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变宰相制为三公制,分朝廷为中朝和外朝,原因是什么?有怎样的影响?

来自:经验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汉武帝实行了中朝、外朝制度,从而为汉成帝将宰相制改为三公制奠定了基础。而三公并重的局面,是到了汉哀帝时期,才正式确立。汉武帝是一个迷恋权力的皇帝,自然是不愿意让相权掣肘皇权。田蚡、窦婴这些权相给汉武帝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不管是忠是奸,汉武帝都不喜欢有人这么管着他。这是中朝、外朝制度出现的一个大前提,利用这次改革,汉朝皇帝的皇权,得到了空前提升,相权则被削弱了。
 


什么是中朝、外朝?设立原因是什么?

1、中朝又被称为内朝。汉武帝是个喜欢折腾的皇帝,其实任何一次小小的改革都能够引起帝国巨大的变化。汉武帝却不厌其烦,总是喜欢挑战没有做过的事情。当时他选择了一些亲信人员,组织成为了一个决策机构。这帮人可以直接与皇帝商讨事务,成为了帝国真正的核心,这就是中朝,又被称之为内朝。

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汉书》

顾名思义,内朝就是里面的朝廷,属于国中之国,在权力的中心位置。成员一般有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常侍等等,他们出入宫禁相对自由,常常陪在汉武帝身边办公。中朝的确立,使得宰相的权力被严重削弱,汉武帝通过任用这帮中朝的官员,从而壮大了自己手里的权力。
 


2、外朝被排除出了核心权力机构。有了内朝,自然是有外朝的。相比较于内朝,外钞官员的权力则被大打折扣。外钞属于政府机构,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官职,看似地位崇高,可是却碰不到核心权力。诸如丞相、御史大夫这些人,全部都是外朝官员。这帮人在朝中是以高官自居,过去也是大权在握,可是有了内朝以后,这帮人的权力则大打折扣。中朝官员负责朝中大小事务的决策,而外朝官员负责将这些决策颁发到地方,由此可见,决策权已经落在了中朝官员的手里。

3、设立中朝、外朝只为了加强皇权。中朝出现以后,外朝官员失去了决策权,从而只能按照皇帝的命令来执行事务。所以说中朝官员基本已经凌驾于外朝官员之上。而外朝官员中,曾经权倾朝野的宰相,此刻也已经成为了二流官员,失去了原来的大权。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件事呢?

其实这都是汉武帝一手安排的,中朝官员从级别上来说,并没有外朝官员高,但是权力比外朝官员大,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此外汉武帝利用中朝官员,沉痛地打击了宰相的权力,使得过去一家独大的相权,此刻逐渐受到了各种掣肘。这么一来皇权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三公制度的确立和三公并重的实现。

1、历代三公的各种形式,其实并不相同。三公在周王朝时期,指的是太师、太傅和太保。这三种官职,其实是没有官署的,不过地位很高,和地方上的诸侯王并列。在秦朝建立以后,三公又发生了变化,确立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不过其中丞相的权势是最大的,三者地位并不相同。西汉时期的三公,则在秦朝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变成了丞相、大司马和御史大夫。到了东汉时期,确立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三公,那就是太尉、司徒和司空。后世三公依旧还是有所改动,可以说每个朝代对三公的定义都是有一定差别的。不过一般提到三公指的都是东汉时期的太尉、司徒和司空。

2、三公制度在汉成帝时期得到确立。汉武帝实行了中朝、外朝制度以后,到了汉成帝时期,情况又发生了转变。廷尉何武实在是太忙碌了,而且宰相的才能又十分平庸,使得朝中的事务大多都荒废了。及成帝时,何武为九卿,建言“古者民朴事约,国之辅佐必得贤圣,然犹则天三光,备三公官,各有分职。今末俗之弊,政事烦多,宰相之材不能及古,而丞相独兼三公之事,所以久废而不治也。宜建三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职授政,以考功效”其后上以问师安昌侯张禹,禹以为然。---《汉书》

在这种情况下,何武上书,建议汉成帝设立三公。所以汉成帝就将大司马骠骑大将军改封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再加上宰相,也就出现了西汉后期三公的雏形。大司马和大司空,虽然俸禄上和宰相类似,可是在行政地位上,其实还没有确立同宰相相同的地位。
 


3、汉哀帝时期,三公并重的局面出现。到了汉哀帝时期,宰相职权彻底被一分为三,分别分给了大司马、大司空和大司徒。当时的大司马卫将军董贤出任大司马、丞相孔光出任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出任大司空。三权分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三公制度正式取代了宰相制度。不过这个时候的西汉政权,已经走入了尾声,所以这一改革在加强皇权上,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夏四月,以大司马票骑将军为大司马,罢将军官。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封为列侯。益大司马、大司空奉如丞相。---《汉书》

这次的改革,其实不仅仅为了巩固皇权,而是为了改变汉成帝以来,朝纲崩塌、吏治混乱的局面。不仅仅是汉哀帝主张改革,更多是朝中官员们希望通过改革改变这一现状。
 


汉武帝的中朝、外朝制度,给了三公并重制度极大的启发。三公的地位在历朝历代其实是不一样的,就算在同一个朝代,前中后三个时期,其实也有很大差别。在西汉初期,三公地位并不平等,宰相一家独大,到了西汉中期大司马、御史大夫开始分宰相权力,到了西汉后期,宰相权位一分为三,三公地位相当。

而这一变化的起源,其实就是汉武帝对宰相制度的挑战。他受够了宰相一家独大的局面,凭什么皇权一家独大,下面还要有个相权作为掣肘?为此他索性架空相权,将中朝官员的权力大为提升,以此遏制相权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个时候他没有想到将相权一分为三,而是在相权之外,再设立另外的权力机构。

后世的西汉皇帝,自然是从中得到了启发,相权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朝官员逐渐走入朝堂,成为了瓜分相权的重要帮手。三公并重制度的确立,正式瓦解了相权一家独大的局面。不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总结:中朝官员的强横,为后世宦官乱政做好了铺垫。中朝、外朝制度的确是限制了相权,可是又提拔出了一帮中朝的官员。除了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外,还有常侍。常侍大多数都是宦官,宦官参政的局面也因此而产生。为此东汉中后期,宦官参政基本上成为了常态,表面上遏制了三公的权力,实际上却成为了祸乱汉室的罪魁祸首。

参考资料:《汉书》



原因是宰相的权力太大,导致权力不平衡,需要被分割削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皇权的不断加强、集中,相权的削弱。

分割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导致了封建皇权的权力高度集中稳固了汉王朝的统一。

因为汉武帝迷恋皇权,不想让相权来分走自己的权力,因此才将宰相分为三公制,此举加强了皇权,对后世的稳定统治有着极大影响。

原因就是汉武帝晚年受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和皇后卫子夫,立了幼子刘弗陵为帝,设三公防止宰相一人独大,分权制衡。


汉武帝变宰相制为三公制,分朝廷为中朝和外朝,原因是什么?有怎样的影响?视频

相关评论:
  • 15787954228汉武帝变宰相制为三公制,分朝廷为中朝和外朝,原因是什么?有怎样的影响...
    东购姚1、中朝又被称为内朝。汉武帝是个喜欢折腾的皇帝,其实任何一次小小的改革都能够引起帝国巨大的变化。汉武帝却不厌其烦,总是喜欢挑战没有做过的事情。当时他选择了一些亲信人员,组织成为了一个决策机构。这帮人可以直接与皇帝商讨事务,成为了帝国真正的核心,这就是中朝,又被称之为内朝。上曰&ldquo...

  • 15787954228汉武帝变宰相制为三公制,分朝廷为中朝和外朝原因是什么?
    东购姚三、中朝抵制了相权,强化集权因为汉武帝不像朱元璋一样在朝廷上有很大的威望,当时朝廷上有许多的阻碍。所以无法取消宰相制,于是只好绕开宰相,另外设立一个中朝,相当于一个小朝廷。中朝也可以说是汉武帝自己亲自挑选的一些忠于自己的臣子所组织起来的一个小组织。这些人对自己足够的忠诚,而汉武帝在这个...

  • 15787954228简述西汉到元朝中枢机构的演变
    东购姚秦朝:实行 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削弱宰相的权力,形成内外朝。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北宋:相权一分为三,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元朝:中书省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 中枢机构是伴随着君主处理国家事物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君主专制的需要而演变,他在...

  • 15787954228从汉至元,宰相的职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东购姚汉武帝启用身边侍从组成内廷,宰相权力开始弱化。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为最尊。东汉初为了加强...

  • 15787954228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兴废的主要历程 【分朝代说明】
    东购姚丞相制度是在先秦就存在的,但是之前制度不完善,到秦汉基本就开始明确了。秦,西汉: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治,军事,监察;九卿管理各项具体事务,由皇帝直接任命,各个官员的属官可以由自己任命。这样丞相就有很大的权利了,皇权和相权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这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的...

  • 15787954228皇帝制,三公制,推恩令的时间
    东购姚答:皇帝制度:公元前221年--1912年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职设于秦,西汉时渐成定制。西汉三公制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西汉初期,以功臣为三公,丞相位尊权重;西汉中期,太尉易名大司马,横跨中外朝;西汉后期,大司马专朝,御史大夫禄秩同丞相,三公制日臻完备。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

  • 15787954228汉朝时的中朝制度和外朝制度是什么?
    东购姚中朝也称内朝,是汉武帝刘彻为削弱三公(既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权利而制。汉初,丞相掌朝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百官。皇帝只在朝会上对重大朝政做个批示。后来,汉朝撤去了太尉一职。汉武帝为了中央集权才设置了内外朝,由内朝对文武百官发号施令。内朝由皇帝的亲信、内侍组成,直接对皇帝负责...

  • 15787954228求宰相在不同朝代的称谓
    东购姚西汉武帝时,为防止臣下专权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内廷,由尚书协助皇帝裁决庶 政,尚书台便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则成了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一 切政令的长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等,时置时废,...

  • 15787954228历史 古代宰相的职权
    东购姚第三,宰相的权力日益受牵制和分割。秦朝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可以说他既是国务总管又是皇帝的家务总管。汉武帝时重用“中朝官”,丞相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削弱。唐宋三省制的建立使相权分割,减弱了其对皇权的威胁。第四,君臣等级关系日益森严。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这样描述:“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

  • 15787954228论述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
    东购姚而且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其演变的特点是:(1)宰相人数多变。从西汉前期1人,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三公皆为宰相。(2)办事机构庞大。汉朝...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