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族的由来?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何氏家族的来源~

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何姓来源  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

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略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拥戴,很快就恢复了他的正卿地位。而当时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 “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分辩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驳道:“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的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惩治其他罪人为由杀了赵朔。

  韩厥为正义所使,仗义执言,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韩厥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难。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要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没有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1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对的。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自己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景公也就逐渐地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今山东泰安东南),并且继续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卫国不愿看到自己的邻国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就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帅兵伐齐,以为齐国后院失火,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就可以达到援助鲁国的目的。谁知出师不利,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南)。

  鲁、卫陷于困境,危难之际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韩厥与另一晋臣郤克率兵车800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战事异常残酷,齐军将士直奔晋军阵地,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脚上,由于韩厥与郤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省淄博南)一带。齐国请求讲和,并答应退还被他们夺去但经此次战役的胜利,韩厥威振朝野,名扬四方,连晋国国君也不敢小视他了。自此,韩厥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国的势力也就日益强大起来,与赵魏一起相继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韩厥七世孙韩景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地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我们之所以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①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②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传》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所以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③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曰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④韩国后期的韩碱

  韩瑊(Jiǎn 音碱),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韩瑊也不例外。

  《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碱,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韩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韩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⒉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1994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

  《何氏家谱》,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

  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⒊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

郡望堂号

郡望
  何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郡望,据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七个:

  庐江郡: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何氏具体在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境内。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幽州刺史、廷尉何桢是史籍中出现的庐江何氏最早的祖先。而自何桢以下至南朝宋齐梁朝的300年间,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文献记载者有整整10代52人之多,他们或是朝中高官,把持机要,手握权柄。

  陈 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历经两汉,屡有变更。曹魏时期,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太康,魏晋时期称阳夏,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自汉代至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仅有4代11人。该家族的奠基者是东汉末年的何夔。

  东海郡: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影响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门最负盛名,另外两支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县。此支何姓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省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省)汉吏何并。

  丹阳郡:又称润州,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治今镇江、丹阳一带。隋置润州,治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堂号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庐江堂: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韩(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此外,何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学海堂”、“敬享堂”、“忠义堂”、“仁义堂”、“务本堂”、“庐江堂”、“广右堂”、“缵续堂”、“赐策堂”、“义门堂”、“慈荫堂”、“世德堂”、“三桂堂”、“咏梅堂”、“抚逸堂”等。



迁徙分布  何姓发源应当在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两地,而这两个地方及及邻省山东

何姓宗祠
、河南境内何姓人家也很多。其后,在山东的东海,安徽的庐江、合肥,河南的淮阳及四川的郫县,何姓均为当地望族。何姓在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区。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何姓由江淮迁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从而形成以我国北方为主要繁衍地带的局面。在这一时期,何姓逐渐繁衍壮大,且形成了庐江、陈郡、东海三大郡望,在政治上与文化上出现大量高官与名人,终使何姓成为名门望族,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由于“永嘉之乱”,何姓在晋代开始南迁,成为“入闽八姓”之一。在隋唐时期,何姓在我国南北地区均得以巨大发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在此时期,何姓族人在各个领域均出现了十分突出的人物,同时也显示出其聪明才智。同时,何姓在唐朝中期再次大举入迁福建,使何姓得以继续发展。宋元时期,何姓由于身处南方且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从而也使其成为当时更大的望族,此间人才辈出,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忠义之士也屡屡出现,忠义爱国成为何姓当时的历史特色。但到了元朝,何姓有成就的文人逐渐增多,从而文名掩蔽了政声,出现了何姓人一辈子不求闻达显要的现象。明清时代,何姓的发展自北向南大规模快速推进,且出现了不少钟鸣鼎食之家和世代簪缨之族,出现了何姓文化兴盛,专门人才众多,涉及领域广泛之现象,家族逐渐壮大,从而遍布于全国各地。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何姓来源  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

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略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拥戴,很快就恢复了他的正卿地位。而当时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 “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分辩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驳道:“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的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惩治其他罪人为由杀了赵朔。

  韩厥为正义所使,仗义执言,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韩厥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难。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要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没有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1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对的。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自己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景公也就逐渐地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今山东泰安东南),并且继续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卫国不愿看到自己的邻国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就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帅兵伐齐,以为齐国后院失火,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就可以达到援助鲁国的目的。谁知出师不利,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南)。

  鲁、卫陷于困境,危难之际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韩厥与另一晋臣郤克率兵车800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战事异常残酷,齐军将士直奔晋军阵地,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脚上,由于韩厥与郤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省淄博南)一带。齐国请求讲和,并答应退还被他们夺去但经此次战役的胜利,韩厥威振朝野,名扬四方,连晋国国君也不敢小视他了。自此,韩厥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国的势力也就日益强大起来,与赵魏一起相继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韩厥七世孙韩景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地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我们之所以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①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②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传》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所以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③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曰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④韩国后期的韩碱

  韩瑊(Jiǎn 音碱),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韩瑊也不例外。

  《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碱,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韩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韩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⒉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1994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

  《何氏家谱》,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

  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⒊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

郡望堂号

郡望
  何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郡望,据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七个:

  庐江郡: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何氏具体在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境内。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幽州刺史、廷尉何桢是史籍中出现的庐江何氏最早的祖先。而自何桢以下至南朝宋齐梁朝的300年间,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文献记载者有整整10代52人之多,他们或是朝中高官,把持机要,手握权柄。

  陈 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历经两汉,屡有变更。曹魏时期,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太康,魏晋时期称阳夏,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自汉代至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仅有4代11人。该家族的奠基者是东汉末年的何夔。

  东海郡: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影响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门最负盛名,另外两支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县。此支何姓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省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省)汉吏何并。

  丹阳郡:又称润州,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治今镇江、丹阳一带。隋置润州,治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堂号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庐江堂: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韩(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此外,何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学海堂”、“敬享堂”、“忠义堂”、“仁义堂”、“务本堂”、“庐江堂”、“广右堂”、“缵续堂”、“赐策堂”、“义门堂”、“慈荫堂”、“世德堂”、“三桂堂”、“咏梅堂”、“抚逸堂”等。

迁徙分布  何姓发源应当在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两地,而这两个地方及及邻省山东

何姓宗祠
、河南境内何姓人家也很多。其后,在山东的东海,安徽的庐江、合肥,河南的淮阳及四川的郫县,何姓均为当地望族。何姓在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区。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何姓由江淮迁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从而形成以我国北方为主要繁衍地带的局面。在这一时期,何姓逐渐繁衍壮大,且形成了庐江、陈郡、东海三大郡望,在政治上与文化上出现大量高官与名人,终使何姓成为名门望族,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由于“永嘉之乱”,何姓在晋代开始南迁,成为“入闽八姓”之一。在隋唐时期,何姓在我国南北地区均得以巨大发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在此时期,何姓族人在各个领域均出现了十分突出的人物,同时也显示出其聪明才智。同时,何姓在唐朝中期再次大举入迁福建,使何姓得以继续发展。宋元时期,何姓由于身处南方且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从而也使其成为当时更大的望族,此间人才辈出,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忠义之士也屡屡出现,忠义爱国成为何姓当时的历史特色。但到了元朝,何姓有成就的文人逐渐增多,从而文名掩蔽了政声,出现了何姓人一辈子不求闻达显要的现象。明清时代,何姓的发展自北向南大规模快速推进,且出现了不少钟鸣鼎食之家和世代簪缨之族,出现了何姓文化兴盛,专门人才众多,涉及领域广泛之现象,家族逐渐壮大,从而遍布于全国各地。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源流一
  晋是周朝早期的一个诸侯国,第一任国君

  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干。他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这个地方,虞的儿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 (见毛诗谱)。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后世尊为圣母。周武王与妻子邑姜欢会时,曾梦见天帝对他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字叫虞,将来可把唐国封给他。后来胎儿出生了,手心果然有个“虞”字,故起名为虞,人称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庐江何氏的“姬—韩—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铭证实。
  源流二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姓,“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另甲骨文卜辞有何族参加祭祀的记载。
  还有源自少数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源流三
  源自他姓改姓。《汉书·五行志》中说:东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兰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来香港发展的荷兰裔犹太人何仕文原荷兰姓氏是Bosman汉化为何姓,Bosman的粤语发音是Boss-e-man音译为粤语是“何仕文”(粤语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测说何仕文为表明他来自荷兰所以其汉化的姓氏为“何”与荷兰的“荷”同音。详见何启东家族。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内宫官吏娙何,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娙何,亦称娙娥,是汉朝时期设置的女官名称,后成为西汉妃嫔的称号。娙何之称由汉武帝刘彻所置,后来依汉元帝刘奭执政的规定,娙何位居昭仪之下,地位相当于关内侯。娙何负责掌管内宫事务,地位相当高,官秩比中二千石的二品大员。在史籍《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补遗》中记载:“娙娥秩比将军、御史大夫。众人谓之‘娙何’。娙何秩比中二千石。”在汉朝的官位中,凡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等中央机构的主管长官,皆为中二千石俸禄。
  在娙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母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何氏。
  源流五
  源于国名,出自隋朝时期西域何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据史籍《隋书》记载:“西域有何国。” 西域何国,实际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节汉译。“屈霜你迦”,就是梵语化词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语Kushacirc;nik、阿拉伯语Kushacirc;niyya等的译音。何国位于古康国与古安国之间,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又译为“贵霜匿”,为昭武九姓诸国之一,一度曾隶属于唐王朝管辖。

目录[隐藏]

一、何姓来源
二、何氏先祖——何瑊公
三、郡望堂号
四、迁徙分布
五、历史名人
六、现代何姓名人
七、何氏宗祠

http://baike.baidu.com/view/33064.htm


何氏家族的由来?视频

相关评论:
  • 15122186374何氏家族的由来?
    贾婷程答: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庐江何氏的“姬—韩—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铭证实。源流二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姓,“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另甲骨...

  • 15122186374“和”氏和“何”氏有什么关系?
    贾婷程答:2019-08-26 何氏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 2018-07-10 何氏的人不能和何氏的人结婚吗 2 2011-11-13 何氏家族的来源 229 2016-01-22 何氏家族有皇族吗 8 2013-06-22 何氏家谱字辈排序! 1098 2020-03-19 何氏家族的老祖和冯氏家族的老祖是什么关系? 更多类似问题 > 为...

  • 15122186374姓何的来源?
    贾婷程答: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何」氏。 三 ; 汉代有「何」苗,本为「朱」氏,冒姓「何」氏,见于《汉书.五行志》所载,其后子息皆为望族。 四 ; 又据《兰州府志》所载,元代有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余明代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朱明王朝赐姓何氏。 家族名人 ...

  • 15122186374姓何的来源
    贾婷程答:先秦时,何姓在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已有足迹。发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庐江郡,子孙繁衍,遂成望族。汉晋时期,何姓已分布于长江南北的江苏、江西、湖北、四川,东汉时何姓已经越过武夷山进入福建,翻越南岭进入广东。唐朝时二次中原南迁移民,何姓大批进入江西、浙江和福建。明末何姓始入...

  • 15122186374何家族的由来
    贾婷程答:进入东汉皇帝时,国人避讳汉安帝的父亲,的后裔改姓何,意为庆贺吉祥。这两个词意思相似。何江的历史只有1900年。当“清”这个词在东汉时期是禁忌的时候,它不是春情的家庭。当时的卿姓改为何氏或其他姓氏。山卫卿氏家族至少有五种起源,除江氏外,还有桂氏卿氏,出自春秋后裔陈大夫。纪姓青石,春秋...

  • 15122186374姓“何”的由来?
    贾婷程答:“何稠,隋,妥从子,字桂林,有智思,开皇中累迁太府丞,博览古图,多识旧物,制作绝巧。辽东之役,宇文恺,造辽水桥不成。稠造桥二日而就,又制行殿,高丽惊为神功”。这个著名的何氏家族就是来自西域的外族。四、根据兰州府志记载,元末叶蕃宣慰使镇南,他的儿子铭,当了明朝的河州衙指挥...

  • 15122186374重庆云阳何氏家族从何地迁徙过来的
    贾婷程答:重庆云阳何氏家族起源于湖南省长沙市,其迁徙历史可追溯至唐朝。据传,唐朝时期,何姓始祖何仙姑从湖南长沙周边地区迁至今云阳县城口镇(古称“仙姑镇”)定居。此后,何仙姑的后代在该地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何姓为主的家族聚落。

  • 15122186374安徽庐江何氏家谱字辈
    贾婷程答:何氏家谱字辈有:云启承瑞余贤玉贵正文明等。何氏家族的起源:庐江何氏起源地是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的庐江郡。庐江何氏并非指居住在庐江郡中所有何姓人,而是指庐江郡中“灊”地一支有名望的何氏家族。庐江何氏兴起于魏晋时期的“小族”,至东晋才确立高门地位。其先祖始于何桢,历四世三朝,至东晋...

  • 15122186374何氏为什么叫庐江世家
    贾婷程答:4. 其中,“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这一说法,是对何姓郡望声誉的赞誉。5. 郡望的概念在东汉后期开始形成,并在魏晋时期得到发展,至东晋和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6. “郡”指的是古代的行政区划,“望”则指名门望族。将“郡”与“望”连用,意指某一地区内的显赫家族。西汉继承秦制设立了庐江郡...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