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称帝时,还有存活国家,秦朝为何说实现了大一统?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秦始皇怎么实现大一统的?~

秦始皇为统一人们思想,采取一系列文化措施,形成大一统的壮观局面。
第一,整顿文字的杂乱,建立规范的书体。战国之时,文字异形,造成各国文化交流的不便。尤其是秦统一天下后,妨碍了中央政府的法令条文的有效推行。因此秦始皇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责令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汲取六国文字中笔画简省的优点,创制出一种形体匀整划一、线条圆转流畅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这是“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之后的新成果,作为官方文字颁行全国。与此同时,狱吏程邈因罪入狱,根据当时颇为流行的通俗字体,潜心创造出一种更为简便的文字。他将小篆的瘦圆字形改为椭方,匀连笔画改为断折,书写更为便利,很受徒隶欢迎。这种字体流布开来,被人称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在当时都得以推广,但小篆作为书写皇帝诏书和官方文件的标准文字,而隶书主要用于非正式文件的日常抄写。不过此时的“隶书”是指秦隶,可以视为“小篆”的简率写法,因而字体、笔势仍带有篆意。这与后来的“汉隶”不同,“汉隶”字形再变为扁平,笔画再变为粗肥,改变了汉字形、笔的面貌,提高了书写的效率。汉字由此摆脱了图画性质,成为纯粹符号性的方块字。然而秦始皇时的小篆、隶变毕竟是汉字历史上的一大变革,推动了汉字发展的步伐。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秦始皇时定书体为8种,称“八体”,即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刻符、摹印、署书、殳书。其实,后4种是因用途而别,前4种才是不同字体,其中又以小篆、隶书最为流行。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汉字,为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消除方言差别、区域隔阂以及促成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做出了贡献。
第二,打破关塞壁垒,修整交通要道。战国之时,纷乱不息,诸侯互相防范,修筑了众多的隘卡和城堡。各国车辆形制不一,道路宽窄有异,交通十分不便。秦始皇吞并六国后,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对所属各地的控制,因而下令拆除各种障碍,并定车宽以6尺为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开始修建驰道。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主要有三大干线。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向北为加强对匈奴的防御而筑。驰道宽50步,平坦坚实。道旁每隔3丈,植树一株。除此之外,还在今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今湖广地区修“新道”,使西南和东南地区加强了同中原的联系;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后,为了显示其煊赫的功德,就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巡行。从称皇到去世的11年中,他兴师动众地在全国巡行5次之多。第一次巡行是从咸阳向西北,意在向边郡宣扬国威。第二次出函谷关至泰山行封禅大礼,又至之罘、琅玡立碑记德。第三次经博浪沙时遭到韩国贵族张良收买的义士狙击,但其不“为盗所惊”,仍悠哉游哉。第四次沿魏、韩、赵国界至碣石,照例刻石记功而还。第五次下东南上会稽山祭大禹,取道临淄西归,由于旅途疲乏劳累和平时纵情淫乐,身体虚弱一病不起。秦始皇的巡行对威慑旧有贵族势力、巩固新兴封建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借此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则有利于全国各地的联系,这无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和中国版图的统一。
第三,加强法制观念,整肃人伦纲纪。秦始皇统治一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国,必须依靠完备的法律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系统的伦理规范人们的心理。秦时法纲严密,条目繁杂,为我国历史上所少见。秦律几乎对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均作出明文规定,进行严格限制并对违者治罪。秦国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始,就强调法律的尊严和无情。《史记·商君列传》载:“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其后历代条文不断充实、苛细,如“敢有挟书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甚至连穿鞋都作规定,致使百姓“毋敢履锦履”。百姓一旦触动法律,往往轻罪重罚。朝廷认为只有用刑才能杜绝犯罪,因而秦代酷刑甚多,如“黥”“劓”“笞”“戮”“宫”“枭首”“弃市”“腰斩”“剖腹”“族诛”“连坐”等,既有古代旧刑,也有自己新创。秦代据五行说从水德,也是实行严刑酷法的一个原因,并借法律条款矫正陋俗蛮习。秦国本较落后,自孝公以来,善用人才,励精图治,移风易俗,循法务实,社会风气很快扭转。秦始皇为整肃人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之罘刻石勒写“建立法度,显著纲纪”以歌圣明,会稽刻石严令“禁止淫佚”以纠蛮俗。秦时还在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负责道德思想的宣传教育。由于秦代法制过于苛刻,一方面镇压了社会的不满情绪,但另一方面也激化了遗留的历史矛盾,自诩为“大圣”的秦始皇因而留下“暴君”的声名。
第四,征服边境民族,扩展中华地域。自古以来,华夏族位居中原,在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中,加强了互相之间的了解和融合。秦灭六国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越族,因为他们的分支很多又称“百越”。百越地区与中原地区有着许多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如“断发文身”、“铸铜为鼓”以及“无嫁娶礼法”。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灭掉楚国后,继而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带的越族,建置会稽郡。接着又征服了福建境内的闽越,设立闽中郡。后又进攻两广地区,最终攻取南越并设三郡。又迁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从此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西南夷也有数十个少数民族,他们自成部落,很少来往。秦始皇派人修建了一条通往云贵地区的“五尺道”后,将陕、川、云、贵连成一片,使这些少数民族成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匈奴则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仗恃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抢掠财物。秦始皇为解除这一威胁,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向河套征伐,一举夺回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为巩固对这里的统治,秦始皇还迁内地人3万户到此屯垦。这次大规模移民有效地制止了匈奴的南下侵扰,并促进了这里的资源开发和民族融合。在与匈奴的斗争中,秦王朝为免边患,于秦、赵、燕旧长城基础上,修筑起一条西起临洮东至碣石,绵延5000余公里而举世闻名的长城。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境内的安定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秦朝完全彻底废除了周代以来的封邦建国制度,将东至大海、西达陇右、北抵阴山、南越五岭的辽阔版图统一于中央朝廷的权势之下,形成多民族大帝国的一统空间。
第五,焚书钳制思想,坑儒弭止诽谤。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一系列改革措施并非一帆风顺,当初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就主张分封制,只是廷尉李斯持坚决反对态度。他认为,分封制只会造成诸侯纷争的恶果,只有彻底废除才能免除祸乱。秦始皇采纳了李斯之见,认为“立封国”就是“树敌县”,于是在全国确定了郡县制。事隔8年之后,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在咸阳宫举行的盛大宴会上,这个话题又被重新提起。当时仆射周青臣在为始皇祝寿时,称颂始皇“神灵明圣”,“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并说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秦始皇很高兴,但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阿谀奉承当场批评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当即进行反驳,他指斥淳于越为“愚儒”,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人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具体建议:“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这个建议,于是在全国点燃了焚书的烈火。就在焚书的次年,又发生了坑儒的事件。起因为秦始皇在享有极尊崇的地位和极富贵的生活后,十分怕死,他大兴土木,修筑阿房宫和骊山墓,并在方士的蛊惑下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侯生、卢生见始皇残暴,怕因大言不能兑现被处死刑,于是诽谤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等等,并借口求仙药而去。始皇知后盛怒不止,遂以“妖言以乱黔首”之名进行追查,其后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的严厉举措,目的是扼杀先秦以来的诸家学说,封堵现今之世的噪杂口舌,这对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的确具有极大的效力。但这种极其残暴的手段也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它使先秦大批文献古籍付之一炬,给中国文化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使春秋以来蓬勃兴起的自由思索精神,遭受到一次致命的打击。
秦始皇的一系列暴政、酷敛、专制和荒淫建立在饱受战乱的华夏废墟上,固然以不可一世的气焰振策于六合、称雄于海内,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重又一统起来,但是由此也激化了社会矛盾,促发了动乱。尤其是秦二世阴谋篡夺帝位之后,更为残忍昏谬。他采取“灭大臣而远骨肉”的手段,推行“杀人众者为忠臣”的政策,更使天下不胜其苦、不堪其虐,终于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于是在风雨飘摇中寿终正寝。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无论哪个朝代都逃不出这样的规律,
1.君昏臣奸。皇帝亲小人远贤臣。
2.失尽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江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秦朝是秦二世、赵高、李斯阴谋篡位。秦二世昏庸。赵高阴险,李斯无原则的退让,扶苏仁弱而当断不断。并且对假遗照深信不疑。最终酿成亡国苦果。晋朝是晋武帝儿子晋惠帝是白痴。隋朝杨广前期是圣主明君。而第三次征伐高句丽打败后,杨广受到沉重打击,意志消沉,以至于倒行逆施,最终灭亡。
(2012-06-01 17:13 秦朝灭亡与扶苏关系密切​作者 朱骥秦朝灭亡与扶苏关系密切

作者朱骥

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
1.秦朝的灭亡不在秦始皇而在秦二世、赵高和李斯和皇长子扶苏。说秦二世、赵

高、李斯大家都能理解。可说扶苏大家恐怕都不能理解。那听我慢慢论证。
2.为什么说不在秦始皇?是不是说秦始皇没有任何责任?不是。秦始皇是有责任

的。什么责任?秦始皇的责任不在于修长城、不在于修驰道、直道;甚至不在于

修阿房宫或骊山陵墓。而在于秦始皇错信了一个人。谁呢?——赵高。其实,秦

始皇做了一个规模宏伟的后事规划。1.做出或者寻访到长生不老仙丹。2.万一找

不到怎么办?秦始皇当然不想死。但秦始皇也做了万一自己死亡谁来接班的准备

。但这个准备,他不能说,也不愿意说。因为他想长生不老,所以一直在刻意回

避这个备用方案。谁呢?谁来接秦始皇的班?活着说谁是秦始皇心目中接班的最

佳人选?——皇长子扶苏。为什么是扶苏。这个不用解释。秦始皇本来就有遗照

让扶苏即位。是因为沙丘政变。李斯、赵高篡改了遗照,秦二世才得以即位。公

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扶苏劝谏秦始皇。之后扶苏被秦始皇

发配边疆去修长城。很多人借着焚书坑儒来指责秦始皇的残暴和借此说明秦始皇

不喜欢扶苏。其实这些论断都是错误论断。焚书坑儒秦始皇杀了多少人?460多个

术士。460人怎么算“暴政”?可见焚书坑儒牵扯面很小。焚书的结果不是说秦始

皇将所有的儒家经典学说统统烧毁。而是秦始皇严禁私人收藏儒家学说的书籍。

将这些儒学书籍收归国有,由国家收藏。而多余的重复的儒学书籍加以焚毁。这

是秦始皇巩固政权,统一思想的做法。对历史有着积极的意义。
而秦始皇借着焚书坑儒将扶苏贬到边关又是为什么?是不是不喜欢扶苏?不是。

那是什么原因呢?从扶苏劝谏秦始皇,使得秦始皇感觉到他的皇长子仁弱有余、

政治经验不足。可以说是空有爱民之心,毫无政治头脑。秦始皇还隐隐感觉到扶

苏周围有一股政治力量正在暗流汹涌。这是什么力量?是一股反对秦始皇政策的

力量,是一股复古恢复旧时周朝旧六国的力量。这股力量秦始皇活着他们会蛰伏

待变。等秦始皇一死,他们或者武装反叛,或者控制新君和平篡位。秦始皇怎么

办?秦始皇借机将扶苏调离咸阳。让扶苏与这股复古力量隔离起来。发配扶苏去

边关,不是让扶苏去做苦力修长城。而是去做监军。这是什么意思?这是秦始皇

的高度的政治智慧。扶苏以皇长子的身份去边关做监军。实质上,就是让扶苏掌

握了大秦帝国最为精锐人数众多的长城兵团。实际上就是掌握兵权!掌握了兵权

就离掌握政权仅仅一步之遥啊!秦始皇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让皇长子扶苏将来

即皇帝位。让扶苏做监军,秦始皇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让扶苏去军旅锻炼锻炼。

用军旅的钢铁般的生活锻炼扶苏的意志。秦始皇意图将扶苏打造成像他一样的坚

毅果敢的一代圣主。
可惜啊。造化弄人。扶苏仁弱的性格和善良的秉性使得扶苏既不能领略秦始皇

的一番苦心,又无有担当大业的信心和决绝。当面对赵高、李斯派人传来的假遗

照时,扶苏依旧是那样单纯。扶苏竟然连验证遗照真伪的勇气都没有。糊里糊涂

的就按照假遗照自尽了。
再说赵高、李斯。赵高、李斯是秦始皇晚年最信任的两个人。赵高是阴谋家。

赵高将自己伪装得很巧妙。骗过了英明一世的秦始皇。赵高不必多说。那么,李

斯呢?李斯为什么要和赵高同流合污?历史学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赵高对李斯

道:“大公子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如即位必用蒙恬为相。更何况臣所

见秦之丞相,成功臣的封爵未有传到第二代的,恐怕您终不能怀着通侯之印告老

还乡。依臣所见小公子胡亥仁慈笃厚,轻财重士,尽礼敬士,秦之诸公子未有能

与之相比的,可以立而为嗣,望您速作决定。”于是,李斯因为害怕蒙恬取代自

己就答应了赵高。其实这是误传,是断章取义。真实情况是:赵高见到李斯,道

:“皇上逝世,并未立嗣,只是给大公子留下一封诏书,还未发出,如今确立太

子之事,仅在您我一言,您看怎么办?”李斯反驳道:“此种亡国之言,非人臣所

当议也!”赵高道:“您同蒙恬相比,才能谁高?功劳谁高?谋略谁深远?取信于人

谁强?与大公子交谊谁厚?”李斯道:“五者皆不如蒙恬,您为何如此苛求我呢?”

赵高道:“大公子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如即位必用蒙恬为相。更何况

臣所见秦之丞相,成功臣的封爵未有传到第二代的,恐怕您终不能怀着通侯之印

告老还乡。依臣所见小公子胡亥仁慈笃厚,轻财重士,尽礼敬士,秦之诸公子未

有能与之相比的,可以立而为嗣,望您速作决定。”李斯道:“您还是自守本分

吧!我听从主上遗诏,奉天听命,何虑之有!”赵高道:“安可转危,危可转安,

人如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怎能称得上与圣人一样聪明呢?”李斯闻言,很是生气

,便指责赵高道:“我李斯不过是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街巷一布衣,蒙皇上

恩宠,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享受尊位及厚禄。皇上将国家安危存亡之重

任交付与我,我怎敢有负于皇上呢!忠臣不因惧死而幸存,人臣当各守其职,请您

勿复多言,否则将令李斯得罪于您。”赵高道:“如今御印及皇上给大公子的诏

书,都在胡亥手中,天下的权力和命运亦掌握在其手中,我已看出胡亥之志,必

欲为嗣,我与您商议此事,实承胡亥之意,您怎么还意识不到呢?”李斯道:“臣

闻晋国改换太子,三世不安;齐桓公兄弟争位,其兄公子纠被戮;商纣王屠杀亲

属,不听谏阻,国为废墟,三者皆违背天意,结果社稷危亡。我当做堂堂正正之

人,怎能参与叛逆阴谋!”赵高见李斯不从,便威胁李斯道:“上下一心,内外一

致,事情就不会出差错,亦可以长久。您如依计行事,就能长保富贵及爵位;如

放弃机会不干,必祸及子孙,我实在为您担心。聪明人要随机应变,您怎么还犹

豫不决呢!”李斯终归难以摆脱功名及利禄的羁绊,又惟恐蒙祸遭殃,便仰天长叹

道:“您既奉胡亥之命来通知我,李斯敢不遵命!”
至此赵高、李斯、胡亥联盟发动沙丘政变。秦朝落入昏庸的秦二世、残暴阴险

的赵高和同流合污的李斯手里。君昏臣奸,民心尽失。宫廷朝廷腥风血雨。忠良君子惨遭荼毒。百姓黔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秦朝的灭亡也就在顷刻之间。
以后的历史大家都清楚,李斯被赵高满门抄斩。赵高指鹿为马,独揽朝纲,大泽乡起义,秦朝群雄并起。项羽在巨鹿之战消灭秦朝最为精锐的长城兵团。章邯害怕赵高乘机谋害,带领秦军主力投降项羽。子婴计除赵高。子婴投降刘邦,刘邦兵不血刃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众所周知,秦始皇于公元前221登基称帝,完成了对华夏大地的统一,结束了华夏大地几百年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根据史料的记载,他在击败六国统一之时,还有一个国家存在着,那就是卫国。那么,为什么卫国在当时还存在着,秦国却说是实现了大统一呢?

卫国是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地域大致在黄河北岸,太行山脉东的今河南省鹤壁南、新乡北附近。

秦国之所以说他实现了大统一,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秦国的能力完全有能力消灭卫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它六国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都比卫国强,秦国能灭六国,那消灭卫国不过是吹灰之力了!那么,秦国为什么不消灭卫国呢?

卫国与秦始皇的渊源

卫国虽然地域小、实力弱,无法与秦国抗衡,但是卫国出了许多人才,并且这些人才都在秦国效力过,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秦孝公时期的商鞅,也叫卫鞅,他就是卫国人,他推出的变法改革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秦国崛起成为强国的转折点。再有后来的吕不韦,他与嬴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嬴政登位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同时吕不韦和嬴政的先皇、太后有着一定的交情。正是有着这些渊源,秦始皇有能力,但没必要灭了卫国,所以卫国当时还存在着。

卫国已名存实亡

卫国在当时实力是非常弱小的,并且没有靠山,因为其它各国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史记》中虽然记载了卫国的存活,但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作者记载失误,理由是当时秦朝统一和将很多文学古籍都烧毁了,这样也就失去了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这样看来卫国当时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名字罢了,他最多像是秦国的附属国一般存在着,早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说秦国统一了六国实现了大统一并没有不妥之处!



当时还有存活的国家,对秦国来说是不足为惧的,一点儿危险没有,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一定能把他们攻打下来。所以说,秦朝实现了大统一是有依据的。

因为当时的卫国是秦始皇看在商鞅和吕不韦的面子上才没灭的,但这个国家很小,也是向秦国称臣了,需要依附秦国,所以说实现了大统一。

这位题主您好,现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还没有中国一个省大,所谓大一统,个人认为只是实现了他所认知的世界的统一,而不是真正的世界

世界上的国家成千上万,不可能都能够征服。大一统是现在的说法,其实换成“开疆拓土”比较好。


秦始皇称帝时,还有存活国家,秦朝为何说实现了大一统?视频

相关评论:
  • 19835164200秦始皇称帝时,还有存活国家,秦朝为何说实现了大一统?
    姜齐顾正是有着这些渊源,秦始皇有能力,但没必要灭了卫国,所以卫国当时还存在着。卫国已名存实亡 卫国在当时实力是非常弱小的,并且没有靠山,因为其它各国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史记》中虽然记载了卫国的存活,但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作者记载失误,理由是当时秦朝统一和将很多文学古籍都烧毁了,...

  • 19835164200为何说秦始皇并不算统一全国 卫国因何独存
    姜齐顾历史上称,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其实不然!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病死后,依然有个国家独存——卫国。秦始皇在名义上并没有统一全国直到秦二世,才正式灭亡卫国。网络配图 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公元前254年,已被魏国覆亡,其领地已成为魏国的...

  • 19835164200都说秦王统一天下,为何说秦王嬴政称皇帝时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
    姜齐顾之所以有人认为秦始皇并未完全统一中国是因为他称帝时尚且还有一个叫做卫国的诸侯国存在于世。嬴政继位成为秦王之后便开始逐步着手统一大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嬴政前前后后一共花费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待先后灭亡韩赵齐等六国之后,嬴政正式称帝。然而嬴政称帝之时卫国这个诸侯国尚且存在,嬴政之所以不曾对它出手...

  • 19835164200秦始皇横扫天下的时候,为什么要保留卫公国?
    姜齐顾一,卫国早就成为秦朝的附庸,根本名存实亡,卫元君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实际统治权,卫君角也不过是寄食在野王城而已,卫国也就形式上还在。二,当时秦国之外还有东南诸越,西南诸夷,秦始皇想着更进一步,对于这些地方秦朝采取的往往是间接管理,类似后世的羁縻制度,册封其首领为“君”;秦朝用...

  • 19835164200嬴政秦始皇国家统一了小家却名存实亡
    姜齐顾秦始皇,嬴姓赵,是一个著名的官员。他,秦庄王之子,十三岁继位,公元前221年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画像嬴政继位时年仅13岁。当时,吕不韦是总理,拥有专属权力。21岁时,嬴政开始领导国家。当时,吕不韦的权力仍然很大,他和王太后有一腿。此后,秦国发生了...

  • 19835164200第一个统一中国并且称帝的皇帝,秦始皇还有后人存世吗?
    姜齐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并且称帝的皇帝,秦始皇,大家一定都很清楚。但是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的后人的去向也相当离奇。秦始皇作为质子出身在赵国,又名赵政。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后来赵政父亲秦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回到赵国并被安国君封为太子,8岁的嬴政才得已回国,并且改为羸政。...

  • 19835164200都听说过秦始皇,为何没人听过秦始皇后?难道嬴政一生不曾立后?_百度知...
    姜齐顾如果秦始皇称帝时,之前的王后已经过世了,秦始皇很可能没法在妾中选一个来继承妻的位置,所以不再立后。还有一种可能是,秦始皇称帝时,之前的王后还活着,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后。但很快,这位皇后便过世了,秦始皇也就没有再立皇后。多年以后,胡亥矫诏继位,因为自己并非嫡子,所以就消灭了秦始皇帝所...

  • 19835164200中国历史为什么在秦始皇之后还有齐国,燕国什么的,不是被灭了么?_百度...
    姜齐顾由上可见,当时天下地盘基本掌握在旧贵族势力的手中,项羽控制的地盘仅有关中而已。但是仅关中一地却聚集大批的灭秦功臣,他们不但有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势力和军队。而项羽名义还是属于怀王的臣子,全部家当只有几万楚军。以几万楚军的本钱就放任各地旧势力和关中新势力不顾而急于称帝学秦始皇把天下权利集...

  • 19835164200秦始皇灭掉六国后,不是还有个卫国吗?怎么能算统一中国呢?
    姜齐顾卫国太小是属于秦国的仆从国 镇压反秦义军时 卫国也出兵了 我们说希特勒占据全欧洲 但当时欧洲还有瑞士呀 别这么咬文嚼字

  • 19835164200秦始皇统一中原时,世界各国都在做什么?
    姜齐顾当时马其顿东征的残余势力在这里建立的孔雀王朝,这也是古印度难得了统一时期,在嬴政出生前,印度出了一位著名的国王叫做阿育王,他在位时势力达到了印度半岛南部和阿富汗,然而等到公元前232年他一死,整个国家又重新回到了四分五裂的状态中了。我们的邻国日本。如今的日本很强大,处处同中国叫板,在近代...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