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方剂学是怎么发展与普及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哪位高人知道明代方剂在临床各科的具体应用吗?~

在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比较稳定、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家对文教卫生事业的重视,为医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科技进步,中外交流与频繁的战争又从不同角度推动着医学的发展。明代医学、药物学的进步以及金元时期方剂学取得的成就促进了明代方剂学在深度、广度上的继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以明代方剂学发展为切入点,对此时期的方剂学成就与特点予以研究。 本文主体分为7个部分,即:方剂学分类体系的初步成熟、方剂命名的多样化、方剂组方配伍理论的新发展、通治方的发展与方剂加减化裁的新特点、各类特色新方的创制、明代制剂学的发展与方剂剂型的新特点、明代重要医方书的成就与特点。此外,本文对明代方剂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试图从外史与内史两个方面对明代方剂学的成就与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开展中医方剂学史研究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 方剂学分类体系初步成熟 从方剂学分类体系而言,宋以前以病(证)统方的方剂归类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适用性,但不能完成对日益增多的方剂的归合;《伤寒明理论》在中药“十剂”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剂“制方之体”的概念,隐含了方剂类别的重要问题,却没有对方剂进行归类;宋金元时期部分医家开始注重从方剂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方剂的分类,但从知识系统化来看,方剂在明以前基本上仍附属于临床各科或病证。 明代除继承前代的方剂分类法外,出现了按剂型及组成对方剂进行分类的方法,张介宾创立的“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发展了功用分类法。这些分类法的共同特点,是开始致力于从方剂本身内部性质对方剂分类进行研究。同时,部分医家发现单独使用一种分类方法难以囊括众多的方剂,因而出现了将病因、病证、病位、剂型、功用等分类法加以综合对方剂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简单的综合分类法的出现,是明代医家的大胆尝试,为清代汪昂《医方集解》(1682)所创综合分类法提供了思路。 方剂命名趋向多样化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随着方剂的产生,便出现了对方剂的命名。方名不仅可以起到区别方剂的作用,更是立方人思维方式及思想情感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方剂的内涵。 方剂之有方名,虽早见于《黄帝内经》,但以方名反映该方的功用主治、方旨大意以及医药学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化关系者当以张机《伤寒杂病论》为始。但仲景仅以证立方,并无方解,未能从理论和方剂的起源上系统解释方名的取义。金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选取《伤寒论》20方,加以方解,并对其中约半数之方的方名进行了诠释。 明代方书充栋,方剂数目繁多,其命名亦趋向多样化,概括起来,主要是从方剂的组成、功用、制法、用法、形态特点等角度命名,有些方名立意于宗教文化、哲学思想、典故传说等,并出现了综合命名的方法。 方剂组方理论继有发展 方剂是在辨证、辨病,确定立法的基础上,根据组方原则和结构,选择适宜药物组合而成的药方和制剂。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胜,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其原来的功用,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方可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因而历代医家对于方剂的组方配伍理论非常重视。 明代方剂学组方配伍理论继有提高。一方面,药物配伍理论及方剂归经思想的出现推动了方剂组方配伍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金元医家对于传统组方理论的发挥为明代方剂组方配伍理论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明代的方剂配伍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发展。首先,扩大了传统的君臣佐使原则、药性原则的内涵;其次,对前代极少涉及的阴阳五行配伍原则、标本原则的阐释与应用做了有益探索;再次,在明代方剂的配伍中可以发现综合原则被大量使用的情况,亦即在一首方剂的配伍中,同时应用两种甚至三种配伍理论,为此时期方剂组方配伍理论发展的特点之一。 通治方的发展与方剂加减化裁的新特点 所谓通治方,即针对临床各科某一疾病的若干证候,或者针对许多疾病某一证候均能通治获效的方剂,是中医学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的产物。通治方的历史久远,历代均有发展,并具有各自的特点。 明代的众多医书中出现了“通治方”的名称,有些著作虽未确切指明通治方,但内容上已经具备通治方的性质,体现了明代医家对通治方的重视。《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1470)、《明医杂著》(1502)、《医学正传》(1515)、《简明医彀》(1629)、《慎柔五书》(1636)等医著中记载了较多专病通治方,并对专其涵义和效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 与前代相比,明代通治方具有药味简单、药性平和、容易加减使用等特点。在剂型方面,前代通治方往往制成丸、散成药,而明代通治方的显著特点是大多经过药物加减使用,故此时期的通治方既有丸、散成药,又有煎成汤、饮者。在继承方面,大多数药味庞杂的老方逐渐被淘汰,只有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方子被保存下来。明代通治方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扩大了传统通治方概念的外延,出现了专科通治方以及分经通治方。 明代方剂的加减化裁,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方剂配伍理论的提高,许多医家都以专篇形式对方剂加减化裁进行理论探讨,如刘纯、李时珍、王良璨等。另一方面,明代在方剂加减化裁、衍化新方的水平上超过了前代,形式更加多样化,可归纳为随症加减、随因加减、随经加减、随四时加减、随六气加减5个方面。 各类特色新方的创制 “方从法出,法以统方”,明代临证各科在继承和总结前代医学的基础上继有发展,医家对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产生了新的治疗思路,直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一些新方应运而生。其中以张介宾的调补阴阳剂、缪希雍的调理脾胃剂、汪绮石的治虚劳方、吴有性的治疫方等尤具特色。此外,外科专方、妇科专方、儿科专方、眼科专方以及养生食疗方在此时期亦有所发展。 张介宾以调补阴阳的理论为指导,巧妙地运用了阴阳配伍的组方原则,创立了以左归饮、左归丸为代表的“育阴涵阳剂”及右归饮、右归丸为代表的“培阴育阳剂”。 缪希雍重视调理脾胃,创制的调理脾胃剂具有甘润清灵、兼顾脾肾的特点。自制资生丸、脾肾双补丸等方。缪氏的制方思想对清代方剂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以叶桂、吴澄对其尤为推崇。 汪绮石对阳虚为本之虚劳,提出甘温益气的大法,治以养心脾、固肾气为主,创制养心固本丸、还元丹、固本肾气丸等方。对于阴虚为本的虚劳,在治疗上强调以清金保肺为大法,创清金甘桔汤、清金甘桔汤第二方、胶菀清金汤、胶菀犀角汤、加味犀角地黄汤、清热养荣汤、百部清金汤等方。 吴有性对于温疫病的治疗颇有心得。温疫初期,创立达原饮,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表里分传时,予以自制三消饮;温疫后期,主张用清燥养营汤;对客邪交固于血脉所致之“主客交”,创三甲散治疗。其治疫方对后世温病方的形成有很大启发,如以梨汁、藕汁、蔗浆等治疗疫后阴伤成为吴瑭创制五汁饮、雪梨浆的范式;三甲散为后来三甲复脉汤等方的创制提供了思路;达原饮一方,后世多有发展,形成达原饮类方。 此外,明代陈实功创制的外科方、妇产科的生化汤、万全创制的小儿方、傅仁宇创制的眼科方、高濂与龚廷贤创制的食疗养生方等各有特色,均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临床方剂学的内容。 明代制剂学的发展与方剂剂型的新特点 明代制剂学的发展趋于成熟,其中以李时珍、缪希雍为代表的医家对于药物炮制理论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剂型的充实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切制饮片的大量应用,使得汤剂再次成为主要的剂型;明代医家对于煎药法与服药法非常重视,每多阐述,其中许多内容仍具有现实意义;李时珍、张介宾等医家从各自的学识与临床实践出发,对古方剂量予以详尽的考证。 明代方剂剂型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与充实,其中《本草纲目》(1578)中所载剂型已达30余种,除注射剂、微囊剂、滴丸等,几乎囊括了现今应用的所有剂型,并且在加工技巧、外型美观方面,具有一定的进步,各种剂型的制备更加规范。 明代重要医方书的成就与特点 明代是中医方书编撰的繁荣时期,但通过对这些众多方书的考察发现,大抵继承、总结者多,发扬、创新者少。尽管如此,尚有不少方书的内容不容忽视,对推动方剂学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普济方》(1390)的出现标志着此时期方剂学研究在广度上的进步。《小青囊》(1573~1619)、《医方考》(1584)、《古方八阵》(1624)、《新方八阵》(1624)、《祖剂》(1640)等方书的出现表明明代中后期方剂学研究已逐步摆脱相对于疾病诊治的附属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总之,明代方剂学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超过了前代,方剂学分类体系初步成熟、方剂学理论逐渐完善、各类方剂不断创新、方书数量稳步增长为此时期方剂学的主要成就;方剂命名多样化、方剂加减化裁形式多样化、注重方剂理论研究以及各类剂型的广泛应用,为此时期方剂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清代医学发展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普及。本草学著作甚多,几乎都以普及为其所长,仅举数例说明之。
《本草述》,清初刘若金撰于1666年,只收比较常用的药物691种,分为水、火、土、木、金、石、卤石、山草、芳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谷、菜、五果……等共计32部。以药物的阴阳升降学说及其与脏腑经络关系为理论依据,加以作者经验发挥,对药物药性理论及临床应用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这是在《本草纲目》之后,对本草学的一次比较简明扼要的论述。尽管该书有32卷之多,但比《本草纲目》等,仍是较为切合一般临床运用的。因此,19世纪初,一位擅长药学的举人——杨时泰,更在《本草述》的基础上“为之去繁就简,汰其冗者十之四,达其理者十之六”,编成《本草述钩玄》(1842),只收药物500余种,其内容也较《本草述》更加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据统计,这两部本草书自撰成之后,先后刻版印行有13次之多,约10年即刊刻出版一次。可见其在普及药物学上的作用。

在中医学医方的发展方面,清代的发展特点大致与本草学相似。最富有代表性的医方著作,有《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汤头歌诀》和《验方新编》等。

《医方集解》,汪昂撰。汪氏为何要撰《医方集解》呢?在《本草备要》的凡例中他说:“是以特著此编(指《本草备要》),兼辑《医方集解》一书相辅而行,篇章虽约,词旨详明,携带不难,简阅甚便,倘能人置一本,附之箧笥,以备缓急,亦卫生之一助。”可见汪氏撰此,是作普及本草学知识的姐妹篇,使本草、医方学相辅相成。正是作者在此思想指导下,在撰写《医方集解》时,深感明代吴鹤皋《医方考》虽然“文义清鲍,同人脍炙”,但却是“一家之言,其于致远钩深,或未彻尽,兹特博采广搜,网罗群书,精穷蕴奥,或同或异,各存所见,以备参稽,使探宝者不止一藏,尝鼎者不仅一脔。几病者观之,得以印证,用者据之,不致径庭……”。由上来看,汪氏之用心可谓良苦矣。他在力求简明切要,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各家有关方剂学的论述和实践经验。因此,该书刊行后300多年来颇得许许多多医家和病家的欢迎和好评,先后刊行达约60次之多。

汪昂的另一著作《汤头歌诀》,是把治疗疾病常用处方之药物组成和主治功用编成歌诀,用以帮助学习掌握的人易于背诵和记忆。共选用常用方剂300多首,编成200多首七言歌诀,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类,每方附有简要的注释。1694年刊行后,不但刊行次数很多,流传甚广,而且有许多医家以《汤头歌诀》为基础,予以注释、发挥、续编,据已知者有10余家。此外。仿效其体例,编写医方歌诀者更是不计其数。

讲到医方的普及,我们必须提到《验方新编》。作者是鲍相璈,编成于1846年,虽然不是方剂学著作,但也是以医方为内容的专书。从学术价值上讲,它在中医方剂学发展史上不一定能占什么地位,但从流传广度上恐怕要占第一位。根据收入全国中医书联合目录之统计,该书从1846—1955年间刊行的各种本子竟达110次,平均不到1年即刊行一次。特别是19世纪末,平均每年竟有2~3种不同刊本问世。




清代方剂学是怎么发展与普及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7085135486清代方剂学是怎么发展与普及的?
    翁隶良在中医学医方的发展方面,清代的发展特点大致与本草学相似。最富有代表性的医方著作,有《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汤头歌诀》和《验方新编》等。《医方集解》,汪昂撰。汪氏为何要撰《医方集解》呢?在《本草备要》的凡例中他说:“是以特著此编(指《本草备要》),兼辑《医方集解》...

  • 17085135486中医方剂学发展史图书目录
    翁隶良进入宋代,理论用方开始发端,宋代医方书编撰成就显著,如“七方”和“十剂”的提出,以及对仲景医方的深入研究和新方的创制。宋代方剂学的发展展现出新的用药与剂型特点。金元时期,理论指导制方成为高潮,而明代方剂学术进一步深入,清代前中期则注重继承与创新。近代化进程虽未详细展开,但可见中医方剂...

  • 17085135486清朝文化的科技
    翁隶良另一受西方影响较大的是地图测绘学。康雍乾时期,国家统一,版图巩固,始绘制全国和各地的地图,派人到各处实地测量。外国传教士雷孝思、杜德美和清朝学者何国宗、明安图等参加这项工作,采用西方经纬度定位和梯形投影法,所制地图居当时世界水平的前列。在器械方面,西方传教士曾为清廷造过不少大炮。康熙...

  • 17085135486中国医学史的古代时期
    翁隶良4、初步奠定药物方剂学体系。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集东汉以前药物学术经验之大成,对历代本草学和方剂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及方剂学理论,被尊为众方之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人民群众和许多医家面对战争连绵,社会动荡局面,以及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情况,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大量医治伤病...

  • 17085135486古代关于中药方剂的书都有哪些
    翁隶良1. 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医方剂的起始阶段,当时的方剂较为简单。现存的较为完整的方剂书籍包括《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和《杂禁方》,这些书籍是在马王堆汉墓中被发现的。传说中的《汤液经法》据称是伊尹所著,但在汉朝才有文字记载。2. 两汉、三国及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著名医学...

  • 17085135486方剂的历史
    翁隶良战国时期的《内经》虽仅载方13首,但对中医治疗原则、方剂的组成结构,药物的配伍规律以及服药宜忌等方面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书中收载临床各科医方283首, 还记述有汤、丸、散等剂型。在《汉书·艺文志》中...

  • 17085135486清代时期的“温病四大家”,对于防治瘟疫有哪些独特见解?
    翁隶良首先,叶天士以其在瘟疫防治方面的精湛技艺而闻名。叶天士,原名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是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的一位杰出医生。他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深受父亲叶阳生的熏陶。叶天士不仅继承了家族的医学传统,还广泛拜师学艺,足迹遍布四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的著作《温热论》开篇便...

  • 17085135486方剂学的历代文献
    翁隶良1.《黄帝内经》:唐代整理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了13首方剂,为方剂学理论基础的奠定者。2.《五庆敬十二病方》:秦汉时期文献,载方283首,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之一。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所撰,载方113首单方和245首复方,融汇理法方药,被尊称为“方书之祖”。4.《肘后备急...

  • 17085135486孙思邈的著作是什么
    翁隶良《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问题九:古代杰出医者孙思邈著作有哪些 据《耀州...

  • 17085135486中国古代神医的故事有哪些
    翁隶良一个医生被称为神医,是因为他有过人之处。有一种超越常人的能力和智慧,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中国古代有许多神医,其神奇之处主要表现在测病和治病上,令人不可思议。据《史记》载,汉文帝时的仓公是个神医。有人头痛,仓公为之切脉。认为病十分险恶,无法治疗。就对病人弟弟说:“你哥哥患的疽病...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