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大秦帝国:为什么统一天下的是秦国,不是魏国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大秦帝国里的魏国为什么一定要灭秦?~

  魏国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陕西省东部及河南省中部及北部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建都安邑。魏国自魏文侯魏斯执政以来,政治上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一批贤臣、名将,致力于国家与军队的改革,使国家日益富强。 军事上魏国联合韩国、赵国,西击秦,东击齐,南击楚,创建了由魏国领导而由韩赵辅佐的中原霸权。魏国欲向西扩张,则必须夺取秦国东部的河西地区。

  针对秦国的特点,魏大将军吴起采用了先在河西站稳脚跟,再大举进攻扩大战果,最后巩固占领地区的战略。公元前419年,魏军首先在河西的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修筑城池,以便屯兵积粮进攻秦国。秦国即发兵进攻少梁,阻止魏军筑城。两军在少梁交战,魏军击败秦军,继续筑城备战。秦军则沿黄河修筑防御工事,阻止魏军向西扩张。
  公元前413年,魏军开始向河西地区的秦军发动进攻,深入至秦纵深的郑(今陕西省华县西南)地附近,大败秦军。公元前412年,魏文侯命太子击(魏击)率军攻克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驱其民而占其地。公元前409年,魏军经过三年休整,再度发起进攻,连续攻克临晋(即王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两城邑,并在临晋筑城。公元前408年,魏军攻克洛阴(今陕西大荔县西南)、邰阳(又作合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两城邑,并在洛阴筑城屯兵驻守。至此,魏军完全占领河西之地。秦军则节节败退,至洛水沿岸修筑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邑(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以防御魏军,阻其继续西进。
  魏国占领河西地区后,成为秦国东进的心腹大患。虽然此后秦国多次进攻该地区,但大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公元前329年才完全收复该地区。

马陵之战后,魏国名将庞涓自杀,魏军主力覆灭,又遭齐楚赵秦等国轮番进攻,从此一蹶不振,国力大损,沦为二流国家。秦国则经过商鞅变法,强大了国力,又革新了军队,拥有了出关夺取天下的实力,而魏国的衰落则易化了秦国东出的难度。第五次河西之战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攻守易位,魏国土地不断被秦国蚕食。

然百年纷争,最后秦国统一天下。为什么最后是秦国?根因在哪里?
回顾历史,有时我们对结果认为“理当如此”。但置身两千年前思考,为什么统一天下的是秦国,而不是地广兵强的楚国或是富甲山东的齐国?是秦国的名将司马错、白起、王翦、蒙恬等大将军勇冠三军、所向披靡使秦国并吞六国?还是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等丞相治国之才使秦国统一天下?背后最关键的要点和根因是什么?
反复阅读秦汉时期的历史,结合看《大秦帝国》,感觉秦国一统天下,不是单单的来自白起、王翦、蒙恬等大将军攻城略地;也不仅仅是范雎、李斯等治国之才,而是有三个关键根本内因,正是这三点,才是秦国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势在必得的内在根本性因素:

1、 机制问题:商鞅变法,奠定法制基础,奖励农耕种、崇尚军功
历史的公认,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模型。虽然商鞅最后被秦国贵族反补而被车裂,但商鞅的变法却得以持续,奠定了秦国持续发展的根基。
商鞅变法解决什么问题?从本质上说,是解决秦国的利益再分配的问题,更进一步说,是建立以奖励农耕、激励军功获得地位的法制基础。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孟、西、白几大家族依靠地盘,掌握着秦国的根基和命运,三大家族拥有自己的军队、土地、奴隶。一般的秦国人,想要出人头地,封土拜侯,几乎没有可能性。虽然秦人勇战,但战功却不能晋爵。爵位只属于那些传统贵族。商鞅变法,以《治秦九论》为纲要,系统性进行变法。首先改变的就是传统贵族世袭爵位与地位的局面。以法家思想为根基的商鞅,唯法是从,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人,彻底颠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商鞅变法,在奠定秦国法制基础的上面,更重要的一点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奖励农耕而促进经济基础,崇尚军功而获得战力提升。在商鞅变法体系中,地位是通过获得军功而产生的,也是普通秦人改变地位、改变命运的根本法则。这一点,导致在战国历史上评价“秦人多好战”,也直接导致秦国作战力强悍,秦人作战勇往直前。变法之后第一战,秦魏河西之战,一战击败魏国而收复河西,正是在奖励军功机制上获得的战斗力。在商鞅变法中以军功获得地位的机制,使那些希望改变命运和地位的秦国普通人,都知道了要获得地位,“最好的方法就是参加作战,获得军功”。以孟、西、白等几大家族依靠地盘大小拥有地位的模式受到挑战和颠覆。也正因为颠覆和改变的传统贵族的地位和领地,商鞅最后在秦孝公去世后被贵族势力反扑而车裂。但商鞅变法的根本法制基础却在秦国牢牢固化下来,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直到变法百年后的秦始皇,虽后世有秦苛政之诟病,但却也是以原始法制的模式运作而成就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2、 人才问题:开放的人才战略,吸纳天下英才
纵观秦国的丞相和关键大臣,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秦国几乎每一个著名的丞相和大臣,几乎都是“外来的和尚”。改变秦国基本框架变法的卫鞅(商鞅),卫国人,抱负在魏国得不到施展,辅助秦孝公变法,奠定秦国的根本;提出远交近攻战略、辅助秦昭王于长平破赵,使秦国称雄诸侯的范雎,来自于魏国;一代名士,取代范雎成为秦国名臣的蔡泽,燕国人;商人起家,成为一代骁雄、写下《吕氏春秋》的丞相吕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人,也是在赵国经商的大商人;而辅佐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奠定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丞相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秦国历代宰相来自关东六国,只是一个缩影。可以推测,两千年前的秦国,从宰相到下面的各层各级,都是有大量的各国人才来支撑着秦国的发展。秦国这种开放的人才战略,使山东六国人才不断涌入秦国、并被委以重任,是秦国不断强盛的根基之一。一代名士范雎,本是魏国须贾一个普通门客,遭遇陷害,九死一生之后到秦国却大展宏图,秦国不因其出身而猜忌。李斯在《谏逐客令》中提出:“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室诸侯,使秦成帝业”;一代大商吕不韦,奇货可居,帮助在赵国的质子嬴异人回秦而成为宰相,秦国不因其商人出身而忌讳。广纳天下英才,不问英雄出身,使秦国在人才战略上明显高于山东六国,最终通过持续的人才的获取,而终于大出天下。反观战国时代山东六国,却是一段人才不断流失和被猜忌的历史。商鞅、范雎等都先在魏国希望有所抱负,最终却选择秦国;战国四大公子,也算王族之中佼佼者,却常常是被君王起伏不定的使用,难展身手;赵国,更是在用人上反复被秦国离间,同一个事例反复跌倒,从长平之战秦离间廉颇而换为纸上谈兵的赵括;又到后来离间名将李牧,最终在李牧被离间致死后一年,秦就灭掉了最有军事力量的赵国。
秦在关西,而关东六国人才均为秦国吸纳和使用。秦国在人才战略上已经领先一步,一是吸纳天下英才;二是放手使用人才而不疑,使秦国人才不断涌现,且大展宏图。仅仅从秦国宰相均来自山东六国这一个历史性的“巧合”看,秦国统一天下大有内因可循。

3、 战略问题:远交近攻,清晰外交与军事战略。
在范雎成为秦国丞相之前,秦国已经在商鞅变法数十年后变得强大。这个时候的秦国,除攻打相邻的楚国、魏国外,还派军跨境攻打韩国、齐国。武安君白起曾大战山东,破城百余,斩首十万,但也就是破城取财,战胜还兵而已;穰候魏冄更是为自己封地跨境出兵,虽然也经常获得胜利,但胜利的影响力仅仅局限在胜利的本身。一个战役的胜利,就是掠夺一些资源,对可持续发展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促进。范雎成为秦昭王宰相之后,以明法固本,远交近攻两点作为基本国策确定下来。对内,维系法制,加强水利农耕(李冰父子修都江堰、郑国渠都是在秦国时代完成的水利工程)而充实经济、鼓励军攻而加强军事;对外,远交近攻,结交远方的齐国、逐步蚕食秦国周边的魏、赵、韩等诸侯,通过白起、王翦、蒙恬等不同时期的大将军执行这一战略、攻城略地,西取巴蜀,南取楚国,东出函谷取河东、上党,使秦最终统一六国,造就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统一王朝。战略制定是重要的,战略的切实执行更加关键,持续的战略则更加艰难。山东六国没有过正确的战略吗?实际上赵国、齐国、燕国都曾经有过很好的战略与变法,但一代明君之后,君臣变迁,导致积累的根基又从头开始;而秦国恰恰是在法制基础上,一代代的不断积累,最终成就霸业。

……

历史仅仅是历史,已经成为往事。两千年前,秦国的兴衰留给历史太多的回味。但历史的轨迹往往有一定的共性。秦国一统天下的三个根本因素,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解决了国家发展的“机制问题”、“人才问题”以及“战略问题”。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春秋战国时代何其相似。抛开自身因素,放眼全球而审视当前世界群雄,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如何不是这三个问题所决定的呢?
老子云:“大道至简”。从一定程度上说,国家战略、公司战略从本质上是道理相通的。在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商战就是一场战争。各个公司,就是在商战中大大小小的“战国”,如何能够在各种“战国”当中脱颖而出,在公司的“机制问题”、“人才问题”以及“战略问题”上能否有真正的思考将决定公司的未来。两千年前的秦国实在是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1079大秦帝国:为什么统一天下的是秦国,不是魏国视频

相关评论:
  • 192160648931079大秦帝国:为什么统一天下的是秦国,不是魏国
    危良仁反复阅读秦汉时期的历史,结合看《大秦帝国》,感觉秦国一统天下,不是单单的来自白起、王翦、蒙恬等大将军攻城略地;也不仅仅是范雎、李斯等治国之才,而是有三个关键根本内因,正是这三点,才是秦国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势在必得的内在根本性因素: 1、 机制问题:商鞅变法,奠定法制基础,奖励农耕种、崇尚军功历史的公认...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