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强大必须要变法,为什么吴起变法在楚国却实行不下去?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楚悼王不死,吴起不停止变法,楚国会成为第二个秦国吗?~

春秋战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凡是没有变法,或者变法不彻底的国家到最后都是死路一条;凡是变过法的,不管最终有没有成功,但曾经都强盛过。
齐国因管仲变法,而击退戎狄,九合诸侯,称霸春秋;
秦国因秦穆公改政,而“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吴国因伍子胥变法,而大破楚、越两国;
越国因范蠡改革,而成功灭吴,争霸中原;
魏国因李悝变法,而初霸战国;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脱胎换骨,为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燕国因乐毅变法,而破齐72城;
韩国因申不害变法,而短暂中兴;
楚国因吴起变法,而初见成效,但因楚悼王的突然死亡,而被迫中止。

之所以楚国没有走到最后,都因为他们的变法没有彻底的实行下去。为什么变法在楚国实行不下去呢?
其实这是楚国的顽疾。
楚国是一个民族成分相当复杂的国家,它融合了周、百濮、百越、巫、苗、巴等人群,所以楚国虽然大,但是它的内部很不稳定,特别是楚国的贵族阶层,派系林立,几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连国君都得看他们的脸色。


历代楚王们也曾试图进行改革,但进展都很缓慢。直到吴起出现,楚悼王才看到希望,于是大力启用吴起变法。其实并不是楚王们不想变法,只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执行,因为变法就意味和旧贵族们撕破脸,而谁也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除非有替死鬼。吴起就是这个替死鬼(就像后来的商鞅一样),就算楚悼王不死,吴起变法成功,到最后都是死路一条,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但是,这样对于楚国来说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吴起虽然做了替死鬼,但是给楚国带来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就相当于楚悼王利用吴起和旧贵族们进行火并,然后为自己巩固君权服务。
如果这样的话,楚国就将提前走上后来秦国商鞅变法的路子,成为战国最大的诸侯。但是楚国能否最终统一全国,这个还说不清楚。因为楚国的变化会引起各国的连锁反应,就像楚庄王称霸中原的时候,北方诸国自然而然的就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楚国。从当时的情况看,南方的楚国要击败北方强大的三晋和秦、齐,难度是相当的大。除非像秦二世那样,让北方诸国从内部腐化,否则楚国是很难统一天下的。

从他个人行为以及变法举措就能知道,这场变法就像一场“闹剧”一样,即使有楚悼王的支持,也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吴起何许人也?后人评其“无君无父不忠不孝”
吴起的经历其实挺传奇的,别看他能和孙子并列为“孙吴”,位列“武庙十哲”之一,组织的变法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声名,但其实他最初却是出身于儒家。
他曾经是曾参之子曾申的门下,学习的是儒家思想。但是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并没有按照当时的礼制回去奔丧,这就犯了大忌。其实不仅仅是儒家不能容他,中国从古至今的社会环境里对于这样“不孝”的人都比较排斥。
所以在《东周列国志》等小说当中也有故事来写吴起的为人,当然小说的话未必真实,但足以看出后世人对他的人品私德有着什么样的看法。
在一些通俗文学的作品中,说吴起和其母亲是有矛盾的。因为他最初游手好闲,什么事情都不做,有点类似今天的“啃老族”,他的母亲就数落他,让他上进。
于是吴起将自己的手臂咬破,发誓说,此生官不做到将相,就不再回家,母子也不再相见。于是不顾其母痛哭挽留,毅然离家游学,这才拜在了儒家门下。
所以才出现了后来其母去世,他也没有回去奔丧的事情。小说中更夸张,说其仅仅仰天“恸哭三声”。
白居易曾经有诗: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所以,吴起的改投兵家,其实是因为在儒家以及之前的鲁国犯了社会的公约良俗,混不下去了。
吴起到了魏国之后受到了重用,借着李悝变法的基础,改革兵制,西向攻秦,成就了战国初期魏国的霸主地位。
秦魏世仇,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吴起当年攻占了秦国河西之地,将其锁死在了西陲一隅,要不是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强大,秦国几乎永无翻身之日。
吴起在魏国学习了变法的思想,同时因为负责军事,创建了“武卒制”,也就是后人口中的“魏武卒”,一支重甲步兵,在当时非常强劲,秦国军队还不是对手。
后来因为受到猜忌,吴起离魏去楚,得到了楚悼王的赏识,这才有了变法一事。
而当楚悼王去世之后,触动了贵族利益的吴起遭到了追杀。
当时吴起跑到了楚悼王停尸的地方,想借着先王的遗体威胁诸贵族。结果他实在是低估了自己被厌恶的程度,这些人宁可损毁掉先王遗体,也将其射杀。
这件事也导致了后来七十多贵族被灭门。
这件事情也被后世认为其“不忠”,这才有了“无君”、“无父”、“不忠”、“不孝”的评价。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有名的多变时期,各国都在实行自己的变法寻求改变,有的变法很成功,例如商鞅变法,然而有的却没那么幸运,楚国的吴起变法就是失败的典型。


吴起这个人,一生侍奉过三个国家,分别是鲁、魏、楚。他在楚国推行的吴起变法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取消已传三代的贵族爵禄,减少国家的

负担,还能将省下的开支用来支援军队。二是,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也是将省下的开支支援军队。


按理来说,吴起变法对楚国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却最终失败了,它失败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吴起并非楚国人,他是从魏国逃亡去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空降兵”,虽然有君王的支持,但是手下也要有得力做事的人啊。

其次,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都是争对当时的旧势力贵族的,作为君王肯定是喜欢这样的变法的,但是作为贵族们肯定不愿意看到变法的实施的。所以,在变法的出台后,吴起差不多得罪了所有的权贵们。

第三,虽然吴起变法是对百姓有益,但是变法的本身并没有依托于百姓。这样的吴起变法只得到了君王一个人的支持,王朝的更换也导致吴起变法没有时间跟精力推动变法的彻底执行。


所以,吴起变法只能说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沾到的失败变法了。



主要是限制于楚国的制度,楚国是诸侯分封制,吴起变法一但碰触到了他们的利益,那么对不起直接驱逐你,要不就是联合起来让君主杀了你,吴起变法必然会碰触他们的利益,所以才会在楚国行不通。

应该是国情的不同吧,春秋战国的变法其实是得到了君主的大力支持的,而且对当时的百姓也确实有造福的作用,人们也都看到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吴起变法在楚国并没有得到楚王的支持,人民不知道这项变法能够为他们带来福利,所以也就没有太过于拥护

吴起变法是一次不彻底的变法,他变法没有指出当时社会的弊端,改革的力度,范围都不够,而且变法的矛头指向了称霸立业上,忽略了国家发展的其他需求,他变法图强是片面的,所以收效不大,只能以失败告终了。

吴起变法在楚国实行不下去,那是因为他损害到了王公大臣们的利益,这些贵族们自然会联合起来百般阻挠,之后楚王死掉后,他终究变法失败,


春秋战国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强大必须要变法,为什么吴起变法在楚国却实行不下去?视频

相关评论:
  • 15675868360春秋战国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强大必须要变法,为什么吴起变法在楚国却实...
    杭枯芬答:首先,吴起并非楚国人,他是从魏国逃亡去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空降兵”,虽然有君王的支持,但是手下也要有得力做事的人啊。其次,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都是争对当时的旧势力贵族的,作为君王肯定是喜欢这样的变法的,但是作为贵族们肯定不愿意看到变法的实施的。所以,在变法的出台后,吴起差不...

  • 15675868360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杭枯芬答:告诉我们要勤政爱民,不施暴政,积极改革,发展生产。使国家强大 参考资料:历史书

  • 15675868360《春秋战国》读后感
    杭枯芬答:吴王撩乘楚平王去世之际,派兵围攻楚国,想不到楚国早有埋伏,倒把吴国杀了个片甲不留,吴王撩进退两难,伍子胥觉得这个机会甚好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于是就向公子光推荐了一个勇士——专诸,他知道吴王撩喜欢吃鱼的时候,就先去学做鱼,在吴王撩的宴会上把煮熟的鱼带到桌子上,在鱼腹里藏了一把小刀,吴王撩吃到鱼腹...

  • 15675868360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
    杭枯芬答: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

  • 15675868360春秋战国的寓言故事
    杭枯芬答:春秋战国寓言故事篇一:刻舟求剑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

  • 15675868360有关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
    杭枯芬答: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12、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13、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

  • 15675868360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杭枯芬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篇一:齐王封丑女为后 战国时代,齐宣王主政时,采取了一些清明的政治措施,使得齐国国力得以发展。可是,在齐国强盛后,他自认为国泰民安,便开始追求享乐,不理朝政,平日亲信和重用一班阿谀奉承的奸臣,对忠臣良将却猜忌和排斥,使齐国面临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危机。 一天,齐宣王在富丽堂皇的雪宫里大设...

  • 15675868360历史小故事战国时期有道理的
    杭枯芬答: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

  • 15675868360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大道理50~100字
    杭枯芬答:”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

  • 15675868360战国故事读后感450
    杭枯芬答:Ⅳ 春秋战国一个故事的读后感四百字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我的感想: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