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教学目标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怎样研制落实的~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做到: (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把抽象的语文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语文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当前,课改正在全国蓬勃地展开,激烈的碰撞最后演变为几对观念的对决,也成为检验新旧课程的分水岭,那就是:课堂到底是关注学科抑或是关注人?是重结论抑或是过程?是问题性教学抑或是问题教学?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第一、关注学科的人文性。 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我认为: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数学课堂。 我们说,一个平凡的老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可以展开如此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新课程的理想课堂并非高不可及,首要条件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倾注出满腔的爱。因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赞诃夫说过这么一句话:“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 伴随知识的获得,他是变得越来越有同情心和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还是反过来,越来越没有教养、同情心、爱心?所以现在新课程讲三大目标体系,讲培养人,淡化学科意识,注重人文教育。 第二、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一)结论与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强化体验。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是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整合的介质。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能力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失败。要强化体验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相信学生的自我经验,肯定学生的自求自得。 结论跟过程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一对非常核心的关系。传统上基本是重结论的,它有过程,但它是从属服务于这个结论的。只有结论才是目标。新课程非常强调过程,认为过程本身就可以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标在阐述目标时就是让学生去经历一下、感受一下、想象一下、思考一下、尝试一下,这本身就是目标,不是说你尝试一下最后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才是目标。过程本身就是目标。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如果不经过一系列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想象、操作、观察、体验,不经过一系列非常丰富的过程,那么这个结论的获得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意义。这个过程变得比结论还更重要。现在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实际从小学就开始要求,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本科生、研究生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它得出的结论可能十九世纪就己经达到了,但你能说这个没意义吗?但是这个研究过程对个人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你要小学生就开始研究性学习,就要成为小发明家、小创造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是目的,目的就是获取这么一个研究意识,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养。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体验学习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中的体验是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学习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态度。当然,强调个性尊重差异,并不表示对学生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体会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新课程认为,教师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著名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创造性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问题意识是怎么日益萎缩的?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接下来就是新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家长对孩子的回答。“那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家长以为可以搪塞过去了,不料引来了更大的麻烦。“……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而美国人却不这样理解教育,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已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只有广大教师都能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含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课程改革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师生双方都活动起来,形成互动的态势,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才是有效果的课堂。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引导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者、主动者。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做到: (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把抽象的语文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语文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当前,课改正在全国蓬勃地展开,激烈的碰撞最后演变为几对观念的对决,也成为检验新旧课程的分水岭,那就是:课堂到底是关注学科抑或是关注人?是重结论抑或是过程?是问题性教学抑或是问题教学?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第一、关注学科的人文性。 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我认为: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数学课堂。 我们说,一个平凡的老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可以展开如此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新课程的理想课堂并非高不可及,首要条件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倾注出满腔的爱。因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赞诃夫说过这么一句话:“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 伴随知识的获得,他是变得越来越有同情心和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还是反过来,越来越没有教养、同情心、爱心?所以现在新课程讲三大目标体系,讲培养人,淡化学科意识,注重人文教育。 第二、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一)结论与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强化体验。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是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整合的介质。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能力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失败。要强化体验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相信学生的自我经验,肯定学生的自求自得。 结论跟过程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一对非常核心的关系。传统上基本是重结论的,它有过程,但它是从属服务于这个结论的。只有结论才是目标。新课程非常强调过程,认为过程本身就可以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标在阐述目标时就是让学生去经历一下、感受一下、想象一下、思考一下、尝试一下,这本身就是目标,不是说你尝试一下最后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才是目标。过程本身就是目标。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如果不经过一系列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想象、操作、观察、体验,不经过一系列非常丰富的过程,那么这个结论的获得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意义。这个过程变得比结论还更重要。现在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实际从小学就开始要求,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本科生、研究生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它得出的结论可能十九世纪就己经达到了,但你能说这个没意义吗?但是这个研究过程对个人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你要小学生就开始研究性学习,就要成为小发明家、小创造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是目的,目的就是获取这么一个研究意识,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养。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体验学习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中的体验是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学习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态度。当然,强调个性尊重差异,并不表示对学生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体会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新课程认为,教师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著名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创造性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问题意识是怎么日益萎缩的?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接下来就是新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家长对孩子的回答。“那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家长以为可以搪塞过去了,不料引来了更大的麻烦。“……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而美国人却不这样理解教育,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已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只有广大教师都能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含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课程改革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教学目标视频

相关评论:
  • 19487846981语文要素如何在教学中落实
    暴固鸣语文要素在教学中落实的方法有紧扣教材,找准阅读教学的着力点、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凸显语用意识和课内外结合,抓好自主阅读实践。一、紧扣教材,找准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让学生识字、写字、学词、读文,这些训练的点都体现在语文教材中,也是教学中必须严格落实的教学重点。所以,在...

  • 19487846981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呢?
    暴固鸣小学语文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方法是: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1、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爱因斯坦说...

  • 19487846981在小学中,分析教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课标及语文要素。可以从课标,人文主 ...
    暴固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要素,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解读课程标准: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包括语文知识、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方面。通过解读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分析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核心内容,包括语音、词汇...

  • 1948784698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教学目标
    暴固鸣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做到: (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

  • 1948784698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暴固鸣1、强化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和参。比如遨游汉字王国和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两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就需要安排学生投身到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辨析归类、协作、阅读、书写等能力。而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则需要鼓励学生踊跃...

  • 19487846981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标
    暴固鸣新课程标准的实行将会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标也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下面,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谈谈一些看法,供各位同行参考。一、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增强自主性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

  • 19487846981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暴固鸣小学语文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方法有:说读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语感;采用恰当手段,指导学习方法;注重鼓励教学,培养学习习惯。一、说读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具备了良好的语文语感,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对课文主旨的表达也会掌握得更加透彻,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学生对文字...

  • 19487846981小学语文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暴固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如下:1、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多个方面。评价体系建立后,需要明确评价标准,并在日常教学中严格执行。2、多元化评价方式:综合素质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

  • 19487846981四年级语文要素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
    暴固鸣四年级语文要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的方法:1、首先要准确把握其在三维目标体系中的地位,把握其与知识目标、过程目标、方法目标、态度目标等的关系或联系。2、其次,语文教学的所有目标都是以“知识目标”为基础或依托的。也就是说,三维目标中的其他目标都必须以“知识目标”为根基,都是建立在“知识...

  • 19487846981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
    暴固鸣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x0d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x0d1、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x0d大量阅读的前提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最开始我用开故事会的形式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看到孩子们爱上了读书,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x0d大量阅读即多读,既指读的篇章多,...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