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学习历史的方法~

1.学习历史有阶段性
高三的历史学习和高一高二很不同,等你上了高三你会发现,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复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实的基础和"历史基本功"。
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识的广度。
你会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建议你多读课外历史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建立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
这些东西对你的影响可能不会马上体现在分数上,但上了高三以后你会发现它们太重要了。
2.抓住课堂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照样可以考好;但是一个文科生如果不听课,他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
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你理解的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
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与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3.充分利用老师
每一个历史老师对历史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他们也都是经历过高考的。你可以主动地和老师交流你对历史问题的观点,从老师的回应中吸取对你有益的东西。
4.史实问题和思维问题——两大关键
你会发现我们做历史题,做来做去无非就是考察两个问题:要么是史实,要么是思维。
史实问题通常就是要考你的记忆,比如:法国大革命什么时候爆发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哪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都是不容更改的史实,你必须非常熟悉和了解,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记忆。
记忆史实其实并不是什么痛苦的过程,重要是要对历史抱有激情和信念。最终你会发现一切都不难,就像你不会忘记家里的门牌号和好朋友的电话号码一样。
同时,你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来帮助记忆,比如,我就是用"工程队"三个字来记忆中共一大的局限性的:"工——关注工人阶级,忽略了广大农民;程(城)——把城市作为重心,不符合中国国情;队(对)——斗争对象指向资产阶级是错误的"。
思维问题考察的是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比如说我们见到"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索"这样的字眼,那么这道题应该就属于是考察思维的。
这些问题通常是选择题里比较难的部分,但其实也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一般来说,"根本原因"通常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或者本质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根本原因”通常看起来和该历史事件的关系并不明显;
"直接原因"通常是经过一步推理而不用深入分析就能直接得到的原因,和事件的关联性非常强;
"导火索"通常都是一个偶然性很大的事件,不是出于社会和历史发展必然。比如"五四"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是国王召开议会企图征税等;
"主要原因"是最难的,有时它是直接原因,有时是根本原因,这就要求你深入探究事物的内部逻辑,通过对比来决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哪一个因素才是对事情起决定性作用的。
思维的锻炼要靠大量做题和有效总结来实现,这一点也是积累的过程,上了高三老师也会经常给你一些提示,注意吸收,一定会有提高。
5.掌握一套既定的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里面其实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条"或"两条"来总结,比如:
了解一个事件我们通常是从"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和意义(结果)"来记忆;
分析问题我们总是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思考;
分析背景时我们会分"国内环境,国际环境"来进行;
评价意义时我们有"正面(积极)和负面(消极)"两个方面。
你在答大题时会轻松地发现这些既定的思路可以迅速帮助你理解题目和入手分析。至于这些既定的方法你可以自己在学习中很容易地提炼出来,或者我建议你可以看《高中历史学考必备手册》最后一部分谈到的一些学习历史的思维和方法,都非常实在和具体!

扩展资料:
学好世界历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1.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加深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国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分散而孤立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历史集结。
因此,同学们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文明是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繁荣。
2.有助于我们吸纳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增长我们的才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古至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求索中尽显无穷的智慧,创造出许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些无价之宝不仅属于其所在的民族和国家,更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同学们如果能从中吸纳精华,为己所用,一定会增长我们的才智。
3.有助于我们感同身受无数爱国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垂千古的爱国志士仿若片片浪花,使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流光溢彩。如19世纪法国科学家也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就曾写下如此豪迈的爱国感言:“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他自己的祖国”,其爱国之情不知感召了多少世人!
我国许多科学家在满目疮痍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够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足见爱国精神的巨大魅力!如果我们在学习中深切体会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并使我们受益终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

学习历史主要学历史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整体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世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接受史学理论、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外国语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历史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等二级学科。
历史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著作。到汉朝司马迁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历史学已经开始成为官方研究重点。东汉的班固就是在专门保存书籍的兰台(御史台)修史,开始官方对史学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还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后来它有了编纂学、文献学的内容;至清代乾嘉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述技巧和历史认识方法等内容。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作为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作为一种专门性学问的人们对它进行认识、描述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史学”,最后实现了初步的分离。这是古代历史学家经过数千年探索的结果,亦是他们在史学认识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扩展资料:
1、坚持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的历史学家,一方面沿着卢基阿努斯开辟的认识路径,从历史学与文学的区别中把真实性确定为历史学的本质特性之一;另一方面,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开辟的辩证的、历史的和唯物的认识路径,从历史本体论和史学本体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从而为历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历史学是科学。它的科学性的一般根据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
3、中国历史学的科学性,除它具备了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所必须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据就在于它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范畴的一门学科。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科学性,根本地决定了中国历史学的科学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学

1、“何翠青

何翠青,一位正值花季的少女,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年仅13岁的她本已跑出寝室,当意识到发生地震后,她又返回寝室去叫醒同学,结果自己被压在废墟下长达50个小时。

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她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

2、武文斌

2008年5月12日,部队接到紧急赶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的命令,被连队安排留后的武文斌主动请战赶往灾区,到达灾区后,他和战友们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清淤泥搬石头,疏通引水渠,身上多处被划伤。

2008年6月17日傍晚,劳累了一天的武文斌和连队70多名战友一起,冒雨再次执行8车活动房板材的卸载任务。武文斌和战友们干完活后,又去帮助别的班排的战友卸车。21时许,武文斌因过度疲劳,累倒在救灾现场,连队及时将他送到医院救治,终因肺部大出血抢救无效而牺牲。

3、杨德文

1998年7月初,湖北省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德文所在的部队紧张地进行抗洪准备,他最先向连队递交“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就应挺身而出”的请战书。连里成立抢险突击队,他又第一个报名。

连长说:“先考虑党员和干部,还轮不到你新兵”。他却说:“老兵新兵都是兵,新兵更要多锻炼。”考虑到他水性好,领导特批准了他的请求。不到1个月,他先后参加抗洪11次,排除险情6次,救援群众36人。

4、杨强

2010年19日凌晨,辉县市洪洲乡、黄水乡、上八里镇地区普降暴雨,引发特大山洪,造成洪洲乡上游石门水库溢洪,洪洲乡酒精厂、力源沙场、黄水乡小庄村南水北调料场等地群众受困。8月19日凌晨,河南省辉县市人武部正连职参谋杨强在抗洪救灾疏散受困群众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

5、李向群

1998年抗洪的保卫战中,李向群带病坚持抢险,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终因劳累过度,抢救无效,于1998年8月22日壮烈牺牲,年仅20岁。而当时军龄也才20个月,党龄8天。

当父母知道李向群牺牲的噩耗后如五雷轰顶悲痛欲绝,但他们夫妇想要替儿子完成未完成的任务,父亲李德清换上了儿子的迷彩服,扛着沙包在大堤上挥汗如雨,而母亲王立琼则强忍着悲痛替战士们洗衣服。

李向群去世后,中央军委授予他“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葬礼那天,南平镇万人空巷。三万人迎着细雨,为李向群送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抗洪救灾的危难时刻,人民子弟兵从未退缩。



唐山大地震:救灾英雄徐少舫
98洪水时发烧42度不下前线,坚持救灾的烈士李向群

大禹治水啊!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视频

相关评论:
  • 19298548218在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吉邹琳答:2010年19日凌晨,辉县市洪洲乡、黄水乡、上八里镇地区普降暴雨,引发特大山洪,造成洪洲乡上游石门水库溢洪,洪洲乡酒精厂、力源沙场、黄水乡小庄村南水北调料场等地群众受困。8月19日凌晨,河南省辉县市人武部正连职参谋杨强在抗洪救灾疏散受困群众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5、李向群 1998年抗洪的保卫...

  • 19298548218人类在与自然灾害进行的斗争中形成了什么什么的抗灾精神?
    吉邹琳答: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活,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团结、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患难与共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还有,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放射出感天动...

  • 19298548218自然灾害的地理特征有哪些
    吉邹琳答:1.海洋灾害带、2.东南沿海灾害带、3.东部灾害带、4.中部灾害带、5.西北灾害带、6.青藏灾害带。希望对你有用!

  • 19298548218女娲补天故事启示是什么
    吉邹琳答:1. 女娲补天的故事启示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深刻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灾害的抗争精神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故事中,天崩地裂,灾难肆虐,女娲挺身而出,炼石补天,拯救了苍生。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灾害的一种想象性描述,更反映了古代人民面对灾难时的勇敢和智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是,面对困难和挑战...

  • 19298548218抗灾意愿是什么意思?
    吉邹琳答:抗灾意愿是个人或者社会在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意志和行动力。它是人类所固有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能够激发人们顽强抗争和自救自护的坚定意志,是面对自然灾害和生命危险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是人类尊严和生命的基本表现之一。每当灾难来袭,我们总是看到有很多人以自己的力量和知识,向着救援现场...

  • 19298548218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400字
    吉邹琳答:在雪灾面前,我们没有倒下,多少官兵、志愿者前往灾区,抢修水电工程,解救受困群众;5.12大地震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深深体现了人间真情。而且只要我们的宝岛台湾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家更是通过各种方式捐款,两岸人民心连心共度难关。因为祖国,我们才有强大的凝聚力,我们心系祖国。奥运赛场,...

  • 19298548218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历史经验
    吉邹琳答:水利学正是在与洪水的抗争中逐渐形成,预防医学则在对抗疫病的挑战中不断进步。尽管目前完全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难度极大,但通过科学技术,我们可以显著减轻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减轻灾害的实质在于降低潜在风险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减轻灾后社会经济结构的破坏程度。实践证明,...

  • 19298548218西游记的主题是什么
    吉邹琳答:持“反封建说”的看法者认为,仅凭这一点,《西游记》的反封建主题思想就可以确立了。B、在取经途中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是唐僧师徒不断同封建势力、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过程。反封建论者通过分析取经途中的一系列妖魔形象,发现这些妖魔形象中,只有极少数是自然灾害的幻化,而绝大多数妖魔是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 19298548218航拍中国有趣的地理现象
    吉邹琳答:2、海南的台风:海南地处热带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在纪录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台风来袭时,海面掀起的巨浪和狂风,以及人们在台风中英勇抗争的画面。台风是强烈的热带气旋,带来狂风暴雨的同时,也可能引发洪水、山洪等自然灾害。然而,台风也为海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对于农业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航拍...

  • 19298548218亮剑小说中李云龙怎么死的
    吉邹琳答:自杀。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全国人民都在挨饿,李云龙开始反思党的错误。1966年元月,C军出现叛徒,李云龙遭到国防部长林彪等中央军事领导人的猛烈批评,他和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策划了作战行动,一举击落了台湾来犯飞 机。文化大革命期间,李云龙因坚决抵制两派造反组织冲击野战军机关的行为,并果断开枪镇压...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