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疾病缠身而产生的情绪消沉低落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怎样对待疾病缠身而产生的情绪消沉?~

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明显的。如患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其记忆力明显地低于正常老年人;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还容易变得焦虑、急躁、恼怒。一些长期被疾病折磨的老人,心情也容易变得恶劣、沮丧、抑郁、消沉,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整天沉默寡言、心情沉重,不愿与任何人接触;有的“破罐破摔”,不与医护人员合作,不遵医嘱服药;有的老年病人因久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他人照料伺候,时间一久,觉得自己成为家人或亲友的累赘或负担,思想焦虑、内疚、痛苦,产生不如早死的念头。
老年病人的上述心理状态,不仅对治病无益,恰恰相反,还会加重病情的发展,使病体更难早日康复。因此及时排除久病老人的上述消极心理情绪,对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其一,要正确对待疾病。俗话说得好:“人吃五谷,哪能无病。”人到老年,机体逐渐老化,易生各种疾病,本是意料之中的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每个老年人对晚年生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思想准备与无思想准备,甚至疑虑重重,其治病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其二,既来之则安之。有了疾病,就得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要及时排除各种影响治病的消极心理情绪。须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疾病都是能够得到治疗或使病情减轻的,即使是癌症,只要早治,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或根治。老人对治病应抱有信心,不急躁,不消沉,不畏惧。要始终保持镇定、冷静、沉着、乐观、开朗的心情,与病魔作顽强的抗争。
其三,松弛自己的精神紧张——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是建立在养生学基础上的,它的基本原则是在安静、没有精神负担和体力负荷的条件下,学会放松自己的精神,降低你的紧张、焦虑意识,使你应付困境的信心增强。放松疗法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一个空气清洁、四周洁静的环境。
(2)选择一种自我感觉较舒适的姿式,站、坐、躺均可。如果是白天,或是精神活动比较兴奋的状态,最好选取站或坐姿,如果要进入休息状态或睡眠状态,那么可以选择坐或躺的姿式。假如想使自己放松,使身体形成一种舒适的姿式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你的肌肉可以不必用力而能支撑住身体。比如采取坐式时,就应该轻松地坐在沙发上,双臂和手平放在沙发扶手上,双腿自然前伸,头与上身轻轻靠住沙发的后背,这便是放松所要求的舒适姿式。
(3)在放松疗法之前,要松开个人所有的紧身衣物(如皮带、领带等),同时应摘下妨碍放松练习的珠宝首饰、手表、眼镜等物,脱掉鞋、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触觉刺激,而触觉刺激是导致肌肉紧张的原因之一。
(4)放松身体各部分。闭目,舌抵上颚,由头至脚,循序放松全身各部份关节和肌肉。为了测试自己是否放松了肌肉,可以先轻轻地握拳头,以感受肌肉的松弛程度。如此反复感受,可以达到放松各部分肌肉和关节的目的。
(5)保持呼吸的自然、舒畅。呼吸的调节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因为呼吸既受自律神经的支配,又可用你的意识去调节和支配。那么,怎样的呼吸最自然、舒畅呢?这只有当人根本不注意自己在呼吸,只靠身体的自然起伏带动呼吸时,这样产生的呼吸最自然,它既缓慢,又均匀,使人处于一种舒适、安逸的状态。也就是要在一种自然过程中忘掉呼吸,而不是直接有意识地去控制呼吸,那样往往适得其反。
(6)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这一步比较难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方法是意守身体上某个部位,如意守丹田,默念一个简单的字,想象一棵树,来达到放松的目的,当意识放松时,你的意识可以达到一种清静与舒适的清醒状态。
通过放松疗法,使得身心两者均能放松,就可主动调养身体,利于病体的康复。这是通过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而自然地实现的。医学心理专家认为,任何患病的器官,都有在良好条件下自我修复的功能。而放松疗法,则是给身体创造了最佳的康复条件。
放松疗法刚开始进行时,最好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随着对整个疗法过程的掌握,每次的时间可减少20分钟左右或更短一点。放松疗法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午饭过后一小时或晚间睡觉之前。这样,进行放松疗法的时间比较固定,同时在临睡前进行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增强放松效果。
由于放松疗法要求病人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又是不少人难以保持的,为此特向你介绍两个锻炼人专注能力的小训练:
一个是节拍器法,找一个节拍器,摆正姿式静坐好,然后专心听那嘀嘀嗒嗒的声音。起初听到的声音比较遥远和微弱,随着你的注意力的集中,就会感到那节拍器的声音象是在自己胸膛里的振荡,甚至象是在从室内周围的墙壁上反射回来一样。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用钟或表来代替,比如把表贴在自己的耳朵上,聆听表针发出的嘀嘀嗒嗒的声音,即可进行锻炼。
另一个是线摆法。把20多厘米长的线拴在古铜钱或螺丝母上,然后用手捏住绳子的另一端,让铜钱或螺母静止地垂在自己的鼻尖前面,两眼盯住铜钱和螺母的小孔。当注意力集中到这儿以后,在心里反复默念“左右动,左右动”,不一会儿,你就会发现铜钱或螺母真动了起来。这时你心里可再默念“摆大些,摆大些”。结果,摆的幅度会真的变大起来。注意力越集中,反应就越强烈。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是毫无效果的。
其四,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奇妙的心理镇痛法。心理学的研究与临床的大量观察证明,心理因素既可以诱发与加剧疼痛,也可以延缓与抑制疼痛。因此利用心理方法控制疼痛是当今控制疼痛的四大方法之一(其他三种方法分别为外科手术、药物镇痛和生理学方法)。心理镇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由于疼痛的本质是由一些“发痛物质”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当人体受到各种不良刺激时,会引起刺激部位细胞的破裂,使某些发痛物质从细胞内跑出来接触神经而发疼,比如“钾”就是一种发痛的物质。钾离子主要储存于人体中大约60多亿个细胞内,平时它没有与神经末梢相接触的机会,只有在细胞受到损伤时,钾离子便会从细胞内逃出,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痛觉。那么疼痛怎会与人们的心理有关呢?原来细胞的损伤还与肌肉的紧张有关。当人们心理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会使人的肌肉也随之紧张起来,这将导致血管发生痉挛,使组织细胞缺氧、缺血,钾离子就会跑到细胞外面引起疼痛。
心理镇痛主要包括:
(1)意志控制法:俗话说,越不怕疼,就越不疼。在坚定的意志和信心支持下,对于巨大的疼痛,人体就会产生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致能使其反应缓解。大家都知道刘伯承在战争中眼睛受伤的故事,刘将军愣是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坚持做完手术,使得给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叹道:“真是个军神。”
(2)转移注意法:患者不要把注意力总放在疼痛的部位上,那样会造成越注意越疼痛的不良循环。因此要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对自己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上去,如看电影、读书、听音乐,这样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
(3)情绪稳定法:情绪稳定与镇静会使患者的痛觉感受迟钝,疼痛反应减少。为此,老年人患重病必须坚信并不意味着死亡,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病人的家属也要注意不在病人面前过分难过,以免导致病人的心绪不良。要经常与病人一起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使患者感受到人间温暖。病人心情好了,就会大大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减轻疾病造成的疼痛。
(4)自我鼓励法:在疼痛时,病人可运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在自己心中默念:“不疼”,“没关系”,“一会儿就会好”,这往往能收到很好的镇疼效果。如果有条件的话,老年患者之间也可进行相互鼓励。
其五,心理调节好,疾病康复早——病人不良心理的消除法。老年人患重病后容易形成三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一是急躁心理:老人患重病后,由于心情不好,肝火太旺,所以变得特爱发脾气,常常为一些芝麻大点的小事大动肝火,俗称“无名火”。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亲人,最容易成为他们发脾气的对象。
在医治过程中,急躁心理表现为总想速战速决,企望马上显示疗效。性急导致患者在疗效尚未显示出来时,就想换医院、换医生。然而心理越急躁,医院大夫换得越勤,病就越不容易治好。
二是多疑心理:老人由于自己得了“绝症”,心理压力较大,内心有一种空虚和不确定感,所以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非常敏感,问题也想得较多,以至产生了一种多疑的心理。
怀疑医生:病人先是容易怀疑医生可能是给自己误诊了,确诊后又爱怀疑医生的医治水平不高。人在多疑时就很敏感,总倾向于收集印证自己看法的证据,导致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
怀疑家人:老人患病后的自尊心变得特别的强,因此,对于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就疑心特重。比如和家人稍有点矛盾,病人就怀疑家人是不是已讨厌自己了,是在埋怨自己连累了他们,是希望自己早死………,这样越想越多,越想越偏,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怀疑病情:老人患重病后,由于生命受到威胁,于是总担心和猜想自己是不是已死到临头了。猜疑心理使得他们不相信医生和亲属向他们所讲的病情,会怀疑是一些骗自己的安慰话,因此内心总是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
三是焦虑心理:当老人患上“绝症”以后,最明显的情绪反应之一,是意识到自己有死亡的危险而产生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忧虑、恐惧和焦灼兼有的情绪体验。焦虑产生于一种危险将至而又不能十分确定的状况: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些焦虑导致心理活动增强,以至出现心跳加快、头痛、惊慌、紧张、恐惧等现象,重者可坐卧不宁,寝食俱废。焦虑心理也是病人攻击欲增强的一种重要的诱因。
老人患病后出现的上述不良的心理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你必须认识到,它们对于病情的治愈又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重要的是,在出现上述心理后要能及时而恰当地予以消除,尤其是在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时,更应配合医生搞好心理调节,帮助自己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为此老年患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疑心。病人想要为自己选一个好医院、好医生,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选准后,就要对所在的治疗医院和医生,有一个基本的信任,认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朝三暮四,结果反而贻误了治病的良机。所以在内心深处,一定要相信自己是能够治好的,医生是会有办法的。这样配合治疗,一定会起到十分积极的效果。
此外,不要主观任意夸大自己的病情,认为自己是重病在身、死期将至,这样对病情也无任何好处。如果确有疑虑,也应将自己的疑虑坦诚地向医生和自己的家人摆出,让对方作出解释或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及时消除自己心中的疙瘩。
(2)谨防急躁。在老年病人的心理中,常常希望吃药后“立竿见影”,术后手到病除。但是愿望归愿望,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不可能是速战就能速决了的。病人如果因此产生了急躁心理,失去了治疗信心,会使病情更为恶化。因此,你应对自己的病,要有打大仗、打恶仗、打长仗的思想准备,内心不急不躁,一切按治疗的“既定方针”办。
(3)处好关系。病人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否和睦,对于他的病情能不能好转,十分重要。如果能和各方友好相处,就能减轻内心的压力,心情愉快,集中“兵力”去与疾病作斗争。为搞好各方面的关系,病人首先一定要学会心理换位,凡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把家人往好的方面想想。要能理解家人照顾自己的艰辛与巨大的压力,体谅他们的不容易。其次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以病卖病”,无所顾忌地随意发泄,只管自己的嘴巴痛快,全然忘了别人内心的痛苦。在情绪快要爆发时要及时进行自我提示:“不要发火”,“又来了,不能这样”。不让自己对人随意发火,并不意味着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而是说一定要有个合理的宣泄方式,而不能只拿自己的亲人当攻击的目标。最后要注意多与他人交流,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对他人尽一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之意。大家关系处好了,自己的情绪也就不容易变坏了。
(4)减轻焦虑。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焦虑本是一种很好的警告信号,使人对面临的威胁及时警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而长期的、严重的焦虑,可引起人的内分泌功能失调,进而破坏其自然防御系统,当然会影响对病情的治疗。
病人应了解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如果病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治疗活动一无所知,常会引起或加重自己的焦虑感。因此这时就应主动去了解一些治疗的进展情况,降低或消除自己的焦虑。患者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活动,来分散自己对所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比如打太极拳、看电视、练气功、听音乐、读书、写字等。此外,适量服些抗焦虑药,对帮助恢复情绪的正常,也十分有效。
其六,音乐也有回春力——音乐辅助疗法。音乐疗法在我国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就指出音乐能调剂人的和谐生活、涵养德性、增进健康。宫、商、角、徵、羽就是古代的“五音”。《内经》认为,五音分别通五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情绪。根据中医的学说,五音和五脏经由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彼此产生作用,如宫音雄伟、宽宏,具有“土”之特性,可入五脏中的“脾”,商音清净、肃穆,具有“金”的特性,可入肺等等。
音乐为什么能治病呢?音乐治病有物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作用。从物理作用来说,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能协调人体各器官的节奏,激发体内的能力。大家都知道,人的躯体无处不在进行着振动,脑有电波,胃肠有蠕动,心脏有搏动,紧张和松弛,收缩和伸展,这些振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就像人的生物钟一样是有规律、节奏的,当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自己体内所感受到的节奏吻合时,你就会产生快感和愉悦。国外有人用电子仪器测定发现:节奏感强、音调高昂的乐曲可增强肌力;节奏徐缓、音调和谐的乐曲可使呼吸平稳、心跳规律、血压下降,并且还有助于调整植物神经功能。
音乐治疗的主要功能是心理作用。音乐作用大脑,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改变情绪状态,唤起积极、健康的情绪,通过神经及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机体分泌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物质,能调节血流量,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从而促进整个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减少疾病和恢复健康的目的。国内的心理学家就曾用音乐试验了对人的心身反应,他们首先用《春江花月夜》等幽静柔和的乐曲,发现被试对象在躯体反应上,表现出唤醒水平的下降,感到有放松的效果,并用生理记录仪测得被试者躯体反应,如“胃肠活动”、“皮肤电反应”、“肌电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次,使用《欢乐的景颇之寨》等奔放欢乐的乐曲,被试对象则产生相反的效应,唤醒水平提高,整个人也感到兴奋起来,人的情绪好像受到感染一样,会随音乐而情不自禁地进入兴奋的境地。
当老年人患重病后,会对情绪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在心理上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压抑、狂躁等不良情绪反应,因此,如何运用音乐来调节情绪,这对于战胜病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当你听到一曲优美的音乐,特别是与自己的心境完全合拍的音乐时,那么正处于此种心境的你,就会感到有一种神奇的功效,使你忘却了心中的隐痛,而渐渐进入一种使人变得心境平和的状态之中。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向你介绍如何选用曲目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失眠及神经衰弱: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圣母颂》、《摇篮曲》,海顿的《G大调托利奥》,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舒伯特的《小夜曲》。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病疾病,很多人在受到打击等精神刺激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作,那么抑郁症前兆有哪些呢?专家告诉我们,抑郁症前兆有十大症状表现。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索然、精力丧失、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导致生活能力退弱和职业功能减低、工作效率下降。
抑郁症前兆的十大症状表现
1、抑郁症心境程度
抑郁心境程度不同,可从轻度心境不佳到忧伤、悲观、绝望。病人感到心情沉重,生活没意思,高兴不起来,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难熬,不能自拨。有些病人也可出现焦虑、易激动、紧张不安。

2、消极悲观
内心十分痛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是负担,不值得留恋,以死求解脱,可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和行为。
3、躯体或生物学症状
抑郁病人常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眠障碍、性功能低下和心境昼夜波动等生物学症状,很常见,但并非每例都出现。
4、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多数病人都有食欲不振,胃纳差症状,美味佳肴不再具有诱惑力,病人不思茶饭或食之无味,常伴有体重减轻。

5、睡眠障碍
典型的睡眠障碍是早醒,比平时早2~3小时,醒后不复入睡,陷入悲哀气氛中。
6、丧失兴趣是抑郁病人常见症状之一
丧失既往生活、工作的热忱和乐趣,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体验不出天伦之乐,对既往爱好不屑一顾,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7、精力丧失,疲乏无力,洗漱、着衣等生活小事困难费劲,力不从心。病人常用“精神崩溃”、“泄气的皮球”来描述自己的状况。
8、自我评价过低
病人往往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前途一片黑暗。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观念。
9、病人呈显著、持续、普遍抑郁状态
注意力困难、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思路闭塞、行动迟缓,但有些病人则表现为不安、焦虑、紧张和激越。

10、昼夜变化
病人心境有昼重夜轻的变化。清晨或上午陷入心境低潮,下午或傍晚渐见好转,能进行简短交谈和进餐。昼夜变化发生率约50%。
总之,以上就是抑郁症前兆的十大表现,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有效预防抑郁症的危害。一旦患上抑郁症,要及时尽早进行治疗。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明显的。如患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其记忆力明显地低于正常老年人;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还容易变得焦虑、急躁、恼怒。一些长期被疾病折磨的老人,心情也容易变得恶劣、沮丧、抑郁、消沉,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整天沉默寡言、心情沉重,不愿与任何人接触;有的“破罐破摔”,不与医护人员合作,不遵医嘱服药;有的老年病人因久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他人照料伺候,时间一久,觉得自己成为家人或亲友的累赘或负担,思想焦虑、内疚、痛苦,产生不如早死的念头。
老年病人的上述心理状态,不仅对治病无益,恰恰相反,还会加重病情的发展,使病体更难早日康复。因此及时排除久病老人的上述消极心理情绪,对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其一,要正确对待疾病。俗话说得好:“人吃五谷,哪能无病。”人到老年,机体逐渐老化,易生各种疾病,本是意料之中的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每个老年人对晚年生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思想准备与无思想准备,甚至疑虑重重,其治病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其二,既来之则安之。有了疾病,就得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要及时排除各种影响治病的消极心理情绪。须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疾病都是能够得到治疗或使病情减轻的,即使是癌症,只要早治,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或根治。老人对治病应抱有信心,不急躁,不消沉,不畏惧。要始终保持镇定、冷静、沉着、乐观、开朗的心情,与病魔作顽强的抗争。
其三,松弛自己的精神紧张——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是建立在养生学基础上的,它的基本原则是在安静、没有精神负担和体力负荷的条件下,学会放松自己的精神,降低你的紧张、焦虑意识,使你应付困境的信心增强。放松疗法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一个空气清洁、四周洁静的环境。
(2)选择一种自我感觉较舒适的姿式,站、坐、躺均可。如果是白天,或是精神活动比较兴奋的状态,最好选取站或坐姿,如果要进入休息状态或睡眠状态,那么可以选择坐或躺的姿式。假如想使自己放松,使身体形成一种舒适的姿式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你的肌肉可以不必用力而能支撑住身体。比如采取坐式时,就应该轻松地坐在沙发上,双臂和手平放在沙发扶手上,双腿自然前伸,头与上身轻轻靠住沙发的后背,这便是放松所要求的舒适姿式。
(3)在放松疗法之前,要松开个人所有的紧身衣物(如皮带、领带等),同时应摘下妨碍放松练习的珠宝首饰、手表、眼镜等物,脱掉鞋、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触觉刺激,而触觉刺激是导致肌肉紧张的原因之一。
(4)放松身体各部分。闭目,舌抵上颚,由头至脚,循序放松全身各部份关节和肌肉。为了测试自己是否放松了肌肉,可以先轻轻地握拳头,以感受肌肉的松弛程度。如此反复感受,可以达到放松各部分肌肉和关节的目的。
(5)保持呼吸的自然、舒畅。呼吸的调节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因为呼吸既受自律神经的支配,又可用你的意识去调节和支配。那么,怎样的呼吸最自然、舒畅呢?这只有当人根本不注意自己在呼吸,只靠身体的自然起伏带动呼吸时,这样产生的呼吸最自然,它既缓慢,又均匀,使人处于一种舒适、安逸的状态。也就是要在一种自然过程中忘掉呼吸,而不是直接有意识地去控制呼吸,那样往往适得其反。
(6)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这一步比较难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方法是意守身体上某个部位,如意守丹田,默念一个简单的字,想象一棵树,来达到放松的目的,当意识放松时,你的意识可以达到一种清静与舒适的清醒状态。
通过放松疗法,使得身心两者均能放松,就可主动调养身体,利于病体的康复。这是通过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而自然地实现的。医学心理专家认为,任何患病的器官,都有在良好条件下自我修复的功能。而放松疗法,则是给身体创造了最佳的康复条件。
放松疗法刚开始进行时,最好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随着对整个疗法过程的掌握,每次的时间可减少20分钟左右或更短一点。放松疗法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午饭过后一小时或晚间睡觉之前。这样,进行放松疗法的时间比较固定,同时在临睡前进行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增强放松效果。
由于放松疗法要求病人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又是不少人难以保持的,为此特向你介绍两个锻炼人专注能力的小训练:
一个是节拍器法,找一个节拍器,摆正姿式静坐好,然后专心听那嘀嘀嗒嗒的声音。起初听到的声音比较遥远和微弱,随着你的注意力的集中,就会感到那节拍器的声音象是在自己胸膛里的振荡,甚至象是在从室内周围的墙壁上反射回来一样。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用钟或表来代替,比如把表贴在自己的耳朵上,聆听表针发出的嘀嘀嗒嗒的声音,即可进行锻炼。
另一个是线摆法。把20多厘米长的线拴在古铜钱或螺丝母上,然后用手捏住绳子的另一端,让铜钱或螺母静止地垂在自己的鼻尖前面,两眼盯住铜钱和螺母的小孔。当注意力集中到这儿以后,在心里反复默念“左右动,左右动”,不一会儿,你就会发现铜钱或螺母真动了起来。这时你心里可再默念“摆大些,摆大些”。结果,摆的幅度会真的变大起来。注意力越集中,反应就越强烈。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是毫无效果的。
其四,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奇妙的心理镇痛法。心理学的研究与临床的大量观察证明,心理因素既可以诱发与加剧疼痛,也可以延缓与抑制疼痛。因此利用心理方法控制疼痛是当今控制疼痛的四大方法之一(其他三种方法分别为外科手术、药物镇痛和生理学方法)。心理镇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由于疼痛的本质是由一些“发痛物质”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当人体受到各种不良刺激时,会引起刺激部位细胞的破裂,使某些发痛物质从细胞内跑出来接触神经而发疼,比如“钾”就是一种发痛的物质。钾离子主要储存于人体中大约60多亿个细胞内,平时它没有与神经末梢相接触的机会,只有在细胞受到损伤时,钾离子便会从细胞内逃出,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痛觉。那么疼痛怎会与人们的心理有关呢?原来细胞的损伤还与肌肉的紧张有关。当人们心理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会使人的肌肉也随之紧张起来,这将导致血管发生痉挛,使组织细胞缺氧、缺血,钾离子就会跑到细胞外面引起疼痛。
心理镇痛主要包括:
(1)意志控制法:俗话说,越不怕疼,就越不疼。在坚定的意志和信心支持下,对于巨大的疼痛,人体就会产生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致能使其反应缓解。大家都知道刘伯承在战争中眼睛受伤的故事,刘将军愣是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坚持做完手术,使得给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叹道:“真是个军神。”
(2)转移注意法:患者不要把注意力总放在疼痛的部位上,那样会造成越注意越疼痛的不良循环。因此要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对自己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上去,如看电影、读书、听音乐,这样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
(3)情绪稳定法:情绪稳定与镇静会使患者的痛觉感受迟钝,疼痛反应减少。为此,老年人患重病必须坚信并不意味着死亡,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病人的家属也要注意不在病人面前过分难过,以免导致病人的心绪不良。要经常与病人一起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使患者感受到人间温暖。病人心情好了,就会大大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减轻疾病造成的疼痛。
(4)自我鼓励法:在疼痛时,病人可运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在自己心中默念:“不疼”,“没关系”,“一会儿就会好”,这往往能收到很好的镇疼效果。如果有条件的话,老年患者之间也可进行相互鼓励。
其五,心理调节好,疾病康复早——病人不良心理的消除法。老年人患重病后容易形成三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一是急躁心理:老人患重病后,由于心情不好,肝火太旺,所以变得特爱发脾气,常常为一些芝麻大点的小事大动肝火,俗称“无名火”。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亲人,最容易成为他们发脾气的对象。
在医治过程中,急躁心理表现为总想速战速决,企望马上显示疗效。性急导致患者在疗效尚未显示出来时,就想换医院、换医生。然而心理越急躁,医院大夫换得越勤,病就越不容易治好。
二是多疑心理:老人由于自己得了“绝症”,心理压力较大,内心有一种空虚和不确定感,所以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非常敏感,问题也想得较多,以至产生了一种多疑的心理。
怀疑医生:病人先是容易怀疑医生可能是给自己误诊了,确诊后又爱怀疑医生的医治水平不高。人在多疑时就很敏感,总倾向于收集印证自己看法的证据,导致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
怀疑家人:老人患病后的自尊心变得特别的强,因此,对于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就疑心特重。比如和家人稍有点矛盾,病人就怀疑家人是不是已讨厌自己了,是在埋怨自己连累了他们,是希望自己早死………,这样越想越多,越想越偏,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怀疑病情:老人患重病后,由于生命受到威胁,于是总担心和猜想自己是不是已死到临头了。猜疑心理使得他们不相信医生和亲属向他们所讲的病情,会怀疑是一些骗自己的安慰话,因此内心总是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
三是焦虑心理:当老人患上“绝症”以后,最明显的情绪反应之一,是意识到自己有死亡的危险而产生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忧虑、恐惧和焦灼兼有的情绪体验。焦虑产生于一种危险将至而又不能十分确定的状况: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些焦虑导致心理活动增强,以至出现心跳加快、头痛、惊慌、紧张、恐惧等现象,重者可坐卧不宁,寝食俱废。焦虑心理也是病人攻击欲增强的一种重要的诱因。
老人患病后出现的上述不良的心理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你必须认识到,它们对于病情的治愈又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重要的是,在出现上述心理后要能及时而恰当地予以消除,尤其是在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时,更应配合医生搞好心理调节,帮助自己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为此老年患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疑心。病人想要为自己选一个好医院、好医生,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选准后,就要对所在的治疗医院和医生,有一个基本的信任,认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朝三暮四,结果反而贻误了治病的良机。所以在内心深处,一定要相信自己是能够治好的,医生是会有办法的。这样配合治疗,一定会起到十分积极的效果。
此外,不要主观任意夸大自己的病情,认为自己是重病在身、死期将至,这样对病情也无任何好处。如果确有疑虑,也应将自己的疑虑坦诚地向医生和自己的家人摆出,让对方作出解释或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及时消除自己心中的疙瘩。
(2)谨防急躁。在老年病人的心理中,常常希望吃药后“立竿见影”,术后手到病除。但是愿望归愿望,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不可能是速战就能速决了的。病人如果因此产生了急躁心理,失去了治疗信心,会使病情更为恶化。因此,你应对自己的病,要有打大仗、打恶仗、打长仗的思想准备,内心不急不躁,一切按治疗的“既定方针”办。
(3)处好关系。病人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否和睦,对于他的病情能不能好转,十分重要。如果能和各方友好相处,就能减轻内心的压力,心情愉快,集中“兵力”去与疾病作斗争。为搞好各方面的关系,病人首先一定要学会心理换位,凡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把家人往好的方面想想。要能理解家人照顾自己的艰辛与巨大的压力,体谅他们的不容易。其次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以病卖病”,无所顾忌地随意发泄,只管自己的嘴巴痛快,全然忘了别人内心的痛苦。在情绪快要爆发时要及时进行自我提示:“不要发火”,“又来了,不能这样”。不让自己对人随意发火,并不意味着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而是说一定要有个合理的宣泄方式,而不能只拿自己的亲人当攻击的目标。最后要注意多与他人交流,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对他人尽一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之意。大家关系处好了,自己的情绪也就不容易变坏了。
(4)减轻焦虑。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焦虑本是一种很好的警告信号,使人对面临的威胁及时警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而长期的、严重的焦虑,可引起人的内分泌功能失调,进而破坏其自然防御系统,当然会影响对病情的治疗。
病人应了解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如果病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治疗活动一无所知,常会引起或加重自己的焦虑感。因此这时就应主动去了解一些治疗的进展情况,降低或消除自己的焦虑。患者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活动,来分散自己对所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比如打太极拳、看电视、练气功、听音乐、读书、写字等。此外,适量服些抗焦虑药,对帮助恢复情绪的正常,也十分有效。
其六,音乐也有回春力——音乐辅助疗法。音乐疗法在我国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就指出音乐能调剂人的和谐生活、涵养德性、增进健康。宫、商、角、徵、羽就是古代的“五音”。《内经》认为,五音分别通五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情绪。根据中医的学说,五音和五脏经由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彼此产生作用,如宫音雄伟、宽宏,具有“土”之特性,可入五脏中的“脾”,商音清净、肃穆,具有“金”的特性,可入肺等等。
音乐为什么能治病呢?音乐治病有物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作用。从物理作用来说,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能协调人体各器官的节奏,激发体内的能力。大家都知道,人的躯体无处不在进行着振动,脑有电波,胃肠有蠕动,心脏有搏动,紧张和松弛,收缩和伸展,这些振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就像人的生物钟一样是有规律、节奏的,当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自己体内所感受到的节奏吻合时,你就会产生快感和愉悦。国外有人用电子仪器测定发现:节奏感强、音调高昂的乐曲可增强肌力;节奏徐缓、音调和谐的乐曲可使呼吸平稳、心跳规律、血压下降,并且还有助于调整植物神经功能。
音乐治疗的主要功能是心理作用。音乐作用大脑,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改变情绪状态,唤起积极、健康的情绪,通过神经及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机体分泌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物质,能调节血流量,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从而促进整个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减少疾病和恢复健康的目的。国内的心理学家就曾用音乐试验了对人的心身反应,他们首先用《春江花月夜》等幽静柔和的乐曲,发现被试对象在躯体反应上,表现出唤醒水平的下降,感到有放松的效果,并用生理记录仪测得被试者躯体反应,如“胃肠活动”、“皮肤电反应”、“肌电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次,使用《欢乐的景颇之寨》等奔放欢乐的乐曲,被试对象则产生相反的效应,唤醒水平提高,整个人也感到兴奋起来,人的情绪好像受到感染一样,会随音乐而情不自禁地进入兴奋的境地。
当老年人患重病后,会对情绪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在心理上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压抑、狂躁等不良情绪反应,因此,如何运用音乐来调节情绪,这对于战胜病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当你听到一曲优美的音乐,特别是与自己的心境完全合拍的音乐时,那么正处于此种心境的你,就会感到有一种神奇的功效,使你忘却了心中的隐痛,而渐渐进入一种使人变得心境平和的状态之中。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向你介绍如何选用曲目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失眠及神经衰弱: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圣母颂》、《摇篮曲》,海顿的《G大调托利奥》,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舒伯特的《小夜曲》。
抑郁:李斯特的《匈牙利的狂想曲》,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C小调》等,《步步高》、《喜相逢》、《彩云追月》、《金蛇狂舞》、《喜洋洋》、《夜深沉》、《旱天雷》、《边塞舞曲》、《春节序曲》、《花伞舞曲》、《采花灯》、《苗岭欢歌》、《春天来了》。
情绪焦躁不安、易怒:贝多芬的《第八交响乐》,约翰·斯特劳斯的园舞曲《蓝色的多瑙河》,《汉宫秋月》,《二泉映月》,巴赫的《康搭搭》,贝多芬的《月光曲》,格里格的《A小调奏鸣曲》,肖邦的《A小调》,舒伯特的《第六交响曲》,海顿的《F大调四重奏》,费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
忧愁:西柳贝丝的《悲怆园舞曲》,莫扎特的《b小调第十四交响曲》,待忧愁的心情渐渐消除时,再听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心灵感到空虚:贝多芬的《命运》,博克里尼大提琴《A大调第六奏鸣曲》,日本歌曲《拉网小调》。
心绪不好,情绪不定: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斯特劳斯的园舞曲,《塞上曲》,《春江花月夜》,柴克夫斯基的《花之园舞曲》,瓦格纳的《春之歌》,巴扎克的《A小调四重奏》,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平沙落雁》。
促进食欲,加强消化:《花好月园》,《欢乐舞曲》。
运用音乐调节情绪,不是仅仅听,还可自我哼唱哼唱,即有意识地、肌肉放松地哼唱歌曲、乐曲或者别的带旋律的曲调,久而久之,会对身心有极大的好处。
比如当你产生了怒气、紧张、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时,若你能有意识地哼上几句歌曲,则会使心情逐渐平和下来。哼唱还有利于解除疲劳,不论这种疲劳是肉体还是精神上的。另外,哼唱还有利于气的运行和血的流通,因为哼唱的音乐有固定节奏,这就打破了正常的呼吸节奏,起到了调节气息的作用。
音乐这一艺术手段,在医学中正显示出神奇的医疗魔力,给患者带来福音。

一般生病之后会因为生理因素导致心情不好,情绪低沉,建议调整好心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哦

我也有过,当时死的心都有,说什么开导都是苍白无力的,看一些老革命题材的电影,当然只看老片子,看完以后你就会心中充满了希望了!


怎样对待疾病缠身而产生的情绪消沉低落视频

相关评论:
  • 1879501948590后复旦女硕士学霸式抗癌走红,你认为面对疾病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杭类哀另外,为了避免疾病缠身,我们平时也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避免熬夜,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够有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对于90后复旦女硕士学霸式抗癌走红,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是教育小匠,用心解答有趣、有料的问题,如果对您有...

  • 18795019485护士应如何驾驭自己的情绪?
    杭类哀也就是说情感、智慧和情操,能很好的驾驭自己情感为高情商,护士的情感具有执业特征,主要是由护士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内容所决定的,护士面对的是病魔缠身,身心处于不佳状态的病人有时甚至连亲朋好友都表现出厌烦的情绪,而护士要带着关心、爱护、体贴的情感,去为他们进行各种治疗和护理,而护士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但...

  • 18795019485人生之苦:疾病缠身
    杭类哀如果不想受疾病缠身之苦,那就从今天起,在生活习惯上坚持自律:饮食方面,要荤素搭配,要多喝热水,不暴饮暴食;行动方面,要少熬夜,睡眠充足,坚持锻炼;情绪上,要多感恩、少抱怨,脾气小一点,笑声大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一个健康的身体,把用在医院排队的时间,用来陪伴家人、追求梦想。

  • 18795019485如何调整不良情绪
    杭类哀这种方式有助于避免不良心理因素所引起的身心疾患。这是一种最温柔的宣泄,需要亲人学会耐心地倾听。 自嘲。自嘲是出于维持自我心态平衡而采取的主动积极心理防御措施,这是一种幽默性的宣泄。自嘲不是消极的叹息或自暴自弃,而是基于对人生哲理高度的透彻体察,既是对自己弱点或短处的自惭情绪矛以舒缓,又是对自己优点或...

  • 18795019485良好的心态对疾病有什么作用
    杭类哀目的就是为了让良好的心态作用于疾病。积极乐观的心态会直接改变疾病的发展方向,使之不再危害身体健康,而消极悲伤的心态会导致免疫力、抵抗力等下降,从而出病情恶化,所以在患上疾病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通过心理、精神、情绪去充分改善疾病。

  • 18795019485调节心态的最好方法?
    杭类哀积极锻炼体魄:人的情绪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一个人身体健康,往往表现精力充沛、心情开朗。一个人长期疾病缠身,容易引起忧郁的心情。祖国医学提出的“因病而致郁”就是对久病或重病而易产生情绪抑郁的生动概括。因此,积极锻炼身体,合理安排生活,适当睡眠是情绪饱满与安定的基础。

  • 18795019485疾病根源来自于哪三大负面情绪
    杭类哀就是怨、恨、恼、怒、烦,这些怨、恨、恼、怒、烦的情绪,不仅仅令到我们不快乐,不健康,不成功,更重要的是,它令到我们浑身疾病缠身,几乎某种程度上所有的病,我们身上所有的疾病,都与我们的这些情绪有关。五毒中,怨是危害最大。怨这种情绪,我们很多人都会不小心地忽略到它,的确有很多问题...

  • 18795019485人为什么会焦虑?什么又是真正的自由?
    杭类哀2、找个地方坐着或者是躺着,闭上眼睛,先通过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让大脑放松,然后进行自由联想,不必控制自己去想什么,就放松让大脑里的思绪自己浮现,顺着大脑里出现的事情和感受去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可以让你找到令你焦虑的原因。3、情绪沮丧的人多吃全麦谷类...

  • 18795019485爱生气怎么调节情绪
    杭类哀爱生气怎么调节情绪1 1、 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当遇到被别人在背后说坏话的时候,一定要看开。比如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比如职场失意,考试不如意,疾病缠身。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相比于别人说坏话,不知严重有多少倍。对别人说坏话,至少证明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难道这不是好事情吗,而自我检查自我安慰,实际上是对...

  • 18795019485怎么让自己情绪稳定?
    杭类哀语言是一把利器,能伤人于无形,当你面对一些语言上接受不了的情况时,做深呼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也要尽快避开这类事物或人物,以免情绪控制不住而升级为更严重的肢体冲突!2音乐 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都是比较熟悉及认可的,生活中,特别是工作生活中,遇到各种压力的时候,会出现烦躁情绪,这时候听...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