斑状结构,以中性斜长石为主(An =33~35),其次为角闪石和石英,基质呈显微粒状嵌晶结构。斑晶斜长石呈板状,发育环带构造,部分熔蚀呈圆滑的粒状。角闪石呈自形柱状晶体。副矿物为榍石、磁铁矿、磷灰石和锆石。

3.2.13 西狮子山岩体

西狮子山岩体最早作为东西狮子山一个长方形环状岩体西侧的一部分,地表分布在东西狮子山之间,走向北东,呈脉状、岩枝状,地表出露约0.002 km2,北东断续长200~600 m,宽20~100 m,据深部钻探工程揭示,该岩体为一上小下大的岩枝状,倾向南东,倾角75°。岩体边部呈岩枝顺层贯入围岩。浅部-1000 m以上为岩枝呈网格状,深部-1000 m为岩株亦与冬瓜山岩体相连。

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呈浅灰、灰褐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An =38 ~40),普通角闪石,其次为钾长石、石英,局部见少量黑云母。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磁铁矿及少量锆石、钛铁矿。

岩体边部常具矽卡岩化、钾长石化及碳酸盐化,局部见晚期含铜石英脉穿插,富集时形成含铜石英二长闪长岩矿石或独立的铜矿体。

3.2.14 南洪冲岩体

位于铜陵狮子山镇南约4.5 km,南洪冲—乌栗山一带,呈岩株状产出,岩体作北西向延伸,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约2000 m,宽约1000 m,出露面积约1.2 km2,岩体北西端深部与胡村岩体和大团山岩体相连,岩体大部被浮土掩盖,岩体北部与鸡冠山石英二长闪长岩接触,接触面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近90°,接触面上形成鸡冠石银金矿床。岩体中发育东西向的断裂和节理(275°∠86°),控制着南洪冲、乌栗山硫、铁、金矿床。地表围岩为三叠纪南陵湖组灰岩、大理岩及周冲村组白云质大理岩等;花岗闪长岩中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矽卡岩化、大理岩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金矿化发育。近期在该岩体的北西深部(大团山岩体南东部)钻探见到斑岩型铜钼矿体。

3.2.15 鸡冠山岩体

位于铜陵青山不对称背斜南东翼鸡冠山一带,呈岩株状产出,岩体作北东向延伸,平面形态呈椭圆形,长约1600 m,宽约1000 m,出露面积约0.78 km2,岩体东部被浮土掩盖,岩体北部与白芒山辉石二长闪长岩接触,接触面参差不齐,南部与南洪冲岩体接触。岩体中发育东西向和南北向相交叉的断裂,控制着鸡冠石硫、铁、金矿床。地表围岩为三叠纪南陵湖组灰岩、大理岩及周冲村组白云质大理岩等,石英二长闪长岩呈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钾长石及少量黑云母。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磁铁矿、锆石、钛铁矿等,岩体剥蚀较浅,可见到少量的残留顶盖。

3.2.16 焦冲诸岩体

焦冲北傍山岩体位于焦冲之西约1km,呈岩墙状产出,平面上呈 “Y” 形,由两个交错的岩墙组成,一个大致方向为310°,倾向以南西为主,局部北东,倾角70°~80°;另一个方向为20°,倾向南东,倾角50°~78°,和围岩为不整合。岩体中流动构造发育,倾向以南东为主,倾角60°~80°,发育两组节理,产状分别为295°∠75°,20°∠60°。岩体中发育闪长玢岩脉、正长斑岩脉、石英脉及长英岩脉等。该岩体出露面积虽然不大(约0.05 km2),但岩性极其复杂,有辉石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斑状辉石二长闪长岩及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属中浅成相侵入杂岩体。岩体侵位于青山背斜轴部,围岩为三叠纪殷坑组(T1y)条带状灰岩。具矽卡岩化、角岩化、大理岩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等。

焦冲荷花形岩体位于焦冲西约0.5 km,呈长条形小岩枝,近南北向。岩性为二长(闪长)岩,中粒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和少量钾长石及辉石。岩体侵位于青山背斜轴部偏南东,围岩为三叠纪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南陵湖组(T1n)灰岩。岩体边缘矽卡岩化约5 m宽,角岩化和大理岩化范围较大。

焦冲老笋山岩体位于焦冲南西约0.5 km,呈椭圆形,北西-南东向,北东略突起,小岩枝,倾向北东,倾角陡,面积约0.015 km2。岩性为黑云母辉石二长闪长岩,全晶质斑状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辉石,其次为角闪石、黑云母、石英。副矿物为磷灰石、榍石。岩体侵位于青山背斜轴部偏南东,围岩为三叠纪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南陵湖组(T1n)灰岩。岩体接触带矽卡岩化带10 m,大理岩化带150 m。

3.2.17 湖城涧岩体

该岩体位于铜陵顺安东偏北4 km湖城涧一带,呈不规则长形的小岩株,倾向东,北东走向,出露面积1.2 km2。岩性为辉长闪长岩,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单斜辉石,其次为角闪石、黑云母及少量的石英。岩石具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和辉石,基质为辉绿结构,长条形斜长石不规则状排列,空隙中充填辉石、磁铁矿和角闪石等。岩体侵位于朱村向斜北东端,围岩为J—K凝灰岩、粗面岩、安山岩。主要蚀变为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具有磁黄铁矿化和黄铁矿化。

3.2.18 舒家店岩体

岩体位于舒家店一带,西与新桥头复式岩体毗邻。岩体作北东向延伸,平面形态呈倒“Y”形,表现出受北东及北北西向两组构造控制的特点。岩体长约2 km,宽约1 km,面积约2 km2,岩体外围有小岩体零星出露。岩体侵位于舒家店背斜近轴部,呈岩株状产出,接触面陡,倾角约80°。岩体由辉石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组成。辉石二长闪长岩出露于岩体的东北部,岩石具中细粒等粒结构。石英二长闪长岩、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出露于岩体的东南部及南部,具粗粒结构。围岩为志留纪坟头组砂岩,热接触变质角岩化带达数百米。岩体蚀变发育,以辉石二长闪长岩蚀变最强,主要为钾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并伴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硫化物矿化有早期的浸染状和晚期的细脉状。岩体内发育北北西向的正长斑岩脉,其次发育辉绿岩脉、花岗斑岩脉。辉石二长闪长岩中发育走向北西及南北向的节理,而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发育北西、北东向节理。

3.2.19 矾头岩体

该岩体位于铜陵顺安镇南东约6.5 km处,呈不规则的钳子形,北西侧倾向南东,倾角60°左右,南东侧倾向北西,倾角40°左右,出露面积约0.5 km2,呈岩株状。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岩体边缘相具似斑状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其次为钾长石,石英,角闪石,少量黑云母,副矿物为磁铁矿、磷灰石、榍石。岩体侵位于舒家店背斜南西端北西翼,围岩为二叠纪梁山组和栖霞组硅质页岩、灰岩、粉砂岩等。发育矽卡岩化、大理岩化、高岭土化。

3.2.20 新桥头岩体

该岩体出露于铜陵迪龙冲—新桥头—难民街—杉木岭一带。平面略呈弧形,自北而南作北东向、北北西向及南北向延伸,中段略向北西拱起。长约9 km,面积约9 km2。主体位于舒家店背斜轴部,南段伸向背斜南东翼,与轴线成45°交角。岩体由辉石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前者出露零星,后者出露面积较大,约占总体面积的90%以上。

辉石二长闪长岩出露于该复式岩体的北东端、中部(铜陵毛连头),深部可能有隐伏,平面上呈不规则等轴状小岩株。岩体接触面较陡,上部向内倾斜,倾角70°左右,围岩为志留纪坟头组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热变质较强,形成数十米至数百米角岩化带。岩体内常见到晚期的闪长玢岩脉和钾长石脉穿插,并含有志留纪粉砂岩残留体。

花岗闪长斑岩为该复式岩体的主体,沿北东向舒家店背斜轴部与北西向凤凰山断裂的交切部位侵位,呈陡倾斜的岩株-岩枝状产出,岩体南、北两端倾向不同,以铜陵新桥头为界,北段倾向南东,南段倾向西,倾角均在70°左右。岩体中发育正长斑岩脉、闪长玢岩脉、辉绿岩脉及重晶石脉、含铜石英方解石脉等,走向多为北西—北北西向,流动构造一般为128°,倾角30°,或倾向250°,倾角40°。节理以走向北西及北东两组较为发育,倾角70°左右。岩体围岩以志留纪坟头组砂岩、粉砂岩为主,南段层位变新,为晚泥盆世的石英砂岩至二叠纪龙潭组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围岩发育数百米宽的大理岩化和角岩化带。岩体南段接触带发育矽卡岩化,并具有铜(铅、锌)矿化。蚀变作用有钾长石化、绢云母化(多硅白云母)、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高岭土化等。

3.2.21 瑶山岩体

该岩体位于铜陵矶头南约6 km邵家塘之东,岩体呈不规则 “M” 形,呈岩床状产出,出露面积约3km2。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斑晶为斜长石和石英,大小为1~2cm,基质为细粒的长英质。岩体具流动构造,倾向116°~173°,倾角15°~30°,节理走向以北东—南西为主。岩体侵位于新屋里向斜北西翼,围岩为二叠纪栖霞组、孤峰组灰岩、硅质页岩夹灰岩。接触带围岩为大理岩和角岩。岩体发育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

3.2.22 凤凰山岩体

岩体出露于凤凰山—新屋里一带,平面等轴状,边界形态曲折,面积约10 km2,是本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岩体。岩体呈岩株状侵入到新屋里复向斜的核部,岩体北部向北倾,倾角70°~80°,接触面平直,岩体东部向东倾,倾角一般为45°~82°,岩体西部及西南部产状变化较大,部分超覆于围岩之上。局部地方见到包体及角闪石定向排列所构成的原生流动构造,总体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上述产状表明,岩浆由北东上侵,而岩体西南部的超覆现象,指示侵位岩浆的前缘。岩体围岩为泥盆系至三叠系,以南陵湖组灰岩为主。根据岩石类型、岩石化学成分及石英含量的变化,岩体可分为内部相和外部相。内部相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占52.63%),少量的斜长花岗岩(占7.02%)和二长花岗岩(占5.26%),外部相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占31.58%)和极少量的闪长岩(占1.75%)以及石英二长岩(占1.75%)。不过,相带之间为逐渐过渡关系,无明显的分界线。

岩体蚀变以钾化最为发育,主要表现为钾长石化和绢云母化,钾长石化又以钾长石脉为主要表现形式,并伴生金属硫化物。此外,还有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黝帘石-绿帘石化等,且与绢云母化相伴生。接触变质作用广泛而强烈,形成宽约0.5~1.4 km变质晕圈,主要为大理岩化及少量的角岩化。接触带内侧发育矽卡岩化,一般为0~30 m,铜矿体产在其中。后期岩脉主要为正长斑岩脉,呈北北西向斜穿岩体,其次还有辉绿岩脉。

3.2.23 横山岭岩体

该岩体西北侧与凤凰山岩体毗邻,由大小不等的3个岩体组成。岩体平面形态不规则,大致作北东向展布,总出露面积约1 km2。岩体呈小岩株状侵位于新屋里复向斜南东翼,沿层间裂隙贯入早三叠世南陵湖组灰岩中。接触面平直,倾向南东东,倾角50°~60°,东部向深处渐陡,倾角达80°。岩体的岩性为花岗闪长岩,接触带矽卡岩断续分布,厚10~16 m,其外围的大理岩达数百米。变质带具有分带现象,内变质带(内矽卡岩)为矽卡岩化花岗闪长岩→块状矽卡岩,外变质带为层状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大理岩(局部角岩),黄铜矿化主要出现在内外矽卡岩中,局部构成小矿体。

岩体及围岩中北北西向张裂隙发育,并被后期脉岩充填,平行排列,规模不一,个别岩脉长达千米,以正长斑岩脉为主,辉绿岩脉次之,两者多相伴出现。从岩体产出位置及岩性特征分析,该岩体与毗邻的凤凰山岩体在深部可能相连,属凤凰山岩体的浅部旁侧岩枝。

3.2.24 板石岭岩体

岩体分布于板石岭一带,呈岩株状侵位于板石岭背斜轴部,接触面不规则,倾角较陡(>60°),常见小岩枝切穿围岩。围岩为早三叠世灰岩及晚侏罗世中分村组流纹岩,围岩蚀变较弱,灰岩几乎无变质现象。但流纹岩具有轻微次生硅化。岩体内岩脉少,但规模较大,如流纹斑岩脉,呈岩墙状产出,倾角较陡,走向南北,宽度>10 m。

3.2.25 缪家岩体

该岩体出露铜陵缪家—山勘汪一带,近东西向,呈东宽西窄的带状,长约4 km,宽0.3~1 km,面积约2.5 km2。岩体产于舒家店背斜北东端北西翼,呈岩床状,向北平缓倾斜,倾角<20°,与围层理基本一致。岩体总体趋势由北向南沿层间裂隙上侵。岩体中发育北东向节理、裂隙。岩性稳定,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岩体中发育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岩体围岩为二叠-三叠纪沉积岩及晚侏罗世火山岩系。热接触变质较弱,主要为轻微的大理岩化。岩体中部,发育南北向的流纹斑岩脉,成群分布。主岩墙宽约150 m,长约2000 m,为超浅成相次火山岩。岩体东部出现大隆组硅质岩残留体。

3.2.26 沙滩脚岩体

该岩体分布在桥头杨岩体以东,呈岩株状产在新屋里复向斜与戴公山破碎带、九榔断裂带的交切处。岩体出露形态复杂,边界不规则,岩体长轴呈北东东向,长5 km,面积约5 km2。岩体由北向南超覆,倾向北,接触面不规则,倾角在西部沙滩脚较缓,东部戴腰山较陡,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属整合侵入接触。

岩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以中粒等粒结构为主,局部为似斑状结构(岩体西部),岩石具有绿泥石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和透辉石化。围岩为上泥盆统至下三叠统。岩体边部含有围岩捕虏体。广泛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了较完整的环抱岩体的变质带:矽卡岩化花岗闪长岩→内矽卡岩带(包括透辉石矽卡岩、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外矽卡岩(条带状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及角岩→大理岩化及角岩化围岩。铜矿化主要赋存于南接触带的矽卡岩带,形成铜矿床。岩体内发育辉绿岩脉、花岗斑岩脉,规模不大,常分布在岩体边部,穿切接触带矽卡岩。

3.2.27 戴家汇及黄林岩体

岩体位于南陵戴家汇西北部,呈串珠-条带状,作北东向断续分布,长3 km,宽100~200 m,出露面积约0.3 km2。岩体侵位于戴公山背斜南东翼,宣南断陷盆地边缘。岩体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及层间裂隙控制,岩体上部小岩枝发育,顺层产出,下部岩枝相连,岩体变大,岩体倾向东南,浅部接触面平直,倾角45°左右,与围岩层理近于平行,向深部倾角渐陡。

岩体围岩为早志留世坟头组至早三叠世南陵湖组的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大理岩化、角岩化等热变质现象。变质带宽达百余米。接触带断续发育矽卡岩化,伴生铜矿化。主要蚀变为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深部为碳酸盐化、钾长石化,铜矿化与钾长石化伴生。岩体中发育正长斑岩脉和辉绿岩脉。

3.2.28 桥头杨岩体

该岩体出露在桥头杨一带,呈北东向伸展。宽0.2~1 km,长达7 km,面积约5 km2。岩体呈岩株状侵入到新屋里复向斜核部,倾向南南东,倾角35°左右。接触面平坦,与围岩层理基本一致,为典型的侵入接触。南西端由于北东向层间裂隙发育,导致岩体多处分支及复合,平面呈 “多尾带状”。上述产状特征表明,岩浆由南东向北西平缓超覆上侵。岩体原生流动构造和节理不太发育,但局部发育微细裂隙,走向280°~310°,倾角70°及走向东西,倾角60°两组。

岩体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蚀变较强烈,主要为钾长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黄铜矿局部富集在钾化、碳酸盐化较强烈的部位。围岩为三叠纪的灰岩及灰质、白云质砾岩。热接触变质作用较强烈,形成宽400~600 m的大理岩化带,东部接触带局部发育石榴子石矽卡岩,但矽卡岩的厚度不超过10 m,并具有铜矿化。




典型岩体特征视频

相关评论:
  • 18890957488典型岩体特征
    弘苛蚂答:金口岭岩体位于铜陵市西约1.5 km处,岩体呈一不规则圆形,向北西突出,出露面积约5 km2,为小岩株。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矿物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黑云母、钾长石。岩体侵位于金口岭向斜南西端近轴部,围岩为三叠纪殷坑组(T1y)、南陵湖组(T1n)、和龙山组(T1h)泥质灰岩及灰岩,发育矽卡...

  • 18890957488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弘苛蚂答:该复式岩体由南而北由如下主要岩体组成:夏青花岗闪长岩体、希扎曲花岗闪长岩体、冬措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达登纳似斑状黑云正长花岗岩体,现将各岩体特征简述如下。 1.夏青、希扎曲花岗闪长岩体 分布于稻城夏青山一带,呈NW 向延伸,位于冬措黑云二长花岗岩体南缘,总面积约26km2。希扎曲岩体沿理塘县希扎曲呈NW ...

  • 18890957488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弘苛蚂答: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走向和围岩走向基本一致,局部斜交。接触面一般外倾,倾角63°~73°。 扎瓦拉岩体岩性组合为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岩体南段主体岩性为石英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而北段之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所有岩石以含角闪石为显著特征。 外接触变质带宽200~1500m。与碳酸盐岩...

  • 18890957488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弘苛蚂答:岩形体态为一长轴N NW 展布的不规则长条状四边形岩基,长56km,宽8~10km,出露面积约450km2。岩体接触面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东西两侧围岩倾向东,倾角60°以上,接触面内倾;岩体具块状构造、片麻状构造,西侧接触带附近,长石呈定向排列,其长轴方向与围岩走向一致。岩体边缘为中细-细粒似片麻状...

  • 18890957488试述岩体结构类型的特征及其在工程上应用的意义。
    弘苛蚂答:整体状结构特征:此类岩体具有较高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变形特征表现为均质弹性各向同性。在工程应用中,需注意由结构面组合成的潜在不稳定结构体的局部滑动或坍塌问题,尤其是在深埋洞室中可能出现的岩爆现象。块状结构特征:块状结构岩体整体强度较高,结构面的互相牵制作用使岩体基本稳定,变形特征接近弹性...

  • 18890957488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弘苛蚂答:一组为286~311Ma,其锆石特点是无明显的内部结构,晶形不完整;另一组为219~258Ma,其特点是自形、发育韵律环带结构。在一致曲线图上,年龄数据点分为2群: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300±5Ma(n=7)、239±10M(a n=11),本书采用300±5Ma为徐麦斜长花岗岩成岩年龄。图4-1 雪堆斜长...

  • 18890957488(三)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弘苛蚂答:(1)岩石特征 斑状花岗岩:它是分布最广的岩石类型,是许亭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斑状花岗岩多为灰红—肉红色,风化后呈褐黄色,变余似斑状结构、花岗变晶结构,基底多具文象连生结构,块状构造,有时具片麻状构造。斑晶以石英为主,粒度3~5mm,含量约在10%~15%之间,有时也可见微斜条纹长石和斜长石斑晶。基质以微斜长...

  • 18890957488岩体产出特征
    弘苛蚂答:在地表出露较少,仅为呈岩枝或岩床产出的小岩体(图1-9)。岩枝分布于笼箱盖的东南端,产状直立或近于直立,大部分走向NE,少数走向SN,长达数十米至百米,宽数米至十余米,与围岩呈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图1-10);岩床分布于笼箱盖的西侧,多数隐伏于地下,在地表出露较少,产状与围岩一致,...

  • 18890957488泥灰岩的物理性质有什么特征?
    弘苛蚂答:岩体特征描述:泥灰岩的岩体特征包括岩体颜色、密实度、强度、裂缝和节理等。由于泥灰岩的含水量较高,因此通常呈现出较弱的强度和较大的裂隙和孔隙度。岩体稳定性描述:泥灰岩的稳定性受到地下水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描述其稳定性时应考虑到其水文地质特征。例如,泥灰岩的脆弱性和易溶性可能会导致岩体...

  • 18890957488我国山区岩土体基本特征
    弘苛蚂答:岩体、土体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1.4.1 岩体的基本特征 岩体根据建造类型、结构特征和强度特征分为如下类型(参见我国主要岩土体类型图)。 1.4.1.1 岩浆岩建造 1)坚硬块状各类侵入岩岩组 该岩组主要岩石有花岗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等等。岩石本身工程地质性质极好,干抗压强度一般在10×104kPa以上,...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