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坐禅静思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

1,宗教政策是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由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由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简单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这就是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它是全面的、完整的政策。
2,这一政策有法律上的保障——宪法(国家根本大法)。任何强迫不信教的人去信教的行为,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了别人的信仰自由,都是违法的行为。
因为我国的宪法、刑法、民法、选举法、兵役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信教公民的平等权利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扩展资料:
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有其现实根源和理由,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就是基于这一现实提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那种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是完全错误和非常有害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55页)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教政策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华严五教章卷一有‘分教开宗’之说,即将宗教二字分开解释,一般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教则有客观教说之意。又一宗之教旨,亦称宗教。此外,或以宗为无言之教,以教为有言之宗;或以宗为宗门,教为教门。

扩展资料:宗教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
(一)宗教之原始功能,在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
(二)在善恶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于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乃至于发动社会反省、调整舆论风潮等积极之价值。
(三)与‘科学’之关系,科学与宗教之间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获得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宗教

佛教讲因缘,即内因,外在条件,因此,要想坐禅有成就,对初学者,要有个好的因缘。最要紧的,一要发愿坚持修炼,二要持戒,戒除一切不良生活习惯。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环境

要选空气好,相对安静,不易被人干扰之处,该开的窗门开;电视、收音机关;关好门,免得他人闯进打扰。这是自然环境。同时,心情要在比较平静时,身体状况要在心比较正常时,如果是心乱如麻时,或身心病痛很严重的,请勿禅从,这是身心的环境。

2、饮食

从佛教角度,称吃饭为药食。食物,是作为药来用,药用的种类不对、无益身心,药用的量多少不对,也有害身心,因此,要注意,如准备坐禅时,不要吃刺激性强的东西,如葱、蒜、酒等。吃饭亦不可过饱、或过饥。这些,皆不利气血的稳定运行、保持人的清醒,会使四大不调。

3、睡眠

睡眠是无明的一种,但是凡夫的身心有这规律。因此,要保证睡眠时间,但过犹不及,睡眠过多,使人昏沉,也浪费时间,少睡眠、太疲惫,也无法禅坐。曾经阿那律“一睡一千年”,遭佛批评,被批评后,又七天七夜不睡,以致瞎了眼,犹如琴弦,太紧太松都不行。

步骤:

1、坐姿可全结跏跌坐,右脚置于左膝上,再左脚安于右膝上,此是吉祥坐或降魔坐;可半结跏跌坐,以左脚置右脚上,令左脚指与右膝齐,右脚指与左膝齐,亦可胡坐,即盘着双腿,两双脚都贴在地上,如果以上方法皆不合适,就象平常一样,坐在椅子上,亦可。总之,以舒适,自己觉得合适为原则。

2、要宽解腰带,却除手表,眼镜等紧扣在身上的有碍物,衣裤不可太紧身。

3、以左手掌放右掌上,或右手掌放左掌上,手掌朝天,放大腿上,大约在肚脐下两寸的地方,手掌微弯,两大拇指相触。

4、手臂要放松,肩应稍下垂,双臂不要紧贴身体,应离身体两寸,使空气可以流通,以使不落入睡意,不使臂与身体互相挤压。

5、背挺直,且放松,不可弓着。

6、眼睛:一曰微闭,以轻松为度。一曰,不可全开,不可全闭,微微的张开,使少量的光线进入即可,眼睑不下垂,意识中看向丹田方向,或两眉之间(高血压者不可看两眉之间)。依自身实践感觉,清净圆融、轻松放松即好。

7、颚要保持松弛,不要咬紧上下排牙,要留有微隙,双唇轻贴,以能自由出入气息为宜。

8、舌轻顶上颚,接通气脉。

9、头微微向前,不可下垂,不可高昂。



巴利英译长部第22经
巴利英译:MauriceWalshe(英国)
英文中译:曾银湖(台湾)

※译文中的( )处是中译者加注,只供参考。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段时间,世尊住在俱卢族人间一个叫做卡摩沙达摩的聚落里。在那儿,世尊告诸比丘说:「比丘们!」「世尊」比丘们应声。世尊说道:
「比丘们,有这麼一条道路可以引导众生至於清净,克服忧悲恼苦,祛除痛苦悲伤,获得正道,体证涅盘——那就是四念处。」
「是那四念处呢?比丘们啊!比丘坚定正住,热切的,念念分明的,专注的,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感受(的状态)来观察思惟感受(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心意(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意(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心法(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

【身观念处】

一、专注於呼吸

「比丘们啊!比丘应该怎样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呢?比丘住於林间、树下或空旷之处,趺跏而坐,正身端坐,念住现前。专注於入息,专注於出息。长入息时知其为长入息,长出息时知其为长出息。短入息时知其为短入息,短出息时知其为短出息。他训练自己,系念著:『入息时,了了分明觉知全身(与入息互动的过程)。』他训练自己,系念著:『出息时,了了分明觉知全身(与出息互动的过程)』他训练自己,系念著:『入息时,平息了全身(与入息互动)的过程。』他训练自己,系念著:『出息时,平息了全身(与出息互动)的过程。』就像一个旋盘工(好比手拉胚的陶师)或他的助手,在做一个长转的时候,知道他正在做一个长转,或者在做一个短转的时候,知道他正在做一个短转,比丘也是一样,长入息时知道其为长入息?如是训练自己,系念著:『出息时,平息了全身(与出息互动)的过程。』」「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其他)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自己)内在的和(其他)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他坚定正住於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的现相,他坚定正住於观察思惟身体上消失的现相,他坚定正住於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和消失的两种现相。然则,念住『有身』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觉察和认知(真相)所需而已,而他独立正住,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二、四威仪

「再者,比丘当走路时,了了分明正在走著;当站立时,了了分明正在站著;当坐下时,了了分明正在坐著;当躺卧时,了了分明正在卧著;不论身体处於何种状态,他都了了分明。」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其他)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身体(状态)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独立正住,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三、念兹在兹

「再者,比丘在前进后退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前瞻后视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屈伸俯仰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穿衣持钵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吃、喝、嚼、尝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大、小便利之际,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行、住、坐、睡、醒、语、默之间,应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其他)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身体(状态)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都独立正住,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四、忆念厌恶相(不净观):身体的各部份

「再者,比丘应观察此身,自脚底而上,自头顶而下,皮肤所包藏的充满了种种不净:『此身有发、毛、爪、齿、皮,肌、腱、骨、髓、肾,心、肝、膜、脾、肺,膈(肠膜)、肠、胃、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泪、(油)膏、涕、唾、(关节滑)液、尿。』就好像有一个袋子,两端开口,里面装了各种谷物,诸如:粟米、稻米、绿豆、豌豆、芝麻、精米,有个好眼力的人打开袋子并检查它们,说道:『这是粟米,这是稻米,这是绿豆,这些是豌豆,这是芝麻,这是精米』比丘也是一样地观察此身:『这身上有发、(毛)、(爪)…………尿。』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其他)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独立正住,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五、四大元素

「再者,比丘观察此身,乃是元素所组成:『在此身中有地元素,水元素。火元素,风元素。』就好像一个熟练的屠夫或他的助手,宰杀了一头牛,把屠体分成各部份,坐在十字路口(兜售)一般,比丘观察此身,也把身体分成各种元素来看待:『在此身中有地元素,有水元素,有火元素,有风元素。』」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而他独立正住,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六、九墓墟观

「再者,(1)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死了一、二或三天,肿胀青瘀、溃烂流脓,将此身与其相比较,系念:『此身性质相同,将来也会变成像这个样子,无法避免那样的结局。』」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其他)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而他独立正住,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再者,(2)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被乌鸦、秃鹰或兀鹰啄食,被野狗、胡狼或其他各种野兽啃食,将此身与其相比较,系念:『此身性质相同,将来也会变成像这个样子,无法避免那样的结局。』」
「再者,(3)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血肉连筋的骸骨……(4)肉脱血渍连筋的骸骨……(5)肉脱血乾连筋的骸骨……(6)零乱地散落四处的肢骨——手骨、脚骨、胫骨、大腿骨、臀骨、脊骨、头盖骨,将此身与其相比较……」
「再者,(7)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骸骨白晰如贝壳般……,(8)骸骨堆积经年……,(9)骨骸腐蚀成尘……,将此身与其相比较……」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其他)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自己)内在的和(其他)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的现相,观察思惟身体上消失的现相,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和消失的现相。然则,念住『有身』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觉察和认知(真相)所需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受观念处】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感受来观察感受呢?比丘正在经历著愉快的感受时,对这愉快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经历著痛苦的感受时,对这痛苦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经历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受时,对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受要了了分明。经历著愉快的感官(例如: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感受时,对愉快的感官感受要了了分明;经历著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时,对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经历著痛苦的感官感受时……;经历著痛苦而非感官的感受时……;经历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官感受时……;经历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且非感官的感受时,对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且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他坚定正住,就外在的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感受生起的现相,消失的现相,感受生起和消失的现相。然则,念住『有受』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认知和觉察(真相)所需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

【心观念处】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呢?比丘於贪欲心知其为贪欲心,心离贪欲知其离於贪欲;於瞋恨心知其为瞋恨心,心离瞋恨知其离於瞋恨;於愚痴心知其为愚痴心,心不愚痴知其不愚痴;於收摄心知其为收摄心,於放逸心知其为放逸心,於增上心知其为增上心,於停滞心知其为停滞心,於胜妙心知其为胜妙心,於下劣心知其为下劣心,於定心知其为定心,於散漫心知其为散漫心,於解脱心知其为解脱心,於系缚心知其为系缚心。」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他坚定正住,就外在的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意生起的现相……然则,念住『有心』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认知和察觉(真相)所需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

【法观念处】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呢?」

一、五种障碍(北传译为五盖)

「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於五种障碍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要如何观察思惟呢?比丘们,如果感官的欲望(北传译为贪欲)在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感官的欲望从自己(的内心)消失,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感官欲望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感官欲望如何舍弃,他知道已舍弃的感官欲望如何於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恶意(北传译为瞋恚)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舍弃的恶意(敌意、憎)恨如何於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怠惰昏沈(北传译为睡眠)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舍弃的怠惰昏沈如何於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沮丧和亢奋(北传译为掉举——掉是心情低落,举是心情昂扬)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舍弃的沮丧和亢奋(心境的起伏不定)如何於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犹疑不定(北传译为疑法)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如果犹疑不定从他的内心消失,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犹疑不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犹疑不定如何舍弃,他知道已舍弃的犹疑不定如何於未来不再生起。」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法生起的现相……然则,念住『所谓心法』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认知和觉察(真相)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心法的五种障碍来观察思惟心法。」

二、五蕴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於对五蕴执著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比丘系念:色身就是这个样子,色身就是这样生起,色身就是这样消失;感受就是这个样子,感受就是这样生起,感受就是这样消失;觉想就是这个样子,觉想就是这样生起,觉想就是这样消失;业行(心意的形成,决意)就是这个样子,业行就是这样生起,业行就是这样消失;意识就是这个样子,意识就是这样生起,意识就是这样消失。」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独立正住,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执著五蕴的心法来观察心法。」

三、六个内在的和外在的根尘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於六个内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和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根尘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他知道眼根,他知道色尘,他知道任何依於这两者所生起的结缚(系缚)。他知道未生起的结缚(系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结缚(系缚)如何舍弃,他知道舍弃的结缚(系缚)如何於未来不再生起。他知道耳根也知道声尘……他知道鼻根也知道香尘……他知道舌根也知道味尘……他知道身根也知道触尘……他知道意根也知道法尘,他知道任何依於这两者所生起的结缚,他知道未生起的结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结缚如何舍弃,他知道舍弃的结缚如何於未来不再生起。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独立正住,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六个内在的和外在的根尘心法来观察心法。」

四、七个正觉的因素(七觉支)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於七个正觉因素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比丘,如果念觉支(意念专注的正觉因素)在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念觉支在自己(的内心)消失了,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生起,他知道完全开发的念觉支是如何发生。如果择法觉支(检查身心状态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精进觉支(力行正道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喜觉支(法喜洋溢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猗息觉支(安详宁静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定觉支(专精一致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舍觉支(泰然舍弃的正觉因素)
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舍觉支在他自己(的内心)消失了,他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生起,他知道完全开发的舍觉支如何发生。」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独立正住,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关於七个正觉因素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

五、四圣谛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於四圣谛的心法来观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比丘如实知『这是苦』;如实知『这是苦集』;如实知『这是苦灭』;如实知『这是苦灭之道』」
比丘们,什麼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对五蕴的执著(北传译为五阴炽盛)就是苦。
「比丘们,什麼是生?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受生,形成、出生、诸蕴的出现,感官的获得,比丘们,那就叫做生。」
「什麼是老?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老化,衰弱、落牙、白发、皱肤、佝偻、感官功能衰退,比丘们,那就叫做老。」
「什麼是死?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过世,迁逝、终止、消失、死亡、弥留、结束、诸蕴分离、舍弃身体,比丘们,那就叫做死。」
「什麼是忧?不论什麼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忧伤、哀愁、内心的忧愁、内心的忧患,比丘们,那就叫做忧。」
「什麼是悲?不论什麼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哭泣、哀悼、悲伤啜泣、大声恸哭,比丘们,那就叫做悲。」
「什麼是苦?任何身体上痛苦的感受,不愉快的感受,从身体接触所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那就叫做苦。」
「什麼是恼?任何心理上痛苦的感受,心理上不愉快的感受,从心理接触所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那就叫做恼。」
「什麼是失望沮丧?不论什麼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失望、绝望、沮丧、失神,比丘们,那就叫做失望沮丧。」
「比丘们,什麼是怨憎会?任何人都会有他不想要、不喜欢、不愉快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任何人都会遇到幸灾乐祸者,心怀害意、不适、不可靠的人、而必须与他们聚会、交往、连络、共事,比丘们,那就叫做怨憎会。」
「什麼是爱别离?任何人都会有他想要、喜欢、愉快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任何人都会遇到随喜祝福者,心怀善意、适意、可靠的人,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晚辈、朋友、同事、血亲,却丧失聚会、交往、连络、共事的因缘,比丘们,那就叫做爱别离。」
「什麼是求不得?比丘们,受生所支配的众生们生起这样的愿望:『哦!但愿我们不受生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必受生!』但是这不是靠著愿望就能得到的,那就是求不得。受老、病、死、忧、悲、苦、恼和绝望所支配的众生们,生起这样的愿望。『哦!但愿我们不受老……绝望所支配,但愿我们不会发生这些事!』但是这不是靠著愿望就能得到的,那就是求不得。」
「比丘们,简而言之,怎麼说对五蕴的执著是苦呢?如下所述:对色蕴的执著,对受蕴的执著,对想蕴的执著,对行(心理形成)蕴的执著,对识蕴的执著,简而言之,这些就是对五蕴的执著。比丘们,那就叫做苦圣谛。」
「比丘们,什麼是苦集圣谛?那就是导致再生的渴爱,欣喜於贪欲和乐趣,时时处处寻找著新奇的欣乐:也就是感官的渴爱(欲爱),「存在」的渴爱(色爱),「不存在」的渴爱(无色爱)。」
「这渴爱从何处生起和滋长?世间任何适意和愉快的地方,就是渴爱生起和滋长的所在。」
「世间的适意和愉快是什麼?世间的眼目是适意而愉快的,如是世间的耳、鼻、舌、身、意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世间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适意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世间的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世间的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所生出的感受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觉想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意愿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渴爱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忆想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联想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比丘们,那就叫做苦集圣谛。」
「比丘们,什麼是苦灭圣谛呢?那就是渴爱的完全消失与熄灭,放弃、抛弃、解脱、舍离。如何舍弃这渴爱呢?它的止息是如何发生的呢?」
「世间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任何适意而愉快的事物,渴爱就在那儿止息。什麼是世间适意和愉快的所在呢?」
「世间的眼目是适意而愉快的,如是世间的耳、鼻、舌、身、意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被舍弃,渴爱就在那儿止息。」
「世间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被舍弃,渴爱就在那儿止息。」
「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被舍弃,渴爱就在那儿止息。」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色、声、香、味、触、法的觉想;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意愿……;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渴爱;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忆想……;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联想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结束,渴爱就在那儿止息,比丘们,那就叫做苦灭圣谛。」
「比丘们,什麼是苦灭道迹圣谛呢?那就是八正道,所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比丘们,什麼是正见呢?比丘们,那就是知道苦,知道苦集,知道苦灭,知道苦灭道迹。这就叫做正见。」
「比丘们,什麼是正志呢?决心离欲,决心不怀恶(敌)意,决心不愿伤害。比丘们,这就叫做正志。」
「比丘们,什麼是正语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就叫做正语。」
「比丘们,什麼是正业呢?不杀生,不取未经给与的东西,不做不正当的性行为,这就叫做正业。」
「比丘们,什麼是正命?比丘们,圣弟子放弃错误的谋生方式,而以正当的方式维持生计。(这就叫做正命)。」
「比丘们,什麼是正勤?比丘们,比丘立志,努力、精勤、用心、奋力去防止尚未生起的邪恶的心理状态,不让它生起。他立志……奋力去克服已经生起的邪恶的心理状态。他立志奋力去产生尚未生起的善良的心理状态。他立志…………努力、精勤、用心并奋力去维护已经生起的善良的心理状态,不让它们消失,让它们增长,开发至於完美。这就叫做正勤。」
「比丘们,什麼是正念?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身体来观察思惟身体,热切的,念念分明的,专注的,祛除了世间的渴爱和烦忧;他坚定正住,就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他坚定正住,就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他坚定正住,就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热切的,念念分明的,专注的,祛除了世间的渴爱和烦忧。这就叫做正念。」
「比丘们,什麼叫做正定?比丘舍离了感官的欲望,舍离了不善的心理状态,进入并保持初禅——离欲而生,有觉想、有思惟(有觉有观),充满喜乐。然后,平息觉想和思惟,得到内在的宁静和心意的专一,他进入并保持第二禅——专精而生,没有觉想和思惟,充满喜乐。然后,喜受消失了,保持著轻安舒泰,专注和念念分明,他自己体验著圣弟子所说:『住於宁静和专注就是快乐』的乐受,他进入了第三禅。然后,他舍弃了苦乐的感受,先前的悲喜皆已消失,他进入并保持於第四禅——超越苦乐,由宁静和专注所净化。这就叫做正定。比丘们,那就叫做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就外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就内、外在兼具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法生起的现相: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法消失的的现相;他坚定正住,一并观察思惟心法生起和消失的现相。然而,念住『有此心法』不过是为了觉察和认知(真相)所需而已,不执著於世间的一切。比丘们,那就是比丘应如是就关於四圣谛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
「比丘们,任何人如果修习四念处,只要七年,便可望得到两种果证之一:当生证得阿罗汉,或者,如果还有一些余蕴,就会证得阿那含(不还者)。姑且不说七年——任何人如果修习四念处,只要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就可望得到两种果证之一……;姑且不谈一年——任何人如果修习四念处,只要七个月……,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个月就可望得到两种果证之一……;姑且不谈半个月——任何人如果修习四念处,只要一周,便可望得到两种果证之一:当生证得阿罗汉,或者,如果还有一些余蕴,就会证得阿那」含(不还者)。」
「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比丘们,有这麼一条道路可以引导众生至於清净,克服忧悲恼苦,祛除痛苦悲伤,获得正道,体证涅盘——那就是四念处。』因此,才作如是说。」
世尊如是说已,比丘们欢喜踊跃。

一些轻音乐可以让心灵宁静,这也是一种坐禅之前很好的一种预备方法。禅修就是一种心灵的放松,我们整日忙于工作,心灵布满了尘劳。太容易迷失自我,很容易放纵自我。所以每天给自己一个放松心灵的静坐时间,其实是很好的养神修心之法。
但这和真正的禅宗法门还是很有距离的,禅门里有很多境界阶层,从人到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无想天,等等.....每一种境界的状态心境都不一样。宣化上人曾有过关于坐禅境界的开示。
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我们一步一步来,坚持去做,就能够让自己心静如水。祝您生活愉快。

希望这篇文章对您能有所帮助!

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也是我们修证佛法、成佛的根本。欲圆成佛道,必经历闻道、见道、修道、成道之过程。大乘佛法的见道——就是开悟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然后依所悟的此第八识心,悟后起修,才能究竟成道。所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见道,不能修道、成道故。见道前所谓的修行只是在收集见道的福德资粮而已。我们如果没有见道就往生西方,在极乐世界也还是要先见道开悟,在修道成道。也要经历如是次第。

第八识的体性及作用如下:

第八识阿赖耶识能藉缘生出一切法——我们的五蕴身心(前七识)及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皆是自识所变现。
第八识阿赖耶识才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它能持一切善恶业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随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

第八识阿赖耶识远离能所分别。阿赖耶识虽然能生万法,但它本身却离见闻觉知,没有思量性,从来不分别万法、也从不攀援万法。(无喜怒哀乐,从不分别一切善恶美丑,你要跳楼,它跟着你跳,你要行善,它跟着你行善。)它从不作主(作主的是末那识);它完全是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

第八识阿赖耶识具有中道性:
(1),非断非常性。
阿赖耶识性如虚空,无形无色,其体永不坏灭,无量劫来始终自在,将来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坏灭,故名非断。阿赖耶识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

(2),非空非有性。
阿赖耶识有真实体性,众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阿赖耶识虽真实有,但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故名非有。

(3),不生不灭性。
阿赖耶识本体永不坏灭(集所有的佛的力量也不能破坏一只蚂蚁的第八识),故无老死,既无死灭则无出生,故名不生不灭。

(4),非有变易非无变易性。
阿赖耶识的本体永不转变改易,故非有变易。于本体不变易中,其体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的染净种子流注不断,不停的生灭增减变易,故非无变易。

(5),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性。
阿赖耶识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故非有作用。阿赖耶识虽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而于熟眠、闷绝昏迷、无相心定、灭尽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灭、任运随缘,醒觉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

(6),非一非异性。
五蕴虽因阿赖耶识而生,然非即是阿赖耶识,五蕴若即是阿赖耶识者,老死之后,阿赖耶识应坏,然实不坏,故名非一。阿赖耶识虽非即是五蕴,然离于五蕴则不能觅得阿赖耶识;五蕴由阿赖耶识变现,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异。

第八识阿赖耶识从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称,归纳而言,有三阶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赖耶识;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如是阿赖耶识一体而三名,比如女人小时候叫女孩,生育后叫妈妈,年老后叫奶奶,三种名称其实是同一个人,只因不同人生阶段而有不同的称谓。因此明心的人所谓的真心真如,其实只是阿赖耶识,是真如的前身,为众生方便说为真如。

阿赖耶识法身,无始即有,永不坏灭,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由闻法修行净除染污种子方能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

坐禅,双腿盘住,血液自然在上身循行,大脑和内脏能得到更多营养,有助于保养内脏和智能开发,当然对双腿是不利的,望初学者,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宋代陈传,有一套睡功,据说陈传一“睡”就是三个月,甚至三年,现在庙宇中所供陈传像也是卧着的。有为法只是通向无为境界的钥匙,无论坐,卧,行,还是日常生活,如果能保持心灵的宁静,才是真正意义的坐禅,。无为是一种超脱的境界,并非是形体的无为。道可证,不可传,证道之后,并非得道,而是忘道,忘掉天下,忘掉万物,忘掉自己,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无为!


如何坐禅静思视频

相关评论:
  • 17636212068奇怪的心里问题,我自己无法正常的成长的下去。憋了十几年了!!!_百度...
    狄宽适答:这种坐禅是很痛苦的。他不能在禅定裏得到喜悦轻安,因为他的打坐是挣扎、搏斗的世界,而不是「落花任凭风去扫,柴门且待月来关」的自在、任运;不是「起唯法起,灭唯法灭」随它、任它、不管它、不理它的境界。佛教是「非暴力主义」的宗教,即使对待妄念都不采取暴力,一切来随他来,去随他去。这个是把握「活在...

  • 17636212068禅床的解释
    狄宽适答:’” 《红楼梦》 第八七回:“﹝ 妙玉 ﹞点上香拜了 菩萨 ,命道婆自去歇着,自己的禅床靠背俱已整齐,屏息垂帘,跏趺坐下,断除妄想,趋向真如。” 词语分解 禅的解释 禅 (禅) á 佛教指 静思 :坐禅。参(乶 )禅。 禅心 。禅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 比喻 以及带有 ...

  • 17636212068禅字的真正含义
    狄宽适答:“禅”,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chán,shàn,属于形声字。“禅”字,“禅”的基本含义为佛教指静思,如坐禅、参禅;引申含义为特指佛教的,如禅师、禅堂;帝王的祭地之礼,如封禅。在日常使用中,“禅”常做名词,表示帝王让位给别人,如禅位、受禅。1、“禅宗”是“禅”的源头...

  • 17636212068初禅的解释
    狄宽适答:初禅的解释(1).佛教语。 * 中的初禅天,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 隋 江总 《 钟铭 》:“舟移巨壑,火坏初禅。” (2).佛教语。四禅定 之一 。“初禅”的主要 特征 是“八触”:痒、动、轻、重、冷、暖、涩、滑;“十功德”:空、明、定、智、善心、 柔软 、喜、乐、解脱、 ...

  • 17636212068禅杖的解释
    狄宽适答:《 水浒传 》 第三回:“直教禅杖 打开 危险 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水浒传》 第五回:“抡起禅杖,着地卷将来。” 明 都穆 《都公谭纂》 卷下:“僧素有力,甫脱衣,即疾挥禅杖击倒六人,悉缚之。” 词语分解 禅的解释 禅 (禅) á 佛教指 静思 :坐禅。参(乶 )禅。 禅心 ...

  • 17636212068静虑的结构静虑的结构是什么
    狄宽适答:静虑的结构是:静(左右结构)虑(半包围结构)。静虑的结构是:静(左右结构)虑(半包围结构)。拼音是:jìnglǜ。注音是:ㄐ一ㄥ_ㄌㄩ_。静虑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涤除一切杂念。静心思考。佛教语。犹禅定。谓坐禅时住心于一境_...

  • 17636212068禅粤语怎么读
    狄宽适答:shàn,声母sh,韵母an,音调去声基本信息部首礻,总笔画12,部首外8 98五笔pyul,86五笔pyuf,郑码wske 统一码7985,仓颉ifcwj 基本解释一禅chán 1佛教指静思坐禅参cān禅,禅心。1“禅”字读音chán 或 shàn2禅宗 chán zōng 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要求修行时静坐敛心,止息杂念,认为这样持之...

  • 17636212068禅院怎么读
    狄宽适答:禅院读音为“chán yuàn”。禅(禅)chán:佛教指静思:坐禅。院yuàn:围墙里房屋四周的空地:院子。院墙。庭院。某些机关、学校和公共场所名称:法院、医院。寺院;佛教的庙宇。《西游记》第五九回:“孙行者正踌躇间,又听得钟声响亮,急下山坡,径至禅院。”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游石公山记》...

  • 17636212068关于佛的故事··
    狄宽适答:有个年轻的一无所有的女孩,没有家人没有感受没有欢喜更没有悲伤的独自生活着。日子过得还好。媒婆也快把她住的门槛给踩烂了,但她一直不想结婚,因为她觉得还没见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个人。有一天,她去一个庙会散心,于万千拥挤的人群中,看见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不用多说什么,反正女孩觉得那个男人...

  • 17636212068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赏析王安石的文言文
    狄宽适答: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