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的初衷,真的是切腹自尽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在日本“切腹”是一种武士道精神,为什么自缢要切腹呢?~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日本都毫无保留的吸收中国的文化,不仅仅是儒家思想,也包括文化,建筑,历史,技艺以及社会风俗,但是,在和中国文化有共性的基础上,日本文化也有它的个性。

比如武士道精神,除了日本以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有武士道精神。一提到武士道精神,大家头脑中肯定会浮现出一个日本武士切腹自杀的画面,但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并不仅仅是切腹自杀这么简单。
近代关于日本武士道的书有很多,但是最有名的确实一位日本人全部用英文写的《武士道》一书,此人名为新渡户稻造,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西方人多了解日本,他认为武士道精神就是日本的精神、灵魂。
那么,武士道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新渡户稻造在他的《武士道》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武士道是一套道德规范,是所有武士都必须遵守或一定要明白的法则,但它并不是一种明文的规定。

只是一些口耳相传或者某几个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武士或者学者传下来的格言而已。虽然,新渡户稻造说武士道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但是他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篇章概括出了武士道精神有八项具体内容。
日本的武士都是非常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提到日本的武士,就不得不提切腹。切腹也是日本武士独有的,一想到切腹,很多人都会觉得比较血腥残忍,小冷也是非常的惊恐。

但是,新渡户稻造是这样解释日本武士为什么切腹的:日本武士切腹是用来“赎罪,谢过,避免受到侮辱,汇报友谊,或者是为了证明诚信”。

导致日本人自杀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日本传统文化中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很多国家都将自杀视为一种懦弱无能、逃避罪责的行为,而日本人不这样认为,日本人认为不管多坏的人,一旦死亡就清白了,而且人死后都会变成神佛,这个有宗教的教化作用,很多日本人认为死了,就解脱了,之前做过的坏事,就应该洗清了,所以一些日本人在做了错事,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试图以死谢罪,以死换取别人的原谅。我们现在往前说,日本人这样的自杀行为,有历史文化因素,在日本的文化中,本身就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的传统。日本人崇尚自杀,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高尚行为。在捐献生命之际,能体验到一种道德升华的慷慨凄凉的满足。你提到了日本“武士道”实际上一直是武士和近代军人最崇尚的自杀方式,所以切腹并非是单纯以实现死亡为目的的自杀,而是一种仪式行为。既表明忠诚与勇敢,昭示生者、震慑敌人,又释放出自己的精神以求永生 总之一句话 日本这样的国家 有这样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一种悲哀!
我觉得分应该是我 拿到了 呵呵!!

两枚原子弹的威力

《日本史》中描述了原子弹爆炸的场景,也许很多人都听过,但绝不知道到底有多“壮观”?

1945年8月6日,一架轰炸机朝日本广岛投下一枚原子弹,在距离地面1600英尺处爆炸,而核爆中心的温度竟超过了华氏7000度,周边200公里范围内一切都被烧毁,这股冲击波以光速由中心点向外扩散,所有建筑瞬间被夷为平地,到处都是核辐射。

广岛原子弹爆炸瞬间

整个城市上空温度剧增,木制房屋正在燃烧,人们受热浪烧灼,就连内脏也烧得爆裂。随后飘在上空的灰烬又形成放射性的“黑雨”回到地面。

据当时日本政府估计,死亡人数有13万之多,即使存活下来的人无不遍体鳞伤,鲜有安全生还者。

8月8日,日本监听员又听到苏联的无线广播,声称要对日宣战。

8月9日,还没缓过来的日本,有眼睁睁看着一枚原子弹落在了长崎,爆炸场面与广岛如出一辙,哀嚎遍野,当时统计死亡人数大致在6万多。

之后的数日,日本高层几乎一直在召开会议,高层一直在投降与不投降之间徘徊,然而日本天皇最终决定,让军方遵从自己的意愿——投降。

裕仁天皇遭美军司令质问

8月14日晚,天皇录制了广播内容,15日正午,日本市民听到了这份投降诏书。

据《日本史》描述,这是日本历史上,迄今为止,市民第一次听到天皇对着他们讲话,本应该是荣幸的,但似乎又高兴不起来。

投降诏书播完之后,日本海军中将大西泷次郎,他始终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在这之前,他还认为可以全力一战。

只是这一切成为泡影,他回到家中,给当时的日本青年留下一封信,信中称赞了“神风特攻队”的精神,他也为自己没有成功而道歉。

一番言辞之后,大西泷次郎拿出自己佩刀,在自己的腹部切出了一个传统的十字形自杀,就在自己倒地的那一刻,鲜血染红了地板,他凭借意志写下一首遗诗:

清新明净,月光闪耀,在可怕的风暴过后。

除了大西泷次郎中将,就连陆军大将阿南惟几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自杀。阿南惟几的理由就两点,一是没完成任务;二是效忠天皇,既然大势已去,那就武士道精神来一波。

这样的死对于日本人,尤其是武士道来说,应该是最荣耀的。

在大西泷次郎中将和阿南惟几大将之后,很多士兵都采用了切腹自尽的方式来了解自己,尤其是正在海外作战的士兵,他们实在难以想象,自己还在战场上,怎么就投降了?

这仿佛和刘阿斗投降一样,他的士兵正竭力一战,主公却臣服于敌人,这着实难以接受。

这些日本士兵中,大多是年轻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完成天皇交给自己的任务,为表忠心,一个个切腹自尽。

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究竟有何意义?

这种“忠勇”的表现,在天皇眼里是如何看待的?

说实话,在天皇眼里,内心应该是毫无波澜的。因为当麦克阿瑟一步步走向裕仁天皇身边时,向对方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国家士兵和将军没完成任务都会切腹自尽,为什么你没有切腹自尽?”

站在麦克阿瑟旁边的天皇,相比之下显得十分矮小,表情略显无奈,最终说到“无能为力”,可能真的是无能为力吧。

天皇对武士道的了解

对于日本裕仁天皇的回应,无论是从表情还是语言,都是极为高明的,为什么这样说?能说他不了解武士道精神吗?

其实天皇是了解的,他的4字回答可能真的是过于无奈。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谴责天皇,一国之主,不切腹如何对得起那些自杀的军人?

其实不然,切腹自尽只是武士道中最崇高的一种死法,和上学一样,属于必学的科目,对于这种精神,有的人甚至期盼自己哪一天是这样死的,这就好比中国古代将军推崇战死沙场一样。

《日本史》描述武士道们有着自己的准则,他们期望自己是英勇、意志坚强且武艺高超的剑客,忠于主君,随时赴死。

但不是任何一个武士都是如此。

《平家物语》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名为熊谷次郎的武士曾对着一位骑手说“临阵脱逃是不光彩的”!

这个骑手名叫平敦盛,随后他转过身,与熊谷次郎交战,不敌被擒,正当熊谷次郎欲斩杀他时,发现他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不忍而放之。

然而此时却来了50多名武士,熊谷次郎说“我本想放了你,只是这到处都是我们的武士,你已经逃不掉了,不如让我杀了你,以后我也会为你祭祀祈祷。”

平敦盛:“取走我的首级吧,别浪费时间了!”

由此看来,不是所有武士都能战死沙场、切腹自尽的,就拿武士平敦盛来说,他就选择了逃跑。

其实武士道精神,推崇这种精神的往往是主君保护了他们,甚至是给予了更高的奖赏以及恩宠时,他们才会觉得这样做事值得的。

更多时候,武士道只会选择投靠买主,以此获取私利,尤其是在战场上改变立场。

就连宫本武藏也认为武士道应该是宣扬为成功而奋斗,他谴责那些对死亡崇拜的人,他对武士道的核心理解——一个人不能拥抱死亡,相反,要作为完成任务的一个途径,征服别人,获取荣耀。

武士道从来都是要求对主君的绝对忠诚,甚至是无条件的,然而这在日本中世纪时,就已经走偏了。

那时候出现了很多武士在主君或者将军被抓后,自己动手剖腹自杀的行为。

尤其是在17世纪中叶,自我牺牲蔚然成风,那些受到主君恩宠的武士,认为切腹自尽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把这种行为当成了忠诚的表现。

当然,他们还认为切腹之后,自己的家人也会受到丰厚的奖赏。

并不推崇切腹自尽

随着切腹自殉的武士越来越多,对这种风俗的批评也随之增多,山鹿素行就谴责了这样的自私行为。

与此同时,幕府很多人也感叹有才干有能力的武士,这样自殉其实不必要,因为这是对国家的损失,要知道一个国家要培养出一个极具才能之人是付出了诸多心血的。

而日本裕仁天皇,本就读书甚广,年轻时就出国访问。对于这样的切腹自尽的事情,他更多的是无奈、无力,他不知道怎样去劝说,让他不自尽会不会影响忠诚度?毕竟天皇在日本人心中还是神圣的。

只有让这些武士自己体会,即使不自尽也不会谴责他们。

日本史其实很有趣,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读日本史?

这算不上有意义的问题,本可不作答。“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无论是中国史还是外国史都是如此。

司马迁也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每读一本史书,智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史书中寻找古人的智慧,加以借鉴,仿佛自己也经历过这些事情。

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如何读史?读史可以让人明智,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读史可以让人更加接近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的真相。

如今,谈到日本,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排斥,其实日本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例如日本为什么短时间强盛?

他们国家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是什么?

弹丸之地为何能够构筑如此强大的现代化国家?

日本人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又是如何控制的?

通过《日本史》,你将会对日本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初衷不是切腹自尽,而其武士道精神的初衷是倡导人们具有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优秀品质。武士的社会极为崇尚礼仪,并且要领悟生和死,唯有把死亡看透才能真正的领悟其武士道精神,以至于切腹的时候才那么无畏。

不是的,武士道精神的初衷是要对主君绝对忠诚,直到中世纪的时候,才会变成了切腹自尽。

日本武士道的初衷强调的是忠诚,后来才演变成了这种切腹自尽。日本人认为人的灵魂在肚子里面。要切开来展示给别人看,显示自己的忠诚。

日本武士刚开始追求的并不是切腹自尽精神,而是忠诚、勇敢、荣誉。只是到后面渐渐变味,只有死亡才是最忠诚的武士。切腹之前要先洗干净,除去一身污垢,然后拿着军刀从左腹向右切,过程是十分痛苦的,而且也没有立刻死掉,这个过程就代表了他们对皇室的忠诚。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的初衷,真的是切腹自尽吗?视频

相关评论:
  • 18541265286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的初衷,真的是切腹自尽吗?
    江影垄其实不然,切腹自尽只是武士道中最崇高的一种死法,和上学一样,属于必学的科目,对于这种精神,有的人甚至期盼自己哪一天是这样死的,这就好比中国古代将军推崇战死沙场一样。《日本史》描述武士道们有着自己的准则,他们期望自己是英勇、意志坚强且武艺高超的剑客,忠于主君,随时赴死。但不是任何一个...

  • 18541265286武士道精神是什么?正经回答
    江影垄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士道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神道...

  • 18541265286高度自律的宫本武藏:一生60余战无一败绩,为了安全从不洗澡,真的吗?
    江影垄众所周知,日本人崇拜武士道精神,而他们的战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武士,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宫本武藏。宫本武藏是一个“武痴”。传说他为了追求剑道的最高境界而从不洗澡,不近女色,近乎极端的自律。苦行僧般的修行也带给了他极为辉煌的战绩,一生经历大小60余战无一败绩,终成为当之无愧的...

  • 18541265286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否来自中国?
    江影垄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明知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日本人都给予很正面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是终于自己的集团的武士群体,贯彻了武士道精神。 所以,如今小泉执意参拜靖国,日本人不论是反对参拜的...

  • 18541265286日本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最初是怎么来的?
    江影垄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起源于镰仓幕府,武士道精神是武士阶层的精神信念。武士道精神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武士刀的美德总结起来有八个字,这八个字是按照顺序递进关系的:名、忠、勇、义、礼、诚、克、仁。只有拥有这些美德的武士才能保持他们的荣誉。武士道精神强调的是君臣戒律,也就是强调忠诚和...

  • 18541265286日本武士道精神什么时候兴起的?
    江影垄这种特有的武士道精神始于何时呢?不少日本学者认为武士道精神最早始于日本大化改新。公元7世纪,日本发生大化改新,进入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武士阶层。武士道精神是伴随着武士阶层的产生而出现的。作为武士,要讲究忠勇、善于杀伐、节义律己、视死如归。一旦战败时,宁愿剖腹自杀也不能当...

  • 18541265286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含义
    江影垄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精神支柱。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

  • 18541265286如何看待日军二战中的“武士道”精神?
    江影垄武士道精神可以是一个人陷入疯狂,丧失理智。如果是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不是创造辉煌就是陷入灭亡。不可否认,拥有武士道的日本,具有疯狂的扩张侵略本性,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种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就像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信仰和国民党三民主义信仰一样,就是这种信仰使得整个国家的人民空前...

  • 18541265286日本武士切腹真相,真有那么多不怕疼不怕死的吗?
    江影垄消息来源是朝鲜。这个人是一个著名的武士的源氏家族。他身高七英尺,是一位著名的弓箭手。他后来被叛变了。官兵被包围。为了避免被虐待和羞辱,胃是自欺欺人的。为了巩固政权,古代日本的统治者要求他们的忠诚是绝对忠诚的。这种思想一代又一代地被提倡,并演变成后来的武士道精神。

  • 18541265286被灌输武士道的日本鬼子真的不怕死吗
    江影垄一直以来,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影视作品,都有意无意的表明了这样一个现象:信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鬼子打起仗来不怕死,宁可战败集体自杀,也决不投降,事实真的如此吗?事实还真不是如此,但日本鬼子在打仗时表现出的顽强,倒是有目共睹的,这又该作何解释呢?我们先来说武士道的起源。武士道的起源...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