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社戏》教学设计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社戏》教学设计

  【目标定位】

  虽然这篇小说篇幅很长,还有些文字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它又特别能唤醒学生的童年记忆,并使他们有可能在文中“读到自己”。根据课标课程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制定以下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

  2.揣摩精彩细腻的描写。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风景美人情美。

  (说明:这一小说精品,值得学习研究的东西太多。以上目标涉及情节、描写、人物和情感,其中揣摩描写和体会情感是研读的重点,对描写的揣摩最终指向人物和情感,这又是教学重点之关键。)

  【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当看到婴孩幸福地偎依在母亲怀里,每当听到路边熟悉的儿歌旋律响起,每当闻到久违的糖果香味还是那么沁人心脾,你想到了什么?一定是自己那难忘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同,也许你的童年是在有趣的童话故事里度过的,也许你的童年是伴随着跳皮筋、丢手帕的游戏而流逝的,也许你的童年是在爷爷家的大白鹅、小白兔、老黄牛的陪伴中走过的……下面让我们作一次精神的返乡,想一想,童年带给你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淳朴的平桥村,看看这儿曾带给迅哥儿什么样的感受?请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说明:从“聊童年”导入,使教学从学生的心灵扬帆起航;抓住“感受”,也就抓住了小说的关键。既完成了导入,又完成了切入,直接进入整体感知,可谓一举两得。)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第40段。

  2.揣摩品味:反复朗读,背诵,品味:你从这句话里读到了什么?这种感受是从哪些地方读到的?

  (说明:这是集中体现“我”感受的一句话,也是概括全文、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对这句话的赏析品味一定要坐实。要引导学生抓住“真的”“一直”“实在”“再”“——(破折号)”“也不再”“了”来深入体会那种遗憾、留恋、怀念之情。譬如这个破折号,实际上是对这种情感的深化、强化,表示“我”怀念“好豆”,更怀念“好戏”。当然在没有赏析全文的前提下,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逐渐深入的。这次只求字面上的赏析,不求感情的共鸣。)(板书:豆 戏)

  三、好豆?

  1.指名读第24-27段。思考:豆好不好吃?

  明确:文中并没有关于豆好吃的描写,可见“好”并不在“豆”本身,而是另有原因。第39段还说“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不是一样的豆吗?这“昨夜的豆”到底“好”在哪里?

  2.默读课文,自主思考,紧密结合文本讨论。

  (说明:教师要在学生自以为一望而知实则一无所知的地方着力。

  好在自己“偷”,自己煮,自己剥,自己撮。——小孩子背着大人做了自己想做而大人可能要干涉的事——更得意的是,这些狡黠的谋划全部“得逞”。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力求打通学生的生活和文本的联系。

  好在这一“偷”,“偷”出了淳朴无私的友谊。譬如:想起偷豆的为什么是桂生?联系前文看戏时,桂生没有给“我”买来豆浆,而“我”又不喝水,这是一种愧疚地补偿。当面临偷谁家的豆有两种选择时,阿发却说:“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是何等的淳朴、无私和纯洁!

  好在这一“偷”,还“偷”出了智慧和成熟。譬如双喜,征求阿发意见时,一向口齿伶俐的他突然变得结巴起来“阿阿,阿发……”,此时双喜心里在想什么呢?他一方面想让迅哥儿吃到最好的豆——而不管豆是谁家的;另一方面现在是当着阿发的面,摘谁家的还是由阿发自己去决定,所以这句表面结巴的话,有提示阿发、缓解语气的作用。另外,避免哭骂(“得意”不“忘形”)、“毁灭罪证”、“以牙还牙”等一系列的举动,都让“我”钦佩不已。)

  3.齐读第40段。

  总结过渡:豆本身很一般,但是吃豆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心情无比欢畅,令人难忘。

  四、好戏?

  1.指名读第17—21段,想一想:戏好看吗?

  2.既然戏本身并不好看,作者为什么要说“好戏”呢?

  (说明:戏本身不好看,但是“我”却体会到了比戏更好的东西——伙伴们的善解人意。譬如:双喜解说员似的不离左右:“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破口喃喃的骂——还是走的好罢。桂生豆浆没买来,舀水作为补偿。)

  3.留疑:作者围绕“社戏”还写了很多内容,这些内容里面又蕴含着哪些“好”呢?本文是鲁迅小说《社戏》的节选,课下上网查找课文删去的那部分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好戏?

  1.齐读第40段。

  2.除了直接写看戏,围绕着“社戏”还写了很多内容。请浏览课文,简要概括。

  说明:目的在于理清思路。譬如:戏前波折、月夜行船、月下归航等。

  3.看戏前,遇到了什么波折?这个问题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我”的.心情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说明:文似看山不喜平。波折之一:叫不到船;波折之二:不准和别人一同去;波折之三:外祖母担心。最后是双喜以三点理由,且以写包票做保证,解决了这一问题。

  心情变化:沮丧(“急得要哭”“完了”“东西也少吃”“不开口”)——欢喜(“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第一盼望的事情在近乎绝望中“起死回生”,得来如此不易,当然会念念不忘!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4.第11-13段写月夜行船。

  ①设疑:这几段景物描写和“我”看社戏有什么关系?你从这里学到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技巧?

  (说明:这两个问题,不急于回答,设疑的目的是带着问题读书。)

  ②自由背诵。

  ③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原作中,“我”在北京的两次看戏叙述中,透露的是一种沉重的压抑感。物如刑具那样令人望而生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冷漠疏离得令人窒息。狭窄拥挤的生存空间、喧嚣噪乱的环境气氛,使得都市人失去了做人的生趣。都市的最大特征莫过于“挤”了,作者在短短的叙述中就六次写到“挤”,拥挤中的孤独、热闹中的凄凉,在两次看京戏过程中体味得悲悲切切。嘈杂紊乱的都市生活中萌生的疲惫、厌烦,甚至恐惧的情绪也渲染得淋漓尽致。而乡村的环境却是诗趣盎然、和谐醉人的,作者这样倾尽笔力描写美丽的江南夏夜,看来是有意和城市对比的。

  (说明:在背诵中完成赏析,扎实有效,促进语言积累。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是用景物描写突出“我”看社戏的急切的心情;二是表现自己自由舒展的心灵。这正是社戏难忘的原因之一。写法的探究,宜畅所欲言,教师随机点拨即可。譬如多角度描写,以动写静,侧面衬托,情景交融等。注意发言一定要紧密结合文本,不能架空分析。)

  5.设想一下,如果你来到平桥村,你愿意与谁交朋友呢?

  (说明:这是一次对小说人物的归整。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二、总结深化:

  1.齐读第40段;

  2.现在再来读这一段,你有什么新的启发和感悟?

  3.总结:看来,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平桥村之于“我”,风景美,人情美——这就是“豆”“戏”连带给“我”的情感历程。

  (说明:落脚点回到最初的切入点上来,课堂也似一篇文章,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至此,在“豆”“戏”的带领下师生完成了一次阅读行走,对这句话的理解也经历了由浅层字面到深层意蕴的过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教有所思】

  1.提纲挈领,有面有点:不管是导入新课,还是整体感知,抑或是局部探究、总结深化,都紧紧围绕文末一段进行,使它成为贯穿全课的一条红线,伴随着理解的深入,反复地触摸、玩味。在分析中,又把这一主旨句分解为:“豆好不好吃”和“戏好不好看”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在“好”字上着力,这正是小说的关键。对这种长篇幅的经典小说,这种方法,的确能使教学避免琐碎、零散。

  2.在以下方面明显感觉不足:

  ①联系生活不够:这是一篇很能唤醒学生童年体验的一篇小说,教学中,我还只是关注了作者、文本,关注了文本理性的分析,没有在打通生活与文本的联系上着力。其实,我一次次被打动的原因,正是我在阅读中的“分心走神”或是“心灵的远游”,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作为课程资源,大大方方摆陈于课堂呢?

  ②联系原作不够:这篇课文是鲁迅小说《社戏》的节选,原作中很多地方作者是对比着写的,失去了删去部分的依托,节选部分的很多文字都显得突兀,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加以还原,必能加深理解。这方面做得不够,不巧。

  ③“牵”的痕迹过浓:设计似乎过于求工,过于注重整体性,对“豆”和“戏”两个部分的引导,都不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心灵指向。前三段的衬托作用也未涉及,很多精彩的动词未涉及。




七年级下《社戏》教学设计视频

相关评论:
  • 15640267841《社戏》教案
    邬莘放答:《社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 2、揣摩精彩细腻的描写。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风景美人情美。 4、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5、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重点和难点分析】 1、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

  • 15640267841初中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
    邬莘放答:《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 七年级语文 《社戏》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的: 1.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的技巧,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 15640267841《社戏》优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邬莘放答:《社戏》在描绘农村自然景物时,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六、片断仿写,体验拓展。 1、找出描写山、戏台、航...

  • 15640267841初中语文《社戏》教学设计
    邬莘放答:七、品味、欣赏、拾珠 读自己喜爱的话,说自己美好的感受,欣赏最美好的画面。 八、课后学习: 你也曾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吧,能否写下来让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初中语文《社戏》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积累“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踊跃”等词语。 2、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 15640267841社戏教学设计
    邬莘放答:教学设计: 以品读体验为主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体验,在品读中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

  • 15640267841七年级语文《社戏》优质教学设计
    邬莘放答:《社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字词在文中的特殊语义。2、能力目标:体会叙事的详略、学习人物与景物刻画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的情感取向(人情美、风情美、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 15640267841鲁迅作品《社戏》教学案例
    邬莘放答:现在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刚才大家阅读的内容,一起来完成黑板上的板书。 四、教后反思 《社戏》的体裁是小说,我放弃了小说教学的传统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找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不能明明白白说出学生在《社戏》中到底学会了什么。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关注对...

  • 15640267841课例研讨:依体而教,以文为例——余映潮老师的《社戏》
    邬莘放答:在巧妙的问题设计的同时,余老师重在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余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的答案是精彩纷呈的。总之,余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中体现了“依体而教”的教学思想,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社戏》教学设计  余映潮 2016-09-12 19:58阅读:25,483 一、介绍背景资料 (...

  • 15640267841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学设计
    邬莘放答: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2)结合[预习提纲]中第①题进行讨论分析评点,整理出作者的思路应是:文章的标题是社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释①),这是民间一种活动,在浙江绍兴一带是指在一定...

  • 15640267841初中语文《社戏》优质教学设计
    邬莘放答:③“牵”的痕迹过浓:设计似乎过于求工,过于注重整体性,对“豆”和“戏”两个部分的引导,都不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心灵指向。前三段的衬托作用也未涉及,很多精彩的动词未涉及。 【教学链接】 《社戏》删节部分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