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的经纬度有什么计算方法?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经纬度怎么计算~

如何计算地理经纬度

算经度——地方时计算——东加西减,15度1小时,1度4分钟。

算纬度——①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

②纬差法:在太阳直射点的同侧,两地纬差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

推论:与直射点纬差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与90°相差多少度。

③北极星的仰角=当地地理纬度。

2地理经纬度表达方法

1.表达方法

经纬度的表达方法——”十六字准则:纬度在前,经度在后,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2.规律

朝什么方向数值越来越大,就是什么度数。

朝北数值越来越大,就是北纬度。朝南越来越大,就是南纬度。

朝东数值越来越大,就是东经度。朝西越来越大,就是西经度。

3.分界

纬度二分界:南北半球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注意:赤道不属于南北半球)

经度二分界:东西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

3高中地理经纬度和时间怎么计算

⒈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详细计算:区时/时区的计算)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5.昼长

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6.夜长

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7.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经度计算应该掌握:1、东经向东度数越来越大,15 个经度为1 小时,也就是说1 度是4分钟,求的经度在已知经度东侧就应该加上经度差,在西侧就应减去;

2、西经计算反之;

3、180 以西是东经,180 以东是西经;

纬度计算公式: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pp.142-148)[3](pp.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著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著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著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6.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pp.76-77)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3.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著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pp.142-148)[3](pp.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著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著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著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6.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pp.76-77)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3.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著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pp.142-148)[3](pp.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著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著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著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6.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pp.76-77)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3.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著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pp.142-148)[3](pp.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著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著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著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6.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pp.76-77)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3.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著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初中地理的经纬度有什么计算方法?视频

相关评论:
  • 17762383287初中地理的经纬度有什么计算方法?
    谭琰世3、180度以西是东经,180度以东是西经。纬度的计算公式为:(待补充)

  • 17762383287初中地理的经纬度有什么计算方法?
    谭琰世经度计算应该掌握:1、东经向东度数越来越大,15 个经度为1 小时,也就是说1 度是4分钟,求的经度在已知经度东侧就应该加上经度差,在西侧就应减去;2、西经计算反之;3、180 以西是东经,180 以东是西经;纬度计算公式:,

  • 17762383287初一地理的经度与纬度怎样计算?
    谭琰世纬度:中间为赤道,纬度为0度。赤道以北称北纬,南称南纬。北纬、南纬各90度。北极、南极各90度,分别是北纬90度,南纬90度。人们规定,0度--30度为低纬度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区。经度:经度起点线即本初子午线,为0度经线。从这条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东、...

  • 17762383287七年级怎样学好地理经纬度
    谭琰世共360度,最大值180度。4.表示方法: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度,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左)为西经度,用字母W表示。5.度数变化:东经度向东(右)逐渐增大;西经度向西(左)逐渐增大。经度数向东(右)增大的是东经度,向东(右)减小的是西经度。东大东经,西大西经。6.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

  • 17762383287初中地理经纬度怎么看图解
    谭琰世初中地理经纬度怎么看图解如下:N为(North)北,S为(Sorth)南,E为(East)东,W为(West)西。判断依据: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W),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N),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做法:箭头指示法 按照经纬度数字的变化规律,从小到大绘制箭头...

  • 17762383287初一地理经纬度问题
    谭琰世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0°,往左边(西边)的称为【西经】,往右边(东边)的称为【东经】纬度:以赤道为0°,往上面的(北边)称为【北纬】,向下(南边)称为【南纬】其实很简单的,在经纬网上都会有标明度数的,只要记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很简单了,如果按照小学的统计图表来说的话,...

  • 17762383287地理经纬度怎么看图解
    谭琰世横着的是纬度,竖着的是经度。经度 经度分为360度,每15度1个时区,其中0度的叫本初子午线,是第一个进入新一天的地方,然后向西每过1个时区就相差1小时。例如是早上5点,那么向西一个时区就是早上4点,再过1个时区就是早上3点,依此类推,向东则相反,一直到本初子午线,也就是说本初子午线两侧...

  • 17762383287初中地理经纬度怎么看图解
    谭琰世初中地理经纬度怎么看图解:1. 纬度的表示: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纬度的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北或向南逐渐增大,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和南纬90°。2. 经度的表示: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经度的变化规律是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向东或向西...

  • 17762383287地理怎么看经纬度
    谭琰世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 17762383287初中地理的经纬度怎样判断
    谭琰世经度 从左往右度数增大 为东经 从左往右减小为西经 0度经线左为西经 右为东经 180度经线左为东经 右为西经 纬线 从上往下 度数减小为北纬 反之为南纬 0度纬线(赤道)上为北纬 下为南纬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