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友《笑坛点将录》之《“没羽箭”王长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王长友,1984年出生,是北京相声界的名家,其父亲王春海是“小荣椿”科班出身的架子花脸演员,跟随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李少春的父亲)学习。王长友年轻时曾学过裱糊手艺,后来向刘德智求艺,并在1931年拜赵霭如为师。解放后,他加入北京曲艺团,与谭伯儒(郭瑞林的徒弟)搭档,留下了珍贵的录音资料,如《白字会》、《当行论》等,以及为王世臣捧哏的《学四省》、《钓鱼》,为高德明捧哏的《老老年》。他还培养了许多青年演员,其中包括李金斗,后者曾得到王长友的指导。



王长友的嗓音沙哑,与天津的刘奎珍相似,他注重表演,被誉为“麒派相声”的代表人物。然而,他的录像资料较少,我们只能通过文字资料来了解他的表演。其中,他有一段拿手节目《哭的艺术》,是根据传统相声《哭论》改编,借鉴了刘桂田《斩经堂》的特点,由侯宝林建议更名。这段节目模拟了各种笑和哭,尤其是他惟妙惟肖地模拟了旧社会丈夫哭妻子的情景,表演达到了“后脊梁上都有戏”的境界。他的表演难度很大,现在田立禾先生也有“丈夫哭妻”的表演,可供参考。



在说到相声与小品的区别时,有人倾向于把表演作为小品的特长,似乎认为相声只要用滑稽的语言逗乐观众就算完成。然而,相声自古以来就重视表演。据张寿臣先生回忆,李德钖老前辈的《打灯谜》的“底”(“三头、六耳、八条腿、一只眼)就有着繁重的表演。当捧哏的认输时,李先生所站的位置与观众成45度角,模拟车夫超车把的动作,长身、挺胸、扬脸,造型优美逼真,而后左眼紧闭、右眼圆睁,右眼的黑眼珠在眼眶里滴溜溜地转了几圈,把一脸的得意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相声中的表演源远流长。



在欣赏马三立老先生的表演时,如《开粥场》中说到“大个团脐,还是活的”这句台词时,两臂上下挥舞,模拟螃蟹横行的动作,即便我已听过多次,但看到这段表演时仍然忍不住笑了出来。侯宝林还特意嘱咐过学生注意观察马三立在“放虱子”时的神态与动作。



王长友的录像中只有他1984年与罗荣寿演出的《文章会》,此时的他身患癌症,表演力有所不及,但其中能体现出他“麒派相声”的魅力,如“磨墨”、“舔笔”、“换笔头”的部分,王先生处理得比较细腻,一招一式可见其功底。王长友的《文章会》具有北京风格,他的舞台形象文雅潇洒,这与他个人的兴趣爱好——养蛐蛐有关。养蛐蛐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过去很多有身份的人都喜爱此道,谭鑫培便是其中的代表。王长友通过养蛐蛐提高了个人素质,他的养蛐蛐在圈内外很有名气。马三立在《相声的魅力》中提到过“北京有一个好养蛐蛐的老人叫王长友”,关于他养蛐蛐的故事有很多有趣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扩展资料

王长友,北京人,当年居住在珠市口大街柳树井,距离天桥游艺场很近。天桥游艺场是北京曲艺杂耍表演的宝地,无数红遍京城的相声前辈均在此献艺。王长友少时学的是裱糊手艺,后来结识了相声界“八德”之一的相声前辈刘德智先生,开始学习相声艺术,后拜相声前辈赵霭如为师。王长友出师后就已是一名捧逗双全的相声演员,还善唱太平歌词,兼演双簧。




王长友《笑坛点将录》之《“没羽箭”王长友》视频

相关评论:
  • 13972708030王长友《笑坛点将录》之《“没羽箭”王长友》
    柳郭飞王长友的录像中只有他1984年与罗荣寿演出的《文章会》,此时的他身患癌症,表演力有所不及,但其中能体现出他“麒派相声”的魅力,如“磨墨”、“舔笔”、“换笔头”的部分,王先生处理得比较细腻,一招一式可见其功底。王长友的《文章会》具有北京风格,他的舞台形象文雅潇洒,这与他个人的兴趣爱好—...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