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借“咏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蝉 一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唐代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篇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己平。”颈联随之一转,换了主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诗人由蝉的命运联想到了自身的不幸,回忆自己的仕宦生涯,流露出不尽的感慨。“梗犹泛”这里用典,形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此联下句饱含了故园之思。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
参考资料:蝉-百度百科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文中所说三首诗都是唐代咏蝉寄意的名作。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字伯施。(558——638),享年81岁。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在隋,官秘书郎。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他的三首咏物诗《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神形兼备。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三十六)。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蝉栖于高挺清拔的“疏桐”之上,蝉声就更显得清华俊朗的高标逸韵。“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由于栖息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它的叫声自然能传得很远很远,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那样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这一独特感受揭示了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的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屡次赞美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文心雕龙情采》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本诗即为此。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作文作诗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情感。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传统意象,而这些形象表达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形成了唐诗宋词璀璨的百花园。知人论世,通过诗词具体形象的分析,走进诗人个性的内心世界,是我们读懂诗的重要途径。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赞美了蝉高洁的品质。

垂緌饮清露 流向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端不藉秋风魏晋名士风范



1、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2、作品简介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3、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26—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讨武瞾檄》,兵败后不知所终,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


诗人借“咏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视频

相关评论:
  • 19522403363诗人借“咏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蔺胜莎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 19522403363《蝉》这一首诗中借蝉抒发怎么样的情怀?
    蔺胜莎《蝉》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诗中借蝉来抒发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和追求自由的情怀。具体来说,诗中通过描绘蝉在夏日高温下的振翅声,抒发了诗人不愿屈从于世俗束缚、渴望自由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由、追求等的高度思考和追求。诗歌中的第一句“垂緌饮清露”,形象地描绘了蝉在高温下...

  • 19522403363咏蝉的哲理是什么
    蔺胜莎这是一首咏物诗,用蝉的高洁,来比喻自己的不肯同流合污。咏蝉其实是咏自己。借蝉自喻,抒发自己的忧郁之情。诗人下狱时年约三十七八岁,正值壮年,大好的时光,几经政治上的挫折已经悄然流逝,一头黑发也已经悄然变白。诗人身在狱中看见墙外高枝上的秋蝉,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发出如此沉重...

  • 19522403363骆冰王写咏蝉的好处。
    蔺胜莎《咏蝉》是一首工整的五律。前四句因蝉起兴,含蓄写出自己在狱的心境;后四句笔锋一转,突出“咏蝉”,以蝉自况,把蝉的遭遇与自己的遭遇巧妙的结合起来,把世道的艰难与自己的不白之冤形象的表现出来,反映出作者感慨的深切。这感慨不直说,而是以咏蝉来表现,是同作者的身陷囹圄有关的。

  • 19522403363蝉这一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蔺胜莎诗人通过咏蝉寄予自己的身世情怀。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蝉》是唐代诗人...

  • 19522403363诗人借“咏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蔺胜莎《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

  • 19522403363在狱咏蝉作者借助蝉所表达的感情是哪一句
    蔺胜莎在狱咏蝉作者借助蝉所表达的感情是哪一句介绍如下:最后一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自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和悲哀,诉说自己在不公正的土地上苦求无人相信,深感世道日渐变幻,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无法寻求到同情和分享,这也是本诗最富有感染力的地方。《在狱咏蝉》骆宾王 唐代 西陆蝉...

  • 19522403363蝉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诗人以什么喻君子表达了自己对于什么的向往和追...
    蔺胜莎写蝉声的清越,隐示君子的高标逸韵,末二句暗示君子品格高洁,无须凭藉外力的帮助,自然能够美名远播,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虞世南这首咏蝉诗就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君子高洁的品格。

  • 19522403363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什么的向往?都有什么代表作?
    蔺胜莎蝉在古代有一种非常好的意义,因此不少诗人纷纷喜欢在诗作中运用蝉这个意象。古人借物抒发感情,在选择意象的时候,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一定关系。比较有名的咏蝉诗分别是虞世南的《蝉》,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如果人们通读过这三组诗,就会发现三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完全不同,与作者...

  • 19522403363诗人李商隐的《蝉》,第四句为什么会被誉为神句?
    蔺胜莎传达了蝉和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明人钟惺认为,“碧无情”三字将视觉形象与心理感受融为一体,产生了清冷的艺术感受。总的来说,李商隐的《蝉》通过咏蝉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诗中的神句更是深刻地表达了内心的悲愤。这首诗作展现了李商隐的才华和他所面临的困境,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