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见义勇为入法。辩论赛,我方的观点是:当代中国不应将见义勇为纳入法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辩论赛:学生应不应该见义勇为。反方一辨的立论陈词~

谢谢主持人: 大家好!首先我向大家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地摆出我方的观点。今天我方观点是学生不应该见义勇为,而我方倡导的观点是比较理智的“见义智为”。自古以来时代的话题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作为学生的我们,见义勇为早已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标准。而是应该作为一种价值观存在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曾几何时,“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这些耳熟能详的褒义词汇,影响了几代人的价值观,建造了几代人的精神丰碑。它考量着人性的伟大与渺小,划拨开美德与缺德的道德界限。在这种泾渭分明的评判模式面前,见义勇为被打造成一副须仰视才能见到的崇高形象,而冷血麻木则成了见义不为者渺小的代名词。 鲁迅说过:“无谋之勇,非真勇也。”在我们的社会里,应当在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的前提下,大力倡导“见义智为”。在“勇为”中多多“智为”。虽然见义勇为的“英雄谱”上镌刻的每个英雄名字都散发着一道道的道德光芒,但这背后却常常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悲剧发生啊!“见义勇为”,为与不为?如何为?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然而争来论去的交锋,并没有切实改变传统的认知格局。见义勇为无论是在舆论引导还是意识流向上,仍然占据压倒性的优势,使得见义智为,自卫自护等以生命为本位的观念相形见绌,让见义勇为成为生命成本、社会成本的竞赛,这理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我们认为,这种不惜代价、不计成本的冒险,其实并非在光大见义勇为,而是对见义勇为的片面化解读,盲目化的误导。朋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不可拿自己的生命当赌注,一个人是无法抵挡所有事情的,有时候一朵白云的阴影,也会令人窒息,风轻柔地吹散阴影,小鸟轻松地衔走白云,微风可以做到的,我们未必能做到,小鸟可以做到的,我们也未必能做到。作为今天这个时代的我们,我们学习了大量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对我们的行为负责,想一想后果,想一想我们的父母啊!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做任何事前还是三思而后行啊!

  关键词」见义勇为,现代法治理念,法律和道德,“见死不救罪”
  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发生在安徽。2002年5月28日凌晨4时,在安徽省芜湖市,青年教师谢小云因见义勇为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妻子林金华及女儿生活无着,将被救助者告上法庭,要求赔偿。芜湖市新芜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庭辩双方的焦点集中在被救助者有没有义务赔偿的问题上。新芜区法院一审判决原告林金华胜诉,并责令被告支付3万元赔偿金[1].
  事实上,此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见义勇为行为人的人身或财产权由于见义勇为行为而受到损害,却得不到应有的相应补偿。类似局面使富有正义感的人们深受打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学术界关于设立“见死不救罪”的的呼声日渐高涨。如:有学者提出:“对‘见死不救’行为的处罚涉及刑法学中的不作为犯理论。从我国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说,在被害人的合法权益面临迫切的现实的危险,被害人与行为人之间存在具体的依赖关系,行为人具有消除上述现实危险的义务而不履行其义务,结果造成他人死亡的后果的时候,行为人的不履行义务的不作为和作为之间具有等价性,”见死不救“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客观要件。”另有学者提出:见危而救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将救助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是合理的,是可行的,救助义务的立法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趋势。[3]而与此同时,在2001年人代会上,刘如琦等32位代表就关于设立见死不救罪提出议案,他们建议在刑法中增加“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罪”。[4]


  更有学者从比较法的角度试图寻求设立见死不救罪立论依据。他们指出:在国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道德义务逐渐介入法律,不作为犯罪的义务开始扩大到道德领域。挪威、瑞典等国法律规定,任何有责任能力的成年人在下列情况下具有营救危难的法律义务:(1)他认识到他人处于危难境地;(2)营救他人对自己并没有危险。《法国刑法典》(1994年)第223-7条新增一项罪名“怠于给予救助罪”,该罪规定,任何人故意不采取或故意不唤起能够抗击危及人们安全之灾难的措施,且该措施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的,处2年监禁并科20万法郎罚金。德国的刑法典规定: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采取行动救助,或能够唤起求助行动,对本人和第三者也没有危险却故意放弃救助的,要处数年的监禁和罚款。埃及法律规定对有能力而拒绝向危难者提供帮助的人处以一年监禁和罚款最少1000埃磅的处罚;对有某项专业技术的人,如果需要利用他们的专业救援危难者而他们却有意避开,则对他们加倍惩罚;对自己不帮助别人而收到政府机关的命令后仍不执行者,则视为与罪犯同罪。
  这些都似乎可以成为我们设立“见死不救罪”的理由,然而笔者以为在实行“依法治国”的今天,立法者和普通民众更应该从西方社会所提出的“理性人”角度具体分析利弊得失,得出合情、合理、合法的结论,作出真正合乎“社会正义”的结论。
  为了更好的阐述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探讨关于不设立“见死不救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见义勇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一、见义勇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见义勇为,《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看到合乎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最早出现于《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宋史·欧阳修传》中载有:“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气自若也”。可见,在我国古代,见义勇为是人们所追求的道德标准。
  在学术界,有学者从民法角度上进行分析,认为“见义勇为的概念应表述为:为了使国家的、集体的或者他人的利益避免或者减少损害而做出合乎正义的行为”。有学者从正义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见义勇为应是指公民为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他人的人身及财产遭受侵害,奋不顾身,勇敢地做出的正义行动”。[7]也有学者从更行政法的角度认为:见义勇为行为是行政协助行为。一方面是因为见义勇为者在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正在遭受违法犯罪活动的侵害或自然灾害的损害时,没有对其进行维护的义务。另一方面,国家有义务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8]
  笔者以为,从见义勇为的本意出发,见义勇为的概念应该是:不负有特定义务的自然人为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失,冒着较大的人身和财产危险而作出的行为。
  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应该包括:第一,主体是不负有特定义务的自然人。首先,必须不负有特定义务。众所周知,国家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处理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需要设立一定的专门机构来应对,常见的有公安局和消防局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三条规定:“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第三十二条第四款又规定:“消防队接到火警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扑灭火灾。”另外,企业为维护正常的安全经营秩序也会聘请一些工作人员,如商场的保安、游泳池的救生员等。根据国家法律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的约定,他们对违法行为有制止义务、对违法行为的受害人有救助义务、对特定主体在特定情况下负救助的义务。由此可见,他们虽然实施的“见义而为”的行为,但是基于职务和义务上的原因,是不得不为,不能构成见义勇为。其次,必须是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组织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因为构成见义勇为的基础或前提必须是有“义”的存在,而“义”是指社会正义,当然也包括法律正义。社会正义的实现依赖于人的“良心”,而“良心”则只能专属于自然人,因此,法人或其它组织不可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第二,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基于内心‘良心“的驱使而为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免受或少受到不法侵害、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的意图。第三,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的行为,如抢险救灾、制止违法犯罪或者协助有关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等。第四,行为人的行为一般是在危急和急迫情况下做出的,一般情况下要冒着较大的人身或财产危险。因此要与一般的好人好事和助人为乐(一般的好人好事和助人为乐不需要冒着较大的人身或财产危险)区别开来。

额,个人认为哈,你们的观点挖掘的方向有点偏了。纠正一个错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连用的,就算有事实证明见义勇为所言非虚,没有立法明文规定也无法事实和细化。
辩论要先有个体系,就是一辩一般的先前工作。如果只是每个队友对发表想法却不系统的话根本没有赢面,漏洞太多。体系要从最核心的观点展开,我觉得你们队友的观点太浅了。
先破题嘛。
思路如下:
见义勇为是啥?入法是啥?如法意义何在?当代中国现状?合适吗?这其中排列组合,吧能想出来的问题全部都想了。
其实吧,见义勇为入法,对方辩友会说这样鼓励大家做好事啊对社会进步有帮助啊之类,你们就说说你们说的好呀但是难免肤浅。制定法律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并非只是鼓励某种行为,还会规定不见义勇为会如何惩罚。甚至,会规定见义勇为不成却导致他们死亡的会承担法律后果。
分析到这里答案就很明显了,你说人家见义勇为了半天还被惩罚了,太坑爹了吧?更深入点,这不是促使大家见义勇个为还要瞻前顾后啊?这不是违背了立法初衷嘛!
关键在“入法”哈。立法绝对不是只鼓励啥,还有惩罚啥(还有方向是惩罚不见义勇为的人,万一有病呢?有特殊情况呢?法律的刚正不阿在这里就是害人了)。如果只有鼓励啥那现行的行政规章就够了哈。

个人也不认为不应该要把见义勇为纳入法律,见义勇为是个人自主意识的行为,不能用法律规定一定要见义勇为,而是要提倡宣导可以做到这种行为。。

法律是最底限的道德


关于见义勇为入法。辩论赛,我方的观点是:当代中国不应将见义勇为纳入法律视频

相关评论:
  • 13612412780辩论赛题目是青少年应不应该见义勇为,我是反方,不应该见义勇为,请...
    巴研荆【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勇是勇敢的意思。论点:1。盲目的见义勇为不仅会延误了事情的解决,反而还会造成自己或他人无谓的伤亡,如,举例某此持刀抢劫的案子,我们无力去阻止也缺少经验,不如打电话报警或者去寻求帮助。2。见义勇为要看看所见到的是否是真的“正义”,不要不分青红...

  • 13612412780求辩论赛:学生应不应该见义勇为。反方四辨的总结陈词
    巴研荆四辩总结陈词:首先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参与这场精彩的辩论赛。今天对方辩友的发言十分精彩,一辩小桥流水,二辩滔滔不绝,三辩伶牙俐齿,四辩慷慨激昂,然而我不得不在阐述我方观点之前,先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错误:(1) 对方辩友说过见义勇为是一个高尚品格,我想反问一下,这样的高尚人格对你的...

  • 13612412780急求见义勇为的辩论赛反方辩词
    巴研荆帮人不能损自己 只凭勇,不能确保自己和需要得到保护的人安全 相反可能两败俱伤 所以应该见义巧为,见义智为

  • 13612412780辩论赛四辩发言稿
    巴研荆我们可以谴责见死不救,可以鼓励见义勇为,却显然不能以犯罪的名义威胁和强迫人们去承担道义上的义务。我方认为将见死不救入刑,这样的刑罚过于沉重了,有悖于现代的法治观念和现代社会国家减轻刑罚的立法趋势。建议可为见死不救立法,以其他较和谐的方式来解决。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通过前面的辩论以及我方的论述,难道您...

  • 13612412780辩论赛:学生应不应该见义勇为。反方一辨的立论陈词
    巴研荆不应该。因为虽然见义勇为是好事,但从事例来看,有不少学生因为见义勇为而献出了生命。像2005年4月16日晚,袁小平因帮助同学而被歹徒献出了生命。所以我们在别人遇到危险时,不能有勇无谋地跟歹徒斗,而是想办法求救,所以我们不应该盲目的见义勇为。

  • 13612412780辩论赛见义不为
    巴研荆大家知道,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中小学生尚处在未成年期,按照法律规定,法律赋予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的履行能力——如同坏人坏事做斗争、见义勇为等,他们还不具备。但法律也没有规定,当遇有不法侵害发生时,他们可以袖手旁观,可以无动于衷。相反地,当恰遇坏人坏事时,他们...

  • 13612412780见义勇为还是见义智为辩论赛一辩辩词
    巴研荆见义勇为是勇于去为,不是勇敢的用体力去为,是有种态度,不是一种行动方法,要这么去理解才有机会胜,

  • 13612412780辩论:见义勇为、见义智为 给提供点材料谢谢
    巴研荆有勇无谋办不了大事!用力可能会办好事情,但是用力的同时用智则可事半功倍!有勇无某是办不了大事的!有勇有谋才是人们所认同的!还有下面是别人的回复:我基本上知道你方的辩论方式了。对于提问,我有以下的建议 针对见义勇为中的“义”、“勇”“为”这三点进行发问 针对“义”,可以设计如下...

  • 13612412780辩论赛辩题:当今社会是提倡“见义勇为”还是“见义智为”
    巴研荆我认为是见义智为,因为要有智谋,不能鲁莽,如果过明知救不了还救,只会造成悲剧!

  • 13612412780辩论赛,关于见义勇为的英雄该不该给物质奖励,正方观点。
    巴研荆这个问题私以为一定要给物质奖励。如果我是反方,正方拿出孔子评价子贡赎人的典故一说我就在内心里投降了。典故可以自己查,英雄得到物质奖励,这里强调不是索取是得到,就是一种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没有伤害到谁的利益或者感情吧?感觉这个辩题出来就是有偏向的,正方的同学太幸运。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