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所谓的“五台”,也就是御史台,因为汉代玉树遍地都是柏树,又称“白台”。乌鸦经常栖息在柏树上筑巢,称为五台。之所以叫“诗案”,主要是因为诗。事实上,该案还涉及十余篇文章。
乌台诗案发生在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的御史何弹劾苏轼,并在湖州上任后奏起苏轼对谢恩的译作。他的话暗中嘲讽政府,然后牵连了大量苏轼的诗作为证据。该案件首先由审查机构报道,然后在玉石台监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榆石台上有柏树,栖息着数千只野生乌鸦,故称“五台”或“白台”。“五台诗案”得名。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政事顾问,主持变法。苏轼因与变法派不合而被排挤。苏轼自觉在法庭上受不了,就申请了任命。
在宗申的直接干预下,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年)被任命为杭州大法官。后来分别担任米州、徐州、湖州三地总督。在他的岗位上,苏轼看到了新法实施中的许多弊端。苏轼对被朝廷疑为放债的青苗法,浙江、浙江两省严格的食盐专卖法,以及鼓励人们去告密的手工法极为反感,于是作了各种吟咏,对新法实施中的不足进行了批判和讽刺。
当时,王安石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就进行了第二次罢黜,变法的领袖由王安石改为宗申本人。当时,变法已成为皇帝自己部署的既定国策,反对变法是反对神教的既定决定。
乌台诗案背景:五台诗案发生在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一群大臣在苏轼的答谢表中弹劾苏轼讽刺新法,导致“文字狱”,进而演变成政治斗争。公元1079年,苏轼上书《湖州谢上书》,隶周知湖州,寥寥数语:当陛下知道他的愚蠢不合时宜时,就很难跟上新来者,观察他的晚年,或者抚养年轻人。这种个人感觉就是苏轼对新政不满的抱怨。大意是,陛下意识到我苏轼不适合新政工作,只适合管理一个王,所以把我调到湖州。
这些话一出来,就被审查官抓了,然后写了一封弹劾苏轼的信,而正是谢恩表中的几个字引发了这件事。这时,新法学院的人在负责。此外,宗申对新法的迫切期待让他怒不可遏,随后他逮捕了苏轼,进入了御史台监狱。御史台监狱旁边的树上乌鸦多,使他被称为五台。苏轼被捕后,御史台开始了审判。这时候需要彻底的调查,然后对苏轼的诗进行逐一的审视。从苏轼的诗中找出一百多首,被认为是讽刺新法的,讽刺新法的都是反派。
例如,给我朋友刘舒的两首诗:敢向清朝告状,直取我道与董军,坐而论道足使淮南惧,返知河北北气。只有鹤不需要在晚上感到惊讶,鸟是分不清雌雄的。仁义大捷径,诗书游亭。如果你赞美对方,你仍然背诵麦青青。为什么烂老鼠会害怕?高洪本是鬼。狂不需要叫,酒一定要逐渐醒。诗中第一句用了《诗经》里的话“都说为圣,谁知吴之雌雄”,被俞氏解读为苏轼蔑视朝廷,朝廷里到处是乌鸦,谁也分不清男女。
后一种说他看不上年轻人争权夺势的行为,解读为苏轼认为新派人都是反派,互相争斗,他很鄙视这种行为。

1079年4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浙江吴兴)。正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瞬间朝他袭来,在湖州任职仅仅3个月,就被朝廷下令逮捕了。
原来,因不满王安石新法,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发了几句牢骚,就被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舒亶作为攻击、陷害的口实,对其进行弹劾。
当时的副相王琏还采用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卑劣手法,死死抓住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两句描写两株桧树挺拔不曲的雄姿,抒发自己不为权贵折服的豪迈感情的诗句,作为指控苏轼对神宗”不臣“的依据。

王珪对神宗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
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神宗对此很是无奈:“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
但神宗最后经受不住这班无耻之尤的摇唇鼓舌,最终还是命令御史台派人将苏轼拘捕入京审问。
就这样,作为一代文豪的苏轼,竟莫名其妙地锒铛入狱。昨日还是堂堂的太守,顷刻之间却成了阶下之囚。因旧时称御史台为“乌台”,所以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发生,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它是北宋神宗熙宁和元丰初年变法派与反对派围绕王安石变法问题长期激烈争斗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北宋政治斗争的方向。
苏轼之所以成为斗争处理的对象,是因为他的政治立场。他不仅对王安石新法中的某些内容坚持反对,而且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的某些做法也表示异议,这样就使他遭到了变法派与反对派的共同反对。长期处于两派的夹击之中,以致朝廷没有立足之地,不得不多次要求外放。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苏轼是两派斗争的牺牲品。
当然,在攻击、陷害苏轼的朝臣中,有的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有的还夹杂着私人的仇怨而挟嫌报复。御史中丞李定:“不服母丧,子瞻以为不孝,作诗抵之。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遂下御史狱,谪居黄州。”
就这样,李定挟私报复,成为了乌台诗案中迫害苏轼的急先锋。
乌台诗案在朝野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朝廷内外政治上同情苏轼和文学上崇拜苏轼的人都设法营救他。苏轼的弟弟苏辙,希望用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以求免兄一死。
宰相吴充对神宗说,曹操那么专横,尚能容忍祢衡,陛下乃尧舜之君,为什么就不能容一苏轼呢?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说:“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若杀苏轼,“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王安石与苏轼虽然政见不合,但在文学上却也有共同语言。王安石在乌台诗案发生时已经罢相退居金陵,他也向神宗上书,求神宗网开一面,对苏轼从宽处理。
神宗本人对乌台诗案采取了比较慎重的态度。一方面,他看到新法的推行还没有取得积极的成果,遭到不少朝臣的非议,特别是像苏轼这样在文坛影响力巨大的人物,居然也以文字但对新法进行攻击,这使神宗对其十分恼怒。

为了新法能继续贯彻执行,也是韦了能巩固以他为首的封建政权的统治,神宗相对苏轼进行严惩,以儆效尤
但另外一方面,神宗也不能不看到,当时主张营救苏轼的人理由是重铸的,如果杀了苏轼,不但有悖于情理,而且会引起一部分朝臣的不满。
最终对苏轼的处理结果,神宗在看到苏轼在狱中看到其写给苏辙的诀别诗后,顺水推舟,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 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 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乌台诗案从1079年7月28日苏轼被御史台逮捕入狱,到同年12月29日结案,历时五个月。作为此案的主要受害者苏轼绝处逢生,只作了降职处分。

元丰二年(1079年),时任御史的贺正臣弹劾苏轼,讥讽政府,称苏轼任湖州知事时的感激之情模棱两可,颇受怀疑。之后,他又引用苏轼的大量文章作证,并证实了指控。审查员首先报告,然后在帝国检查员的监狱里受审。据韩树说,玉石台有柏树,成千上万的乌鸦聚集在上面。因此,玉石台又称“五台”,或“白台”,这是“五台诗案”名称的由来。

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苏轼。这也是苏轼写作风格的转折点。诗案发生前,苏轼在杭州当法官,仕途一帆风顺。他的作品总体上是自由自在的,大部分作品都在积极加入世贸组织。诗案发生后的几天里,虽然有一道短暂的风景,但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山水,自然风光,休闲舒适的乡村生活。晚年被流放到徽州儋州时,这种感觉更加明显,淡漠博大的风格充满了诗文。

所以万全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怎么搞的?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政治顾问,主持改革。苏轼与政改派的政治观点不协调,冲突较多,因而屡遭排斥。然而,这一改革不仅是王安石学派倡导的,而且神宗是最大的支持者。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发现自己在朝廷处境艰难,于是要求外调。当然,申宗很愿意,于是苏轼于1071年调到杭州。在那之后,他担任了许多地方的治安官。苏轼在任期间,看到新法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弊端,令他极为反感。于是,他就新法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写了诗词,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其实,早在西宁九年1076年,新法领袖王安石就两次被免职。新法的领袖完全成了宋朝的神宗皇帝。也就是说,反对改革,就是反对神宗制定的国策,挑战皇帝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新法的反对党苏轼弊大于利,自然得不到好的结果。

前文我们提到了那份苏轼任湖州知州时的谢恩表,也就是《湖州谢上表》是整个案件的导火索。这其中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一句公开表达了自己不愿意与当朝新贵合作,而且对新法有所不满。御史台于是拿此大做文章,弹劾的奏章一封封的送至神宗面前,神宗震怒。神宗批示,七月二十八日,命台吏皇甫僎携立刻赶赴湖州抓捕苏轼。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从他人那得知消息之后快马加鞭赶至湖州告知苏轼,苏轼即刻告假。但是最终还是被押解回京。"撰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苏轼就这样如同鸡犬一样被粗暴的带回了京城。 

与苏轼只有一墙之隔的苏松,在审讯中听到了对苏轼的辱骂,并在诗中写道“我同情北方的吴兴寿,我不忍心听一整晚”这样的句子。

在玉石台,苏轼承认了所有弹劾指控。向皇帝汇报后,申宗非常不满。他认为苏轼隐瞒了什么,下令必须把所有涉案人员都查出来。就这样,“何润达黄庭坚两诗”被贴上了新来者的骂名,而王慎的“唐村渠,雨中督”被冠以攻坚之名。在每一首诗文中,苏轼都被戴上了无数的帽子。这些罪名的由来牵强,从根本上扭曲或夸大了苏轼的初衷。李鼎领导的“新党”这部分人想杀了苏轼。

他们甚至谴责苏轼的“王府秀才的双汇”,是对天子的不服从。他们说这两句话有问题:“陛下的飞龙在天上,史玉柱以为自己不认识自己,却要地下的哲玉龙。原因是什么?”虽然申宗是受益者,但他逐渐无法忍受这种“不必要”的指责。他回答说:“诗人的话,安可是这么说的!”申宗一开始松了一口气。此外,朝代有许多人祈求吃寿司。不仅是他的朋友,还有新党中一些理性的人,就连长期游手好闲的改革运动前领导人王安石也写信求爱。就这样,苏轼在濒死之际找回了生命。元丰二年(1079年)12月29日,在玉石台监狱被囚禁130天的苏轼终于获释,两个月后被降职黄州。

五台诗案虽告一段落,但并不是新旧政党斗争的终结。相反,党和政府之间的纠纷越来越严重,双方都急于自相残杀,显然对国家不利。在诗文中寻找线索已成为一种趋势。即使在宋徽宗年间,这种攻击仍然盛行。很难想象,就连陶渊明、李白、杜甫的作品也曾被禁、销毁。



是发生于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一个案件,是御史台官员弹劾苏轼藐视朝廷。这首诗是苏轼的《湖州谢上表》。

乌台诗案发生在宋神宗时期,主要是与苏轼写的一首诗有关,而这首诗就是《湖州谢上表》,之所以得名乌台诗案,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在御史台受审,那里有乌鸦。

苏轼的湖州谢上表。李定等人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乌台诗案是指苏东坡因诗歌内容而被御史弹劾,被逮捕审讯一案,诗歌的内容是“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隋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视频

相关评论:
  • 14750985338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景旭之答:诗案发生前,苏轼在杭州当法官,仕途一帆风顺。他的作品总体上是自由自在的,大部分作品都在积极加入世贸组织。诗案发生后的几天里,虽然有一道短暂的风景,但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山水,自然风光,休闲舒适的乡村生活。晚年被流放到徽州儋州时,这种感觉更加明显,淡漠博大的风格充满了诗文...

  • 14750985338“乌台诗案”发生在哪年啊?
    景旭之答: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江苏...

  • 14750985338王安石的故事有没有?
    景旭之答:乌台诗案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

  • 14750985338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景旭之答: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不简单。乌台诗案的具体过程和哪些文字造成的,很多回答都很说得清楚了,不再重复赘述。我倒很想回答或者探讨一下“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诗案其实是文案,文为心声,所以,乌台诗案也可以理解为“乌台心案”。从这个案子,就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这个...

  • 14750985338被贬无人问津,某人素未谋面却来拜访,苏轼送给他哪首诗?
    景旭之答:在北宋时,对于文人的尊重达到了顶点,也催生了宋词等文化形式的极度繁荣。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最顶尖的人才中,都有苏轼的身影。苏轼太过于耀眼,将如此文化鼎盛的时代也抛在身后,他自负才高,遭人嫉妒,直接成为了“乌台诗案”的主角。两宋对文人的优抚,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

  • 14750985338乌台诗案是哪首诗引起的
    景旭之答:御史中皿李定指出苏轼的四条罪状:一是 “估终不悔 ,其恶已著 ” ,二是 “傲悖之语 , 日闻中外”,三是 “言伪而辨 , ” “行伪而坚 ” ,四是 “陛下修明政事 , 怨己不用 ” 。而最狠毒的是监察御史舒亶,他在弹劾苏轼的奏疏中逐条分析苏轼的诗,据宋朋九万在《东坡乌台诗案》记载...

  • 14750985338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景旭之答:乌台诗案发生在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的御史何弹劾苏轼,并在湖州上任后奏起苏轼对谢恩的译作。他的话暗中嘲讽政府,然后牵连了大量苏轼的诗作为证据。该案件首先由审查机构报道,然后在玉石台监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榆石台上有柏树,栖息着数千只野生乌鸦,故称“五台”或&...

  • 14750985338“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景旭之答:对“乌台诗案”,我们不禁要问:第一:这些人为什么要陷害苏轼?第二:王安石与这一切有直接关系吗?第三:苏轼是如何逃过御史台的审查的?幕后是谁,苏轼是如何用《绝命毒师》这首诗成功自救的?苏轼的粉丝是怎么为他求情的,谁是最大的粉丝?如果你想知道答案,可以关注我,我会给你看...

  • 14750985338北宋时期哪两起重大文狱案轰动天下?
    景旭之答:任绪安皇后曾对大臣说:“元丰末年,真的说下了大力气,小题大做了。”“我不忍心说清楚,就当名字了,没理。”她还说,蔡确的罪行“只是因为这个人对国家有害。”苏轼乌台诗案作为文同监狱的大案,为什么会得到很多不分党派人士的同情和求情,甚至还有太后帮忙说情;然而,蔡确的车改诗案却鲜有...

  • 14750985338乌台诗案是由哪一首诗引起的
    景旭之答:苏轼自知诗作写好之后,必定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想着只要耽搁了两天,说不定可以使皇帝收回成命。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又因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出面力挽,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