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世纪的阿拉伯哲学在世界哲学历史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哲学在世界哲学历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是穆斯林在翻译、诠释、传播希腊古典哲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在世界哲学翻译史中占有光辉的一页;另一方面,他们在运用希腊古典哲学原理致力于调和伊斯兰教和哲学之间的矛盾而所开创的伊斯兰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中也占据了令人瞩目的重要位置。中世纪穆斯林在哲学领域里所取得的成果,对打破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思想界僵滞沉闷的局面并促使他们更新思维方法重新审视和阐明宗教和科学之间的一些重大课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为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18世纪唯物主义的诞生从不同角度输送了来自东方世界的养分。

1、中世纪哲学特点是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奇特混合物.


2、产生的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经过几百年的征战,在昔日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蛮族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又实现了相对的统一.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史称“查理大帝”.这位雄才大略的蛮族皇帝以及他的几位继承人深刻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开始在全帝国境内鼓励教育、兴办学校、招聘学者、教授“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西欧的文化从此开始缓慢地复苏,后人把这段历史称之为“加洛林朝文化复兴”.

3、由于基督教会在当时实际上扮演着文化延续者的角色,学校大都是在教堂附近或者修道院举办,教师也大多由教士充任,神哲学仍然是它们最感兴趣的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出了基督教的经院哲学.

4、中世纪是西方哲学史承上启下的时期,在此时期,西方文明的三大来源——希腊的理性主义、罗马的法制和希伯来的宗教精神,通过基督教的哲学和神学,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文明传统。中世纪哲学对于现代人理解西方文明传统的起源和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5、中世纪哲学是欧洲5~15世纪的哲学。5世纪后,西罗马帝国逐渐瓦解,欧洲向封建社会过渡。在日耳曼人征服罗马的过程中,基督教得到了保全,它成为中世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哲学和科学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或工具。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中世纪哲学(Medieval philosophy)

欧洲5~15世纪的哲学。5世纪后,西罗马帝国逐渐瓦解,欧洲向封建社会过渡。在日耳曼人征服罗马的过程中,基督教得到了保全,它成为中世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哲学和科学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或工具。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欧洲中世纪哲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3个时期:①早期中世纪哲学(约400~1000),A.奥古斯丁的思想占统治地位。②中期中世纪哲学(约1000~1300), 是经院哲学的全盛时期。③晚期中世纪哲学( 约1300~1500),是经院哲学的衰落时期。

早期中世纪哲学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占统治地位。教父哲学吸收了新柏拉图学派和斯多阿学派的哲学思想。新柏拉图学派公开主张有神论,奥古斯丁在其影响下,把哲学与神学结合起来,以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系统地论证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他认为,物质世界是暂时的,灵界是永恒的,神是无限而永恒不变的超越存在。在神之中蕴含了万物的原型,灵魂只有与感官分离,才能认识真理,认识真理就是认识神。他的关于人性中的原罪、人的自由意志、神的恩典的理论,是以神与受造之物的关系为中心、以恩典为基督教世界观的体现。这种思想在此后基督教神学中居于统治地位。

继奥古斯丁之后,罗马哲学家A.M.T.S.波爱修翻译、注释亚里士多德著作,成为连结古代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的“桥梁”。他针对古代波菲利关于普遍与个别的问题,作了自己的回答。认为共相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而共相本身却不是物质性的。波爱修之后300年间,古典文化没落,仅有人作了若干保存古典文化的编纂工作。直到9世纪,爱尔兰哲学家J.S.爱留根纳才再次探索哲学问题。他运用新柏拉图学派哲学阐述基督教信仰,但对西欧哲学思想未产生重要影响。9世纪末以后,西欧不断遭受马札尔人、萨拉森人、北方维金人袭击,查理曼帝国瓦解,文化学术停滞衰微达一世纪之久。

中期中世纪哲学

自11世纪开始,理性思辨兴起 ,基督教神学的命题日益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教会学院的学者们以理性形式为教义作出各种证明和解释,产生了以抽象思辨和烦琐论证为特征的经院哲学。11世纪中叶,法兰西都尔教堂学校校长贝伦迦尔以辩证方法,论证教会圣餐仪式中的饼、葡萄酒并未因神甫祈祷而变成基督身体、血液,圣餐只不过具有象征意义。他认为,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共相不过是名词,这种理论后来被称为唯名论。贝伦迦尔虽遭教会谴责,但继起的一批游方学者却到处讲学,用辩证方法向基督教传统信条挑战。11世纪末,法兰西神甫罗瑟林提出,只有个别的具体事物才是真实的,“一般”只是代表许多事物的名词,不是客观实体。安瑟伦则指控罗瑟林否认三位一体的神,他认为观念就证明存在,人既具有神的观念,就证明神在现实中存在。这种以观念为实体的理论被称为实在论。他还用同样方法论证基督教关于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圣母童贞、原罪等信仰,全面发展了实在论。12世纪上半叶,罗瑟林的弟子P.阿伯拉尔依据亚里士多德哲学,认为共相不是实体,而是用以判断种、属内同类事物的共性的词语。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在11世纪末叶至12世纪中叶之间达到高潮。它促进了理性思辨的发展,并为其后哲学从神学中逐步分离作了思想准备。

12~13世纪间,阿拉伯哲学家与犹太哲学家在古希腊学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希腊哲学的伊斯兰教、犹太教哲学,并将它传入西欧,从而推动了13世纪西欧哲学思想的发展。从9世纪起 ,阿拉伯哲学家铿迭已着手介绍亚里士多德哲学,区别现实的存在与潜能的存在,试图综合亚里士多德哲学与柏拉图哲学,以阐述伊斯兰教义。经法拉比、伊本·西那、伊本·路世德改以亚里士多德哲学解释伊斯兰教义,实际上是使哲学独立于信仰。在犹太教哲学中,从伊本·迦比若到M.迈蒙尼德,同样经历了由以柏拉图哲学解释犹太教信仰,转为以亚里士多德哲学解释犹太教信仰的过程。12世纪中叶后,亚里士多德著作及阿拉伯哲学、犹太教哲学在西欧广泛传播。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中的“第一推动者”虽能与基督教信仰中的神相协调,但是他认为第一推动者只是在最初起了推动的作用。这样,神自创世后便不再与世界有任何密切关系。这一思想导致了12世纪末叶泛神论的流行。

13世纪西欧哲学出现各家争鸣的局面。基督教会当局及正统神学家以波拿文都拉为代表,尊崇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神的启示,只能依靠信仰,而不能依靠感官去认知;他反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认为它威胁基督教信仰。在新兴大学中,希腊、阿拉伯、犹太与拉丁文明汇集激荡,亚里士多德哲学逐渐取得优势地位,使罗马公教会的多米尼克修会僧侣于13世纪中叶,由大阿尔伯特开始,不是以信仰,而是以理性解释自然。大阿尔伯特大量介绍亚里士多德著作,特别对动物学、植物学研究中的观察与实验感兴趣,认为对自然界的知识与启示真理不同。他接受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区别信仰与理性的主张,把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认为神学研究启示真理,哲学研究自然经验,凭理性无法解释信仰,而又承认理性自有其研究领域。他的学生托马斯· 阿奎那进一步改变了自奥古斯丁以来基督教神学认为理性来自启示的信仰、理性与信仰不可分的主张,明确区分信仰与理性的不同领域,并以感官为人类知识的来源,为经院哲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从古希腊巴门尼德到中世纪思想家,对不断变动的世界与相对稳定的观念之间的矛盾,都曾提出不同的回答。中世纪思想家多半追随奥古斯丁,以柏拉图的解释为依据,使现实服从于理念。托马斯·阿奎那则从变化的现实世界出发,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第一动因”与基督教信仰中的神结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现实的思想来分析存在,认为在非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潜能是未确定的存在,还未曾具有形式,是未实现的存在。托马斯·阿奎那从这种理论出发,不同意安瑟伦关于神的本体论的证明,也不同意波拿文都拉关于创世在时间之始的论证,认为创世说无法证明,也无从确知,只能作为信仰接受。他虽从存在出发,以感官为知识来源,确认理性有其活动领域,但基本上仍认为:理性与一切知识并非独立,而是信仰的补充,其作用只是支持基督教的信仰。

晚期中世纪哲学

14世纪初,城市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市民阶级兴起,罗马公教会逐渐衰落。怀疑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基督教神学家面对理性主义冲击基督教信仰的情况,谋求将宗教信仰与理性进一步分离。J.邓斯· 司各特认为神的意志绝对自由,人的有限理性不可能理解神。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分离导致对神学的怀疑,威廉(奥康的)主张一切知识以事实为标准,宗教信仰的内容不可能成为理性探究的对象。承认不可能靠理性维护宗教信仰。这时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发生了变化,哲学讨论的问题转向神与世界和人的关系:神的一体三位之间关系,人的灵魂的功能,神恩的地位及其与人的善行、自由意志的关系,神是否预知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等。这反映出人们在神学体系中力求扩大人的地位的思想。在基督教内,传统神学与教会权威的没落还体现为思辨神秘主义的兴起。14世纪初,德国多米尼克会修道僧弗赖堡的犹崔奇从新柏拉图哲学出发,称人的灵魂中心直接受神光照,是神圣的安息之所,为其后的思辨神秘主义奠定了基础。德国另一多米尼克会修道僧M.J.埃克哈特及其追随者主张在沉思冥想中可以与神相通。实际上否认教会圣事或祈求神恩的必要。

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变化,为14世纪下半叶以后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


中世纪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7232004430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中古哲学的特点有哪些?近代哲学有哪 ...
    阙才熊答:我声明,只是我个人的愚昧观点。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现实意义在于 1 了解西方各时期的各个方面发展的根由。如:中世纪之所以成为中世纪是因为当时主导思想亦主流哲学为天主教哲学。 若再问知道了根由有什么用,我认为知道了根由就容易学会预见事物发展的规律。 如:在神秘主义哲学盛行的时期,迷信必然...

  • 17232004430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阙才熊答: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虽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应该肯定,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办学基础,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树立了学术自由、探求真理的典范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尤其是中世纪大学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推行学术自由,鼓励学者和学生探求真理,为人类文化的发展...

  • 17232004430世界哲学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子的
    阙才熊答:二、中世纪的宗教哲学与哲学思想中唯实论和唯名论的论争 (一) 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目的在于论证基督教教条的权威,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常常讨论一些烦琐且无意义的问题而被称为烦琐哲学) 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 在理智和信仰关系上,他主张信仰高于理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他...

  • 17232004430中世纪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历史地位如何?(800字)
    阙才熊答:写作思路:通过客观的眼光对于中世纪的文化特点进行描述,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结出中世纪文化的历史地位。正文:西方基督教的兴起,象征着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漫长的中世纪是“上帝”统治人类的时代,时间跨度将近一千年。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方进入了“政教合一”神权体制的...

  • 17232004430中世纪历史哲学与18世纪历史哲学区别
    阙才熊答:两者区别分别如下:1、中世纪历史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宗教的历史和神的作用。2、而18世纪历史哲学则更加关注人类主观行为和客观历史规律,强调社会规律和人类行为的内在原因。

  • 17232004430“中世纪”具体是讲哪个时期?有什么历史意义?
    阙才熊答:1.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2.“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

  • 17232004430哲学是什么?怎样简单的去理解哲学的含义?哲学对现实生活能起到什么作用...
    阙才熊答: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它的作用是为信仰作理性的解释。5~10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段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后期罗马哲学家A.M.T.S.波爱修非常重视具有多样性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认为共相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其本身不是...

  • 17232004430印度哲学历史发展
    阙才熊答:印度哲学的历史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最早的哲学萌芽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750年间的《梨俱吠陀》时代,那时的哲学开始形成系统,如《奥义书》中展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公元前10至前6世纪,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之间的斗争尤为激烈,唯物主义著作...

  • 17232004430为什么说中世纪的哲学自始至终是围绕宗教神学而展开斗争的
    阙才熊答: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

  • 17232004430为什么说欧洲中世纪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阙才熊答:中世纪,在欧洲,是个特殊的时代,也称之为黑暗时代。在这个时代,基督教掌控了一切,与此相应,在学术领域,基督教神学也处在绝对的统治地位,就连以前一向以科学的科学自称的哲学在这个年代,也只成为神学的附庸,也就是所谓的“婢女”,只是作为神学的工具、注脚。作为“婢女”的哲学在中世纪经历了教父...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