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1、脱离语言实际。

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两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变化;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变化着。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2、脱离应用实际。

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读书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元]虞韶编的《日纪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师,书过目辄不忘。一日,问于师曰:“读书欲何为?”师曰:“应科第耳。”复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谓其父曰:“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固辞而去。

3、忽视文学教育。

基础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当然,也不排除为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奠定当文学家的基础。这就要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语文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视知识教育。

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例如文章教育,曾经总结出一个“起——承——转——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就只能用“文无定法”来抵制规律性的知识,其实是很无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学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只听任一条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统的读写理论指导,等等。1、熟读精思博览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

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1、熟读精思博览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

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

2、评点法

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

2、评点法

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视频

相关评论:
  • 1892148369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内容提要
    秋亨策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介绍了语文课程与教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第一节追溯了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起源与特点;第二节探讨了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变革与创新;第三节聚焦于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与趋势。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第三章对语文课程的...

  • 1892148369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目录
    秋亨策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回顾了从古代到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趋势,为当前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探讨了古代社会中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方式,以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作用与...

  • 18921483691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存问题和解决策略论文
    秋亨策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存问题和解决策略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仍然存在许多困境。突破文言文教学的困境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

  • 18921483691我国小学独立设置语文科,始于多少年
    秋亨策其中的“书”大体相当于现代的语文课程。两汉以后,教学就是诵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当然,其中有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等教育因素。可见,在漫长的古代,语文与经学、史学、伦理学融为一体,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课程。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

  • 18921483691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秋亨策.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读书作文谱》.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 18921483691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秋亨策新课程在捍卫语文课程工具性这个根本属性的同时,突出了人文性。但是平心而论,传统语文教育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并非没有充分的认识。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曾倡导诗文对人的感悟和教化作用,以培养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风度及高尚人格,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启发”的方法,就是人文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只不过他们培养...

  • 18921483691你如何正确把握和驾驭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将你的具体做法进行归纳梳理...
    秋亨策 语文新课程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在目标中特别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建议”也提出“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这是基于阅读鉴赏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特点而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符合阅读鉴赏基本规律的总体要求。由于以往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肢解课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良倾向...

  • 18921483691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秋亨策为有效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如下解决措施:(一)增加课堂课外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开展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例如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 18921483691语文课程与教学在理念上都有哪些创新
    秋亨策(1)重视学生自主思维, 教师“启”而待“发”语文教学中,预习常常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第一步。多数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的同时,总会附加上两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殊不知问题的生成应该是出自学生本人。因此,应该注意启发学生自我问题的生成与勃发。我们要避免用成人的认识统一学生的...

  • 18921483691语文课程标准的人文素养是什么?
    秋亨策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界经历了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多次争论与实践,一段时期在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工具性,重点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一段时期则片面强调人文性,忽略语文的工具作用,语文知识传授不能落到...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