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茶馆》的来!!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的300字文章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茶馆》的课后题有一个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的短评,应怎么写呢?~

吃茶 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今天天气不错啊,欢迎各位来到我们“畅所欲言吧”。下面,我们来聊一聊《茶馆》吧!老舍的话剧《茶馆》里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忠贞爱国之士,有四处逢源之人,也有崇洋媚外之者……一间大大的茶馆,就宛如一个小小的社会。

而茶馆里面究竟收纳了社会的多少精华呢?让我们去探个究竟吧!接下来各人物将隆重登场,请各单位注意,不要离开哦!

现在我们进入聊吧,听听大家是怎么说的。

浅桐:我要来说说王利发。他的名字,就是所谓的“利发利发,有利就会发”嘛。他呢,是一个茶馆掌柜,处事圆滑、善于逢源、精明能干,是一个小资产者哦。我认为嘛,此人能说会道,胆小怕事,着实是小资产者的代表典范。如今社会中也有了很多这样的人,为了名和利,拼命削尖脑袋在各种人之间来回穿梭,艰难前行,努力地去扮演一个吃力却又不讨好的角色,心甘情愿地为了这个角色耗费掉自己的一切,最终反而落下一个可悲的下场。

云霄:你刚刚说了王利发,说得倒蛮精彩的嘛!下面我要来说说常四爷了。他的身份可高贵着呢,是一个旗人。性格嘛,刚强正直、临危不惧、古道热肠,对了,有一点最重要了,就是爱国。我认为,他非常热爱祖国,对吃洋饭、用洋货的人深深痛恨,可是你也知道,这大清国是乱臣当道,哪里有闲心去管你哪个忠心哪个不怀好意呢!呐,你就看常四爷好了,他这样的人,还不是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而抓去坐牢,所以我说,当时的旧中国,也别怪外国人讲我们是“东亚病夫”了,不是“病夫”的都抓去坐牢了,还有什么“勇士”呢?

宇帆:你说得很对,常四爷是个爱国的好汉。你看看里面的那个马六爷,百分之百是个洋奴,狗仗人势,狐假虎威的。吃洋饭吧,说洋话吧,嘿!你还别说,倒还真得有点底气。大家都看在洋人的面子上,巴结他,整天盛气凌人的,多威风啊!反而啊,那些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却得不到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明明:你们聊得都很起劲呢!怎么没有人讲讲刘麻子呀!我看他可不顺眼了!一个人贩子,狡猾、趋利附势、又贪心凶狠,简直就是一只硕鼠嘛!他在社会上绝对是有害无益,就像硕鼠一般无耻地吞噬国家资源。你们看哦,他在剧中威逼利诱康六把女儿“嫁”给庞太监,给康六十两银子,自己独享一百九十两银子!这样的人,我们怎么能让他们逍遥法外!一定要“严打”的,你们说对不对?

红红:哎呀,明明,你说得真是太好了!可是下面我要说的那个人,可是让我的火冒了三丈又三丈呢!

明明:是谁?比刘麻子更讨厌?

红红:就是!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庞太监。太后身边的红人,迂腐、荒淫无道、得意忘形。我每次看到他要买康顺子为妻,我心里就有一股气。你们说说,一个太监,干什么要娶妻啊?真是迂腐得可怕!你们再看,他在与秦仲义交锋时,不停地旁敲侧击,一副狗仗人势的奴才相;维新变法失败,他得意洋洋,还挖苦谭嗣同,说什么“大清国的规矩是改不得的”。我想,也就是因为大清国有了太多这样的“人才”,才会衰败得这么快吧!

……

好了,今天大家都很踊跃地畅所欲言,可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再见”了。希望经过了今天的讨论,我们对《茶馆》有了更深的认识。

  虽然老舍(1899-1966)在40年代,写有《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
  大地龙蛇》、《面子问题》、《归去来兮》等话剧,不过,他的主要成就是在《骆驼祥
  子》、《离婚》、《月牙儿》等小说上。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
  ,后留在美国继续文学写作。1949年底回到北京。五六十年代,他放弃小说,潜心戏剧
  创作的原因之一,是认为“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
  还有困难”,而“看戏就不那么麻烦”(注:《老舍剧作选?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
  9年版。)。从1950年的写鼓书艺人命运的《方珍珠》开始,到1965年,一共有剧作23部
  发表。如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
  、《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以及曲剧、二人台、
  京剧、歌舞剧等样式的创作多种。60年代初期,开始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的写作。由
  于政治情势的骤变,只完成了11章。1966年“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8月投水
  身亡。
  老舍这个时期的剧作,水平高低互见的。大部分作品,证明了他的政治热忱,也显
  示了他的“冒险”:“冒险有时候是由热忱激发出来的行动”而“不顾成败”(注:老舍
  《〈龙须沟〉写作经过》,《人民日报》1951年2月4日。);因而,有一部分作品,正如
  他后来所说的,“我从题材本身考虑是否政治性强,而没想到自己对题材的适应程度,
  因此当自己的生活准备不够,而又想写这个题材的时候,就只好东拼西凑”(注:老舍《
  题材与生活》,《文艺报》1961年第7期。)。在他的大量剧作中,《龙须沟》,尤其是
  《茶馆》,普遍认为最有价值。《龙须沟》写北京天桥附近下层百姓聚居区,“旧社会
  ”统治当局对危及民众生命安全的污水沟,不仅不加整治,反以修沟的名目,摊派捐税
  ,敲诈勒索;“新中国”成立,政府便开始了整治工程,而表现了“新政府的真正人民
  的性质”的主题。这出三幕话剧,表现了作者一贯的对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关切。不过
  ,它在当时的被推重,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老舍先生所擅长的写实手法和独具的幽默
  才能,与他对新社会的高度政治热情结合起来”,这“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最可宝贵的
  政治热情”(注: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人民日报》1953年3月4日。)。《
  龙须沟》为他赢得在“当代”的最初声誉(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但
  这种荣誉也可能使他未能及时对这一创作道路作出反省和调整。
  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无疑是老舍在当代的杰作。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
  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
  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这种具有
  相当时间跨度的“历史概括”,是当代作家普遍热衷的。对这一宏大题旨的表现,作者
  选择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经验所能驾驭的轨道。“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
  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和促退。我
  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注: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剧本》1958年第5期。)他选择了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入手的角度
  ,并把对他们的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
  剧的冲突——当代话剧常见的结构方式,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注
  :《座谈老舍的〈茶馆〉》中李健吾的发言。《文艺报》1958年第1期。)的创新形式。
  众多的人物被放置在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场景中。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会的“三教九
  流”:茶馆的掌柜和伙计,受宠的太监,说媒拉纤的社会渣滓,走实业救国道路的资本
  家,老式新式的特务、打手,说书艺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劳动者……其中,常
  四爷、王利发和秦仲义贯串全剧。他们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旗人”常四爷耿
  直,“一辈子不服软”;秦仲义办工厂,开银号,雄心勃勃;掌柜王利发则“见谁都请
  安、鞠躬、作揖”:但最终都走投无路,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
  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剧中
  的悲凉情绪,人物关于自身命运的困惑与绝望,透露了与现代历史有关的某种悖谬含意
  。
  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
  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
  “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
  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代卓
  越艺术家,如于是之、郑榕、黄宗洛、英若诚等的演出,对确立该剧在当代的“经典”
  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茶馆》:现实主义经典永不过时

  --------------------------------------------------------------------------------

  http://www.qianlong.com/ 2005-10-17 13:28:47
  焦菊隐版话剧《茶馆》近日在北京首都剧场再度开张,这是继1958年北京人艺老一辈艺术家首次演出《茶馆》后,近半个世纪以来人艺第二次排演焦版《茶馆》。除了昔日的于是之、英若诚、林连昆、蓝天野等老艺术家变成了今日的梁冠华、何冰、杨立新、濮存昕、宋丹丹外,此次复排完全是按部就班地还原经典。

  连日来,焦版《茶馆》的复排成为了震动中国整个演艺界的一件大事。在《茶馆》演出现场,人们可以见到著名电影导演田壮壮辛苦工作的身影———为焦版《茶馆》的复排拍摄纪录片,一身工装服、一脸的大胡子,田壮壮显得辛苦而沧桑。“这将是人艺50年来拍过的最好的纪录片,”林兆华说。

  除了剧院对于复排《茶馆》的重视,很多老艺术家也对《茶馆》给予了高度关注。曾经在老版《茶馆》中饰演常四爷的郑榕被请来为复排提意见,他说:“《茶馆》和《雷雨》是我们一辈子也学不完的,这两个戏是‘我的大学’。”

  除了舞台布景完全遵照老版《茶馆》进行设计和制作,演员的走位,灯光的强弱都按照老版进行严谨的调配,连戏剧节奏的变化都按照老版来进行,甚至全剧结尾依然沿用了《团结就是力量》来预示革命来临和新社会的诞生。对于这次复排,作为艺术指导的林兆华直言:“我是一个张扬自我的导演,但这次复排我努力消灭自我,完全是在描红模子。”

  很多年轻的戏剧发烧友对于1999年林兆华导演的《茶馆》记忆犹新,对于此次为何要本色呈现焦菊隐版《茶馆》,林兆华有自己的考虑。林兆华说,焦菊隐学派的特点是将现实主义风格和戏曲写意结合得比较透彻,比如说每个演员上场的亮相,非常戏曲化,简捷、传神,整个舞台很有流动感。焦菊隐的戏总体上将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灌注到演出过程中,这是他最高明的地方。

  林兆华表示,他真诚地希望学术界能够借这次纪念焦菊隐诞辰100周年好好研究一下他提出的“中国学派”究竟是什么,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同时我们的戏剧目前缺失了什么。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师,他提出的“中国学派”是希望能够建立属于中国人的导表演体系,但其实多年来我们并没有建立这样的体系,空喊了半天继承,其实继承的还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那一套。

  据悉,10月16日此轮演出结束后,《茶馆》还将踏上访问美国的行程,10月底将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上演。对于《茶馆》在京城的火爆开张,也有艺术评论家对此表示担忧,“20多年前,北京人艺的《茶馆》曾经代表我国戏剧的最高水平去德国演出,现在还是让它代表我们国家最高水平的作品出国交流,这是不是有点悲哀呢?”

  对此,林兆华说:“这不是《茶馆》的悲哀,而是中国戏剧现状的悲哀。《茶馆》的导演、表演是一流的,是现实主义的珍品,现实主义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经典的要推,新的东西照样要出,我一直想鼓动李六乙这样的新一代导演重新排《茶馆》,这才能表现出一个国家剧院的生命力。总是描红模子早晚得露馅儿,描不好会越描越黑,这就是所谓艺术创造是不可重复的。没有发展就没有继承,重新解读经典就得有反叛精神,这才是尊重传统和发展传统的做法。”

  早在1992年,老版《茶馆》举行告别演出时,就有人说那是理想主义话剧时代的终结,后辈演员再也演不出当年的韵味,观众也无从体验其中的深意。

  而林兆华却乐观地认为,在舞台上做到既生动自然又有表现力是不容易的,但有灵气的演员是可以做到的,甚至可以相信肯定还会有第三代《茶馆》演员出现。老舍先生的作品与当今现实有共通的地方,就如同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演了几百年了,但与现在的观众仍然有心灵沟通。

太辛苦了啊!如果写起来的话,不如自己上中学生网什么的查一下来得快!


看过《茶馆》的来!!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的300字文章视频

相关评论:
  • 13157545852看过《茶馆》的来!!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的300字文章
    昌郎咏在《茶馆》演出现场,人们可以见到著名电影导演田壮壮辛苦工作的身影———为焦版《茶馆》的复排拍摄纪录片,一身工装服、一脸的大胡子,田壮壮显得辛苦而沧桑。“这将是人艺50年来拍过的最好的纪录片,”林兆华说。 除了剧院对于复排《茶馆》的重视,很多老艺术家也对《茶馆》给予了高度关注。曾经在老版《茶馆》中饰...

  • 13157545852《茶馆》: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昌郎咏《茶馆》是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以老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五十年的兴衰为背景,从维新变法到抗日胜利,从茶馆掌柜王立发二十岁接手茶馆到他被逼自杀,从小人物的市井生活打开一个窥视大社会背景的裂缝,让我们在感叹人物命运的同时,体会社会变迁带来的沧桑和沉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生于1899年,因...

  • 13157545852读《茶馆》有感600字
    昌郎咏在这部作品之前,做为一名小说家他已经写出多部传世之作。而戏剧方面经过多步创作为《茶馆》的成功做基础。《茶馆》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大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像一个小社会。里面有弱者也有强者但都是被压迫的人,只是弱者更多一点。我认为《茶馆》的文章好有...

  • 13157545852看过《茶馆》的,说说常四爷这个人``
    昌郎咏茶馆中的场景并不多,可是就在一个方寸之地间由一个茶馆的兴衰现出了几十年的人间。白驹过隙,浮云仓狗,裕泰茶馆几十年的沉浮合着茶客们的不同的人生经历,真真让观者唏嘘。无疑,茶馆的灵魂就是就是掌柜王利发了。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小人物,经营着父辈留下来的茶馆,兢兢业业。他胆小,从维新...

  • 13157545852急求巴金《茶馆》读后感
    昌郎咏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老舍先生把一些小人物集合到了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以此用这种侧面的方式透露出当时的政治消息。老舍先生以一个小小的茶馆反映每...

  • 13157545852读《茶馆》有所感悟范文5篇
    昌郎咏《茶馆》 读书心得 范文一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

  • 13157545852老舍《茶馆》的读后感
    昌郎咏在《茶馆》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剧末了,常四爷的那段感叹:“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我窃以为,这句话,可以当做剧中大多数人物心声的总结。常四爷不必说,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看不惯洋人愿自食其力;深究王利发,也可以归纳于这句话之中的,在这个人物避重就...

  • 13157545852看过《茶馆》之后
    昌郎咏直到今天,在人艺70周年庆典的直播间里,有幸线上观看了一次《茶馆》的话剧。在各位老戏骨的演绎中,我感受到老舍先生想体现的,那个时代人们的悲凉生活。看过之后,心里仿佛一直有个大石头压着自己,憋闷、难受、欲喊无声的感觉充斥全身。表演在十点多就结束了,但直到十一点多我才缓过神来,想在...

  • 13157545852《茶馆》读书心得五篇
    昌郎咏这部话剧主要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走向破灭的故事。历经了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裕泰茶馆,在当权者和小人的谋划下最终被改成了“花花联合公司”。而一生守护着茶馆的王利发掌柜选择了在他的茶馆里自杀。《茶馆》该剧可以说是很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而恶人不一定有恶报。解...

  • 13157545852看过《茶馆》原著的进,请教个关于结局的问题.看电视剧的就别回答...
    昌郎咏原著是到王利发在茶馆里因不忍心看到茶馆被变成给美国人开的妓院而上吊就完了。根本就没有讲到共军打北平。但最后有一段快板,有一句关于上西山才有幸福生活的,西山是当时八路军游击区,所以老舍在这也暗示了共产党终将解放北平。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