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对朝鲜王朝的影响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儒教思想对韩国人的影响~

儒教 儒教是一种人文思想,伦理道德对人产生的教化作用,并非宗教。即,儒教是一种没有神的宗教。儒教思想从中国传入韩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这三个国家都很早就发行了与儒教有关的文献。儒教非常重视人们之间的礼仪。因此韩国又被称为‘东方礼仪之国’。儒教对韩国的社会,文化,教育,个人思想等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儒教的价值观念至今仍留在韩国人的心目中,韩国人保持了儒教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

朝鲜王朝把儒教当作国家统治理念,对佛教进行高压政策。到了16世纪,儒教对朝鲜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根据儒教的理念,以科举制度(选拔国家官吏的考试)和政治制度为主轴的朝鲜王朝是直到1894年实行‘甲午改革’、废除科举制度为止,一直是在亚洲的国家当中最深受儒教影响的国家之一。
虽然现在儒教在政治或文化领域不能再发挥原来的作用,可是韩国人的世界观、生活方式还仍旧以孝、忠、礼等儒教理念为根基,所以可以说韩国人仍然受着儒教的影响。在文庙和乡教(儒教祀堂),每年农历2月和8月都对孔子和他的弟子拜祭祀。

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儒教是一种人文思想,伦理道德对人产生的教化作用,并非宗教。即,儒教是一种没有神的宗教。儒教思想从中国传入韩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这三个国家都很早就发行了与儒教有关的文献。儒教非常重视人们之间的礼仪。因此韩国又被称为‘东方礼仪之国’。儒教对韩国的社会,文化,教育,个人思想等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儒教的价值观念至今仍留在韩国人的心目中,韩国人保持了儒教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
朝鲜王朝把儒教当作国家统治理念,对佛教进行高压政策。到了16世纪,儒教对朝鲜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根据儒教的理念,以科举制度(选拔国家官吏的考试)和政治制度为主轴的朝鲜王朝是直到1894年实行‘甲午改革’、废除科举制度为止,一直是在亚洲的国家当中最深受儒教影响的国家之一。
虽然现在儒教在政治或文化领域不能再发挥原来的作用,可是韩国人的世界观、生活方式还仍旧以孝、忠、礼等儒教理念为根基,所以可以说韩国人仍然受着儒教的影响。在文庙和乡教(儒教祀堂),每年农历2月和8月都对孔子和他的弟子拜祭祀。
韩国的儒学学派
退溪李滉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韩国�0�9史上不仅是最著名的学者,也是非常优秀的教育家。退溪过世以后,他的学术师承集团汇集成的退溪学派, 分成为四大支脉. 即,安东北部以礼安县为中心的赵穆一脉、安东东部以临洞县为中心的金诚一一脉、安东西部以丰山县为中心的柳成龙一脉和南部以星州牧为中心的郑逑一脉。除了人们常说的以 "溪门(\'退溪门下\'的简称)四大弟子"为中心而形成的这些支脉外,还有以奇大升为中心形成的湖南一脉和以曹好益为中心形成的关西一脉,但他们所展示出的活动能力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学派。
以安东为中心,沿东西南北四脉分化的退溪学派在向下一代过渡的同时,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受 "仁祖反正(1623年,首尔的西人党派发动军事政变,驱逐据守在庆尚道南部的北人党派,从而掌握了政权的事件)" 政治巨浪的侵袭,原与北人派交好的赵穆一脉遭到沉重的打击,丧失了自立能力,被金诚一一脉和柳成龙一脉吸收。而郑逑一脉则被首尔的许穆和仁同的张显光分别继承,在庆尚道以星州、漆古和仁同等地为中心形成了寒旅学派,首尔的郑逑一脉则发展成为许穆-李滉-丁若镛相继而成的首尔实学派。
经过以上变迁,在安东地区,柳成龙一脉和金诚一一脉逐渐成为学术主流,他们统合了其它小的支脉,并发展成为西厓学派和鹤峰学派。以安东府为中心,东面的鹤峰学派和西面的西厓学派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师承关系,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前半期,但这两派在学术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因而未形成文化差异。也就是说,安东的儒教文化实际上就是指岭南学派中的退溪学派的儒教文化,说得更具体些,即,400年的时间里植根于安东地区并发展壮大的鹤峰和西厓两学派的文化。
作为岭南学派核心的退溪学派的这两支,是与前代以金宗直的弟子为主形成的岭南士林派有本质区别的儒生集团。金宗直的弟子中有出身于岭南的文庙从祠金宏弼、郑汝昌以及金驲孙、曺伟、表沿末、俞好仁、李胄、李宗准等优秀的学者�6�3文人,他们虽然在数量上只相当于退溪学派的四分之一,但在学术及文学成就方面,比起溪门的得意门生来却也毫不逊色。但此一派在戊午甲子士祸(1498年和1504年,首尔的掌权派从政治上肃清庆尚道新派势力的事件,因祸及很多儒生,故称 "士祸")中受到重创,从此一蹶不振,仅在郑鹏-朴英-金就文的手中苟延残喘,如此挣扎尚不足百年,善山的金宗直一脉就断了香火。这反映了仅以学脉结束的岭南士林派集团在政治压力下 "意外身亡"的脆弱。后又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因戊午甲子士祸而分崩离析的岭南士林派才仰仗李滉的岭南学派而获重生。
岭南士林派与岭南学派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其中最大的变化应属婚姻风俗的不同。两班的婚姻自古以来就以同等身份内通婚和地域临近的地域内通婚为原则而进行,在这一点上,岭南士林派和岭南学派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岭南士林派生活在宗法家族制度尚未确立的十五、十六世纪,当时通行的是子女均分继承制和女婿在妻子家生活的率婿婚制。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孩子从小在外婆家长大,长成娶妻后到丈人家生活,随着子女渐渐长大,才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自己家生活,依照这种程序进行居住地点的迁移成为一种习俗。因而,在祭祀中,子女轮流奉祀和外孙奉祀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当时,村落居民的构成也很自然地按亲族关系,以与女婿和外孙共同生活的异姓杂居村为主。例如,李彦迪长期生活在庆州良佐洞的丈人家中,而金诚一则在妻子家所在的安东金溪村定居。在临河县的水谷一带建立了全州柳氏一族根据地的柳复起也同样是依靠从丈人那里分得的土地才建立起水谷柳氏400年的根基。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样频繁的移居生活无可避免地削弱了儒生们的凝聚力及他们抵御外部冲击与压力的能力。

  儒教 儒教是一种人文思想,伦理道德对人产生的教化作用,并非宗教。即,儒教是一种没有神的宗教。儒教思想从中国传入韩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这三个国家都很早就发行了与儒教有关的文献。儒教非常重视人们之间的礼仪。因此韩国又被称为‘东方礼仪之国’。儒教对韩国的社会,文化,教育,个人思想等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儒教的价值观念至今仍留在韩国人的心目中,韩国人保持了儒教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

  朝鲜王朝把儒教当作国家统治理念,对佛教进行高压政策。到了16世纪,儒教对朝鲜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根据儒教的理念,以科举制度(选拔国家官吏的考试)和政治制度为主轴的朝鲜王朝是直到1894年实行‘甲午改革’、废除科举制度为止,一直是在亚洲的国家当中最深受儒教影响的国家之一。
  虽然现在儒教在政治或文化领域不能再发挥原来的作用,可是韩国人的世界观、生活方式还仍旧以孝、忠、礼等儒教理念为根基,所以可以说韩国人仍然受着儒教的影响。在文庙和乡教(儒教祀堂),每年农历2月和8月都对孔子和他的弟子拜祭祀。

  韩国儒教文化的存与变化

  权容玉

  一. 韩国儒学的发展

  儒学在韩国的传播,经历了与中国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大略公元前二世纪,儒家思想随同汉字开始转入韩国以后,儒学在韩国发展的几个阶段如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在韩国都有相应的影响和表现。公元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百济、新罗、统一新罗都非常重视儒学,倂派遣弟子入中国学会中国儒学经典。到高丽末期,朱子学转入韩国最明显地发展。到了朝鲜,儒学占了似乎国教的地位。

  韩国朝鲜王朝是以儒教立国的王朝,朝鲜时代的儒教文化曾经是遍布于全国八道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堪称 "儒教式通过礼仪"的 "冠婚丧祭"不仅在两班阶层,在庶民阶层也得到了普及。其结果是,无论是由巫师掌管的村落范围内的法事,还是由祭祀官边读祭文边主持进行的洞祭都渐渐发生了变化。儒教思想本身虽源自中国,但在把儒教精神转化为一种生活文化并加以实行方面,韩国无疑做得更加完备而彻底,这个事实已经得到了今世纪世界上的认同。而韩国的儒教文化中,安东的儒教文化则可谓居于独特的地位。在以建立完备而彻底的儒教国家为目标的朝鲜社会,安东颇以其儒教文化为自豪,甚至自称为 "邹鲁之乡"1)。邹鲁地区本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也是儒教文化的发祥地,而安东正是今世纪韩国的 "邹鲁之乡"。正如作为孔子故乡的中国鲁地,在孔子之后的时代仍然占据着儒学中心的地位,还出现了许多儒学家一样,在韩国儒学史上,安东不仅养育了韩国性理学的集大成者退溪李滉(1501-1570),还相继涌现出许多儒学名家,也正因如此,朝鲜后期到现今,安东被誉为韩国的 "邹鲁之乡"。

  这样继续发展的韩国儒教偶到36年日本统治受到非常大的打击,但研究儒学及其精神一时也没有中断过。尤其是国内政治家学者都保留着它的精神而继续高扬忧国衷情。因此到国外也都为国家奋鬪努力,经过南北战争绵绵地维持发展起来。到了朴正熙政权时代儒学精神同西方价值观、同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方式相结合,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韩国的现代化。

  二.韩国的儒学学派

  退溪李滉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韩国歷史上不仅是最著名的学者,也是非常优秀的教育家。退溪过世以后,他的学术师承集团汇集成的退溪学派, 分成为四大支脉. 即,安东北部以礼安县为中心的赵穆一脉、安东东部以临洞县为中心的金诚一一脉、安东西部以丰山县为中心的柳成龙一脉和南部以星州牧为中心的郑逑一脉。除了人们常说的以 "溪门(\'退溪门下\'的简称)四大弟子"为中心而形成的这些支脉外,还有以奇大升为中心形成的湖南一脉和以曹好益为中心形成的关西一脉,但他们所展示出的活动能力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学派。

  以安东为中心,沿东西南北四脉分化的退溪学派在向下一代过渡的同时,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受 "仁祖反正(1623年,首尔的西人党派发动军事政变,驱逐据守在庆尚道南部的北人党派,从而掌握了政权的事件)" 政治巨浪的侵袭,原与北人派交好的赵穆一脉遭到沉重的打击,丧失了自立能力,被金诚一一脉和柳成龙一脉吸收。而郑逑一脉则被首尔的许穆和仁同的张显光分别继承,在庆尚道以星州、漆古和仁同等地为中心形成了寒旅学派,首尔的郑逑一脉则发展成为许穆-李滉-丁若镛相继而成的首尔实学派。

  经过以上变迁,在安东地区,柳成龙一脉和金诚一一脉逐渐成为学术主流,他们统合了其它小的支脉,并发展成为西厓学派和鹤峰学派。以安东府为中心,东面的鹤峰学派和西面的西厓学派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师承关系,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前半期,但这两派在学术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因而未形成文化差异。也就是说,安东的儒教文化实际上就是指岭南学派中的退溪学派的儒教文化,说得更具体些,即,400年的时间里植根于安东地区并发展壮大的鹤峰和西厓两学派的文化。

  作为岭南学派核心的退溪学派的这两支,是与前代以金宗直的弟子为主形成的岭南士林派有本质区别的儒生集团。金宗直的弟子中有出身于岭南的文庙从祠金宏弼、郑汝昌以及金驲孙、曺伟、表沿末、俞好仁、李胄、李宗准等优秀的学者․文人,他们虽然在数量上只相当于退溪学派的四分之一,但在学术及文学成就方面,比起溪门的得意门生来却也毫不逊色。但此一派在戊午甲子士祸(1498年和1504年,首尔的掌权派从政治上肃清庆尚道新派势力的事件,因祸及很多儒生,故称 "士祸")中受到重创,从此一蹶不振,仅在郑鹏-朴英-金就文的手中苟延残喘,如此挣扎尚不足百年,善山的金宗直一脉就断了香火。这反映了仅以学脉结束的岭南士林派集团在政治压力下 "意外身亡"的脆弱。后又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因戊午甲子士祸而分崩离析的岭南士林派才仰仗李滉的岭南学派而获重生。

  岭南士林派与岭南学派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其中最大的变化应属婚姻风俗的不同。两班的婚姻自古以来就以同等身份内通婚和地域临近的地域内通婚为原则而进行,在这一点上,岭南士林派和岭南学派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岭南士林派生活在宗法家族制度尚未确立的十五、十六世纪,当时通行的是子女均分继承制和女婿在妻子家生活的率婿婚制。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孩子从小在外婆家长大,长成娶妻后到丈人家生活,随着子女渐渐长大,才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自己家生活,依照这种程序进行居住地点的迁移成为一种习俗。因而,在祭祀中,子女轮流奉祀和外孙奉祀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当时,村落居民的构成也很自然地按亲族关系,以与女婿和外孙共同生活的异姓杂居村为主。例如,李彦迪长期生活在庆州良佐洞的丈人家中,而金诚一则在妻子家所在的安东金溪村定居。在临河县的水谷一带建立了全州柳氏一族根据地的柳复起也同样是依靠从丈人那里分得的土地才建立起水谷柳氏400年的根基。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样频繁的移居生活无可避免地削弱了儒生们的凝聚力及他们抵御外部冲击与压力的能力。

  十七世纪以后,随着以《朱子家礼》为基础形成的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的广泛普及,继承制度中长子继承制成为一般规则,以男性为中心的 "家父长"式家族制度也逐渐确立。婚姻制度方面,以迎亲(到女子娘家迎娶新娘)为中心的六礼逐渐通行,婚姻形式也按女子出嫁到婆家的形式固定下来。其结果是,因结婚而发生的男子居住地的迁移现象消失,以各家各户世代相传的居住地为中心形成的同姓村落迅速增加。作为丰山柳氏的同姓村落而闻名的河回村,就曾经生活着早先已定居此地的安氏和许氏,以及15世纪初随着柳从惠和裴尚恭迁入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丰山柳氏、兴海裴氏连同他们的女婿和外孙,是个多姓氏人口共同生活的异姓杂居村。这种杂居状态一直延续到17世纪中期,其后,随着以柳云龙、柳成龙兄弟的子孙为中心的丰山柳氏的势力不断增强,他姓人口或者离开该村,或者沦为丰山柳氏的佃户,村落本身逐渐演化成为受丰山柳氏支配的同姓村落。

  特别是安东地区,作为在韩国同姓村落最发达的地区,这里不仅有两班贵族的同姓村落"班村",还有乡吏和驿吏聚居的中人们的同姓村落,以及没能成为名人或官员的同姓普通人聚居的民村。到了朝鲜后期,同姓村落数量甚多,已遍及整个安东地区。

  三 . 婚班和安东儒教文化

  岭南学派(从地域角度,称退溪学派为岭南学派。岭南是庆尚道的别称)常通过不迁位祭祀、书院享祀和书院议会等大规模集会来增强自身的凝聚力。然而,岭南学派之所以能成为从本质上区别于前代的岭南士林派的另一个集团,最主要是依靠被称作 "婚班"的牢固的姻亲关系,这比起举行大规模集会来似乎发挥了更大作用。随着女孩嫁入婆家的婚姻制度确立,几乎不再有前代那种移居到遥远的妻乡或外乡的情况出现,男孩即便移居,也不会脱离自身所属的学派的地域范围。事实上,对于两班来说,离开故乡就意味着放弃两班的身份,因为每移居到一处新的地方,要在当地的乡案(乡校的出入资格)和院案(书院的出入资格)上登记入册并享有两班的待遇是非常困难的。正如仕途受阻的岭南学派的儒生们,从十七世纪后半期开始,他们几乎一生的时间都在自己出生的村落里度过,即便移居他处,也大都离不开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另一方面,女子出嫁后就成了外人的观念逐渐形成,女子一旦结婚,就意味着要离开故乡,从此生是婆家人,死是婆家鬼,死后要安葬在婆家的墓地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同一家族世代相传的嫁出女儿、娶进儿媳的婚姻集团,即形成了"婚班"。由于相同的婚班内以称呼为中心的社会方言及礼节、儒教礼仪等都大同小异,所以新娘很容易适应,但如果超越了婚班,因为彼此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出现了新娘因不能适应环境而自杀的现象。由于婚班向来重视家族世交,所以大体上按学术上的师承关系或师友关系结交。例如,河回的丰山柳氏在丰山县一带和礼泉、义城、军威、尚州形成通婚圈,而川前的义城金氏则以临河县一带为中心,在礼安、奉化、宁海等地形成通婚圈。

  这种通过学脉和婚班共同结成的儒生集团具有坚不可摧的凝聚力。代代相传、亲上加亲的婚姻加强了彼此的交流并形成了姻亲意识,使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彼此具有血脉相连的亲属关系。特别是河回的丰山柳氏和尚州的东莱郑氏(郑经世家族),以及川前的义城金氏和水谷的全州柳氏(柳复起家族),他们的亲上加亲的程度相当之高,充分显示了其家族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纽带关系。这股坚强的凝聚力,成为仁祖反正后仕途受阻的岭南地区的南人们,在掌权的西人与老论的压迫下,仍顽强坚持的原动力。值得一提的是,甚至在遭遇朝廷以参与戊申之乱为由,将庆尚道贬为逆乡、在大邱监营前立下平岭南碑,且英祖在位的50余年里彻底把他们排除在官职之外的劫难时,退溪学派内部也未曾有过丝毫的动摇。当时,庆北地区虽有与李珥-金长生-宋时烈学脉连结而成的老论或少论家族,而且出身庶孽(士大夫的正室之外的妻子所生的孩子)或中人、以业儒(以儒学为业)自我标榜的新乡(新的士大夫阶层,主要由科举身份低下的中人和庶子出身的人构成)们也归于老论一族,但仍不足以撼动通过学脉和婚班牢固地建立起来的退溪学派的根基。反倒是那些家族,往往因为周围找不到适当的人选而不得不与出身寒微或是祖上不甚光彩的家族结成姻亲,从而不得不承担门第等级逐次降低的后果。

  资料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10/1/12568.shtml

  朝鲜时代的儒教价值观与女性

  1.序言

  儒教起初作为反映中国现世的,实用的世界观和维持能动的社会秩序的原理,从三国时代以后开始,被我国中央统治所利用。尤其进入朝鲜时代以后,排斥了高丽王朝时代作为精神支柱的佛教,阐明要以儒教为根本,实现王道政治,从而对确保王朝的正当性做出了贡献。从此,儒教即性理学成为维持家庭、社会、国家秩序的基本概念。随着儒教思想的普及与定着,朝鲜社会从朝廷的文物制度到家庭的细微琐事的礼仪,出现了广泛的变化,尤其家族伦理方面的变化比较大。其中,儒教的女性观被认为对强化父权制社会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儒教所要体现的男女关系的理想伦理是,男女,夫妇之间的相互尊重与角色分工。但实际上,从传统儒教女性观可以看出男女、夫妇之间的差别与区别的伦理同时并存。差别表现在男性被规定和理解为支配、强健、尊贵,相反,女性被规定和理解为服从、柔顺、卑贱,形成对比。区别主要表现在区分居所与职分上。

  本文通过分析朝鲜时代的结婚风俗、财产继承、内外法与贞节观念中,儒教基本伦理中的男女差别观和区别观如何具体表现,来考察女性的地位。

  2.结婚制度与女性的地位

  在韩国语中,男性娶媳妇时说“去丈家”。这是从“入丈家”由来的,是进入丈人家的意思。“入丈家”怎么变成结婚的意思的?今天,一说结婚,我们当然地理解为女方去男方父母家。但实际上,我国的结婚风俗,从高句丽以来称为“婿留妇家”或男归女家。这就是说,在新娘家里举行结婚仪式,一旦孩子大了去男方家。这与中国的婚姻风俗正相反,中国叫“亲迎制”,在男方家里举行婚礼,女子从结婚开始第一天就住在男方家。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两国的亲族结构和继承制度不同。中国是父系氏族中心的社会,只有儿子才有财产继承的权利,没有经济权的女性结婚后只能到男方家生活。相反,在我国,与外婆家或妻家也有关系密切的非父系的亲族结构。财产继承方面,直到朝前期,财产均分给儿子和女儿。因此,结婚后的居住形式也就与中国不同了。

  但是,这种结婚风俗随着朱子学的传播受到了批判。高丽末,郑道传认为:因为婿留妇家制度,妇女凭仗自己父母的势力,轻待丈夫,因而主张亲迎制。到了朝鲜时代,这方面的议论更加激化。很多儒学者认为,我们接收中国的礼俗,唯独在婚姻制度上与中国的阴追阳不同,是阳追阴随,因此主张改正。朝廷也要积极试行亲迎制,世宗17年(1435)第一次举行了淑信翁主的亲迎。但是,传统的婚姻风俗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变过来,一般的世大夫家仍然固执婿留妇家制。

  到了朝鲜中期以后,朱子学逐渐传开,婿留妇家也作为半亲迎的形式留了下来。所谓半亲迎,就是说在女方家举行结婚仪式,但减少住在妻子家的时间。除了时间减缩,在婚姻形态上没有根本的变化。最近,从新婚旅行中回来,先去新娘父母家,这也是婿留妇家制的遗风。

  尽管如此,婿留妇家时间上的减少还是给家庭生活和妇女的地位带来了不少变化。朝鲜前期,姑娘结婚以后可以留在娘家与父母共同生活,“出嫁外人”观念并不强。儿子与姑娘的差别也相对较小,财产继承上也是均分,而且丈父丈母与女婿,外孙与外祖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丧服制,在中国,如果亲祖父母去世,得穿一年,外祖父母去世得穿5个月,丈人丈母去世得穿3个月。但是在我国,直到朝鲜初期,在前三种情况下,都穿一年丧服,而且如果妻家没有儿子,女婿或外孙办理丧事。还有女婿在官职上比夫人的弟弟或孙子优先得到妻家的恩泽。如果妻家被逆谋连累,也与儿子一样被连坐。

  但是,朝鲜后期,婿留妇家时间减少,加强了“出嫁外人”思想。在继承上,也区别对待儿子与姑娘,儿子当中继承也相对集中在办祭祀的大儿子方面。在穿丧服上,外祖父母时穿5个月,丈人丈母时穿3个月,丧期也减少了。如果没有儿子,可以收养子,再也没有女婿或外孙为妻家和外祖家祭祀的事情。由此,父系中心的亲族制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制度,男性普遍存在“只要有三斗大麦,就不住妻家”的意识。

  朱子学对婚姻风俗的影响,除了实施亲迎制外,还在禁止妇女再婚上看到。朝鲜朝的儒学者们说“女子有三从之礼仪,不可再嫁”。即婚前从父,婚后从夫,丧夫从子,就是女子的道理。因此,如果丈夫死了,要养活子女,尽对丈夫的义理,不可嫁给别的男人。这纯粹是为了维持父系亲族制。离婚或死别后,如果妇女再婚,前夫的子女就成问题。如果带子女再婚的话,前夫的子女与继父、亲父的关系应该如何?是否改子女的姓氏?等等。因此,朝鲜朝干脆禁止妇女再婚,以保全父系中心的亲族制。

  禁止再婚的规矩也较彻底,再婚妇女的儿子不可应试科举考试。不考科举,不能当官,因此,妇女一考虑儿子的将来,就不能再婚。这种再嫁禁止法,朝鲜初期是没有的,是在成宗时制定的。当时,朝廷上议论纷纷,朝廷官吏的大多数主张禁止三嫁,因为如果女子早丧夫,父母也早去世,就不得不再嫁。而且如果有父母之命,就有不可能守节的情况,因此,主张允许再嫁,但是禁止三嫁。可是,成宗听取了46名大臣中4名大臣主张的“饿死是小事,失贞节是大事”的意见,最终禁止再嫁。道朝鲜朝后期,随着朱子学普及到社会基层,不仅良班,而且庶民女性也同参与禁止再嫁制度,出现了只要接到四柱单子,就守节的极端事例。

  以上可以知道,朱子学的收容与普及,使婚姻风俗由婿留妇家改为办亲迎,而且造成了禁止妇女再嫁的,失去均衡的结婚文化。由于开始实行父系中心的亲族结构,对妇女的制约加强了,妇女的地位也恶劣了。

  3.财产继承与妇女的地位

  从朝鲜初期到朝鲜中期,在财产继承上子女平等分到父母的财产,朝鲜时代的基本法典“经国大典”详细记录了有关子女均分财产的内容。规定:对嫡妻所生的子女,不分性别,长子、次子、女儿均分财产。其中,对负责祭祀的子女多给1/5的财产。如有妾所生的子女,如果他是良人子女妾所生时,可以继承嫡子女的1/7的财产,贱人子女妾所生的子女可得1/10的财产。即在财产继承上虽然有嫡子、庶子的身份差别,但没有长子、次子、男女差别,对子女均分财产。这样,朝鲜前期的财产继承问题上,男女享有同等的权利。

  “朝鲜王朝实录”也可以看到,从朝鲜朝建国到成宗时代,找不出在朝廷上因均分财产问题提出异议的例子,相反,子女均分财产的原则得到了朝廷的保护。世宗在位时曾说过:“父母死后想独占父母财产的,不想分给其他兄弟姐妹的,要严惩。”即由国家保障出嫁女的财产继承权。虽说由国家保障,但财产继承这种属于私人的事情不能完全涉及到。所以,按社会习惯进行的情况更多。那么,在财产均等继承的制度下,出嫁女的财产是用什么方式保存的?如果均分得到的财产不能维持和保证,继承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朝鲜初期,由妇女继承的财产,出嫁以后也有人管理,妇人的财产还与丈夫的财产区别管理。实录有不少以“××之妻,×氏之奴婢”的方式表明妇人财产的记录。买卖、赠与奴婢时由妇人作主。世宗8年3月的记录“左议政李远家的奴婢中,有一奴婢是从金××之妻处买的”,从记录中可以看出夫人在买卖、转让奴婢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夫人死亡时,有子女的,由子女均等继承财产,如无子女时,财产自然地转属于娘家。特别是妇人死亡后,归属于丈夫的财产,当丈夫再娶时,财产则转属于娘家。朝鲜前期,妇女财产权的行使从某种意义上比现在还安全和有保障。

  为了保存和维持属于他们的财产,不少妇女还提起诉讼和向国家上奏。如有母亲对随意浪费财产的儿子的诉讼;有女儿对母亲的财产分配不满而提起的诉讼。这些说明即便是母亲的财产,没有征得同意,子女不能随意处置,子女对财产的均等继承,也意味着有均等的义务,有义务赡养父母和给父母祭祀。在均等继承财产制度下,祭祀是由子女轮流做的。朝鲜前期还不清楚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祭祖的,但儿子和女儿是轮流祭祀的,即因为有均等继承财产制,祭祖的义务也由子女共同分享。

  当时继承的财产主要有奴婢和土地。此外,还有房屋、牛、马、锅、农具、金银、日常用品等。奴婢是高丽时代以前当作财产的一部分的,在官僚阶层中是显示身份的一种重要手段。朝鲜时代有“田地十亩等于奴婢一口”的交换比例,这说明当时主要是由奴婢等方式标示,明确其有所主。土地是按面积、收获量、肥沃程度进行分配。朝鲜后期,不分男女均等继承财产的制度开始起变化,妇女的财产权开始缩小。随着儒教伦理在全国普及,以父系为中心的家族制的形成,祭祖和继承上以长子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多。表面上均分,实际上优待长子、长孙,轻视女儿的差别意识开始抬头。到了朝鲜后期,子女均等继承财产制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传宗接代的儿子继承大部分财产的倾向。即,祭祖由长子负责,长子因此多继承一些财产。这样,在朝鲜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财产继承中妇女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即妇女在财产继承中的地位逐渐缩小。


儒教对朝鲜王朝的影响视频

相关评论:
  • 19127179177韩国历史概况
    梅黄皇佛教在这一时期被定为国教, 给政治和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 著名文物有高丽青瓷和《高丽大藏经》。 高丽时代发明了直指。 直指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金属活字本,比古腾堡发明的金属活字本早了78年。14世纪中期后,高丽衰退。 朝鲜王朝(1392~1910)朝鲜王朝建于14世纪末, 儒教成为国教, 对全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19127179177朝鲜历史
    梅黄皇出于民族主义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鲜韩国学者对此段历史的存在有一定争议,不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 卫氏朝鲜 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氏朝鲜”。 汉四郡与三韩时代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

  • 19127179177朝鲜古时候的历史是怎样的??
    梅黄皇中世纪朝鲜的高丽王朝时期,尽管多次遭受外来入侵,朝鲜仍保持着政治独立和文化传统。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王建是新罗一位反叛王子手下的将军,他选择开城作为都城,并宣称要收复高句丽在乐浪的失地。高丽王朝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其青瓷的发明和佛教的兴盛广为人知。李氏朝鲜时期,朝鲜的统治者以儒教代替佛教,...

  • 19127179177宗庙韩国宗庙
    梅黄皇韩国的宗庙制度源自中国,最早由新罗引入,其中首尔宗庙尤其引人注目。1394年,朝鲜太祖李成桂下令在此地建造,作为世界最古老的皇家儒教祠庙,它见证了朝鲜王朝的历史。1995年,首尔宗庙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韩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宗庙会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礼...

  • 19127179177大长今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梅黄皇李氏朝鲜以新儒学思想为立国之本,李成桂把建立儒学机构放在第一位,以创立一个儒教国家。李朝名臣徐居正尝作诗云:“明皇若问三韩事,文物衣冠上国同”,朝鲜风俗也类似中国,“崇尚信义而笃儒术”、“衣冠制度悉同中国”。 中华文明对朝鲜的深远影响,在《大长今》一剧中可说是俯拾皆是: 首先让我们倍感亲切的就是...

  • 19127179177谁能告诉我朝鲜的历史演变?
    梅黄皇朝鲜时代(1392-1910) 1392年,李成佳将军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朝鲜。朝鲜早期的统治者为了抵销在高丽时间占统治地位的佛教影响,用儒教代替了佛教。 朝鲜统治者以老成持重的中庸政治制度治理国家,利用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科举考试成为社会运动状态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因素。当时社会高度重视研究学问,而...

  • 19127179177韩国文化来自中国
    梅黄皇古朝鲜时期,朝鲜半岛的部族从我国东北的南部迁移至韩半岛。从三国时期的高句丽到统一的新罗,再到高丽和朝鲜王朝,朝鲜半岛始终深受中国的影响,并曾是中国朝贡体系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中国对朝鲜的控制力减弱。中国文化在朝鲜半岛根深蒂固:韩国国旗的太极和八卦思想源自中国...

  • 19127179177请问中国明清时期的藩属国都有哪些?朝鲜王朝(李氏朝鲜)为什么会尊明...
    梅黄皇他们只关心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正统性,而不关心其本国历史上王朝的正统性。这种中华正统观对中朝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3. 朝鲜半岛是古代中华世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朝鲜作为儒教国家,儒家正统观对其影响甚大。朝鲜王朝对明、清两朝都以事大为原则,但明朝对朝鲜的索求较多,而清朝...

  • 19127179177韩国文化的中国源头
    梅黄皇佛教的发展受北朝影响较大,帝王多信佛。百济佛教受中国南朝影响较大,新罗统一王朝后,佛教受中国唐朝的影响,大乘各宗传入;高丽、朝鲜王朝继续发展。中国儒学对韩国的影响自然不用我多说。儒教强调"仁"的根本重要性, 曾是古代韩国社会的共有思想。 儒教与韩国人的价值观念相结合,对韩国人产生了巨大的...

  • 19127179177韩国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梅黄皇李氏朝鲜时期(1392-1910)1392年,李成桂将军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朝鲜。朝鲜早期的统治者为了消除在高丽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佛教影响,用儒教代替了佛教。朝鲜统治者以老成持重的中庸政治制度治理国家,利用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科举考试成为社会运动状态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因素。当时社会...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