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秦始皇相隔几代皇帝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秦始皇商鞅变法~

你弄错了吧
那个…… 商鞅变法的貌似不是秦始皇哎……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灭齐统一全国。中间隔了135年。

期间经历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七代君王。

隔了五代,商鞅变法是秦孝公(在位时间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时期,秦孝公跟秦始皇中间隔着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1、秦惠文王(在位时间: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赵氏,名驷,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之子。

十九岁即位,是为秦惠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

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公元前311年,去世,时年四十六,谥号为惠文,葬于公陵。

2、秦武王(在位时间: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赵氏,名荡,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惠文王之子,

秦武王身高体壮,孔武好战。在政治上,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联越制楚。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任用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皆得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时年23岁,谥号为烈(悼)。

3、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早年在燕国为人质。秦武王去世,回国夺位,是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后当权执政,外戚魏冉处理庶务,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今湖北江陵市)。

听从范雎之言,夺取宣太后、魏冉的权柄,正式亲政。文以范雎为相,武以白起为帅,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

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然而,长年征战,民生凋敝,受到了东方诸侯国的联合打压,之前战果一一丢弃。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襄。

4、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50年,三天)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11月14日),亦称安国君,姓嬴,名柱,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0年秦颛顼历十月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5、秦庄襄王(在位时间:前250年—前247年)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

秦庄襄王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村。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庄襄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孝文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昭襄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武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惠文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国君主



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前361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内容有:

1 经济措施: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还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分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连坐。

4)遍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建议请学生阅读教材,全面理解该措施。得出结论:商鞅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目的及作用: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打破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封建的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地主阶级政治势力;

实行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发展封建经济,壮大地主阶级经济力量;

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

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封建统治阶级的专政。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

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归纳如下:

1. 政治方面枣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制定二十级爵枣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今后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奖励军功的作法是:将卒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宗室贵族无军功的,不得授爵位。有功劳的,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的,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2)实行县制枣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分全国为四十一县,县设今以主县政,设丞以副县令,设尉以掌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 制度。

(3)实行什伍制度枣秦之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至此时,均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同于后代的保甲制度。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2.经济方面枣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废井田,开阡陌枣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废止“田里不粥(鬻)”的原则,准许民间卖买田地。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3. 废井田,开阡陌图

(2)重农抑商政策枣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3)统一度量衡枣统一斗、桶、权、衡、丈、尺,并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知此量为“升”。由这件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4.社会方面枣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前361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内容有:

1 经济措施: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还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分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连坐。

4)遍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建议请学生阅读教材,全面理解该措施。得出结论:商鞅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目的及作用: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打破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封建的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地主阶级政治势力;

实行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发展封建经济,壮大地主阶级经济力量;

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

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封建统治阶级的专政。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

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归纳如下:

1. 政治方面枣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制定二十级爵枣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今后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奖励军功的作法是:将卒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宗室贵族无军功的,不得授爵位。有功劳的,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的,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2)实行县制枣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分全国为四十一县,县设今以主县政,设丞以副县令,设尉以掌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 制度。

(3)实行什伍制度枣秦之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至此时,均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同于后代的保甲制度。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2.经济方面枣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废井田,开阡陌枣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废止“田里不粥(鬻)”的原则,准许民间卖买田地。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3. 废井田,开阡陌图

(2)重农抑商政策枣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3)统一度量衡枣统一斗、桶、权、衡、丈、尺,并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知此量为“升”。由这件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4.社会方面枣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商鞅变法是秦孝公时候,距离秦始皇是第七代,中间隔了六代

秦孝公时候,距离秦始皇是第七代,中间隔了六代

1秦孝公。2秦惠文王。3秦武王。4秦昭襄王。5秦孝文王。6庄襄王。7秦始皇


商鞅变法与秦始皇相隔几代皇帝视频

相关评论:
  • 19372034414商鞅变法与秦始皇相隔几代皇帝
    叶幸赖隔了五代,商鞅变法是秦孝公(在位时间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时期,秦孝公跟秦始皇中间隔着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1、秦惠文王(在位时间: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赵氏,名驷,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战国时...

  • 19372034414秦国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中间隔了多少年?
    叶幸赖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灭齐统一全国。中间隔了135年。期间经历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七代君王。

  • 19372034414大秦帝国隔秦始皇几代
    叶幸赖《大秦帝国》这部电视剧是以商鞅变法为历史背景的,最终是结束在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而秦惠文王是秦始皇爷爷的爷爷。当中差了4代。即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 19372034414商鞅变法以后秦有几代君王
    叶幸赖共6位君王,要是把秦朝的嬴胡亥、子婴算上的话 一共8位 分别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帝、秦二世赢胡亥、秦三世赢子婴

  • 19372034414商鞅和秦始皇有何关系?
    叶幸赖商鞅和秦始皇没有关系。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是秦孝公时期的人物,而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是秦庄襄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继位后,广纳贤士,变法图强。而离开魏国的商鞅来到秦国后,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商鞅作文秦孝公的谋士,提出了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军功授爵,废除...

  • 19372034414商鞅和秦始皇相距多少年
    叶幸赖按照出生年算是136年左右。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秦始皇嬴政(前259年1月27日—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等。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

  • 19372034414商鞅和秦始皇相距多少年
    叶幸赖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秦国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时期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秦朝是在公元前221年,而且 秦始皇前没皇帝这么个说法 之前的都称“王”他自称是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

  • 19372034414商鞅变法多久后秦国就一统天下了?
    叶幸赖按第一次变法到兼并天下计算,而且,计算年份是大数减去小数,然后加一年,用来算上最初的那一年,所以是136年而不是135年)。商鞅变法是在秦孝公时期,其后的秦国的国君分别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秦王嬴政兼并天下、横扫六合后称皇帝,完成一统天下。

  • 19372034414秦始皇之前的帝王有哪几个?
    叶幸赖秦始皇之前的历代君王是:1: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嬴渠梁,在外期间采用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2:秦惠文王(前338年-前311年 在位27年)嬴驷,十九岁即位,灭商鞅九族,不废商鞅之法。前325年自称秦王,秦国第一代君王。张仪辅佐连横六国。北伐义渠,西平巴蜀,冬出涵谷,...

  • 19372034414商鞅变法与秦始皇一统天下相差多少年?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叶幸赖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65年 秦始皇统一天下是221年 相隔144年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