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正史上怎样的一个人?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大军事家,曹操的兵法韬略,堪比韩信、白起,故有“谈兵者无过孙武,用兵者无过韩信、曹公”之说,且自创兵法,写下《孟德新书》,批注《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兼备,理论结合实战。所以诸葛亮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先帝每称操为能”,毛泽东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除此之外,曹操更是政治家、谋略家、文学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咤风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千古以来,除了毛泽东之外,少有其匹。

  大家更熟悉的评价是: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所谓“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严嵩、秦桧那样,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就只能叫“奸贼”;像董卓那样,横行霸道,蛮不讲理,雄而不奸,就只能叫“枭雄”。枭雄这个词,也有多种解释。枭,本义是猫头鹰,引伸为首领、魁首、雄长,比如盐枭、毒枭;也引伸为骁勇、豪雄、桀骜不驯,比如枭 骑、枭将。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对“枭雄”的解释,就是“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杰出的人物;魁首”。鲁肃说“刘备天下枭雄”(《三国 志•鲁肃传》),黄权说“刘备天下枭雄”(《后汉书•刘焉传》),便都是看出刘备乃“智勇杰出的人物”,骁勇、 豪雄、桀骜不驯;而我们把董卓看作枭雄,则指他“强横而有野心”。枭雄是“强横而有野心”,则奸贼就是“奸滑而有贼心”,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诈而又豪雄也。那么,曹操是这样的人物吗?

  是。

  曹操从小就奸猾。他这个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

  实际上曹操出生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而曹腾则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宦官,封费亭侯,任大长秋。大长秋是宦官中的大官,秩二千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省部级”。曹腾的为人,在宦官中算是相当不错,和士人的关系也比较好。他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也做过许多好事、大事, 所以《后汉书》中有传。但不管怎么说,曹操总归是宦官养子之子。这在当时,就要算作出身不好。但家境应该是好的,至少不缺钱花。曹操的父亲曹嵩后来官居太尉(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就是出钱一亿买来的。曹家既然这么有钱,曹操小时候就完全有可能过着纨袴子弟的生活。

  曹操受的家教可能也不怎么样。曹嵩对他这个儿子的教育,大约是很少过问的。曹操自己的诗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所谓“三徙”, 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保证儿子有一个好的环境,不受坏的影响。竟三次搬家。所谓“过庭”,则是说孔子的儿子两次从庭院走过,孔子都叫住他予以教育,一次叫他学诗,一次叫他学礼。这样的事情,在曹操家里都没有发生过。看来,曹操小时候,父亲母亲都不怎么管教他。

  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错,曹操便成为一个“问题少年”。《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说,曹操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叔叔实在看不下去,常常提醒曹嵩应该好好管教一下这个儿子。曹操知道了,便想出一个鬼点子,来对付他那多管闲事的叔叔。有一天,曹操远远地见叔叔来了,立即作口歪嘴斜状。叔问其故,则答以突然中风。叔叔当即又去报告曹操。等曹嵩把曹操叫来一看,什么事都没有。曹操趁机说,我哪里会中什么风!只因为叔叔不喜欢我,才乱讲我的坏话。有这么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垫底,自然以后叔叔再说曹操什么,曹嵩都不信了,曹操也就更加胡作非为。

  曹操的哥们儿袁绍、张邈等人,大约也是同类角色。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胡闹,事情做得十分出格。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有一次,一家人家结婚,曹操和袁绍去看热闹,居然动念要偷人家的新娘。他俩先是躲在人家的园子里,等到天黑透了,突然放声大叫:有贼!参加婚礼的人纷纷从屋里跑出来,曹操则趁乱钻进洞房抢走了新娘。匆忙间路没走好,袁绍掉进带刺的灌木丛,动弹不得。曹操急中生智,又大喊一声:贼在这里!袁绍一急,一下子就蹦了出 来。

  显然,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鬼点子和坏主意层出不穷。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是一个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人,也是一个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人。所以《三国志》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因此许多人没把他放在眼里(世人未之奇也),甚至鄙视他(薄其为人)。比如南阳名士宗世林,就自称有“松柏之志”,坚决不和他交往(见《世说新语•方正》)。

  然而有一个人却十分看好曹操,他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桥玄认为曹操是难得地人才,将来平定天下,非操莫属,因此竟以妻儿相托。桥玄说: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材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话是记载在《三国志》正文的,应该靠得住,也有道理,因为曹操并非一般地流氓地痞或纨袴子弟。 孙盛的《异同杂语》说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有一次行刺宦官张让时,竟能舞短戟全身而退。这说明曹操是一个胸怀大志、雄心勃勃的 人。既雄心勃勃,又奸诈狡猾,十分符合“奸雄”的定义。

  那么,曹操自己怎么看?

  曹操自己好像也很认同“奸雄”这个评价。这个评价是许劭给出的,而结交许劭则是桥玄的建议。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人, 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从此进入上层社会。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许劭的好评。但不知是曹操太不好评,还是天机不可泄漏,无论曹操怎样请求,许劭都不肯发话。最后,许劭被逼得没办法,才冒出这么一句:你这个人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大笑而去。

  这就是曹操了。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于“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恶的,所以我不称他“英雄”而称他“奸雄”。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被当代的历史学家定位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无疑算得上是最为杰出的人物。
  曹操在政治上其实“先天不足”。东汉后期,宦官集团控制朝政,与士大夫官僚集团矛盾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曹操的祖父曹腾,汉顺帝时位居宦官之首,其父亲曹嵩因而历任显职,汉灵帝时位至太尉。曹腾为人温和谨慎,在职举贤进能,与士大夫关系良好,但后来随着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深化,曹操作为“赘阉遗丑”,“莫能审其出生本末”,受到了当时政治主体力量———士大夫集团的排斥。当汉帝国崩溃之时,出生“四世五公”的汝南人袁绍,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而“出身不正”的曹操却不得不艰难地开创自己的事业。
  曹操年轻时就从当时激烈的政治冲突中,认识到宦官集团的最终末路,一改少年时任侠放荡的行为,有意识地做到洁身自好,并主动向士大夫集团靠拢。他20多岁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北部城区的巡警队长,受皇帝宠信的宦官的亲戚因违纪遭其棒杀,由此曹操在形式上正式宣告了与宦官集团的分裂。后来,曹操拒与军阀董卓合作,招募部队参与袁绍为盟主的关东牧守联军,最终摆脱了出身对其在政治上发展的制约。
  曹操在东汉政治崩溃后,消灭割据势力,重新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他改革军政制度,自任丞相总领军政,又突破“非刘氏不王”,否则“天下共诛之”的汉朝祖训,被加封魏王,受天子仪仗。但他毕竟在恢复汉室权威的旗号下长期奋斗过,没有代汉称帝,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不能承受,而不是现实不许可。曹操为政不太注意道德教化,以功能为目标,以战争为手段,而不太致力于重振朝纲,恢复国家秩序,表明汉天子确实只是他手中的一个棋子。
  作为军事家的曹操,喜读兵书,摘录诸家兵法撰成《兵书接要》,又为《孙子兵法》作注,在灭袁术、吕布、袁绍,进军辽西、关陇等实战中,留下了不少著名战例。至于赤壁之战的失利,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败笔。曹操此次进军的战略目标是解决长期威胁许昌、洛阳的荆州刘表集团,业已达到目的。江东孙氏集团并不是此次行动主要的打击对象,在北方还没完全稳定的情况下,对江南的战争还不能提到议事日程,赤壁之战曹军与其说是崩溃,不如视为战略性撤退。
  中古世纪的中国,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文学诗歌氛围,每一位有才能的人似乎都对用文字来表达志向和心情、描绘时局和景色抱有很大的兴趣。曹操也不例外,他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甚至超过同时期的许多政治对手。作为文学家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发起人之一,其《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等诗歌都是不朽的文学作品。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充分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观察和理解其生活的时代,恰如其分地分析其功过,不应用现代的标准加以贬责或褒扬。易中天在《可爱的奸雄》一文中描述了一个讲真话、洒脱随和、深沉大度的曹操。曹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政治家,诚为事实。有关曹操的历史记录原本就有两个系统,属于敌对一方的史书,如吴国人撰写的《曹瞒传》等,自然坏话多一些,西晋时的有关汉末三国的史书,为证明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也喜欢说曹操的不是。史料本身的偏向如此,加以争辩也就没了意义。曹操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做了一些滥杀无辜的事情,我们不必因为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人干得少而加以原谅,更不必肆意夸大这些行为的残酷性。至于戏曲中演绎的“奸臣”曹操,只要老百姓爱看,也不必非要将大花脸曹操改扮成红脸关公的形象,以求得其实际上“可爱”的真实。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沉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众人评说】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性格特点】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魏书武帝纪》篇末评说曹操:"……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固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以上这段文字还算比较精当地描述了曹操一生的行事为人,曹操其实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是一个乱世豪雄,能够运筹帷演谋,鞭挞宇内,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事业。他又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或世袭或禅让两种抉择夹缝中的乱世奸人。 1、遇事审慎,临危不乱,且多有决绝之举。 《魏书》载,初平元春正月,袁绍等官员连兵讨伐董卓。曹操在丹阳招幕兵丁四千余参战。走到龙亢发生兵变,叛卒火烧曹操帐篷。仓促之间,操沉毅冷静,敏锐决断,手持利刀奋杀数十人,镇定了局势。故事虽小,以至于《三国演义》不取,但要说明曹操的孔武勇敢已经足够。官渡之战是曹袁之争的关键之战,而操力排众议亲率精兵奔袭乌巢。劫寨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来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部下开始慌乱,急言操分兵抵挡。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背后,乃白!"意思是敌人到了背后再说。由于主帅意志坚定,身先士卒。不前则亡的信念立即昭示部众,全军死心拼战,以一当十,终将乌巢攻破,杀死主将酒鬼淳于琼,为最后消灭袁绍奠定了基础。倘曹操一见敌人援兵掩至,悚然无主而分兵以对,那战斗结局当然十二分明白。而自称英雄之言不过是不自量力的可笑癔语罢了。 2、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 电视剧上的曹操多有大笑的场景,征战拼杀无论胜败如何,曹操始终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正是玉成一世英雄的根基。赤壁大战,曹氏惨败,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帅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曹操的鸿鹄之志。至于濮阳之战吕布以戟击操盔而厉问之:"曹操何在?"曹操以袖掩面而答:"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再后来被马超紧追中弃袍割髯的举止均是一般人临危而不能的。死在眼前,曹操仍能不怯不乱想出办法脱险而去,这其中也不仅仅只是乐观宏达,而是很有些幽默,很些诙谐的道行了。 “大重之举果绝,险危之行无惧,风云诡谲,笑谈其间,唯大英雄者可称之。曹公曹孟德者,诚如是。” 3、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融合。 曹操算得上一个标新立异的改革派,但他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感震天下,却又始终小心奕奕保护着苟延残喘的旧势力的代表刘汉王朝,至死不渝,抛弃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堕入了半途而废的结局。 曹操广屯田,修水利,倡节俭,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无意义的军阀倾轧又惨杀了大批降卒和劳力,更深地加重了百姓的痛苦,阻滞了社会的进步。伸出去力图改革的大棒打在了自己的脑袋上,田野里只有多些白骨,多些流民,多些啼饥号寒的哭声而已。 曹操渴仰贤才,广纳善良,不止一次地下过招贤令、求言令,确实给当时人妖莫辨的污浊社会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让有报复于天下的能人才俊看到了一线希望。但他对网罗来的人才首先一条要求是他们必须无条件地为曹氏集团服务,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一个人,任由他私欲野心的驱使。否则,稍有不苟,必遭惩罚。这种手段和心胸又极大地摧残了天才们才华的发扬光大。孔融、杨修、荀彧、华佗这些世上少有的奇才惨死于他的手中,就彻底撕毁了他伪善的面皮。 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创见。他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成为文坛上一代新风的标志。然而,他又没能达到顶峰,囿于开创而无大建树,著述不多难成系统,成就和影响远远不如他的两个儿子。他写诗注重内涵的张扬而忽视形式地变革,新酒装进老瓶子,新酒也便成了无根飘蓬。 曹操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先头兵,他应该有一个辉煌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充实的圆满的。但他矛盾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关键问题上决断的底气不足。《魏氏春秋》中记夏侯惇曾极力劝操应天顺民立魏去汉。曹操却答说:"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他用小小的自我满足打了个回旋,狠狠地拉了历史老人的后腿。 当时的天下大势,的确需要曹操来作一个果决地亮像,倘若果真如此,后来的历史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了。但曹操却没有这一点真勇敢,他是牢牢立足于旧基础上的花朵,徒有灿烂之色,根子却是腐朽的。 所以,曹操的鞭挞宇内只不过是清扫历史殿堂的必然行为,他本人充其量不过是个尽责的佣人,一个新旧时期转换过程中接力长跑持第二棒的中间先手而已。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曹操被当代的历史学家定位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无疑算得上是最为杰出的人物。 曹操在政治上其实“先天不足”。东汉后期,宦官集团控制朝政,与士大夫官僚集团矛盾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曹操的祖父曹腾,汉顺帝时位居宦官之首,其父亲曹嵩因而历任显职,汉灵帝时位至太尉。曹腾为人温和谨慎,在职举贤进能,与士大夫关系良好,但后来随着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深化,曹操作为“赘阉遗丑”,“莫能审其出生本末”,受到了当时政治主体力量———士大夫集团的排斥。当汉帝国崩溃之时,出生“四世五公”的汝南人袁绍,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而“出身不正”的曹操却不得不艰难地开创自己的事业。 曹操年轻时就从当时激烈的政治冲突中,认识到宦官集团的最终末路,一改少年时任侠放荡的行为,有意识地做到洁身自好,并主动向士大夫集团靠拢。他20多岁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北部城区的巡警队长,受皇帝宠信的宦官的亲戚因违纪遭其棒杀,由此曹操在形式上正式宣告了与宦官集团的分裂。后来,曹操拒与军阀董卓合作,招募部队参与袁绍为盟主的关东牧守联军,最终摆脱了出身对其在政治上发展的制约。 曹操在东汉政治崩溃后,消灭割据势力,重新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他改革军政制度,自任丞相总领军政,又突破“非刘氏不王”,否则“天下共诛之”的汉朝祖训,被加封魏王,受天子仪仗。但他毕竟在恢复汉室权威的旗号下长期奋斗过,没有代汉称帝,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不能承受,而不是现实不许可。曹操为政不太注意道德教化,以功能为目标,以战争为手段,而不太致力于重振朝纲,恢复国家秩序,表明汉天子确实只是他手中的一个棋子。 作为军事家的曹操,喜读兵书,摘录诸家兵法撰成《兵书接要》,又为《孙子兵法》作注,在灭袁术、吕布、袁绍,进军辽西、关陇等实战中,留下了不少著名战例。至于赤壁之战的失利,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败笔。曹操此次进军的战略目标是解决长期威胁许昌、洛阳的荆州刘表集团,业已达到目的。江东孙氏集团并不是此次行动主要的打击对象,在北方还没完全稳定的情况下,对江南的战争还不能提到议事日程,赤壁之战曹军与其说是崩溃,不如视为战略性撤退。 中古世纪的中国,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文学诗歌氛围,每一位有才能的人似乎都对用文字来表达志向和心情、描绘时局和景色抱有很大的兴趣。曹操也不例外,他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甚至超过同时期的许多政治对手。作为文学家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发起人之一,其《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等诗歌都是不朽的文学作品。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充分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观察和理解其生活的时代,恰如其分地分析其功过,不应用现代的标准加以贬责或褒扬。易中天在《可爱的奸雄》一文中描述了一个讲真话、洒脱随和、深沉大度的曹操。曹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政治家,诚为事实。有关曹操的历史记录原本就有两个系统,属于敌对一方的史书,如吴国人撰写的《曹瞒传》等,自然坏话多一些,西晋时的有关汉末三国的史书,为证明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也喜欢说曹操的不是。史料本身的偏向如此,加以争辩也就没了意义。曹操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做了一些滥杀无辜的事情,我们不必因为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人干得少而加以原谅,更不必肆意夸大这些行为的残酷性。至于戏曲中演绎的“奸臣”曹操,只要老百姓爱看,也不必非要将大花脸曹操改扮成红脸关公的形象,以求得其实际上“可爱”的真实。


曹操在正史上怎样的一个人?视频

相关评论:
  • 15825995617如何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项嵇许答:曹操的性格优缺点给历史上的曹操作评语,那么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具体点说,曹操是个英雄,他引领和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对时局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曹操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就,其军事指挥能力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此外,他又是个大气磅礴的诗人和...

  • 15825995617历史中的曹操真的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180°的反差吗?
    项嵇许答:以上提供的资料,都是三国演义里极少甚至没有提及的,希望因此可以让大家清楚认识曹操是怎样一个人.曹操在小说里杀过很多人,象董承,伏完,等保皇派.然而,任何一个历史变革,一场政治斗争,一次权利角逐,都有其血腥的一面.我就请问,假如挟天子的不是曹操,是刘备,难道他会交出自己的权力吗?当初,刘璋待刘备...

  • 15825995617曹操其实是治世能臣,正史上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项嵇许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汉书·蒯通传》而在这场恢弘的战争史上,孙权,刘备,曹操,诸葛亮,郭嘉等等,在这场大世之中进行着自己的表演。三国争霸,其中有一个人却是怎么也无法绕过去的一个主角,这个人正是曹操,在东汉末年大放异彩,一举建立了三国中最为强大的魏国。孙盛《异同杂语》: ...

  • 15825995617三国时期的军事家在正史上的排名是怎样的?
    项嵇许答:如果不是赤壁之战被周瑜打败,险些一统天下。曹操能够最终问鼎天下,并非他多幸运,而是他本身强大的军事能力,所以把曹操排在第一是当之无愧的。第二名则是武侯诸葛亮。有人会说,诸葛亮五次北伐的成果仅仅是夺取了武都、阴平两个边陲小郡,取益州是庞统的功劳,取汉中是法正的功劳,诸葛亮凭什么称...

  • 15825995617曹操内心是拥立献帝的还是自立为王?
    项嵇许答:曹操还是内心维护汉室的。首先正史上他是一个很卓越的人,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文化还是教育方面。其次他有过很多机会但是都没有废黜汉室正统,虽然晚年很骄纵跋扈,但是 到了死的那天他始终还是一个臣子的身份。我个人认为,三国历史中,曹操是对历史文明进步贡献最大的一个人。

  • 15825995617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项嵇许答:帮助的人:3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正史对曹操的评价 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 在演义中,为什么他是白脸的奸臣?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自相矛盾?他是奸贼,是奸雄,还是英雄?众多说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个是真实的曹操?《易中天品三国之真假曹操》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 15825995617曹操是真的英雄吗?
    项嵇许答: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不算太好,客气的说法是“奸雄”,不客气的就是“奸臣”,甚至“奸贼”。但鲁迅先生说他是英雄。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大家更熟悉的评价是:“治世之...

  • 15825995617正史上曹操的黑历史和小说中的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项嵇许答:历史上最罪恶的事,莫过于屠城了,因为这会造成大量平民的死亡,是惨无人道的事,所以曹操在历史上所作的屠城之事,远比杀运粮官王垕等一两个人要罪恶、丑陋着多,所以曹操的黑历史很多。更可笑的是,曹操还写过一首诗:“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首...

  • 15825995617曹操在正史中真的是三国时期最狡诈、最虚伪的人吗?
    项嵇许答:在赤壁之战中,为何曹操会中了苦肉计和连环计?还不是因为曹操爱才心切,迫切地渴求人才投效曹军,这才让黄盖和庞统钻了空子。总而言之,将曹操比作三国时期最狡诈、最虚伪的人,是一种谬误。其实,曹操才是一个智勇双全、果敢坚毅、求才若渴又才高八斗的人。从曹操“望梅止渴”、&ldquo...

  • 15825995617你们心里的曹操是怎么样的?
    项嵇许答:是一个生于乱世,为乱世所缔造的一位奸雄。那么在我心里曹操到底是怎样的呢?第一,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有一次他的一个执戟郎告假而换了一个人,曹操怀疑有人要暗害他,称自己好在梦中杀人,将那位执戟郎杀死了。还有一件人尽皆知的事,曹操刺杀董卓后逃跑...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