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向《孙子兵法》学什么:胜负之道带兵之道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我国历史军事名人故事~

1、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
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乌江边自刎。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霸王”一词源自项羽。
2、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
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3、卫青
卫青,西汉着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
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

4、班超
班超(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扶风安陵(属今陕西咸阳)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73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
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今新疆阿克苏一带)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
5、孙膑
孙膑,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
任之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

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从历史开始,了解具体的史实,为后面抽象内容学习打好基础,在后面学习理论时候可以与史实对照,举一反三;而后政治,经济其实可以一起学,两科有很多地方是关联的,比如政治经济学,当然如果是学宏观经济或者微观经济,甚至更细致的分类的话,可以先学经济,这个比较现实,许多道理和政治想通而且没有政治抽象。并且之后政治可以和军事连着学,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摆正了这一点,才可以保证学军事不止是学战术,更要学战略。
另外,楼主的问题太抽象,上面四门内容,每一门都足以让一个人花费自己的一生去研究,楼主可不可以具体说一下要学的内容?

博弈取胜的人工智能看出了三笔糊涂账

我们用高熵赛棋认识粒子行为论,就是认识人的行为,它和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示我们,认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不是部分之和那样简单。《博弈圣经》上说:“实体一元论在数目上的同一性,发生的因果次序不属于个人的部分本性,这种属性是实体的性质。”由此看出,人是代表了实体。如果真正认识博弈实体的理论,就可以确定人性与物的对局是决策粒子二特性,也是大自然的平行法则。如果我们用《博弈圣经》博弈实体政治的定义:我们把统治者模仿大自然博弈实体的秩序,外在于众多个体的平等性质、用文化私湍规矩与实体法则建立的笼子机构,称其为博弈实体政治。理解博弈实体政治相关联的许多事物并把它应用到社会中的具体事件上加以比对,应用《博弈圣经》经济的定义;经济,是用规则、货币、飞秒瞬间和熵,这四大量具不断地对0、1、2三维状态的熵区分。那才是完美的实体经济知识论。由此,我们也看出了三笔糊涂账:

一、中国的孙子兵法:运筹帷幄,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知己知彼,至今却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尺度,也没严格的数据。如果我们用科学的定义度量它们,它是一笔糊涂账。

二、现代人对社会的认识:什么是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与综合平衡,什么是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的对立统一,什么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综合思考,什么是定性定量相结合,什么是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什么是单极思维与综合思维。我们对每一句话进行追踪,发现它们抽象、空洞,没有具体内容。谁也不知道表述的一大半一小半是什么结构,没有实体,就没有性质,没办法定性就没办法区分,没办法量化就没办法计算。如果我们用科学的定义度量它们,它又是一笔糊涂账。

三、近代科学家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牛顿的力学和绝对时空观、弯曲时空、坐标对应、平衡对称、四维时空、场属性等这些概念,如果我们用科学的定义度量它们,它是科学家的一笔糊涂账。

无论他们用什么方法,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列,也是在进行博弈的重组。几百年来,人类探索博弈取胜之道毫无进展,理论思维极度混乱。今日我们用科学的定义再看博弈论、矛盾论、概率论,还有所谓的经济学名著,无论多么伟大的经济学天才,使用上述的这些理论,都不知道怎么占优,不知道怎么能赢。

既然他们在预测未来上毫无进展,在科学迅猛发展的年代,就应该对高熵赛棋、研究博弈单方占优的博弈取胜理论有所关注。即使总统竞选也是使用了高熵赛棋二人对局的博弈机制。以往谈囚徒困境和纳什均衡的人都是用一个模糊的概念搬来搬去,坐在办公室里凭空假想,对天论道,从无知到无聊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纳什均衡到底是什么,纳什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他躲躲藏藏半个多世纪没有解释。博弈论是实体与性质的国正论非绝对对立性,是粒子行为状态区分性理论,是真正的0、1、2、三维角色的0、1、二维对决,相当于“天平两端与支点”类似于“杠杆两端与支点”量化成四两拨千斤“粒湍体博文代码”;⑧1000-4668091=3047.6000(+-×÷)的精确运算,建立的人工智能,他使计算机开始模仿博弈取胜的智慧,用筹码1000斤与4两表现输赢与均衡结果的、语文学理论,那才是真正的经济学理论。

博弈圣经的三维实体编码0、1、2的理论学说,大概意思是根据高熵赛琪把博弈分为三角色,相当于一个女人、一个男人、混合单打乒乓球比赛,女人代表0、男人代表1、裁判代表2,通过高熵赛琪规则的‘插值’代表裁判得分,女人0、男人1、裁判2,他们三人分别得分相等。假如按照高熵赛琪红为0、蓝为1、按0、1粒子赢的顺序连续的记录成120行,120行除2=60粒,这时发现女人0、男人1、裁判2、他们三人分别都赢了60个球。(一粒就是赢一个,也就是粒子行为论的起源)。

看看《博弈圣经》怎样区分决策人和对抗者的先后次序,为什么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的称呼,满足了托马斯·谢林多年的困惑,实现了它们的单方占优。更为讽刺的是,一本本博弈论著作,古老的内容千篇一律,里面没有几句精彩的话,没有几个经典的词,更没有定理、定律、定义和法则。至今一个个博弈论专家、矛盾论专家、概率论专家和外行知道得一样多。从《博弈圣经》的出版,人们才知道博弈的二人对局中优先的一个是决策人,滞后的一个是对抗者,《博弈圣经》在166节中写道:“那些身穿黑色礼服,年迈的绅士们,为博弈的进步捧走了人类最高的诺贝尔奖,这是人类博弈的最高水平,假如他们进入娱乐场,在百家乐的赌台上搏击,我想他也会像拳击运动员一样被击败在拳台上,这一定是一个事实,他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一定会被裁判渎秒。”

以往经济学家为了降低风险,建议投资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分散投资的经济思想,实在是经济学家对博弈取胜的无奈。我们从高熵赛棋实际操作的输赢结果中得出一个匪夷所思的结论:一个资深的经济学家在高熵赛棋上的表现比一个智力不全的人还占弱势,这是无情的博弈事实。《博弈圣经》在453节有一段风趣的表述:“我们根本不能完全理解大自然,或许人们不如老鼠在寻找食物时能选择最近的路程,那是大自然的拓扑几何图像的捷径。”

博弈圣经著作人有意嘲笑经济学家;你想让经济学家难堪,你就让他预言。

《博弈圣经》预言的定义;在一个事件或若干个事件未发生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对某一状态的结果,给出命题公理化的语言判定,才称其为预言。四两拨千斤“粒湍体博文代码”;⑧1000-4668091=3047.6000,它们是博弈取胜、计算单方占优理论的标准模型。它让每一个人的手指上充满人工智能,点击计算机键盘,体验神学、科学、博学,观赏人与自然博弈的神通,“一人、一指、一键,赢天下”。所谓的经济学家、博弈论专家,已经是一个衰落贬损的称呼。他们对博弈取胜技术的一筹莫展,他们对自然博弈结构的理解,他们所谓的经济理论或经济学说、庸俗的语言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经济学家代言博弈实体政治的信息,只有站在政府实体一边,一大半的信息才有价值。就实体特性变异的意义上说,他既不是预言,也不是预测。《博弈圣经》预测的定义;只有对每一个粒子相邻的未来状态、作出“大与小” 或‘多与少’的数字化判定,才称其为预测。

经济学家像官员一样代表一个组织,代表一个政府,代表博弈实体发布的可靠信息,也是对政策作出的一般性说明,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专家官员。

博弈圣经著作人对这一现象深感遗憾;科学大师本应该是学科笼子里的怪物,他们从笼子里跑了出来,改行当官研究政治,研究经济发展,他们再也不会回到学科的笼子里研究人类的科学难题,再也不会发现科学中的经典理论,再也不会成为造福人类的伟大科学家,最为遗憾的是,民族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科学大师。

政治官员不干政治,经济学家不干经济,科学家不干科学,都在研究吃吃喝喝拉关系。如果国家缺少了博弈实体政治的理论基础、未来就缺少博弈实体经济学理论。假如国家没有持续性的经济繁盛、未来就没有大师的经典杰作。

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个经济学家发表过让人信服的经典理论,想预测大自然包罗万象的未来就没有进展。尽管一个个经济学家对奇特经济现象进行了各种解释,发现博弈取胜的价值理论与事实之间仍是一片混沌(胡扯),至今只有《博弈圣经》著作人真正利用科学的内在知识,利用粒子基因的结构和原理、设想在整体粒子系统中、进行的映射均衡、达到了博弈取胜的证据。现在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测,就像从考古博物馆里拿出一块岩石或骨片,让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猜它是哪个年代一样,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都是瞎猜,乱猜。自从弗兰德·利比发现了碳14测定岩石的方法之后,一切才被科学统一了。

博弈圣经著作人说;科学是人类的拐杖。《博弈圣经》科学的定义;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人们把科学的定义作为认识一切事物的标准、一切事物未被认识之前是复杂的,一旦被认识也就简单了。

摘自《人与自然的博弈法则》一文

个人的心得:

  1. 兵者诡道。

  2. 兵势若水。

  3. 不战而屈人之兵。

  4. 上兵伐谋。

  5. 远交近攻。




全局意识
古人认为:“不足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因为“一域”不能代替全局,“一域”之得更不能弥补全局之失。换言之,全局决定着一域的存亡,所以任何事业成功的关键正在于能否认识全局、驾驭全局。而谋全局需要的是高屋建瓴、宏观控制的大见识、大魄力,处处高人一筹,时时占得先机。
历史上,那些成功的战略家总是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清醒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态势,充分考虑当时的战略地缘关系、综合实力以及战略布局与互动,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站在最高层次上寻求全盘皆活的战略转机。尤其是夺取和掌握战略主动,营造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良好战略环境。
《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是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驾驭治军用兵的方法。
无论是政治与军事主从关系的分析、经济与战争依赖性质的阐述,抑或是敌我战略优劣态势的判断,作战指导原则各个层面的协调,它都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互补性的特征,如战略预测上的“五事七计”,治军手段上的“令文齐武”,作战方法上的“奇正相生”,战争观念上的“仁诡相济”等,无一不是以系统综合的视野切入,由全局呼应的途径造就。处处体现出纲举目张、举重若轻的大局意识和见微知著、占隐察机的预见能力。
这种全局意识,对于我们今天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启迪。就任何一个追求事业成功的人士而言,大局观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只有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性,才不至于在应对时顾此失彼,左支右绌;只有认识关系的错综复杂性,才不至于在处理时挂一漏万,畸轻畸重;只有意识趋势的多样变化性,才不至于在前瞻时一厢情愿、进退维谷。从而以联系的观点审时度势,以辩证的态度关照一切,以互补的手段多管齐下,以稳妥的步骤循序渐进。防止因偏执一端而轻躁冒进,避免因忽略细节而功亏一篑。真正明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深刻理解红花还需绿叶扶的要义。
很显然,立足全局,明了大势,关照整体,和谐协调,是推进事业并牢牢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也是强本固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重点意识
关照全面,不等于事无巨细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抓住重点,强调主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最精糕的情况,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西瓜满地捡”“样样都懂,样样稀松”。大路货,万金油,加个不多,缺个不少。
《孙子兵法》不愧为“兵学圣典”,对这层道理有十分深刻的阐释,在它看来,即使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讲主次,四面开花,全面受敌,撒胡椒面,那么这种优势也就像今天某些果汁饮料一样,完全稀释了,变得淡而无味,毫无口感,其优势将不复存在,而处于极大的被动,所谓“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正确的方法是,在充分关照全面、有效照顾整体的同时,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突出重点,高明选择战略主攻与突破方向,集中优势兵力,中心突破,以点带面,创造最经济、最优先的效益,达成自己预定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孙子兵法》全书既坚持全面论,更强调重点论。其所有命题,均以两点之中抓重点的方式来表述,如攻守一体,以攻为重点;奇正相生,以奇为优先;主客相对,以客为侧重;常变并行,以变为主体。“全胜”“战胜”不可或缺,而以“战胜”为重中之重;“避实”“击虚”相辅相成,而以“击虚”为根本选择。
《孙子兵法》这种思维模式,是符合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的。在哲学上,同一个事物内部往往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决定和制约着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要处理和解决矛盾,就必须从处理与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从而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以四两拨千斤,以抓纲而举目。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简单地对立起来,不能让关照全局与强调中心机械地割裂开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形势,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面对纷至沓来的矛盾,面对形形色色的压力,切不可不择主次平均使用力量去应对、见招拆招,而必须沉着镇静,以静制动,突出中心工作,解决关键问题,循序渐进,化整为零,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创新意识
任何事物的活力都渊源于锐意开拓,不断创新。《孙子兵法》从本质上说是创新的过程、创新的成就。换言之,“创新”精神融入了《孙子兵法》的整个过程,是《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超越其前代兵学理论、独领风骚的根本标志。
《孙子兵法》的创新包括观念的创新、战法的创新、思维的创新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具体而言,就是对“古代王者司马法”的创新与超越。
“古司马兵法”的军事思想,其主要特点是在战争观、治军理论、作战指导思想原则上,充分反映和贯彻“军礼”的基本精神,提倡“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主张行“九伐之法”“不鼓不成列”“不杀黄口,不获二毛”;贵“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这正是汉代班固所指出的“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
《孙子兵法》则完全不同,它排斥了“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的旧“军礼”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时代要求、迎合新的战争形势的兵学理论,用“兵以诈立”“兵者诡道”取代“鸣鼓而战,不相诈”;用“掠乡分众”“堕其城,毁其国”取代“不杀黄口,不擒二毛”;用“兵贵胜,不贵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取代“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及三舍”。通过这些全方位的创新,使其兵学理论成为与时俱进、满足现实的战争指导原则,实现了中国古典兵学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飞跃。
《孙子兵法》的创新意识,对我们今天从事各项事业也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是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抱残守缺、得过且过是人生进取中的致命弱点。
朱熹诗云“问渠安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提升境界,实现升华,关键在于绝不安于现状,能够以“知昨非而今是”的健康心态,对旧的传统、旧的模式进行挑战,不落窠臼,打破常规,勇于开拓,锐意创新,做到百折不挠,一往无前。这也就是《易经·系辞》上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
当然,创新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来瞎搞,不是割裂传统的标新立异,那样,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反而会未获其利而蒙其害。
真正的创新,是继承与汲取传统基础上的开拓,是尊重与借鉴前人前提下的进取。这方面,《孙子兵法》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明亮的镜子,它固然汲汲于创建崭新的兵学理论,但同时也充分汲取了以往兵学的合理成分,保留了“穷寇勿追”“合师聚众”等有价值的兵学原则,从而在新与旧、常与变的结合上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

机遇意识
机遇指的就是时机,而所谓“时机”,在战略的层面上就是对我方行动的最有利态势,是关系战局胜负趋势的基本条件,用一句俗语作比喻,便是“时来天地共努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故《将苑·应机》云:“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
在利用“时机”问题上,一方面自然应该持重,不可忘乎所以,轻举妄动,所谓“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另一方面更应该善于把握战机,一旦遇上有利的时机,就要求坚决利用,毫不犹豫,以避免贻误战机,葬送胜利的前景:“得时无怠,时不再来”,“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惟恐不及”;否则便会“失利后时,反受其殃”。
《孙子兵法》的高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它对创造和把握机遇的重视。它主张在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和运用有利的作战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去夺取战争的胜利。即通过“造势”“任势”“示形动敌”等手段,寻得最大的机遇,争取最好的条件。
所谓“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而一旦捕捉到机遇,则要毫不犹豫地把握住,使之转化为胜利的现实:“始如处女,敌人开阖;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今天人们要在人生竞争大舞台上牢牢占据主动地位,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同样离不开创造和把握机遇。
利益的蛋糕就这么大,而竞争者又这么多,你要想染指其中,分得一杯羹,有无强烈的机遇意识是重要的先决条件。不能不切实际地幻想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与其抱怨命运,不如参与游戏,所谓“临渊羡鱼,不若退而结网”,该出手时就出手,要知道人生的拐点也就这么寥寥几个,战机稍纵即逝,一旦失之交臂,再也无法追回。
当然,机遇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候太投入去争呀拼啊,反而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所以也要有随缘豁达的心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夫唯不争,故无尤”。
应懂得一个简单的真理:机遇错失,这说明事实上它并不是真正的机遇,作如是观,则释然矣。

主动意识
众所周知,主动权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在战场上,谁失去行动自由,谁就面临失败的危险,可见,主动权即军队命脉之所系。
孙子对这层道理早有深刻的领会,并用简洁深刻的一句话,概括揭示了牢牢掌握主动权的不朽命题:“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我们认为这一原则是孙子制胜之道的灵魂。无怪乎《李卫公问对》要这么说古代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为了达到掌握主动权的目的,孙子全方位、多角度阐述了相关的要领:
第一,示形于敌,迷惑和欺骗敌人,使其暴露弱点,然后给予凌厉的打击。
第二,“以十击一”,即集中优势兵力,果断有效地打击敌人。
第三,“攻其所必救”,即正确选择作战的主攻方向。
第四,“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即高明把握实施攻击的有利时机。
第五,“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察知战场地理,了解战场天候。并采取“策”“作”“形”“角”等手段,全面掌握敌情。
第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取胜。
社会是复杂的,生活是残酷的,人性是有弱点的,竞争是充满陷阱的,田园牧歌、温情脉脉,只存在于想象之中,要避免出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凉境况,就应该把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对芸芸众生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而要掌控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主动意识,即像孙子所说的那样“先处战地而待敌”,“致人而不致于人”。
一方面尽可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增加自己的竞争资本,把自己的这块“蛋糕”做大,取得话语权;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则应该审时度势,张弛有道,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参与人生的竞争,以相对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实现利益的最大边际化,四两拨千斤,予取予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真正达到“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的理想境界。

优势意识
所谓优势意识,也就是实力意识。在军事斗争中,奇谋妙计固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从根本上讲,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是真正决定战争胜败天平上的砝码。因为不仅“伐兵”“攻城”离不开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巧妙运用,就是“伐谋”“伐交”也必须要以雄厚的军事实力为后盾。
综观古今中外的战争历史,无一不是力量强大的一方战胜力量弱小的一方。即使本来是弱小的一方,要最后战胜力量强大的一方,也是由于通过各种途径,逐渐完成优劣强弱态势的转换,使自己的力量最后从总体上超过了最初力量强大的一方而实现的,这是战争活动的客观规律。
孙子对这一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军事实力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军事实力运用的原则和实力建设的方法、途径诸问题。
具体地说,“先为不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是实力政策;“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即“强攻弱守”是对实力的战略运用;“修道而保法”是发展军事实力的基本原则,而“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则是实现实力政策所要达到的上乘境界。
孙子认为,战争指导者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物质条件的优劣、军事实力的强弱,灵活采取攻守两种不同形式,“以镒称铢”,“决积水于千仞之溪”,以达到在战争中保全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孙子兵法》注重实力、强调优势的强烈意识,很显然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今天从事社会竞争、参与人生角逐的有益借鉴。
俗话说,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一败涂地;相反,石头砸鸡蛋,则所向披靡,稳操胜券。说明轻重不均,优劣悬殊,则胜负立判,输赢铁定。要赢得主动,争取成功,没有强大的实力,没有充足的优势,不啻是痴人说梦,忽悠自慰罢了。所谓“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因此,个人要出人头地,企业要笑傲江湖,国家要和平崛起,最大的自觉就在于拥有强烈的优势意识,强化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建设,做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避免“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当然,在形成与强化优势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陷入树大招风的困境,必须“形人而我无形”“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巧妙掩饰自己的战略企图,韬光养晦,知雄守雌。
同时,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时就应该善于“避实以击虚”,扬长而避短,以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软肋,而尽量保护好自己的软肋,不要洞开大门,让对手有机可乘。从而使得自己固有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成为竞争中真正的强者,一直笑到最后!

偏锋意识
另类思维,剑走偏锋,往往能起到特殊的效果,达成意外的收获,此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之所以能享有“百世谈兵之祖”的美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往往不按常规出牌,常常有出人意表的哲理阐发。
例如,有关军队法规制度的实施,通常的做法应该是,照章办事,令行禁止。《孙子兵法》承认与强调这一规则,但它又认为,仅仅如此,还是不足以打造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的,在特定条件下,必须剑走偏锋,另出奇招,有变通,有另类。所以,它又提倡“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意谓为了激发士卒的杀敌之心,必要时就要施行超出惯例的奖赏,法外施恩,颁布不合常规的命令,莫测高深。
又如,军队驻扎与布阵,通常的处理当然是“前左水泽,右背高陵”,“前死后生”,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再如,有关军队的人员优势问题,既一再提倡要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以十击一”,又不机械对待,主张精简与压缩人员,“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所以,剑走偏锋,另类思维,是《孙子兵法》思维理性的显著特征之一。
这种偏锋意识,无疑是我们今天应该借鉴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固然是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然而,别出心裁,出奇制胜,更常常是达到目标的有效手段。
陆游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日常社会生活中,往往有“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人们跳出常规思维的窠臼,用反向思维、另类思维对待事物,处理问题,另辟蹊径,歪打正着。
切忌因拘泥经验、恪守规矩而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优柔寡断,以至于错失良机,葬送前程。更不应该丧失定见,随波逐流,一窝蜂去效仿时尚,追逐潮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忧患意识
《孙子兵法》的文化精神中,还有一个常为人们忽略但却十分重要的内涵,这就是强烈的忧患意识。
中国古代的哲人,尤其是那些堪称思想巨人的大师,都有一种非常可贵的传统,即朝乾夕惕,忧患系心。
孟子尝言:“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又说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子作为伟大的兵学家,对兵凶战危尤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忧患意识在他的身上特别充沛,一部《孙子兵法》自始至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慎战节兵”的价值取向,洋溢着“以战止战”的文化理念。
这种忧患意识不仅笼罩在战争观、战略论的层面,而且也反映在具体作战指导的细节上。
不仅在战争之前、战争之中有鲜明的体现,而且也在战争善后问题上有突出的表露;不仅在处于逆境情况下一再强调,而且也在处于顺境条件下反复重申。像“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像“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像“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等格言,均是其厚重忧患意识的集中流露,反映了一位优秀思想家对国家安危、民众存亡乃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也正是由于《孙子兵法》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它才超越了普通的兵书层次,而升华到了伟大哲学理论的高度。
这种忧患意识,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倍加珍视、积极弘扬的宝贵遗产。
《礼记·曲礼上》有言,“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它提醒人们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志满意得,放松警惕,沾沾自喜,让胜利冲昏头脑,让太平消磨斗志,而忘记了“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简单道理。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两句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实际上表述的是和《孙子兵法》一样的忧患意识,告诉的是人们在不同环境下如何做人、怎样处世的深刻含义。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所表达的是,一个人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自尊自强,从逆境中奋起,从挫折中进取。而“濯清涟而不妖”,则是喻指为人在顺境中始终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不忘乎所以,脚踏实地继续前进。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确难能可贵,然而要做到“濯清涟而不妖”则更是大的考验。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这么一些人,当他们在名微位卑之时,往往能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最终成就一番气象。然而,当其战胜逆境、走出困厄、功成名就之后,却踌躇满志、忘乎所以、贪图安逸、追名逐利,徜徉于温柔之乡,沉湎于酒肉之林,甚至巧取豪夺,与民为敌,彻底背叛自己的过去,堕落为不齿的人渣。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逆境中奋斗、自强固属不易,而在顺境中自重、进取实属更难。而只有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才能够跨越这个巨大的陷阱,实现人生的升华。这就如同《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样:“夫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所以,对所有人而言,忧患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人们既要善于从逆境中奋起,更要能在顺境之中善始善终,戒骄戒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才是做人处世的理想境界,也是我们今天领略《孙子兵法》精辟哲理所应该具备的现代意识。


要向《孙子兵法》学什么:胜负之道带兵之道视频

相关评论:
  • 15765624683孙子兵法揭示了什么战争制胜因素
    庄卷胜孙子兵法认为五大因素(道、天、地、将、法)决定战争胜负 孙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要素是:一曰道 二曰天 三曰地 四曰将 五曰法 这五个因素被孙子看成战略筹划的基本出发点。那么,什么是道?{至理名言} …《孙子兵法》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与之死,而不畏危。”...

  • 15765624683《孙子兵法》里的重要思想是什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庄卷胜而战争本身就可以避免并且因为变得很轻松而根本无需作流血牺牲。在战争没开始进行之前,就先根据各种情势和条件来估算战争获胜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助于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及时做出应对办法,但是这同时也导致了信奉此种做法的人将关注点集中到了估算战争的胜负这一狭隘的范围之中,而其实他们更应该关注的是...

  • 15765624683《孙子兵法》中有什么军事思想?
    庄卷胜《孙子兵法》中谋略制胜思想主要表现在“庙算”制胜、“诡道”制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三个方面。(1)“庙算”制胜。是指靠战前充分周密计划取胜。因古代用兵之前的施谋定策是在祖庙里讨论决定,故称之为“庙算”。它强调战争指导者要“经之以五事,较之以七计”,即以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

  • 15765624683“古之所谓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篇?
    庄卷胜孙子对于攻防、胜负的论述十分谨慎,他只表示:采取防御可以做到保全自己,但能不能取得胜利他不打包票、那要看是什么样的敌人,所谓“可胜在敌”。防御只是“自保”的作战形式,要取得消灭敌人的胜利,还必须采取进攻的作战形式,所谓“可胜者攻也”。对于进攻作战,孙子所企求的胜利,仍然贯穿了他的“全胜”思想。在本篇中...

  • 15765624683《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SWOT式的分析法,知胜负而后举兵
    庄卷胜《孙子兵法》之《始计篇》:以“五事七计,十二诡道”为主,主要讲战前的庙算,在准备出兵前通过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孙子认为军事是国家大事,生死存亡都关于此,不可轻举妄动,要仔细省察。《中庸》写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

  • 15765624683《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制胜之道指的是什么
    庄卷胜《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制胜之道指的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思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就不会有危险,百战百胜。出自:出自《孙子·谋攻》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

  • 15765624683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是什么?
    庄卷胜《孙子兵法》的重要战略思想:第一:孙子兵法 不是讲以弱胜强的,而是讲以强胜弱的。孙子兵法讲,有把握了再出手,不要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去赌小概率事件,也就是以弱胜强。创业者也应该这样,要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做自己能搞的定的事情,慢慢的实力增加了,自己就可以去做对应实力的事情了...

  • 15765624683《孙子兵法》思想之一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学习生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_百 ...
    庄卷胜《孙子兵法》告诉我做事一定要有“庙算”,就是要有预先的谋划。俗话说的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我们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我们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以及为理想而努力不懈的奋斗的规划。打有准备的战,做新世纪的四有人才,奉献祖国和人民。我们的学习一定要讲求效率,在相同的时间内,我们...

  • 15765624683为什么要学习孙子兵法
    庄卷胜1、古人认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局决定着一域的存亡,任何事业成败的关键正在于能否认识全局、驾驭全局。而谋全局需要的是高屋建瓴、宏观控制的大见识、大魄力,处处高人一筹,时时占得先机。2、《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是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

  • 15765624683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庄卷胜《孙子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出奇制胜,兵法的最高规则就是没有规则,讲究谋略和方法。《孙子兵法》表明从宏观上我们需要在出兵前对敌我双方决定胜负的政治、军事、兵力等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估算出战事的发展进程以及胜负的可能性,再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这是古代战前用兵的要领。而孙子兵法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