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本文正是从曹操的“奸”与“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形象。

一、 曹操之“奸”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狡诈、多疑。
(一) 狡诈
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作品开始就写他用权术。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一天,曹操在路上偶遇叔父,立刻做出面目扭曲的样子,叔父向他父亲汇报,于是曹嵩找到儿子询问病情,不料操安然无恙,答道:“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曹嵩就此起了疑心,再也不相信弟弟的小报告了,曹操从此以后就更加放肆了。
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曹操被惹火了,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与关羽劝阻后,他立刻掷剑大笑:“我亦知文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感情如闪电似的转瞬即变,令人瞠目结舌而脊背发凉。
“杨修之死”更显曹操的奸诈无常。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檀花园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又一日,修擅分酥吃,操虽喜笑,而心恶之。经过几件事,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仍不露形于色,杨修一错再错,致使曹操已经起了要杀死杨修的心,但曹操仍然隐藏的很好,竟然连杨修这么聪明的人也全然没有察觉,最后终于被曹操借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死。可见曹操的奸诈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二) 多疑
曹操的好猜忌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
在第四回,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又闻人语:“缚而杀之,何如?”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第二十回,许田打围后,汉献帝感觉到曹操非常狂妄,想除去曹操,于是密诏董国舅入宫,董国舅过宫门恰巧遇见了曹操。曹操便多加盘问,当知道汉献帝把锦袍玉带送给董国舅,马上要董将衣带解下,对着太阳光细细的详看。他的多疑猜忌全都表露无遗。
二、 曹操之“雄”
(一) 卓越的政治家
1、 远大的抱负
曹操之谓政治家,目标是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场面,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愿望。
文中第四回,董卓欺主弄权,骄横跋扈。曹操借献刀行刺董卓,事情败露后为县令陈宫所擒。陈宫审问他,操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又说:“吾祖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其远大志向溢于言表。在求才若渴这点上,曹操比刘备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曹操为人奸诈多疑,但他对奇才良将均能真诚的以礼相待,对于人才,他尽可能揽为己用。所以他身边一直不乏能人异士。
2、 捻熟的政治手腕
在尔虞我诈的争斗中,为获得最后胜利,曹操很明白顺应民心的重要性。他为取得人心,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用尽一切手段,能人所不能。
第十六回曹操明明已经意识到刘备是自己日后的劲敌、死对头,是自己日后争天下的极大阻碍,但他总想把刘备留在自己的营垒中,他身边的谋士们多次建议要寻找机会杀掉刘备,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想争取百姓的民心、士子的忠心固然是曹操作如此决定的一个原因,而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便不肯下辣手,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破袁绍后,曹操发现了“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私通的书信。荀攸提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而曹操则认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一语带过,并尽皆将书焚烧,不再过问。如此胸怀,确实非一般政治家所有。
曹操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发动的大小战役不计其数,但他每次的战争都出师有名,打着天子的旗号,都说成是去“讨伐逆贼”,他的政治手腕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二) 优秀的军事家
1、 富有韬略
军事上,曹操对各路英雄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力求做到知己知彼。所有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拥有军事家特有的嗅觉。
第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连日不战,引军退四十里下寨。正值麦熟,操即令军割麦为食。吕布闻讯引军赶来。将近寨,见左边一望林木茂盛,恐有伏兵而回。操知布军回去,乃谓诸将曰:“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军断其后,布可擒矣。”第二天,吕布不出曹操所料,果然中计战败,落荒而逃。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所以他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
曹操无论在战略战术方面,都能应付自如。在战斗时,曹操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此救彼、弃物诱敌等方法,转弱为强,克敌制胜。
2、 治军有道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曹操所败,说明曹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曹军战斗力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作战时能身先士卒,领兵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
见第十二回濮阳城曹操大战吕布,曹操率兵入城。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领兵直入。曹操能如此身先士卒,曹军士气怎么能不高?
且从政治、经济等方面配合和支持,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反弱为强。反观其他如袁绍指挥军队宽松、不严厉,法令就无法建立。吕布勇敢但没有计谋,不慎重、不稳重,言而无信。刘表对军事不熟悉,不钻研,只知道保护自己的领地。袁术骄奢、无礼,没有一点善良之心。相比之下,曹操将他们各

他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肯定他的,说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芟夷群丑,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资,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言,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
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则无疑大大的强化了曹操作为奸雄的一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普及,所以曹操就留下了千古骂名,他的个人形象,也几乎被定格在〈三国演义〉的形象上了,从那以后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把曹操塑造的非常不堪,他无赖,嗜杀,残忍,虚伪……在京剧之中,艺术家给他的是一个白鼻子,是一个用来取笑的小丑。
大江东去,浪涌浪卷,千古人物,已烟消云散。当时具体情形,已经难以考察。几卷史书,也难以还原当初鲜活的形象。
撇开道德色彩不论,单论才艺,韬略,曹操无疑是三国之中的佼佼者,比孙权、刘备不知强多少倍。首先就文学成就而言,曹操的地位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极为崇高的。他的四言诗,甚至可以说是卓绝千古,后无来者。在用人方面,他能够知人善任,史言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魏书》)孙权谓操:“御将,自古少有。”(《三国志•诸葛谨传》)史家对曹操的教令颇为赞赏,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由上可知,操是善于用将的。此外,曹操还能够因才授职。建安元年,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兴办屯田,后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据《三国志•任峻传》记载:“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至于象郭嘉、荀彧等这样的卓越文臣,曹操更是招用有术,不复赘言。
在〈三国演义〉之中,曹操的形象是贪生怕死的,而历史上的曹操,其实是在战场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一世豪杰,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黙不起。张合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三国志•武帝纪注》) 兵败之际,毫无颓态,反而大笑,不愧为一代枭雄!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曹操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以后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的历史贡献,在三雄之中,无疑也是最高的。
可见,〈三国演义〉所塑造的曹操,跟历史是有差距的。原来在于,〈三国演义〉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所以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时,渗入了作者个人是喜恶爱憎,对于曹操的形象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歪曲。
有一件事,使曹操背上了千古骂名。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归乡里,路遇陈宫,与之共投宿与吕伯奢庄上,出于误会,杀了吕伯奢一家,末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一句自私残忍的话。这件事在《三国志》原文中没有记载,而在裴松之的注释中,有三种说法。一是曹操投至吕伯奢庄上,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来抢曹操的东西,出于无奈,手刃数人,逃归。第二,三种说法和《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差不多。《三国演义》之所以选出这一种对曹操最不利的说法,目的很简单--为了更丰满完善曹操的“奸雄”形象。
当然,《三国演义》也并非完全的“尊刘贬曹”,例如曹操谋杀董卓,这件事在历史中并无记载,而《三国演义》的作者却编写出这么一件壮举,鲜明地体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超人的胆量和魄力。还有他后来会合诸侯伐董卓,以及他在联军中积极主动与其他诸侯完全不同的表现,也都体现了曹操的胆略。在击吕布,官渡之战,潼关之战等重大战役中,曹操所表现出的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雄才大略,这些在《三国演义》都有很具体的体现。还有他割发代首,不追究与袁绍通信的手下的罪责,这些都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包括他手下的许多谋臣武将,如郭嘉,荀彧,张辽,徐晃等,作者也不乏赞美之词。
真实的曹操曹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他的“唯才是举”、“屯田制”等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对后世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诗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充分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心情,他开创了古乐府诗的新生。同时,曹操却又是后人诟病最多的人,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戏曲,曹操都是一付野心勃勃、谋朝篡位的奸雄嘴脸。因此,曹操也是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的人物。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试图重塑曹操形象,还一个真实的曹操于人。70年代所谓的“评法批儒”运动中,曹操又被推崇为大法家、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反对儒家思想的斗士,一时间光芒四射,仿佛曹操一夜间成了人们崇拜的楷模,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曹操又从神坛上跌入了垃圾堆中。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之中,这种环境为曹操和一大批人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曹操镇压过黄巾起义,并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发展,他是汉末军阀混战的参与者。但与其说曹操是军阀混战的参与者,还不如说他是结束混战的有功者,他不断的征伐,统一了北方,使北方社会获得了几十年的相对安定,经济得到一定恢复。
曹操出身于一个世受皇恩、地位显赫但不显贵的家庭,与同时代的枭雄刘备、孙权相比,刘备是一个流氓无产者,而孙权也只是一个小资产者。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头领曹腾的养子,曾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这样的家庭,对曹操的待人、为政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自小就养成了“任侠放荡”、机警而善变的性格,为官后,又不畏权贵,敢做别人所不敢做的事。但这样的家庭,又深为士人所不齿(为此曹操曾被刘备和孙权之流屡次嘲笑),这样就使曹操在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同时,又产生了某种自卑心理,他可以唯才是举,不遵循陈规陋俗,但又性格多疑,常以谲诈之心度人,时有“小人得志”的某些表现。
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曾说“孤始举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及至身为宰相,自谓“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以上节自《述志令》),充分反映了他的真实思想,他重视集权,又“不慕虚名”,这就是他为政的思想。他在经济上抑制兼并,他在河北推行按亩计租、按户收绢的政策,开中国租调制的先河,他的“行屯田以资军食”,长期为后世所效法。
请采纳。


曹魏的创始人曹操是刘备,孙权,曹操这三位君主当中出身最高的。他的父亲曹嵩曾经担任过东汉末年朝廷当中的太尉一职,位列三公。要知道当时来说三公九卿可谓是朝廷当中的核心成员了,不过有意思的是,曹操的父亲靠的是贿赂宦官才出任了太尉这一职务。不过,这并不妨碍曹操本人官二代的一个出身。

根据史书当中的记载,曹操年轻的时候,可谓是相当的飞扬跋扈。《三国志》当中的描述就是: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这句话换成现在的意思。曹操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官二代,有着侠义之气,特别喜欢行侠仗义。这一点,其实从后来曹操在《异同杂语》的记载当中更是曾经行刺张让 ,这就能够看出来年轻时候的曹操其实是一个比较正直的少年形象。

不过在年少的时候,曹操也曾经办出过不少荒唐事。像是有一次他与袁绍就偷偷摸摸地,看人家的新娘子洗澡。结果不慎就被人发现了。曹操就把袁绍给卖了,先行一步。袁绍这个人也比较机灵,最后也成功跑掉了。其实由此来看,年少时候的曹操是一个侠气比较重的少年。这个时候曹操其实是较为淳朴的一个状态。并没有像以后一样成为一个枭雄,乃至于说是奸雄。


而曹操之所以发生改变。我认为与他父亲曹嵩之死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当时曹嵩带着车架从徐州牧陶谦的地盘经过,想要去兖州投奔当时已经在那里站稳脚跟的曹操。结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陶谦的一个部将,率领军队杀死了曹操的父亲。在史书当中呢,有两种记载。后汉书当中的描述是陶谦密令其部将杀死曹操的父亲,原因是曹操数次征讨徐州,陶谦于是就想给曹操一点儿颜色看看。而在吴国人编著的《吴书》当中记载则是因为陶谦的部将贪恋财物,杀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

其实,不管曹操是怎么死的这两种记载是否有出入,其实意义都已经不大了。因为曹操已经认定徐州牧陶谦就是他今生最大的仇人,决心东伐要灭掉徐州。徐州牧陶谦虽然有着一定的能力,但是在奸雄曹操面前完全是抵挡不住。徐州的军事力量与曹操的军事力量完全是没有可比性。于是,争吵徐州就变成了曹操,军事集团单方面对徐州民众的一种屠杀行为。根据后汉书当中的记载。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单看这一段描述,其实是让人头皮发麻。为了报复仇,曹操在徐州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即便是按照《三国志》当中的较为保守描述,屠杀人数应该在数万人以上。由此来看,父亲曹嵩其实对于曹操这个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否则曹操不会因此而屠杀几万乃至十几万人。而在屠杀徐州之后,曾经那个少有义气,好任侠的曹操其实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着冷酷心肠,冰冷无情的枭雄。由此来看,父亲曹嵩的死确实对曹操这个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于改变了他的一些性格与个人特点。

而在屠灭徐州之后的第四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击败袁绍。至此,掌握了占据北方的主动权。随后袁绍家族内乱,袁尚,袁谭两兄弟反目成仇。最终曹操在能人猛将的共同辅佐之下成功统一了北方。此时的曹操其实是颇为意气风发的,在他看来江东的孙权,当时还声名不显赫刘备,以至于占据巴蜀的刘璋,汉中的张鲁其实都是他的囊中之物。

不过赤壁之战当中,曹操栽了一个大跟头。北方将士不习水战,同时,南方瘴气多发疫病成灾。许多人认为赤壁之战的失败是因为刘备和孙权的一把火所导致的,其实不然,最直接导致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曹军内部爆发了极其严重的疫病。最终逼得曹操不得不选择还师北方。而自此之后,曹操就再也没有了南征的机会,一直到他死去。

不过,作为一位枭雄曹操也有彰显了自己人格的一面,那就是对于豪强和世家大族的疯狂打压。原本来说,袁绍统治时期冀州地区的世家大族横行无忌,欺男霸女。而在曹操统治时期,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好地改善,底层百姓至少说能够活下去。这一点在三国的这一个乱世当中,其实是相当难得的。常言说得好,宁为太平犬,不为乱离人,说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这么一个状况。


但是对于底层百姓的仁慈并不意味着对于手下大臣的仁慈。曹操仍旧是那个冷酷无情的枭雄。荀彧这个人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是他提出了挟天子以令不臣的这么一个说法,帮助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对于曹魏数有功绩的大臣,其结局却是非常凄惨的。

晚年时期的曹操对于东汉的皇室其实已经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情绪。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更进一步,从而位极人臣。然而,在荀彧看来,天下终究是汉家的天下。而非曹操的。这一点与曹操的观念显然是有着很大的矛盾的。从曹操晚年的做法来看,显然是在为后代掌握权柄而铺路。事实上来说他的儿子曹丕也确实从汉朝的手中接过了皇权。而挡路的荀彧,曹操用一个空食盒,逼迫其自杀。

早年来说的曹操其实是一个颇具年少意气的人,但是随着其父亲曹嵩之死。曾经的少年都已化作飞灰随风飘去,留下的只有冰冷无情的乱世枭雄。我们不能说曹操是一个好人,但至少他也没有那么坏。确实屠灭徐州是曹操无法抹去的一个永远的黑点,但是曹操对于北方底层民众生活的改善,也是确确实实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视频

相关评论:
  • 17015871372《三国演义》中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乌闸爱答:但是在《三国演义》里却改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加了天下。性质一下就变了,他成了一个不知悔改、一意孤行的、没心没肺的人。《三国志》中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意思是虽然我错了,我错杀了人家但是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

  • 1701587137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乌闸爱答:文学方面有巨大贡献。曹操是三国三主公里最出色的文学家,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才学兼备,在建安文学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曹操的诗词真情实感、不加修饰,至今还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诗歌流传于世。现在不可否认的是,曹操的确是一个有才学的人,他知人善任,心怀天下,擅长...

  • 17015871372《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乌闸爱答:两书区别不大,是一本,其中曹操有阴险狡诈,疑心大,有帝王之气(可谓兔死狗烹的主)对杨修虽说不喜欢,但因杨修机智过人,但终死于曹操之手。爱惜人才,在众军中有很高威望,在明朝时,中国历史记载有了记真事的一些迹象,三国演义是继三国志的神话改编,三国志通俗演义对曹操没有过大贬评,则是亦...

  • 17015871372《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怎样的
    乌闸爱答: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曹操是一个大英雄 (一)鲁迅评价曹操——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曹操是一个很有...

  • 17015871372曹操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乌闸爱答:希望对你有帮助:在罗贯中笔下,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好弄权术,残暴不仁,嫉贤妒能,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形象,这的确是很损坏曹操形象的了。在我看来曹操的为人是三国中做得最好的一位,试问如果曹操真的如同《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形象,那曹操将官之中因何会有张辽、夏侯敦一样的大将,又怎样能...

  • 17015871372《三国演义》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乌闸爱答:《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即使到了影视剧中,曹操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印象也是一个大白脸的奸臣。其实这些都不是真的曹操,真正的曹操虽然他有他的奸诈,但是也不失为一个大英雄。毕竟在当时的乱世背景下,曹操也需要自保,政治也需要他的奸诈。之所以到了最后,曹操给人们留下...

  • 17015871372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忠义之士,还是奸恶之徒呢?
    乌闸爱答:算是文明得多。总而言之,曹操家族代汉,并不能被视为罪行;刘备姓刘,也不能说明他的政权就具有道德性。那些军阀所代表的势力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只在于是否维护了中原文明、恢复了社会生产、能否让百姓安居乐业。《三国演义》毕竟只是文学作品,不能用来当做考证历史人物的唯一依据。\ ...

  • 17015871372《三国演义》中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乌闸爱答: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一定印象很深刻,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但又生性多疑,也有很多缺点。首先我们要承认曹操是一个英雄。曹操有爱国爱民之心,有自己的雄心壮志,并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在自己单身的时候,敢于刺杀董卓;而在回到家乡之后,也敢揭竿而起。曹操所处的乱世,只要参与了政治和战争,...

  • 17015871372真正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枭雄还是英雄?又是为什么?
    乌闸爱答: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是英雄,而不是枭雄。因为历史不会骗人,但是文学作品会。一般人们都是通过与《三国演义》相关的作品接触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很少人会深入去研究了解。然而文学作品是作者为符合当时社会背景所改编臆想出来的,并不能完全依照史实。因此,大多数人对于曹操的印象是一个奸诈,虚情假意的枭雄...

  • 17015871372三国中的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1)
    乌闸爱答:然却,曹操在历史中的形象到底是“奸雄”,还是“奸臣”,或者是“奸贼”,亦或是“英雄”呢?这就需要从尊重历史真实的角度去评价。读《三国演义》也好,看三国戏也罢,都非是正确评价曹操形象的最好方法,还是从史书中去寻找曹操形象的答案。研究历史,俨如有一个时代印迹。延续年代长一些的朝代,...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