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说和做的事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邓稼先的事例~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32-33]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扩展资料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 --- 1986年7月29日),中国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
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
天府杨柳塞上烟,
问君此去几时还?
……
实验场上惊雷动,
江河源头捷报传。
……
不知邓老今何在?
忠魂长眠长江畔。
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写道:
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国务院总理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他说:“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稼先逝世,我极悲痛”。邓稼先的岳父、全国政协副主席、90高龄的许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这样悼念邓稼先。
在地球的另一面,远隔万里重洋的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打来了唁电。
杨振宁先生和邓稼先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让我们读一读北京医科大学许鹿希教授撰写的《怀念稼先》中的第八节《半个世纪的友谊》的一段吧!
“文革”初期,氢弹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并没有到头。可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就连稼先他们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林彪、“四人帮”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稼先等十几位理论部的负责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时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顽强地顶着,处境很危险。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似乎苍天有眼,1971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邓稼先。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会客。不久,在周总理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现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后来,杨先生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寿辰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他,并且为他找特效药。最后一次,杨先生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正像杨先生给我的唁电中所说的:“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稼先没有虚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来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杨振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按照邓稼先生前嘱托,向杨振宁赠送一套安徽出产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许鹿希女士深情地说,这套文房用具象征着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乡情和友谊。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原子弹,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泰勒。这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邓稼先随和、腼腆,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当初美国的格罗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稼先的个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帅才。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长达12集的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在第8集里,有这样的画面和解说: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丽场面展现在荧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国人民、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邓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躯也出现在荧光屏上。
……
“1971年,当杨振宁得知,中国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成的,他离开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写出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好像只有这些。

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
天府杨柳塞上烟,
问君此去几时还?
……
实验场上惊雷动,
江河源头捷报传。
……
不知邓老今何在?
忠魂长眠长江畔。
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写道:
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国务院总理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他说:“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稼先逝世,我极悲痛”。邓稼先的岳父、全国政协副主席、90高龄的许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这样悼念邓稼先。
在地球的另一面,远隔万里重洋的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打来了唁电。
杨振宁先生和邓稼先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让我们读一读北京医科大学许鹿希教授撰写的《怀念稼先》中的第八节《半个世纪的友谊》的一段吧!
“文革”初期,氢弹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并没有到头。可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就连稼先他们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林彪、“四人帮”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稼先等十几位理论部的负责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时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顽强地顶着,处境很危险。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似乎苍天有眼,1971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邓稼先。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会客。不久,在周总理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现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后来,杨先生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寿辰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他,并且为他找特效药。最后一次,杨先生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正像杨先生给我的唁电中所说的:“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稼先没有虚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来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杨振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按照邓稼先生前嘱托,向杨振宁赠送一套安徽出产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许鹿希女士深情地说,这套文房用具象征着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乡情和友谊。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原子弹,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泰勒。这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邓稼先随和、腼腆,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当初美国的格罗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稼先的个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帅才。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长达12集的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在第8集里,有这样的画面和解说: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丽场面展现在荧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国人民、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邓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躯也出现在荧光屏上。
……
“1971年,当杨振宁得知,中国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成的,他离开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邓稼先说和做的事例视频

相关评论:
  • 15192444102邓稼先说和做的事例
    蓝宏军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杨振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按照邓稼先生前嘱托,向杨振宁赠送一套安徽出产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

  • 15192444102《说和做》
    蓝宏军《邓稼先》的概括全文作业完成的不好,大概齐有一半的孩子概括了内容,下次应该更明确要求概括处邓稼先的品质和精神,尤其是前三部分,一定要反应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为写作的写出人物精神做准备 《说和做》是非常好的作文范例,第一课时处理了字词,通读了文章,大框架的结构梳理了,但是没有落实概括具体...

  • 15192444102从邓稼先一文中,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蓝宏军从《邓稼先》一文中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一名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邓稼先为了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直到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

  • 1519244410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里吊古战场文
    蓝宏军那篇课文是杨振宁写的《邓稼先》。敻远的天空映着血的彩霞,晨霭拂着那些金沙中的断蓬枯草。人烟,哪里有人烟?甚至连看见一只走兽都如登天!有的只是一只只鹰隼顽强而悲怆的传出的一声声嗜血的叫声,这往日空中的霸主啊,黯然失色,丝毫没有昔朝的烨然。远处的群山纠葛在一起,是“皆生寒树,负势竞...

  • 15192444102【寒假预习】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本知识点总结_百 ...
    蓝宏军(4)高度赞扬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事业中的贡献。(5)肯定邓稼先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6)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 文学常识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因《老马》一诗而被誉为“农民诗人”。2...

  • 15192444102用《说和做》的语言风格给邓稼先写一篇歌颂的作文400字
    蓝宏军语言即传递信息的声音。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汉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英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 ...

  • 15192444102《邓稼先》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异同点?
    蓝宏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农民诗人”臧克家(zāng kè jiā)的作品。2、讲述的故事不同。《邓稼先》: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3、写作...

  • 15192444102摘录‖写出人物的精神
    蓝宏军如《邓稼先》中,“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就深刻而准确的点出了邓稼先的精神品格。 又如《说和做__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

  • 15192444102提问,要想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可以从哪几方面做文章?分条解答
    蓝宏军课文文章:《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阅读文章:《铁匠》《金岳霖先生》《汽笛•布鞋•红腰带》《祖父》【学习目标】1.让学生明确写人作文的基本方法,掌握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及正确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

  • 15192444102从《邓稼先》一文中,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用围绕一个方面...
    蓝宏军1.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一个忠厚老实、谦逊的人。从“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可以看出。2.闻一多先生在作为学者的方面是一...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