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讲究的是什么军事?

来自:客知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孙子兵法讲究的是什么军事?~


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成为当代战略理论研究的热点,这在当今东西方思想文化还很难融合的世界里,堪称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战略思维的不同,中外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学者研究《孙子兵法》
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为了弘扬孙子兵学思想,着重于从宏观上把握《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突出构建孙子的兵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国外学者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是始终把《孙子兵法》作为战争和战略问题来研究,主要把握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和原则,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分析比较中外孙子兵法研究的基点,是我们认识当代《孙子兵法》研究热的起点,也是认识现代军事理论发展的起点。

《孙子兵法》诞生2000多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积极防御理论以及我国现行的战略方针、作战条令,都无不留有孙子思想的烙印。但是,当代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是作为学科领域研究而发展起来。在中国军内外,孙子兵法研究归属于古代兵略研究范畴,治学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宏扬中国兵学文化。

中国当代研究孙子兵法热是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思想得到解放,出版了郭化若《孙子译注》、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吴九龙等《孙子校释》、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杨炳安《孙子会笺》等大量著作。由于1978年以前,《孙子兵法》的版本很少,关于孙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来做,因此,时代要求中国学者的研究基点首先定位在学术上。这一阶段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整理孙子的兵学思想、孙子版本的考证、孙子的校勘、孙子的哲学思想、孙子的故里考证等等,学术性很强。

第二届国际孙子兵法研讨会以后,中国学者研究领域开阔起来,关注现实问题的文章逐渐增多。如吴如嵩、陈维民的《孙子思想与多极竞争》,陶汉章的《孙子思想对当代战略的影响》,刘永新、张秦洞的《〈孙子兵法〉与现代局部战争》,刘鲁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应用孙子战略思想的成败》等,直接对当前最前沿的战略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孙子兵法研讨会的主题是“孙子兵法与世纪之交的国际安全”,中国学者提交的论文大多数联系现实问题,但仅止于赋予孙子兵法在现代条件下的新的内涵,并没有对现阶段各国政府特别是对我国政府的战略决策直接进行分析评估,更谈不上参与与影响战略方针的讨论和制定了。

西方孙子兵法研究热源于西方现代战略理论,从克劳塞维茨“绝对战争”模式的直接路线战略理论向利德尔·哈特的“有限战争”模式的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的转变,以英国的利德尔·哈特、美国的柯林斯等为代表的西方战略理论家对孙子兵法的推崇直接推动了西方对孙子兵法研究热的兴起。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在为格里菲斯的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序言中写到“人们早感到需要有一种《孙子兵法》的新译本,更完整、更准确地解释孙子的思想。在可能导致人类自相残杀和种族灭绝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这种需要更为迫切。”冷战期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相互推行核威慑战略,使得孙子兵法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的战略思想成为其核威慑战略的总方针,《孙子兵法》思想开始登上当代西方大国战略决策的“庙堂”。

在当代世界军事领域里西方战略理论仍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对于西方来说,研究孙子兵法的意义并不在于改变了什么,而在于帮助他们走出一条摆脱困境的路子。20世纪的战争几乎都是西方大国挑起的,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使其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战略理论。特别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后,布热津斯基、尼克松、威斯特摩兰等人直接从孙子的思想中探寻美国失败的原因。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是严格按照西方军事理论来打的,而且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斗,然而却输掉了整个战争。众所周知,美国等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发达和战略思想的不同,对于作战问题,总是强调注重依靠作战的物质力量因素。兰德公司政治学研究部主任乔·波拉克说过:“当美国军事计划人员认为可能有必要用兵时,他们更多地是注重敌方的能力,而很少考虑敌方的战略和意图。”美军从独立战争到越南战争,基本奉行的就是这种“以力量取胜”的战略战术思想。

越南战争之后,美军经历了一个重新估价和重建军事思想的过程。企图把孙子的智慧与克劳塞维茨的见解熔为一炉,从单纯的重力向重谋转化。当然,美军重技术的军事文化传统并没放弃,只是又吸纳了东方军事文化重权谋的一面。

70年代末,美军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考察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集中研究了克劳塞维茨、若米尼、格兰特、富勒、利德尔哈特、隆美尔、成吉思汗、孙子和其他名家的著作,目的是创造一种在决战中以少胜多的新理论,结果出现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在火力和机动之间,在直接与间接手段之间,以及在控制管理和掌握主动之间,取得较好的均衡。这里所说的机动,不单是机动力,更主要的是避敌强点,击敌弱点的非对称作战的相关行动。

在西方大国的带动下,当今世界军事领域里正进行着一场适应信息时代、以高技术战争为核心的军事革命和军备竞赛。为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西方大国在军事理论方面改变了单纯依靠技术优势的指导思想,开始学习东方的“以谋取胜”的战略理论。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正满足了他们的时代要求。

中国兵学自古倡导宏观整体思维,《孙子兵法》就是其杰出代表。所以中国学者在研究孙子兵学思想时,就十分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孙子的思想。吴如嵩的《试论孙子的战略指导思想》、谢国良的《论孙子的“善战”思想》、于汝波的《孙子势论探析》等论文都是从宏观上把握孙子的兵学思想。特别是1989年6月出版的吴如嵩著《孙子兵法新论》,该书运用历史的、系统的方法,突破以往单纯平面图解的思维模式,运用宏观整体思维方法,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归纳总结,研究提出孙子兵法“十六论”。这些理论思维为构建孙子兵学体系打下了基础。

刘庆的《<孙子>兵学体系初探》一文中提出“循着古代兵家的思路去摸索其构筑的思想体系结构,便会发现,《孙子》大体上可分为战争准备理论和战争实施理论两部分”、“从更深层次的思维形式研究《孙子》,《孙子》一书包括战争问题、作战指导和军队建设三个基本范畴”。此外,许保林的《建立“孙子学”刍议》,杨丙安、陈彭的《孙子兵学的东流和西渐》,刘庆的《<孙子>兵学范畴的历史考察》,黄朴民的《孙子兵学与春秋哲学政治思潮》,于汝波的《宋代孙子学述论》,吴如嵩的《孙子兵学讲义》,季德源的《明代孙子学述要》,皮明勇的《清代孙子学初探》,杨炳安的《孙老兵学异同论》等,直接从孙子兵法的体系以及中国古代兵学、哲学等比较研究上,进行引经据典、细致入微的阐述,已基本确立了孙子兵学思想和理论体系。赵海军的博士论文《孙子学通论》,就是通过讨论孙子学的历史渊源、兵学体系、发展历程、与传统兵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起一个孙子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目前,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研究,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孙子思想的热点。中国学者就有吴如嵩的《析“不战而屈人之兵”》,高锐的《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论新探》,文荣任的《从国家利益出发试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施芝华的《论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思想》,黄朴民的《对“不战而屈人之兵”评价要实事求是》,黄加林的《孙子的“全胜”战略及其国际关系理论》,任力的《春秋争霸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可以说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进行了充分深刻的研究。论文的角度和内容各异,但基本上都是反映孙子的思想,目的显然是在为了丰富孙子的兵学体系,给其“不战而屈人之兵”以现代诠释。

  不战而胜思想老子反对轻率的战争,认为“佳兵不祥”,即好战者不能得到吉祥,“兵者,不祥之器”,他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主张“无为而治”。孙子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指出:“凡兴师十万,日费千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他强调:“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解读《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渊源,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应当有所裨益。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基础是《老子》哲学,正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一样,《孙子兵法》十三篇始终贯穿着老子哲学思想,它是《老子》哲学思想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卓越发挥。 老子原名李耳,具体生卒年代未详,但他是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9年)的前辈,孔子曾远道登门“问礼于老子”,终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去。孙武生长于齐国贵族家庭,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曾拜授孙武为吴军统帅,“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武是否到过老子那里求教,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俩人哲学思想的比较中,略知《孙子兵法》军事哲学基础的来龙去脉。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我们通过比较、评析,可以看到《孙子兵法》对老子哲学在论兵方面的全面承续关系,以及老子哲学对孙武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深刻影响。自古知兵非好战。 二、出奇制胜思想“无”和“有”是《道德经》中一对很重要的哲学范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孙武对此发挥得十分巧妙,他指出:“战势不过奇正,以正合,以奇胜”,在军事上,“无”的具体应用就是“奇”,“有”的具体应用就是“正”,“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这些宏论同《老子》哲学中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和“有无相生”的原理是一致的。 三、愚兵思想在《道德经》中,似有愚民思想:“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孙武则要求将帅“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这样才能如意地指挥作战。这种思想是他们共同的历史局限性的反映。 四、上下一心、官兵一致原则老子主张统治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关心民众疾苦。孙子则要求将帅“视卒如爱子”,他还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上下同欲者胜”。老子和孙武都十分重视民众的支持,争取民心或军心,把政治和军事的工作重心放在民众和士卒之中。可见他们都很注重实际,深知“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五、柔弱胜刚强老子贵柔,认为“物壮则老”,物极必反,所以柔弱胜刚强。他指出:“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军事上“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孙武继承了这些思想精华,他在兵书中写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奚谷者,形也”。并把兵形如水的理论阐述得淋漓尽致。例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中的“不意”、“不备”,就是“虚”,水常居高临下,避实击虚,兵也是如此。又如:“声东击西”之类的战略战术,就是要造成兵势的高低差,以便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各个歼灭敌人。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如何以弱胜强、化害为利?孙武主张:“陷之死地而后生,投入亡地而后存”。老子说:“进道若退”,也是这个道理。通过主动陷于绝境来促使矛盾的转化。历史上项羽率领的楚军“破釜沉舟”、韩信的汉军“背水一战”,都是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 六、贵“无”思想贵“无”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孙子发挥了这一思想,认为只有达到“无”的境界,才能把握战争的主动权。他也希望君王处于“无为而治”的地位,指出:“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他要求将帅要有“形人而吾无形”的战略战术思想,主张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机动灵活,以便造成“我专而敌分”的战场态势,这样一来,“敌虽众,可使无斗,则胜可为也”。孙武大力宣扬“无形”的好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他认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老子、孙子这些“贵无”的战略战术思想即便是在现代战争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洞察先机、超越平凡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由小到大,由盛而衰,物极而反,貌似强大完美的事物,其实潜伏着危机或困难。老子深刻地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美好的事物也在不可避免地发生运动和变化,当人们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什么时,那它已经在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以就“不善”、不美了。《孙子兵法》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论述:“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这里体现了道家以奇用兵的军事思想。 八、后发制人人的行为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老子不主张直接探求,而是以退为进、后发制人。他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孙武在军事学里具体地发挥了这一思想,他在《军争篇》中写道:“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充分利用各种制约因素和各种假象来牵制、迷惑敌人,使敌方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春秋战国时期的假道伐虢和楚汉战争中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都是著名的战例,体现了“以迂为直”和“后其身而身先”的战略思想。 九、游刃有余在老子看来,“有无相生”,物极必反,因此,处于正面的时候,要考虑到它的反面。他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而)新成”。保持“道”的人,他不要求饱满,正因为他不要求饱满、留有余地,虽然有缺点(蔽通弊),却能取得新的成功。《孙子兵法》中的“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思想是同老子的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的。他的这种思想也符合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之间作战的实际情况,当时的作战是称霸和外交的重要手段,并不一定要把敌方灭掉,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了。当然,他的这种思想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也是历史局限性的反映。 十、朴素的总体战思想《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中都有朴素的总体战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中指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高明的统帅可以通过战争以外的手段赢得胜利,这里面已经有总体战思想的雏形。孙武则继承和发展了总体战思想,他明确地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武认为,对敌作战首要的是政治手段与谋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次是外交手段,主要是指纵横捭阖方面的手段;再次才是军事手段,攻城则是下策了。战争只是政治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是政治的延伸,而又归宗于政治,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些基本原理,看来老子和孙武早就发现了。 十一、知己知彼、自胜者强老子和孙武都比较注重全面地看问题。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孙武则引伸到军事领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识自己的弱点,克服自身的不足,使之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克敌制胜的前提,然后利用敌方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暴露出的弱点,举而胜之,这也是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子和孙武也有精辟的见解。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孙武讲得更具体,他认为善战者应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全面认识和比较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与分布情况,积极创造我强敌弱的形势,相机败敌。这是老子和孙武军事哲学的又一贡献,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南宋名将岳飞在总结其军事生涯时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清代的曾国藩也说:“先求稳当,次求变化”。这些论述,前后间隔两千余年,这条军事的基本法则可谓没有变。 十二、辩证法思想在老子和孙武的著作中都有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用全面的、发展的和能动的眼光看待政治、军事问题的变化规律,因而,他们提出的不少警句格言至今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老子认为事物都是相反相成、发展变化的,仅仅抓事物的正面,反而得不到正面,而善于纵观全局、把握事物的反面,因势利导,却可得到正面。例如:《道德经》中的“将欲敛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老子的“进道若退”也有这个意思,“进”是以“退”为条件的,“退”促进了矛盾事物的转化。《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则,学术界的看法比较一致,全书中的字里行间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芒,这里不再赘述。 从总体上看,《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一脉相承。从文学修辞上看,这两部书均词约义丰、说理精辟、逻辑严密、文彩飞扬,妙语联珠;从哲学思想上看,《孙子兵法》直接渊源于《道德经》,孙武和老子一样也都是无神论者;而在论兵方面,孙武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是孙子十三篇的核心篇章,整部孙子兵法都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中心,讲究谋攻,“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在我国古代汉族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对前人兵学思想的继承和对当时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石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在现代战争中,他所揭示的某些规律仍有其生命力。孙子兵法主要讲的是军事战略,用兵之道,指挥决策。

《孙子兵法[2]》中有一句话道出了整部书的核心思想,乃“不战而屈人之兵”!讲的就是不需要战争就迫使敌人屈服。以下是《孙子兵法》全部内容的主要归纳: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此三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此四是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此五是军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此六是特殊战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是孙子十三篇的核心篇章,整部孙子兵法都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中心,讲究谋攻,“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兵法讲究的是什么军事?视频

相关评论:
  • 19770114149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邢试杰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重战、慎战、备战思想,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 19770114149孙子兵法有几种军事思想?
    邢试杰《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五个:1、战略运筹。2、作战指挥。3、战场机变。4、军事地理。5、特殊战法。《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书》、《孙武兵书》、《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一共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主要有...

  • 19770114149孙子兵法讲究的是什么军事?
    邢试杰孙子兵法谋攻篇是孙子十三篇的核心篇章,整部孙子兵法都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中心,讲究谋攻,“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在我国古代汉族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

  • 19770114149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邢试杰《孙子兵法》主要军事思想有以下几点:一、不战而胜思想,反对轻率的战争;二、出奇制胜思想。三、愚兵思想,孙武要求将帅“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这样才能如意地指挥作战;四、上下一心、官兵一致,他还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

  • 19770114149孙子兵法的战争观和国防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观点是什么
    邢试杰1、孙子兵法的战争观是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兵以谋略制胜为核心;治军文武兼施,恩威并用。2、孙子兵法国防思想:《孙子兵法》展示出的军事思想是我国千年以来军事、政治的最灿烂的精华,其中孙武的国防观是孙武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

  • 19770114149孙子兵法讲究的是什么军事?
    邢试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是孙子十三篇的核心篇章,整部孙子兵法都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中心,讲究谋攻,“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 19770114149《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邢试杰四、上下一心、官兵一致;五、避实击虚;六、贵“无”思想,孙武大力宣扬“无形”的好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他认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七、洞察先机。八、后发制人。《孙子兵法》又名:《孙子》、《...

  • 19770114149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邢试杰孙子兵法主要军事思想:1、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2、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3、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5、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

  • 19770114149《孙子兵法》的精髓是什么?
    邢试杰1.“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精髓。日本学者与美国军事家对此认同,认为《孙子》这一观点触及了现代核战争的实质,是最理想的战略,很有现代色彩,它也是古今战术决策的最佳选择。2.争取战争的主动是军队的命脉所在,所以也是《孙子》精髓。3.《孙子》精髓是“避实击虚”或《孙子》书中提供的军事...

  • 19770114149《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邢试杰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特殊战法。《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孙子兵法》从...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