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居的云南彝族民居文化简论(二)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彝族民居土掌房短文阅读~

彝族的土掌房,又名土库房,是土墙土顶的泥巴房。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建筑材料以泥土为主,添加适量的木板木头。山区泥土丰厚,石头众多,在村寨边的山坡上随手撬来一些大石头,立起一二尺高的墙脚墙基,再用夹杆夹好筑板作为模板,挖来红土倒进夹起的模板中间,用木杵舂筑坚实土墙,等到土墙风干晒干以后,再把加工好的圆木头架放到墙顶上,作为主梁,再酌距离搭放一些横梁,接头处有加工好的榫口卡接,一卡接上去,往往就严丝合缝,牢固难散脱,也有的是在接头处再钉上一些长钉子。其他空间就平行搭放上加工得厚薄均匀、表面光滑的木片柴块,木板柴片之间的接头缝隙处,就用松枝、柏枝、竹枝、蕨菜枝等等填塞充实,再在上边铺上一层厚厚的山茅草,茅草之上敷上一层红泥,再在上边铺放一层干红土沙泥,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就建造成功了。
  楚雄彝族土掌房建造历史很悠久了,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汉朝。为适应楚雄亚热带气候和山地特点,彝族先民从自然、审美的角度和宗教文化角度衍生创造出了中国民居建筑的独特样式——土掌房。在做砖瓦、烧砖瓦技术落后而且不普及的云南楚雄彝族聚居山区,木材丰富,红土厚实,就地取材修建土掌房,是最容易、最节省钱财人力的建房方式。
  土掌房民居,每户都盖有楼房及平房两部分,屋顶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和防火性能,吸热慢,散热也慢,可以自然地调节昼夜温差,住在里面,冬暖夏凉。彝族人用屋顶来晒场,山区地平地金贵,屋顶就如同人造平地,既不占用平整的土地,又增加了贮存晾晒谷物的空间。在土掌屋的屋顶上,从这家到那家地行走十分方便,户户人家都在屋顶紧挨的地方放上一把梯子,方便你来我往,有些建筑的高度差不多,甚至只要一抬脚就上到了另一家的屋顶。村里的人觉得走路不方便,很多时候就直接从屋顶上走。房顶是村里人的主要活动场所。逢年过节,村寨里人家办红白喜事,房顶便是上好的宴客场所。在房顶撒满青松毛,铺撒成松毛席,主客席地而坐,其乐融融。
  楚雄板凳山区百尺米等彝族聚居村寨的土掌房,往往背靠高山。一村一村,七八十户人家的土掌房鳞次栉比,后面横着高山,前边横着大河。在横流的大江与村寨的一排排土掌房之间,往往弯弯地挂着一层层的梯田。土掌房的泥红,庄稼的金黄,山林的翠绿,大河溪流的清澈,田坝梯田里升腾弥漫着乳汁一般轻灵神秘的水汽,奔腾的大河里上空飘逸着云团,土掌房的村寨让人恍惚以为是到了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风篱房丰富多彩的彝族建筑形式中较古老的一种居住形式。今撒尼人建盖的牛车棚、舂碓棚就是古代风篱的延续和发展。风篱的建筑结构特别简单,用两根上端带杈的树杆插入土中做柱子,用一根树杆横搭在两根柱子的树杈上做梁,再用数根树杆并排搭在梁上,一端落地,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枝、茅草之类的东西,用来遮风避雨。这种居住形式的发明改变的彝族先民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的穴居生活,是彝族建筑史上的一大发明和进步。土库房以圭山乡海邑村为典型。这种房子俗称土掌房,以土、木、石为原料,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牧畜。屋顶平坦,其构造是以块石做墙基,用土坯或泥土夯墙,无柱无梁,在筑好的墙上直接铺上一层木棍、木板或木条,上覆茅草,再铺一层不含杂质的泥土,洒水抿捶,形成平台。它既是屋顶,又是晒台和凉台;既可晒粮食,又可晒衣物,十分实用。房屋的大小不一,人口多、经济状况不好的则盖得较狭小。土库房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保暖防寒,防火性能好,且结实牢固,酷似碉堡,故又有碉楼碉房之称。茅草房西街口乡月湖一带保存较多。一般为土木结构,以石块垫基,夯土筑墙,用结实的圆木或方木为柱。虽是夯土为墙,却十分牢固,传几代人而不坍塌。茅草房为双面坡斜顶,用草盖顶。盖草顶时,先打尽草绒,泼上冷水让风吹,接着放火燎茅草,浸透水的部分因风吹不干而不被火燃烧,形成结实的草顶。这种房屋建盖时,山墙筑得较高,高度超过茅草屋顶,并在山墙上盖石板。其作用是,发生火灾时让山墙挡住风力和火苗,控制火势,尽量避免火舌乱窜,殃及四周邻居。这种茅草屋比起砖瓦房简陋,但节约费用冬暖夏凉。篱笆房主要分布在圭山乡的合和村一带。这种房屋的结构与瓦房相同,上、下两层,上层仓储粮食,下层住人,关牲畜,屋顶盖瓦片。以条石做墙基,以竹条、树条或藤条编织成篱笆,再糊上泥巴,涂刷平坦,成为墙壁。石板房主要分布在圭山乡的糯黑村。这一带绿树成荫,群山环抱,为这里的彝族提供了建盖房屋的木材和石料。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借此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石板房。这种房子多为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各三间,梁、柱、椽、楼均为木料,山墙、背墙和围墙用石板垒砌,地板用薄石板铺成。该村附近的群山多为石山,人们上山采石,依照石头的纹理改制成大小不等的石板条,建造出比砖木、土木结构更为坚固结实,更为整齐美观的石板房。

四、彝族民居与价值取向 彝族受汉儒文化影响不深,封建社会家天下、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淡薄,村落居住往往表现为血缘观念、亲族感情。在彝族社会里,人们习惯以血缘关系来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并使血缘和居住结合在一起。如元谋县某彝村,起、白、李三姓在血缘和地缘上截然分开,三姓以居住结为家族,土掌房顶相连,屋屋相通。大姚县涧水塘村,刘、李两姓以血缘划地而居,刘姓居河之北,李姓居河之南,过去两姓互不交往,通婚者也极少。因此,居住是维护彝族传统社会和家族荣誉的主要手段之一。 彝族把住房、耕牛、家当视为人生的三大件,倍加重视甚至终身为之奋斗。对于一个彝族男子来说,衡量他成家立业的标准,主要看他是否建盖了像样的住房。因为家是由夫妻、子女及其住房组成的,住房是家的象征,没有住房何以为家。所以,要成家、立业,首先要有住房。彝族夸富,不在钱财而是住房,因而许多人不管经济多么困难,也要想方设法积钱盖房,经济富裕的人更是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在住房上。对彝族人来说,建房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彝族因受道家天人思想的影响,民居建筑十分注重内部安排,无不尊从某种图案和秩序--天、地、人的秩序。民居正房堂屋靠墙处是天地祖宗牌位,供桌上陈设敬天地奉祖宗的香炉、虎、狮等图腾雕像;正中摆八仙桌,用于接人待客;左侧是长年不熄的火塘,它是彝族家庭兴衰的标志。火塘除供取暖御寒、热水烤茶待客之外,又是家庭成员围坐议事的中心。正房两侧屋间是当家的儿子、媳妇的卧室,兼存贵重物品。一般长子居左,次子居右。正房楼上是粮仓,墙壁洞里供置祖宗灵牌。老人、小孩及客人的卧室在侧厢房。大门后做磨房,畜厩在面房楼下。彝族民居内屋的这种传统秩序,把天、地、人和老、中、青,人和物,生产和生活有机地安排,使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在居住秩序中得到了体现。五、彝族民居与宗教信仰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不发达,彝族存在着大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观念和禁忌现象,同其它生活风俗习惯一样,深深地影响着彝族民居文化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建房过程中的宗教色彩尤为浓厚。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彝族视建房为家庭兴衰、子孙兴旺的吉凶祸福的大事,因而要请风水先生查看房基、定坐向后,方可动工。破土日、入山伐木等须选择吉日,还要请毕摩祭祀土地神、山神。上梁更是建房过程中的重要日子,上梁日要选在有水和土的日子,且不能和房主本人的八字充犯。房主要请毕摩主持祭祀土地神、木神等,用公鸡为横梁点冠,祭中柱,预备糖果、馒头等物从梁上撒给人群。横梁架好,整栋房子就有了灵气。新房落成,要请毕摩供放祖灵,开财门,送冷堂神,打灶祭灶神,要请亲朋好友以示庆贺。可以说,建房过程就是一个宗教活动过程。 居住也含有宗教信仰的成份。彝族崇拜祖先,家里要有供奉祖先的灵牌位,逢年过节及有凶兆等都要祭拜祖先。堂屋正中后壁设供祖先灵牌位,是家庭神圣的精神中心。在这个意义上,堂屋是家族的精神空间。彝族崇虎,以虎为图腾。很多彝族民居建筑上,往往雕刻一小石虎置于正房脊中部或大门上挂虎头牌,意以避邪驱魔,保佑家运兴达。 此外,彝族民居的许多部分上也附有神灵,如梁有梁神,灶有灶神,门有门神,仓有仓龙,厩有厩神,等等。透过彝族民居,可以看到彝族宗教信仰的全貌。 六、彝族民居与风俗习惯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女婚后另建房舍,自立门户,仅幼子与父母同住。与此相适应,彝族民居多为两层楼房及平房两部分组成,或为一字形的单元屋等。彝族的红、白喜事规模大,时间长,来宾多,宴客多在院子及廊间举行,因而民居一般都有能摆十余桌宴席的宽敞院子,廊的宽度也以能摆一桌席为计。彝族尚黑,不仅族称和人称用黑冠之,传统的彝族服饰也以黑为庄重。彝族有烟熏木料以防腐的传统,新房建成后,要先用烟熏黑木料、墙壁,才能迁入。彝族婚礼也可以用门、堂、房三字概括:新娘进入夫家称之过门,在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称之拜堂,行拜后入新房,结婚三日闹喜房,三日后新人回门,此外,男子入赘称为上门,女子招女婿称为顶门等等。 彝族是古羌戎遗裔之一。羌族自古以石砌技术精湛闻名。旧时彝族都在住房附近建盖有土、木、石结构的碉楼,多为五至七层,外墙用墨灰浆勾勒边幅,有的还作彝族传统图画,内侧房间较宽敞,既可用于战事防御,又可用于生活起居或存粮。彝族曾有氏族聚议的习俗,旧时许多彝族村寨在寨中心或边缘的大古树下,用石条建一座四面均为台阶的金字形石塔,作为氏族聚会地点,现已成为村民聚集、闲聊的场所。七、彝族民居与民族文化交流 彝族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彝族与其它民族发生的文化接触、交流必然体现在民居建筑中。早在战国时期,楚将庄斫入滇,楚巫文化西迁,对彝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自此,彝族与中原内地长期保持着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交流,彝族在其形成过程中也融合了相当数量的汉族成份。彝汉人民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友好相处。如《武定府志》记载汉族习俗与各省稍异者,元旦采松叶铺地,敬客亦然;立夏之日起灰围屋,谓蛇不敢入;六月二十四日夜,束薪为燎燃之,以腥为牲,互相馈赠,谓之火把节。彝族也吸收了大量的汉俗及其文化。正德《云南志》卷五楚雄府说:罗婺蛮,近年亦有富者,纳粟为义馆及作生员者,共俗渐同汉焚。明、清时期,由于在坝区屯田及改土归流,大量彝族迁入山区,形成了部分接受汉文化的彝民族群体。 正是这种长期的汉、彝文化的交融,使汉文化的影响涉及彝族文化的诸多方面,彝族民居亦不例外。彝族民居的建筑在形式及艺术风格都受到汉族建筑的影响,从正房的一明两暗的内部格局到一字形、曲尺形、三合院、四合院的平面格局,以及房屋的外观造型,都与汉族民居建筑相似。民居建筑中的图案及装饰,内容形式都带有汉文化特征,如在山墙及前后檐下绘花卉、动物等图案,三柱落地有廊檐柱,正厅八尺柱脚石雕,硬山封檐及檐口,大门头上的龙、凤形象等。在建筑技术方面,彝族民居的重檐式、穿逗式和悬山式的木构架,屋脊曲起以及斗拱、端鼻起翅、山墙柱收分、屋面凹曲等,都和汉族建筑有渊源关系。因此,彝族民居既是彝族文化的产物,又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 文化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体。从文化的主体到文化的各个侧面,到每一种文化特质,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彝族民居从建筑到居住,都不是单纯的物质建构和使用过程,它包罗了彝族的世界观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创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缩影。注释: ①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7年1期 ②李朝真:《关于干栏式、井干式建筑的由来和发展》,《云南文物》,1992年第3l期。 ③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考古》,1963年第6期。 ④《中国建筑简史》,第一册,第36页。




彝族民居的云南彝族民居文化简论(二)视频

相关评论:
  • 13097337216彝族民居的云南彝族民居文化简论(二)
    文娥蚁明、清时期,由于在坝区屯田及改土归流,大量彝族迁入山区,形成了部分接受汉文化的彝民族群体。 正是这种长期的汉、彝文化的交融,使汉文化的影响涉及彝族文化的诸多方面,彝族民居亦不例外。彝族民居的建筑在形式及艺术风格都受到汉族建筑的影响,从正房的一明两暗的内部格局到一字形、曲尺形、三合院、四合院的平面格局...

  • 13097337216彝族的建筑特色是什么
    文娥蚁1、凉山彝族民居为“瓦板房”;贵州和云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楼”、“垛木房”和“厦片房”。2、彝族村寨一般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阳避风、树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开阔、有利于耕牧和军事防御的山坡上。在高山多散居,半山和河谷地带多聚居。。3、按彝族习俗,儿子结婚后...

  • 13097337216彝族建筑特色
    文娥蚁彝族的建筑风格在不同地区展现出独特的特色。在凉山地区,彝族的住房多采用板顶和土墙,与周围汉族的建筑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广西和云南东部的彝族区域,他们的住宅则呈现出“干栏”式的构造,与汉族的传统住宅有所不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彝族的“土掌房”,这是一种与藏式石楼相似但又独具特色的民居。

  • 13097337216彝族民居的民居特色
    文娥蚁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居住习俗 彝族实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儿女婚后另建住房,自立门户,仅幼子与父母同住。彝家院落宽敞,以供生产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办红白喜事时,可以广纳宾客。居室内,正房堂屋靠墙处供奉着天地祖宗处于牌位,...

  • 13097337216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
    文娥蚁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

  • 13097337216云南彝族建筑风格与特色
    文娥蚁《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彝族分布范围较广。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

  • 13097337216彝族民族有哪些特色文化彝族民族特色文化简述
    文娥蚁1. 服饰文化:彝族服饰独具特色,男性通常穿着右衽大襟衣,头缠中髻,佩戴蜜腊珠、银耳环等饰物。女性则穿着百褶裙,戴着头帕和各种饰品。传统彝族服饰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颜色以黑、红、黄三色为主,图案纹饰多样,反映了彝族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2. 建筑风格:彝族民居因地域而...

  • 13097337216彝族有什么特点
    文娥蚁1、彝族民居:彝族住房结构在一些地区与周边汉族相似,凉山彝族居民多采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的彝族地区则有类似“干栏”式的住宅。彝族独特的土掌房建筑,与藏式石楼相似,使用泥土作为建材,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逐层加高形成土墙。平顶的制作与石楼相似,也具有晒场的功能。土掌房主要分布在滇中及...

  • 13097337216彝族有哪些特色
    文娥蚁一、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一种彝族民房建筑,多建于斜坡上。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二、彝族文字 彝族文字为表意文字,又称音节文字,通称老彝文。该文字大约形成于13世纪,...

  • 13097337216彝家山寨的风俗文化
    文娥蚁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一般彝族人家,则在火塘边铺一草席,身裹披毡而眠。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人口6500万,居全国第六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中以四川凉山州、云南楚雄州人口最为密集。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