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中的《孔子和老子的会见》读后感450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望采纳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孔子见老子,孔子见南子,都是引人联想并富于趣味的历史悬案。孔子见南子,《论语》上有记录,寥寥几笔,不失传神,而在那部《孔子》的电影里,更是绘声绘色地创作出当时场景,活色生香。孔子见过南子也就一见而过,文人墨客们却一直把南子挂念在心上,二千五百多年了也难以释怀。(图注:电影《孔子》剧照。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孔子见老子呢?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关于孔子见老子,均源于《礼记·曾子问》《史记》及《庄子》诸书。其中《礼记·曾子问》四次“记载”了孔子向老子求教,据考证第一次拜见老子时,孔子17岁,在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是鲁国的巷党,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这样的记录也许逼近历史史实,或者可以锁定,孔子确实见过老子。孔子见老子,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文本,都有不同的角度与侧重。其一是庄子的《天运篇》(作者注:疑其为托伪之作),行文得庄子风采,谈古论道,宇宙真理在握,富于雄辩,孔子的仁义礼乐在这篇文章里几近废纸,《天运篇》开篇即给人苏格拉底式思辨的感觉,孔子讲人的仁爱,庄子却认为虎狼也有仁爱,因为虎狼都爱其子,更进一步认为至仁无亲。文中的“老子”则教训孔子,你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有让天下的乌鸦变成白色的,而颜渊与师金对话中,师金认为儒家复辟周礼是一种东施效颦,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治理方式,固守西周之治没有任何出路。孔子到了五十一岁还不知道天道,所以还得求教老子(而在《论语》中,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有一种反讽意味),孔子认为六经有助于治理国家,而老子嘲笑孔子说,经书不过是前人的足迹,踏着前人的遗迹走不了前人的路,你得找到那些前人的脚印才行。在老子看来,按照经书治理国家,带来的必然是乱治,刻意追求仁义道德,既是虚伪的,也带来人性之恶。儒道两家关于孔子见老子的传说故事结尾一样:孔子回到弟子们中间,说老子这个人像龙一样神奇莫测。儒家典籍《礼记·曾子问》中,谈得多是仪式或礼制问题,没有《庄子》篇章中那样宏篇大论,儒家弟子们对孔子见老子的叙事要说明什么呢?说明孔子与老子有传承关系,尊黄老之术,也可以尊儒家之术。儒家更多的在政治技术的礼制方面有更多的经验与方式,对治理国家更有价值。孔子是问礼于老子,而不是问道于老子,既然是问礼,那么老子关于礼的思想就传承给了孔子。


《孔子的故事》中的《孔子和老子的会见》读后感450字视频

相关评论:
  • 17882411514《庄子寓言》——孔子与捕蝉老人的故事
    萧呢珠在《庄子寓言》中,讲过一个关于孔子与驼背老人的故事。孔子在楚国,曾经遇到一个正在用竹杆粘知了的驼背老人。老人不慌不忙,动作娴熟,粘知了就象是从地上捡拾东西一样自如。孔子忍不住上前问他,您粘知了是什么窍门吗?驼背老人告诉孔子,为了能够快速捕蝉,自己集中精神,反复苦练了很久。练到不被...

  • 17882411514孔子拜师这一课中说明了孔子和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萧呢珠《孔子拜师》课文简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教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同时也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 17882411514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
    萧呢珠前期的问礼,孔子都处在一种学习的心态,此时的孔子,人生经验尚不丰富,思想也没成熟,直到第三次问礼。第三次问礼,老子已经告老还乡,此时孔子四十岁。孔子想把书籍典册藏于周王室,因此想拜托老子,老子拒绝了。老子认为所有大爱仁义,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自私。此时,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已经产生了...

  • 17882411514《孔子拜师》的故事中对孔子和老子的评价?
    萧呢珠《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写了孔子拜师的过程,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孔子本身就是很有学问的人,但是他不骄傲自负,而是不断的学习,跟老子学习 讨论“礼”,这也就体现了学无止境,谦虚为甚! ,孔子拜师一课 我们学习到了:孔子谦逊和好学 老子的知识渊博。

  • 17882411514《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萧呢珠读孔子的故事有感一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孔子。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长之,他是着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中国影响很大,作者李长之用最浅显而轻松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轮廓为我们生动的勾画出来了。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

  • 17882411514孔子的故事
    萧呢珠颜襄把胸中的学问,逐步传给他,看孔子天资聪颖,又这般好学不倦,知道他将来一定有出息,他对外孙鼓励有加,常说:“可惜我老了,看不见你的成就。”后来...熟知礼道的孔子知道,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把他母亲的灵柩与早已下葬十四年的父亲的灵柩合葬在一起。正如《诗》里所说的那样:“死则同穴。”问题是,孔子并...

  • 17882411514孔子和老子的关系是什么
    萧呢珠在论坛期间世界老子同道会确定了余广胜所画的老子的画像为标准的老子画像。同时他们还 决定 今后《老子画像》的版权可供同道会,道学研究,新闻报道无偿使用。猜你感 兴趣 :1. 老子和孔子的关系是什么 2. 孔子和老子是师徒关系吗 3. 关于孔子向老子学礼的故事 4. 2016尔雅国学智慧答案 5. ...

  • 17882411514孔子故事搞笑版
    萧呢珠孔子走下台阶,向他们鞠躬致礼道:“我所主张的儒学内容很广泛,具体论点何必全部相同?两位老先生都是真儒学,都是我平素钦仰的,难道还有什么假的吗?”两人都十分高兴地告辞了。 弟子们问:“老师为啥要吹捧他们啊?” 孔子答:“这班人只要哄骗他们离开就好了,不值得跟他们交谈。” 『贰』 孔子幽默的故事有哪些5 ...

  • 17882411514《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萧呢珠今天分享的是《孔子的故事》。 老师发了一本w孔子的故事》,我读了才知道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还是儒家的创始人。看了孔子的故事,让我感受最深是孔子和老子的相遇之交。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儒家思想和为人之道。 孔子在洛阳住了一段时间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向孔子叮嘱。老子说:“...

  • 17882411514孔子是儒家得,老子是道家的,那么孔子为什么是老子的徒弟?
    萧呢珠道教的兴起,道家成为宗教,道观遍地都是,老子走向神坛,被奉为太上老君,接受民间信众的朝拜。孔子是圣人,儒教也不是宗教,孔子因而没有被封神。春秋时代的同一时期,孔子与老子两位圣人的横空出世,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尽管两位圣人的思想各有不同,但都已经溶入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体现在...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