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称《二十四孝图》为愚孝?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什么叫历史?~

中国历史悠久,常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中国大陆官方通常认为夏、商、周三朝是奴隶社会时期,秦朝正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是民主时期的开始,而大陆之外的地区对“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会性质划分并不相同。从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制国家。秦朝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极大影响,佛家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大,但达不到基督教对西方那样的影响,中国历朝政治方针受儒家影响最深。而汉字也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一种文字有不容易改变字体的特点,中国各个地方的语音虽然不同,但对这种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汉字也成为中国统一的一种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统一中国的文字。 元谋人是中国远古遗存中目前所见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这些都是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中国猿人时期——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 河套时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至10余万年前 山顶洞人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至2万多年前 彩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会在中国形成于四五万年前的彩陶文化时期,中心区域分布在陕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以原始农业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时期,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形成,农业和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制陶、冶铜等手工业的工艺水平也逐渐提高。大汶口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此期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成为文明的中心地带。 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而且这时也开始利用蚕丝。 [编辑] 神话传说 主条目:三皇五帝 后人所绘的黄帝像在中国神话中,中国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争议,有说伏曦,神农,燧人,五帝也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在上古时期,现中国区域有3个最大的部落,华夏部落,两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传蚩尤是两昊部落最后一个首领,在涿鹿大战中被华夏部落的炎黄二帝打败,在尧舜时期,华夏部落数次大规模征伐远在南方的三苗,最终使苗民臣服,此是后话. 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然而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根据香港中学课本所述,启是被推举为领袖),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持续了400多年,在最后一个夏朝君主——桀末期,东方商族首领成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商朝。 [编辑] 先秦时期 [编辑] 三代 主条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约在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由于这段历史没有文字性文物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部分学者认为河南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遗存,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前16世纪到约前1046年。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而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了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奴隶主王朝的规模。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周王朝依然是奴隶主以及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编辑] 春秋战国 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战国 (中国) 先师孔子行教像,为唐朝画家吴道子所画前770年,由于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合称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其他六国,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伦理)、道家(自然)、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科技)、众、杂、农家(农业)、小说家(小说)等。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孔子编成了诗经。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 这一时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夏朝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 [编辑] 秦汉时期 北京八达岭长城主条目:秦朝、汉朝、西汉、新朝、东汉 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由于秦王嬴政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郡县制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道路,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有名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其意见,下令焚书坑儒(有部分学者对这一行为是否确实存在有争议),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部分史学家对以上事件存有怀疑,认为由于秦始皇的一系列激进改革得罪了贵族,平民无法适应,才在史书上留此一笔。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但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包括六国遗臣等野心家乘势作乱,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此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四面楚歌。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楚汉之争至此结束。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贵霜并称为四大帝国。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中央集权;他成功地击溃了匈奴,控制了西域,还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巨著——《史记》,同时这时的中国出现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 西汉发展到了一世纪左右开始逐渐衰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宣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新。然而这些改革却往往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农民纷纷起义。公元25年刘秀复辟了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的发展延续了西汉的传统,此时出现了天文学家张衡。汉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训,显得相当开明,当时佛教通过西域到达中国,在河南洛阳修建了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因为《二十四孝》中却是有不少故事在愚孝的范畴之内,属于封建糟粕,孝顺父母是好事,但是愚昧之“孝”反而使孝变了味。

那么为何说《二十四孝》的愚昧之“孝”呢?我们拿那里面的一些故事来讲一下为何是愚孝。在《二十四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因为家境贫穷,养不起生病的老母,但是“孝子”为了完成自己的“孝道”便要将自己刚刚出生的幼子埋掉,以减少家中的开支来更好的照顾自己的老母,但是“孝子”最终孝感天地在院中挖出了父亲留给他的金子,最后既不用埋儿子也能照顾母亲“孝名”也被人传颂,这就是《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子》。试想一下郭巨没钱第一个想到的是埋儿子,如果并未挖到钱那么郭巨的幼子,那个有着无线青春的孩子就早早的葬送在泥土之中,即便是长大里再次听到这个故事的,幼子心中会做何感想,再者没钱想到的不是赚钱而是埋子,若是“孝”有一天威胁到郭巨自己的生命时,郭巨会不会再一次想到埋自己的老母呢?

除了《郭巨埋子》外,《卧冰求鲤》给人的也是愚孝之感。孝顺的儿子因为生病的母亲想要在冬天吃鱼,便跑去河边爬在冰上妄图将河冰融化,最后他的孝顺感动了鲤鱼,鲤鱼自己跳出冰面,被儿子带回给母亲吃掉,而吃掉鱼的母亲也很快的好了。这个故事看完简直让人控制不住的吐槽,大冬天暖河冰不被冻死,也应该是“危险动作,请勿模仿”,如果河冰真的裂开了那么后来的剧情也应该没有了,明明可以找擅长捕鱼的人在冬季帮忙凿开冰面网鱼,却要卧在冰上守株待兔等鱼自己跳出来,如果鱼一直没有出了,儿子一直在河上卧冰,那么重病的母亲得不到照顾后面又该如何?

因此这样的故事宣扬出来的孝又怎么可能不是愚孝,宣扬孝道是好事,但是也要以正确的内容去宣扬。



鲁迅认为读《孝经》不能愚孝
 除了之前讲过的《戏彩娱亲》那则故事,鲁迅还十分反感《郭巨埋儿》这个故事,并加以评判。他说:“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郭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像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
  鲁迅还曾谈到自己读了以后的那番感触:“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
  鲁迅还将自己的心境往深里叙说:“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鲁迅还说:“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这些都是很深刻的见解。
  鲁迅之评论让我们学到的智慧是,读《孝经》、《二十四孝》等,都应当具有“四不”之睿识:一是,不能“愚孝”,愚昧做孝子,不是真孝子。二是,不能“愚读”,不能愚昧地读《二十四孝》,还有如《孝经》等。三是,不能“愚信”,就是不加独立思考地相信所说的一切,甚至那些“孝感”的东西。四是,不要“愚传”,愚昧地不加辨析、不顺人情、不合时宜地宣传与传扬。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专门谈到“孝”这一问题。
首先,鲁迅的评论中,传达出《二十四孝》在当时极其普及的信息。如鲁迅得到的《二十四孝图》,就是“一位长辈的赠品”。这说明当时在给儿童的礼物中,常见的一种便是《二十四孝图》。今天我们早已经不再为孩子送上这样的礼品了。再如鲁迅所说:“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这说明了当时十分普及的情况,不管是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不管是社会上层还是社会下层,或一般人,比如鲁迅的保姆阿长,即长妈妈,都知道其中的内容。如果今天,不要说一般人说不出《二十四孝》的内容,即使文科大学生也不一定一看图就能“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来。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对古代孝子们持的是反对的态度。鲁迅揭露了古时候关于孝的封建做法,他认为传统孝的理念是十分可笑的。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鲁迅先生当然赞扬行孝的态度。因为鲁迅先生是反封建的革命者,许多封建思想的孝道-愚孝的行为,鲁迅先生是绝对不支持的。



1,鉴略:是在鲁迅看戏前让他背的,他觉得扼杀了当时作为孩子的他内心的快乐。是代表刻板封建的一面的。 2,二十四孝图:他讨厌里面一部分愚孝的故事,认为是侮辱了孩子,不是真正的孝。 3,山海经:粗劣不堪的图画书,但对远方充满好奇心的孩子,连这样的图画都难得弄来一看。他成年后曾在一篇杂文里,感叹中国小孩得到的美术陶冶之少,之糙。是他童年艺术的一种启蒙

不用鲁迅说,有点头脑的人就会这么认为,比如光脊梁吸引蚊子咬自己,让爸爸睡好觉,难道不会扑打蚊子,一起睡吗,还有卧冰求鲤,恐怕老人还没吃到鱼,自己就冻死了,有这样的傻儿子,老人能宽心吗,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鲁迅为什么称《二十四孝图》为愚孝?视频

相关评论:
  • 13454824343为什么称《二十四孝图》为“二十四孝图”呢?
    濮生乐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

  • 13454824343鲁迅为什么称《二十四孝图》为愚孝?
    濮生乐1. 《二十四孝图》被称为愚孝,是因为其中一些故事体现了封建时期的愚昧孝顺观念,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不再适用,甚至显得荒谬。2. 例如,《郭巨埋子》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因家境贫困,企图杀害自己的婴儿以节省开支照顾生病的母亲。这种极端的“孝顺”行为,实际上是愚昧和残忍的表现。3. 如果郭巨没有在...

  • 13454824343鲁迅为什么称《二十四孝图》为愚孝?
    濮生乐因为《二十四孝》中却是有不少故事在愚孝的范畴之内,属于封建糟粕,孝顺父母是好事,但是愚昧之“孝”反而使孝变了味。那么为何说《二十四孝》的愚昧之“孝”呢?我们拿那里面的一些故事来讲一下为何是愚孝。在《二十四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因为家境贫穷,养不起生病的老母,但是...

  • 13454824343鲁迅为什么认为二十四孝图是一种宣扬封建孝道的读物?
    濮生乐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

  • 13454824343为什么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是封建孝道的代表作品?
    濮生乐鲁迅对二十四孝图是批判的态度;孝是应有的,但后来的一些劣根性的人渐渐篡改了孝的本性,就出来24孝图这样的代表,这是封建君主制度下的人制造出的产物,所以,鲁迅先生是借24孝图批封建制度,民族劣根性。正如贞女牌坊,在古时是没有的,再远点,母系社会,就更加不会有,当儒家文化盛行后,而封建...

  • 13454824343鲁迅认为中国古代的孝道是以什么为主的
    濮生乐"孝"是儒家伦理思想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杰作。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

  • 13454824343鲁迅为什么要写《二十四孝图》?
    濮生乐那么,该埋的不正是自己么?当然如果一丝也不走样地也挖出黄金来,自然是天福,但鲁迅虽然当时年幼,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好事。鲁迅说依稀记得自己小时候对父母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以为无非是听话、顺从,长大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学习了《二十四孝图》后,才知道“...

  • 13454824343鲁迅为什么批评《二十四孝图》?
    濮生乐是一位长辈赠的《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 13454824343为什么鲁迅说《二十四孝图》使他感到高兴和扫兴呢?
    濮生乐扫兴的是:知道孝道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 13454824343鲁迅为何要写《二十四孝图》?
    濮生乐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