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来自:健康排行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一)措交玛复式岩体
北起甘孜县南,沿沙鲁里山脉展布,南止理塘县境内。岩体呈巨大的岩基,NNW 向延伸,长约100余公里,最宽为31km,总面积大于1800km2。岩体北段南西侧见流纹斑岩及英安斑岩贯入,推测与北面的加多错岩体为同一岩体。
岩体侵入于赠科复向斜北东翼的不拉柯-如地柯背斜的轴部,展布方向受NW 向及SN向区域总体构造控制,NW 向及SN 向构造衔接部分组成向北东凸出的弧形弯转。断层严格地控制岩体形态和延伸方向,岩体长轴的延伸和展布与围岩中发育的一系列断裂构造形迹大致平行,后期受NW 向断层的切割。
岩体侵入于上三叠统图姆沟组、喇嘛垭组中,被古近纪砂砾岩不整合覆盖。
20世纪70年代,前人在该岩体岩石中获得黑云母K-Ar年龄为136~187Ma,1983年获得黑云母K-Ar法测定年龄为220.1Ma,1988年获得黑云母Ar-Ar法测定年龄为247.2Ma,1993年获得黑云母K-Ar法测定年龄为209Ma以及Rb-Sr法测定年龄为206Ma,2003年四川省地质调查院获得Ar-Ar法测定年龄为191.16M(a二四九岩体)、193.42M(a 通宵岩体)。据此,本书暂定措交马岩体成岩时代为191.16~220.lMa,主体属晚三叠世,可能跨早侏罗世。
该岩体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少量石英闪长岩。除正长花岗岩外,其余岩石以含角闪石,并多见闪长质包体为主要特征。
整个岩体外接触变质带宽数百至千余米,最宽可达4km 以上,由内到外可分为3个变质带:①绿帘石、黑云母带:宽0.2~1.5km,与岩体界线清楚,同化作用不明显;②堇青石、红柱石角岩带:距岩体0.2~1km。该带较为常见;③斑点板岩带:距岩体1~2km,宽0.5~1km。
岩体南段内接触带,沿EW 向节理中有含黑钨矿石英脉贯入。
1.角闪石英闪长岩
主要分布于恰鲁相冲一带,规模小,以不规则椭圆状岩枝形式出现,在颇昂佐避一带与花岗闪长岩为突变接触,在花岗闪长岩中有大小不等的石英闪长岩包体。石英闪长岩具半自形粒状结构,嵌晶包含结构及连斑-柱粒状结构,矿物粒度为1~4.5mm,成分主要由斜长石(46%~70%)、钾长石(1%~5%)、石英(0~15%)、普通角闪石(15%~34%)及黑云母(2%~10%)等组成,副矿物为磷灰石、锆石、榍石、磁铁矿等。岩石中斜长石呈半自形-自形板状,为中长石(An=44)(,+)2 V=78°~85°,具绢云母化,个别斜长石中心部分为拉长石、边缘为更长石;钾长石和石英呈他形粒状,钾长石为微斜长石,常见其沿斜长石解理或双晶面贯入交代而形成反条纹构造。
2.花岗闪长岩
(1)中细粒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
主要分布于勇杰、查那松等地,侵入体规模较大。岩体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其接触面呈港湾状;内接触带有13~25cm的冷凝边,向岩体中心,矿物粒度变粗。在外接触带,围岩明显角岩化,热接触变质的岩石有石榴子石黑云母角岩、角岩化绢云母板岩等,角岩中出现有石榴子石及雏晶黑云母鳞片。其与中细粒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渐变接触。中粒(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中,岩性相对较复杂,含早期侵入岩包体,包体多为不规则状,大小不等,一般小于25cm,包体类型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及闪长质包体,多数包体与寄主岩为渐变过渡,有的为突变接触。
中细粒黑云花岗闪长岩具细粒花岗结构、局部见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局部富集部位可达25%±,An=20~25。岩石主要由石英(20%~27%)、环带中长石(52%±,An35~40)、正长石(15%±,可见格子双晶,条纹结构和文象结构,局部发生绢云母化)、黑云母(3%~6%)及普通角闪石(1%~7%)等组成,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等。
(2)中粗粒含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
主要分布于二四九、冒火山一带,由5个侵入体构成。与中细粒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为渐变过渡,其中含大量闪长质包体,包体的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大者可达几百米,小者可为几厘米,大量的包体具有定向性;包体与寄主岩接触关系也较复杂,有渐变的,也有突变的。石英闪长岩(包体)中有明显受熔蚀交代现象的大颗石英和长石“外成斑晶”,在显微照片中,石英斑晶的外围有一圈角闪石和其他的矿物。
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包体的寄主岩,具中粗粒结构、局部具二长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石英(25%~35%)、中长石(42%~50%,具环带结构,An=39~41,(一)2 V=82°~87°)、正长石(10%~15%,为微斜长石和微纹长石,(一)2 V=72°~74°)、普通角闪石(1%~3%)、黑云母(5%±)等组成,另外有少量的副矿物磷灰石、锆石(0.2%~0.3%)及褐帘石(0.3%~0.5%)等。
3.二长花岗岩
二长花岗岩含较多闪长质包体,含少量角闪石。岩石成分与中粗粒含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相似。
(1)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二四九岩体的北面,由两个侵入体构成。岩石中矿物粒度细,黑云母含量少,由边部向内,黑云母含量增多、矿物粒度增大;局部含有少量的电气石,不含包体。与围岩侵入接触面呈港湾状,产状外倾,内接触带有冷凝边(宽5~25cm不等),围岩具明显角岩化(为二云母角岩)。见少量的细晶岩脉贯入,脉宽0~12cm,可见长度达2m,脉壁平直,NW向延伸。
(2)中细粒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冒合山、二四九、勇杰、恰鲁相冲及聂达一带,分布广,规模大。含少量的闪长质包体,直径4~15cm,形态多为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状,成分为角闪闪长岩和角闪二长闪长岩;靠近花岗闪长岩一侧包体数量增多、变大,且包体形态越复杂,与寄主岩间多无截然的界线,极少量为突变界线。
(3)中粗粒含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查脚玛、西热纳、聂达等地,规模较大。与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细粒角闪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均为渐变过渡接触;与正长花岗岩为突变接触,在正长花岗岩一侧,具有宽8~20cm的冷凝边,粒度向中心变粗。该岩石类型最大特点为:闪长质包体数量较多,个体较大,形态为不规则状和港湾状,大小不等,大者可达一米余,小者几厘米。成分以角闪二长花岗岩为主,另有少量的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
中粗粒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体岩石,具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岩石成分主要由石英(25%~35%)、斜长石(26%~35%,An=35~40,一般具清楚的环带构造,均为正环带或韵律环带,韵律环带构造反映了岩石酸性程度的变化过程)、正长石(30%~40%,少数含钠长石条带,表面分布许多泥质尘点)、普通角闪石(< 2%)及黑云母(4%~5%,基本未蚀变),等组成。另外有少量的磷灰石、锆石、褐帘石等副矿物。
4.正长花岗岩
(1)细粒黑云正长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色阿曲、西热纳一带,岩体数量多,规模小。与中粗粒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突变接触,界线呈港湾状,多出露于较高部位,为晚期产物,局部正长石减少而为二长花岗岩。该岩石类型最大特点是:宏观上呈红色块体。
岩石具细粒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斑晶和基质两部分组成:斑晶径为5~10mm之间,主要由正长微纹长石(10%±)、少量的石英(3%±),其正长石斑晶呈板条状,石英斑晶呈不规则状;基质矿物粒度为0.5~1.5mm间,成分主要为石英(22%±)、更长石(17%±,可见环带结构,An=15~25)、正长微纹长石(45%±)、黑云母(2%±,略有蚀变)等组成。
(2)中细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新龙县阿色曲一带,规模大。与中粗粒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为突变接触。岩石呈浅红黄色,原生节理发育,岩石中有少量的闪长质包体(包体直径小于10cm,含量在局部可达10%,形态多为椭圆状,其与寄主岩间界线有些模糊)。在岩石中见有少量围岩捕虏体,呈棱角状,大小在5~25cm,成分为长英质角岩,捕虏体的出现说明岩石剥蚀程度较浅,且为被动侵位的一个标志。该类岩石与细粒正长花岗岩接触关系为渐变过渡。
岩石具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含量为:石英25%±、中长石15%~20%、微斜长石50%~57%、黑云母2%~4%。岩石中的中长石(An=28)一般具环带结构,环带中心略绢云母化;少数微斜长石分布有细小的钠长石条纹;黑云母多数较新鲜,基本未蚀变,仅有少数具绿泥石化;另外有少量的副矿物磷灰石、锆石,含量甚微。
(二)冬措复式岩体
分布于理塘县毛垭坝至稻城县拉孜区及海子山一带。
岩体侵入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图姆沟组和喇嘛垭组中。前人在该岩体中获得黑云母K-Ar年龄集中于195~216Ma、全岩Rb-Sr年龄208Ma、锆石U-Pb年龄201Ma;四川省地质调查院(2004)又在理塘老林口一带采用激光探针等离子质谱(LA-ICP-M s)测定锆石U-Pb年龄,获得理塘老林口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为226.4±5.3Ma,理塘二十九道班暗色石英闪长岩年龄为210.7±6.5Ma,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为225.7±4.2Ma。上述多方法测定年龄均显示,岩体成岩时代主要为晚三叠世。
岩体呈向南凸出的巨大弧形岩基,其凸面呈波状弯曲,边缘较平滑,凹面极不规则。南北长约140km,宽度变化大,平均宽30km,面积约4200km2。冒火山一带接触面倾向西,倾角10°~20°,岩体北端和南端被流纹斑岩环绕,与围岩产状一致。
该复式岩体由南而北由如下主要岩体组成:夏青花岗闪长岩体、希扎曲花岗闪长岩体、冬措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达登纳似斑状黑云正长花岗岩体,现将各岩体特征简述如下。
1.夏青、希扎曲花岗闪长岩体
分布于稻城夏青山一带,呈NW 向延伸,位于冬措黑云二长花岗岩体南缘,总面积约26km2。希扎曲岩体沿理塘县希扎曲呈NW W 向延伸,出露于冬措黑云二长花岗岩体的北缘,面积约25km2。围绕它的黑云二长花岗岩在接触带形成一个细粒边缘带,表明二长花岗岩成岩较晚。
岩石呈灰白色,以中-细粒花岗结构为主,次为中粗粒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较少见,块状构造。矿物粒度多为0.47~1mm;由微纹长石(10%~20%)、斜长石(33%~41%)、石英(29%~49%)、黑云母(7%~9%)等组成。具斑状结构者,斑晶由自形正长微纹长石组成,斑晶大小约10~18mm,含量约1%~3%,但斑晶晶面并不平整,呈凸凹不平状,边缘极不规则,明显受基质矿物质制约,卡氏双晶普遍,多见包裹体。造岩矿物斜长石呈板条状,环带构造发育,一般为正环带构造,局部出现韵律环带(自边缘向中心成分变高,平均An=38~42),属中长石类型。岩石副矿物属磷灰石-锆石型。同时含稀有稀土矿物、沥青铀矿、钍石、铀钍石、褐帘石等,硫化矿物种类也较多。
2.冬措黑云二长花岗岩体
分布于理塘-稻城两县接壤地带,是冬措岩体主要组成部分,呈NW—SE向展布,其长约100km,面积1550km2。
岩体接触面外倾,一般倾角中等,局部倾角达70°,由岩石粒度差异显示的相带特征明显。
中心相为中-粗粒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在局部地带有中粒似斑状黑云正长花岗岩分布,它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少量白云母(1%±)。
过渡相主要为中-细粒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为岩体的主体,它与中心相及边缘相呈渐变过渡。
边缘相为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该带宽100~5000m不等,一般在岩体南侧较发育,而且南侧边缘局部地段发育有5~8m的骤冷边——花岗斑岩,基质具微晶结构。
自边缘相→过渡相→中心相,主要造岩矿物较有规律的变化:中长石26%~43%,26%~39%,28%~34%;微斜长石24%~38%,29%~38%,38%~42%;角闪石1%~3%,1%,0;石英25%~34%,28%~30%,29%~32%;白云母仅出现于中心相。
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灰白-浅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微斜条纹长石组成,呈自形宽板状,一般为8×15~8×20(mm)大小,少数可达40×25(mm),含量一般为5%~7%,少数可达10%。微纹长石斑晶2 V=-62°,三斜度∆=0.45;斜长石An=36。基质为中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及二长结构,矿物粒度为2~5mm,由微纹长石(23%~42%)、斜长石(26%~43%)、石英(25%~40%)、黑云母(3%~6%)等组成,在冬措黑云二长花岗岩体中偶尔可见少量白云母(1%±)。
斜长石常呈自形板状晶体,环带构造发育,为正环带构造,最多见有5个环带,其成分自由心向边缘An为41→37→30→27→17。微纹长石多成不规则板状,分布于斜长石、黑云母及角闪石粒间,与斜长石接触地方常形成蠕英结构,少数包含斜长石板条或嵌入斜长石中,三斜度S∆=0.4~0.95。石英多呈集合体状分布在上述矿物空隙间,成不规则状。微纹长石斑晶多为自形板状。
副矿物除主要含磷灰石、锆石外,尚含钍石、铀钍矿、褐帘石、榍石、钛铁矿等,副矿物达20余种,硫化矿物普遍。在冬措黑云二长花岗岩体局部地段钍石含量达0.206g/10kg,并见有黑钨矿和白钨矿。
(三)奔达、改巴岩体
位于本花岗岩带北部的石渠县境内,出露于玉树-邓柯断裂之南,呈小岩株状,出露面积约5km2。岩体呈带状、长透镜状,延伸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呈NW—SE 方向分布。围岩为上三叠统“喇嘛哑组”砂板岩,且岩体边界与围岩劈理(片理)及内接触带片麻理、暗色闪长包体最大扁平面产状一致。前人获同位素年龄值为208M(a 石英闪长岩、K-Ar法),四川省地质调查院(2004)在与其相邻的石渠多粘英云闪长岩中获得218.8±2.8M(a 锆石U-Pb激光探针剥蚀法),确定其成岩时代为晚三叠世,归入印支晚期。
岩体岩性复杂,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此类岩体以规模小、变形强、岩性组合复杂、常见暗色闪长岩包体为主要特征。
1.石英闪长岩类
细中-中粒黑云角闪(或角闪黑云)石英闪长岩:岩石具细中-中粒半自形柱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由角闪石(6%~20%)、黑云母(3%~8%)、斜长石(63%~77%)、石英(5%~17%)等组成,较均匀分布,粒径0.5~5mm,以2~5mm为主。其中:角闪石呈黑色半自形长柱状,黑云母呈黑色半自形鳞片状,斜长石为中长石(An=45~40)呈灰白色半自形-他形板粒状,石英呈无色他形粒状。
细粒含斑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岩石具含斑结构,基质为细粒半自形柱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含量2%,成分为斜长石,自形板状,粒径2.1~2.7mm,呈单斑产出,零星分布。基质由角闪石(16%)、黑云母(12%)、斜长石(57%)、石英(13%)等组成,较均匀分布,粒径0.1~1.5mm,。其中:角闪石呈黑色半自形长柱状,黑云母呈黑色半自形鳞片状,斜长石为中长石(An=42)呈灰白色半自形-他形板粒状,石英呈无色他形粒状。
2.英云闪长岩类
细-中细粒(片麻状)角闪黑云英云闪长岩:岩石具细-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由角闪石(2%~8%)、黑云母(6%~12%)、斜长石(64%~70%)、钾长石(2%~4%)、石英(20%~30%)等组成,较均匀分布,粒径0.5~4mm,以0.5~2mm为主。其中,角闪石褐绿-绿色自形-半自形柱状、柱粒状;黑云母呈褐色自形片状;斜长石为更-中长石(An=29~33),为灰白色半自形板粒状;钾长石为微纹长石,呈半自形-他形板状;石英无色,呈他形粒状。
细中-中粒(片麻状)含角闪或角闪黑云英云闪长岩:岩石具细中-中粒花岗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由角闪石(0~5%)、黑云母(8%~30%)、斜长石(55%~68%)、钾长石(少~4%)石英(15%~25%)等组成,较均匀分布,粒径1~5mm,以5~2mm为主。其中,角闪石褐绿色自形长柱状;黑云母呈褐色自形片状;斜长石为中长石(An=31),灰白色,呈半自形板粒状;钾长石为微纹长石,呈半自形-他形板状;石英无色,他形粒状。
细粒含斑-斑状黑云角闪英云闪长岩:岩石具含斑-斑状结构,基质为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含量2%~6%,成分为角闪石(2%~3%)、斜长石(1%~4%),其中角闪石为褐绿色呈自形长柱状,粒径1.65~3.4mm,零星杂乱分布;斜长石灰白色呈半自形板状,粒径1.7~5.5mm,零星杂乱分布。基质由角闪石(4%~8%)、黑云母(3%~6%)、斜长石(53%~65%)、钾长石(2%~4%)、石英(19%~27%)等组成,较均匀分布,粒径0.1~3mm,以0.1~2mm为主。其中:角闪石褐-褐绿色自形长柱状;黑云母褐色自形片状;斜长石为中长石(An=31~37),灰白色半自形板粒状;钾长石为微纹长石,半自形-他形板状;石英无色他形粒状。
细粒片麻状含石榴石角闪黑云英云闪长岩:出露于登过岩体内。岩石具细粒花岗结构,片麻状、块状构造。由石榴子石(1%)、角闪石+黑云母(25%)、斜长石(53%)、石英(20%)等组成,较均匀分布,粒径0.2~2.5mm,以0.2~2mm为主。其中,角闪石为褐绿色,自形长柱状;黑云母为褐色,自形片状;斜长石为灰白色,半自形板粒状;石英为无色他形粒状。
3.斜长花岗岩类
细-中细粒(片麻状)(含)角闪黑云斜长花岗岩类:具细-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由角闪石(0~9%)、黑云母(1%~11%)、斜长石(49%~71%)、钾长石(0~5%)、石英(18%~47%)等组成,较均匀分布,粒径0.2~4.25mm,以0.2~2mm为主。其中,角闪石褐-褐绿色自形长柱状;黑云母呈褐色-绿褐色自形片状;斜长石属更-中长石(An=27~35),灰白色,半自形板粒状;钾长石为微纹长石,半自形-他形板状;石英为无色他形粒状。
中粒角闪黑云斜长花岗岩:岩石具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由角闪石(3%)、黑云母(5%)、斜长石(62%)、钾长石(6%)、石英(24%)等组成,较均匀分布,粒径0.2~3.5mm,以3.5~2mm为主。其中,角闪石为褐绿色,自形长柱状;黑云母为褐色,自形片状;斜长石属更长石(An=25),灰白色,半自形板粒状;钾长石为微纹长石,半自形-他形板状;石英无色他形粒状。
4.花岗闪长岩类
细-中细粒(片麻状)含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岩石具细-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由角闪石(0~6%)、黑云母(3%~6%)、斜长石(42%~60%)、钾长石(7%~15%)石英(25%~40%)等组成,较均匀分布,粒径0.2~2.8mm,以1~2mm为主。其中,角闪石为褐绿色,自形长柱状;黑云母为褐色,自形片状;斜长石属中-更长石(An=25~37),灰白色,半自形板粒状;钾长石为微纹长石,半自形-他形板状;石英无色他形粒状。
细中粒(片麻状)含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岩石具细中粒花岗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由角闪石(2%~5%)、黑云母(8%)、斜长石(49%~52%)、钾长石(6%~8%)石英(30%~32%)等组成,较均匀分布,粒径0.2~2.8mm,以1~2mm为主。其中,角闪石为褐绿色,自形长柱状;黑云母为褐色,自形片状;斜长石属中-更长石(An=25~37),灰白色,半自形板粒状;钾长石为微纹长石,半自形-他形板状;石英无色,他形粒状。
5.二长花岗岩类
细粒(片麻状)含石榴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具细粒花岗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由石榴子石(1%)、黑云母(3%)、斜长石(32%)、钾长石(31%)石英(33%)等组成,较均匀分布,粒径0.2~4.8mm,以0.2~2mm为主。其中,石榴子石自形粒状;黑云母为褐色,自形片状;斜长石属中长石(An=32),灰白色,半自形板粒状;钾长石为微纹长石,半自形-他形板状;石英无色他形粒状。
中粒(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具粗中粒花岗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由黑云母(2%)、斜长石(31%)、钾长石(33%)石英(34%)等组成,较均匀分布,粒径0.3~6.15mm,以2~5mm为主。其中,黑云母为褐色,自形片状;斜长石为灰白色,半自形板粒状;钾长石为微纹长石,半自形-他形板状;石英无色他形粒状。
中粒含二云二长花岗岩:岩石具中粒花岗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由黑云母(1%~2%)、白云母(1%~2%)、斜长石(32%~34%)、钾长石(32%~35%)石英(25%~34%)等组成,较均匀分布,粒径0.2~5mm,以2~3mm为主。其中,黑云母为褐色,自形片状;白云母为银白色,自形片状;斜长石为灰白色,半自形板粒状;钾长石为微纹长石,半自形-他形板状;石英无色他形粒状。

研究区及其邻区斑岩型和热液裂隙充填型铜多金属矿床(点)的成矿母岩体明显地可划分为燕山早期和晚期两个成岩期。
燕山早期以中性—中酸性岩浆(辉绿岩、次英安斑岩)侵入活动为特征,伴随铜多金属矿化作用。次英安斑岩为浅成相或是火山颈相。在钟丘洋斑岩铜矿区,次英安斑岩明显地穿插在早期的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中;在大宝山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区,次英安斑岩则侵入于下侏罗统金鸡组及泥盆纪地层中。岩石具斑状结构、晶屑结构;斑晶占20%~30%(其中斜长石占15%~35%,石英占5%~20%,黑云母占3%~8%);基质占70%~80%,其成分与斑晶成分一致。斜长石,呈板条状半自形或粒状、晶屑状,属中长石(An=35~45),蚀变强烈,以绢云母化、高岭土化为特征,交代强烈的变为绢云母岩。石英斑晶为双锥状,常见被熔蚀成港湾状或破碎成晶屑状。在石英中常包有大量的熔体和流体包裹体。黑云母,呈片状,蚀变后褪色,并析出铁质变为白云母和绢云母。副矿物成分以钛铁矿、锆石、磷灰石组合为特征。玉水燕山早期辉绿岩侵入于石炭纪地层中,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网脉穿切岩体和石炭纪地层。
燕山晚期以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为特征,形成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小岩株、岩墙、岩脉,常见侵入于燕山第三期花岗岩和晚侏罗世高基坪群火山岩中。前已指出,这些岩体同位素年龄值域在90~110Ma之间,相当于燕山第四期和第五期侵入岩。
二长花岗岩为中细粒花岗结构,主要由条纹长石、斜长石、石英以及少量黑云母和副矿物组成。条纹长石占35%~45%,他形晶,表面有较强泥化,但其条纹结构仍清楚可见。斜长石占30%~35%,多呈半自形板状晶体,泥化、绢云母化,聚片双晶发育,Np(010)=12°~15°,斜长石牌号An=15~20,属更长石(表3-2)。石英占25%左右,无色,呈他形,粒径为0.9~2mm。黑云母占3%~5%,褐色,片状,有些为绿泥石交代。
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均是在浅成、超浅成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基质细,且普遍受到后期不同程度的热液蚀变和矿化的改造,使斑岩体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明显变化。笔者选择蚀变较弱的岩石进行造岩矿物对比研究。斜长石呈自形板状晶体,常见泥化、绢云母化,主要为奥长石—中长石。在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斑岩中斜长石含量变化于32%~50%,斑晶中斜长石多为中长石(An=25~40),环带构造及钠长石双晶发育。在花岗斑岩中斜长石含量较低,为20%~30%,斜长石成分多为奥长石(An=25±)。钾长石,在斑岩中广泛分布,但在不同岩石中含量明显不同。在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中含量低,约6%~10%,斑晶中少见,主要在基质中;在花岗斑岩中钾长石含量较高(30%~45%),以条纹长石为主,在斑晶中含量较少(5%~10%),亦主要存在于基质中(25%~35%)。钾长石、斜长石化学成分组成见表3-2。石英是斑岩中主要造岩矿物之一。在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中约占25%~30%;在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中达35%~50%不等。石英呈自形六方双锥状,横截面呈六边形,大多被熔蚀成港湾状、浑圆状或破碎成晶屑状,石英斑晶中裂纹发育,石英中常见包含有大量熔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黑云母,多以斑晶存在,呈假六边形,片状,在基质中多为鳞片状、小条状,含量较少,且变化较大(1%~10%)。黑云母化学成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列于表3-3中,大体上属于铁云母范围。

表3-2 含矿花岗岩及斑岩中钾长石、斜长石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果及长石分子组成

注:样品由矿床地质研究所周剑雄测试。

表3-3 含矿斑岩中黑云母化学成分(wB/%)

注:样品由矿床地质研究所周剑雄分析。

1.徐麦斜长花岗岩

徐麦-雪堆一带的金沙江蛇绿岩出露较广,除变质橄榄岩、堆晶杂岩外,还含斜长花岗岩。其产状多为脉状,宽数十厘米至2m,延伸数十厘米至数米,其中可见变质橄榄岩俘虏体。岩石为灰白色,不等粒半自形结构,主要造岩矿物为钠长石(少数更长石,An< 20)和石英(30%~40%),见少量白云母。

徐麦斜长花岗岩18颗锆石SHRIMP分析结果见表4-3和图4-1(简平等,2003),其206Pb/238U年龄可分为两组。一组为286~311Ma,其锆石特点是无明显的内部结构,晶形不完整;另一组为219~258Ma,其特点是自形、发育韵律环带结构。在一致曲线图上,年龄数据点分为2群: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300±5Ma(n=7)、239±10M(a n=11),本书采用300±5Ma为徐麦斜长花岗岩成岩年龄。

图4-1 雪堆斜长花岗岩锆石U-Pb一致曲线图

(据简平等,2003)

其中锆石4-1和16-1还测出807±18Ma和634±15Ma年龄值,表明徐麦斜长花岗岩中至少俘获有地壳锆石,或者此斜长花岗岩曾受到地壳混染。

2.象鼻山斜长花岗岩

象鼻山斜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巴塘县象鼻山一带。岩石具残余中粒花岗结构,岩石具碎裂结构,成分主要由石英(30%±)、更长石(69%±,具绢云母化)、褐铁矿(0.5%±)等组成。

3.娘九丁斜长花岗岩

位于徐麦斜长花岗岩南部的金沙江以西的云南德钦县境内的白马雪山至羊拉公路边,斜长花岗岩呈宽约数厘米至约1m的脉状、网脉状产于中细粒块状辉长岩内,共生的岩石还有强烈蛇纹石化的纯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斜长花岗岩呈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主要成分为斜长石(约65%)和石英(约30%)。

娘九丁斜长花岗岩16颗锆石SHRIMP分析结果见表4-4和图4-2(简平、刘敦一,2003),其中15颗锆石206Pb/238U年龄介于373~309Ma。在U-Pb一致曲线图中,年龄数据点成群集中分布,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85±6Ma(n=15),本书以此年龄值代表娘九丁斜长花岗岩结晶年龄。其中也发现年龄558±13Ma的锆石(锆石8-1),同徐麦斜长花岗岩一样,仍具被地壳混染现象。

表4-3 徐麦斜长花岗岩锆石SHRIMP分析结果表

注:①误差1σ;②Pbc和Pb%分别代表普通铅和放射性成因铅;③标准校正的误差为1.06%;④普通铅校正应用204Pb实测值。

(据简平等,2003)

表4-4 娘九丁斜长花岗锆石分析结果表

(据简平等,2003)

图4-2 娘九丁斜长花岗岩锆石U-Pb一致曲线图

(据简平等,2003)




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特征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