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濒危动物的资料

来自:健康知识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帮帮忙!列举我国2-3种濒危动物和它们濒危的原因~

一、大熊猫:
学 名: Ailuro Poda melanoleucd
英 文 名: Giant Panda
简介: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由于繁殖难度高,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数量一直有限,从开始饲养至今,国内外动物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饲养场,用于展出,繁殖,研究的需要,先后从野外获得大熊猫24余头,目前仍成活饲养 (包括自繁数量在内)不足100头。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熊猫从分类上讲属於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而竹类却难以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猫的能量摄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摄入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
熊猫这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却是长期自然历史选择适应的结果。野生熊猫生活在人迹罕见的高山深谷密林之中,并且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这里所讲熊猫的活动,是从生态学研究范畴这个角度出发,探讨研究熊猫的巢域与核域、活动节律与作息制度、活动与能量消耗及采取的对策。 野生熊猫栖息於密林之中,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熊猫是属於多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於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猫的种群增长十分缓慢,如保护管理跟不上,则数量日趋减少。


二、东北虎
中文名称:虎东北亚种
拉丁学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
俗名:老虎,大虫,山神爷,扁担花,打哈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致危因素:作为害兽被捕猎,因为贸易被捕猎,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栖息地破坏,种群隔离
国内分布:黑龙江, 吉林
简介:
东北虎,隶属于食肉目猫科,在老虎的八个亚种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通常栖息于山林、灌木与野草丛生的地方,特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常以草食性野生动物为主要猎食对象。野生东北虎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中国东北和朝鲜,总数已不到300只,是世界十大濒危动物物种之一。建国初期我国还有野生东北虎二三百只,而现在已不到20只,真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珍贵。
东北虎数量锐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生存环境和食物链遭到破坏;二是人为捕杀;三是自身繁殖困难。
第一、原始森林是东北虎繁衍生息的主要场所。过去东北地区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而近百年来,由于这里人类活动增多,采伐木材、劈山开矿、垦荒、种参、修路等经济开发,致使森林植被不断后缩,结构复杂的原始森林不断减少,森林结构遭到破坏,并趋向简单化,加上人们的频繁活动,适合东北虎栖息的环境越来越少,迫使它们背井离乡,另择新居,不少老虎“出国”、去了环境较好的苏联和朝鲜。东北虎的主要食物是野猪、野鹿、狍子、羚羊等有蹄类动物,且食量较大,在自然情况下,一次可食30公斤肉,饱食后可数日不食。据计算,每只虎每年大约需要吃40头至60头野猪、羚羊等大型动物。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和滥捕乱猎,使东北虎猎食对象的数量锐减,造成老虎食物严重不足、生存受到威胁。
第二、很多东北虎丧生于人类之手。东北虎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一般不与人们主动接触,只是在食物严重缺乏时才捕食家畜,遇惊或受威逼时才向人进攻。所以,尽管在个别情况下老虎捕食家畜或伤人,但不能把它看作是对人类有威胁的害兽。过去,由于对东北虎认识不高、宣传不够、
法制不健全,所以老虎被“合法”捕猎的占了相当比例。
据资料统计,建国后的35年间,吉林、黑龙江两省共捕杀东北虎303只。其中吉林省捕杀量占三分之二,主要集中在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80年代只活捕1只。在50-60年代初,小兴安岭伊春林区还是东北虎的主要产地。到1975年,该区捕杀东北虎计35只,其中活捕15只。从社会猎杀和捕捉的统计数字来看,反映了虎种群数量锐减,至80年代,东北虎已基本处于灭绝的边缘。除合法捕猎外,浑身是宝的老虎还被少数胆大妄为的非法捕猎者垂涎。
第三、东北虎的濒危处境也有生理和习性方面的原因。老虎性机警、喜独居,成年虎有单独占领领域的习性,一只雄虎的领地范围约40-50平方公里。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就是从其生活习性演化而来。到了繁殖期老虎才会出外找“对象”,每年冬季三个月为交配期,雌雄成兽以啸声、气味为联系信息寻求配偶,活动区域约在500-900平方公里之间。繁殖后雌虎和幼虎一起生活2-3年,在此期间雌虎不发情交配。所以在自然状况下,每两三年老虎才繁殖一次,每胎一般产2-4仔,也有一仔的情况。由此可见东北虎的生殖能力很低。目前,野生东北虎数量稀少,种群结构失调,分布区日益缩小并相互隔绝,所以配偶繁殖机会大大减少。要保证一个种群的繁衍生息,至少需要100只东北虎,而黑龙江、吉林两省野生虎总数也不超过20只。如此下去,东北虎在野外即使能够配偶,也终将因近亲繁殖而退化,逐渐走向灭绝。


三、金钱豹
别名:金钱豹、豹子、文豹
学名:Pantherapardus
英文名:leopard
猫科:Felidae
分布:广东山地森林地区。
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简介:
金钱豹目前仍处于高度濒危状态,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册。金钱豹之所以处于高度濒危状态,人类长期过度猎捕是主要原因;其次,栖息地的破坏是金钱豹数量剧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金钱豹对自然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它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固定,不像鸟类可以迁徙。森林是金钱豹的栖息地,一旦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它们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再次,种群过小且相互隔离,导致种群退化,也是致危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捕杀野鸡、野兔等动物,造成金钱豹食物短缺,不得不捕食一些家养动物。随着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自然保护区及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各地发现野生金钱豹的情况时有发生,说明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野生动物有了恢复性的增长。但要达到物种多样性,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爱护。


四、白头叶猴
别名:花叶猴
科别:猴科
学名:Presbytis leucocephalus。
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简介:
白头叶猴属灵长类动物世代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石山地区。目前,白头叶猴在国外没有活体和标本,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之一。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比大熊猫还小,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具有更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
白头叶猴非常珍贵,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它非常少。在白头叶猴分布的范围内,数量只有六百多只。这六百多只意味着比大熊猫还珍贵。
白头叶数量少,是当地的一些老百姓的认识还不够。保护区建立之后,保护区做了很多的工作,绝大部分不去打白头叶猴了,但是并不排除还有偷猎的现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子弹,猎枪子弹,就说明还有猎杀的情况,还有打猎的情况。还有当地老百姓在保护区内放夹子,放夹子虽然说它主要目的不是去捕白头叶猴的,但是也对白头叶猴造成伤害。第二个栖息地的破坏、对它生活环境的破坏。由于这个地区老百姓人数比较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很大,又是少数民族,因此砍柴,他们要从山上,从石山上面获得柴火,获得柴薪,所以要砍很多的柴火。当然现在逐步得到了改善。当地政府特别是广西这几年来做沼气建设这个工程,在全国还是走在前面的。所以当地政府给老百姓建沼气,建沼气他们也就解决了能源问题,就少砍或者甚至是不砍石山上面的柴火。这样对保护植被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个工作还只是启动,还没有完成,所以砍柴火的现象还有。
第三就是耕种。这种石山分得很开的,中间大片的地。老百姓在耕地缺少的情况下,自然就需要耕种,所以大片的耕地被开发了,被利用了。在开发的过程中,就意味着很多人要进到白头叶猴生活的环境里面去。甚至在开耕的时候,拖拉机也进去,摩托车也进去。我们曾经发现,我们曾经跟了五天的一群猴子,最后就被一个摩托车手开了一个摩托车进去,准备去耕地的,把它吓跑了,这群猴子就不见了。所以,人对白头叶猴的影响,就是耕地对白头叶猴的影响、耕种对白头叶猴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还有一个就是在有些地方,人们利用在有些石山,人们利用土地已经开到石山的山坡了。这些地方石山的山坡,是白头叶猴食物分布最多的地方,一旦这个山坡这些植被被破坏了,白头叶猴的食物被破坏掉了,白头叶猴的食物没有了,对白头叶猴的正常生活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到了收割的季节,这些大片的农田,大片的旱地都是种甘蔗的。到了收割季节,汽车开进去拉甘蔗,拉完之后,砍甘蔗留下来的一些甘蔗叶,全部都被焚烧了。所以白头叶猴生活这个环境里面,这个时候是乌烟瘴气的,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人类对白头叶猴栖息地的影响还有就是放牧。在这个地方农闲的时候,一片平地还长了很多的草,于是老百姓把牛就赶到这个地方去放牧去了,也不用管。特别是一些四周都比较陡的一些这么一些弄里边,老百姓把牛一赶进去,在路口那里一封上,根本就不用管,等用的时候再来牵牛就行了。所以牛在里面的叫声、人在里面的活动声对白头叶猴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还有一个,这种石山地区的石头被一些人开采,作为铺路用。因此,这个放炮的声音,机器的声音把白头叶猴赶得都不见了,影响了白头叶猴的正常生活。


五、藏羚
中文名称:藏羚
拉丁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
俗名:羚羊,藏羚羊
英文名:Chiru, Tibetan antelope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生态环境:草原、草甸、荒漠草原
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作为食物被捕猎,因为贸易被捕猎
国内分布:青海, 新疆, 西藏
简介:
藏羚生态习性与分布藏羚是青藏高源上的特有物种,栖息于海拔4200一5300米的荒漠草甸草原、高原草原等环境中,喜在有水源、湖边或地势平坦的草滩上活动,性怯懦而机警,营群居生活。其活动范围较大,并有随季节和食物条件的变化而长距离迁移现象。它平时集小群活动,雄兽常结成3~6只的小群,也有十只或数十只的群体;雌兽群体较大,有数百只或千只以上大群,据1990年6至8月调查统计,有1528~2527只的大群体。藏羚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和新疆的高海拔地区。青海则集中分布在玉树州的西部、西南部和海西州的昆仑山北侧,常活动于人迹罕至的高山荒漠、半荒漠草甸、草原上。分布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
藏羚种群现状藏羚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过漫长的自然演化和发展,在我国其种群曾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且数量丰富。据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表明,其分布的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0.2~0.3只,全国藏羚种群数量估算有12一16万只。青海是藏羚的主要分布区,据有关资料分析,其在我省主要栖息活动地区的种群密度为1.47只/km2(SChalleret,1988)——1.58只/km2(李德浩等,1989),全省藏羚种群有6万多只,其中可可西里地区有近5万只。然而。时至今日我省藏羚的种群发生了较大变化,其资源呈逐年急剧下降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以来各有关地区的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森林公安机关破获非法盗猎藏羚案件有114起,收缴被猎杀的藏羚羊皮多达15243张。如将未被缴获的数量估算在内,全省有近3.5万只藏羚羊被猎杀,其占总量的58 3%。美国蒙大那大学理查德·哈里斯博士先后两次在格尔木市野牛沟地区的考察结果进一步确证,藏羚种群变化是惊人的。1991年9月考察统计有2076只。而在1997年9月再次调查时仅见以极少群体。此外,近几年在藏羚集中的栖息区已很难见有大群聚集,昔日成群的藏羚羊如今也只有零星的小群体在聚集地活动,这古老的物种已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藏羚资源下降的主要因素目前,藏羚保护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其资源呈逐年急剧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藏羚羊绒及其制品贸易,为走私提供了市场,导致着非法猎杀。藏羚在1979年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物种,严禁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贸易。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藏羚羊绒及其制品在中国从历史上到现在一直没有利用的传统,也没有消费市场。然而进入90年代,由于境外藏羚羊绒及其制品的贸易,致使藏羚开始遭到犯罪分子的猎杀,并走私出境。据了解,这是由于藏羚羊绒柔软、保暖性强、质的好,其绒制品深得一些国家富豪的青睐,《中国藏羚保护现状》白皮书中证实,在中国境外走私买卖1公斤藏羚羊生绒价格就达1000~2000美元,而一条300~400克的绒制披肩围巾售价高达5000~30000美元。如此高的巨额利润刺激着盗猎、走私分子的欲望,使着犯罪分子为牟取暴利,挺而走险,非法盗猎、走私藏羚羊绒,致使一批批藏羚在呻吟中死去,尸骨抛洒在广袤的江源。据有关调查表明,被盗猎分子猎获的藏羚羊皮和绒,最终走私到加工国和消费国。CITES公约秘书处报道,藏羚羊绒在尼泊尔、印度等国加工制成产品后,在法国、英国、意大利以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出售。可以说,当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保护藏羚资源同非法盗猎分子展开艰难的斗争时,加工、消费国或地区的藏羚羊绒及其制品贸易并未得到有效打击和制止,这无疑进一步助长了盗猎与走私,并为其提供了消费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要藏羚羊绒及其制品在国际上的贸易活动一天不终止,藏羚的保护工作就会困难重重,盗猎与走私其产品的非法活动就难以彻底消灭,藏羚的生存将会继续面临着威胁。
二是,藏羚分布区面积大,自然条件严酷,加大了管护工作难度。藏羚是栖息在高海拔地区的群居性高原动物,其在青海省的分布面积大,栖息地自然条件严酷,人烟稀少,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交通十分不便,这也无疑加大了管护工作的难度。此外,由于我省现有的管护力量、装备和财力难以在藏羚栖息分布区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的巡护,使盗猎分子抓住空隙对藏羚羊群进行大肆的猎杀。目前,随着全省打击力度的加大,犯罪分子的走私渠道,手段和方法也更趋于隐蔽和复杂,给我们的管护工作带来了更在的困难。

濒临绝境的动物有:

朱鹮、大熊猫、北极熊 、苏门答腊虎、克罗斯河大猩猩、爪哇犀牛、加湾鼠海豚、湄公河巨型鲶鱼 、金头猴 、黑足雪貂 、北部白犀牛、白鳍豚、奥里诺科鳄鱼、僧海豹、小嘴狐猴、兰.坎皮海龟、奥瑞纳克鳄鱼、泰国猪鼻蝙蝠、夏威夷蜗牛、斯比克斯鹦鹉、微型猪

  【中文名称】:白暨豚

  【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俗名】:白暨豚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商品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致危因素】:回游被切断,过度捕猎,环境污染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长江 (Yangtze River), 钱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世界十大濒危动物之首华南虎
  “中国虎”比大熊猫还稀少的世界濒危动物

  目前分布于我国的四个老虎亚种(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和印支虎)中,惟有华南虎是中国独有的。19世纪以前,华南虎曾经广泛分布于以我国东南部为主的国内广大地区。20世纪后,由于自然环境变迁、战乱纷扰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华南虎的分布区域不断受到挤压,分布地域面积逐渐缩小。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捕猎和砍伐森林等活动,使华南虎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受到破坏,华南虎的数量急剧减少。

  据以往调查估算,目前中国处于野生状态的华南虎仅有20至30只,养殖在中国动物园里的数量也仅有60只,这仪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在最近的一次野外考察中,甚至没有发现活的野生华南虎个体,华南虎已接近物种灭绝的边缘。

  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副研究员陆军介绍说,由于动物园中的数量有限,用于交配的华南虎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亲近,目前有的新产虎崽已经开始出现短尾(尾巴短一结)的现象。毫无疑问,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这一世界最濒危动物将不复存在。

  华南虎的遭遇,只是当前我国众多野生动植物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大。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许多野生动植物严重濒危。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科学调查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初步统计,我国现有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约410种和13个类的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状态。极度濒危的脊椎动物有大熊猫、朱鹮、虎、金丝猴、藏羚、亚洲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白鹤、丹顶鹤等;大量的兰科植物和苏铁等植物,在野外已处于非常濒危状态。

  近年来,华南虎的濒危处境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98年,我国在福建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启动了总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华南虎繁育野化工程。而“在华南虎主要分布区建立保护站,选择重要区域进行栖息地恢复和改善,建立食物链,促进隔离种群遗传联系,实现野外种群自然增长”等一系列措施也列入了政府规划。

  南非老虎野化项目

  “目前中国还没有掌握虎的野化放归技术和方法,现行的一些野化尝试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制约了中国虎种群的恢复与发展。”陆军说。

  11月26日,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与英国“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及南非中国虎项目中心,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一项关于华南虎野外放归计划的协议。这是我国首次通过跨国合作保护境内的世界最濒危动物。

  根据这项拯救中国虎项目合作的框架协议,中国将创立一个华南虎保护模式,利用南非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经验在中国建立一个华南虎实验性保留地(100-200平方公里),并在保留地内恢复自然植被和动物群落。

  同时,工作人员将挑选动物园中的华南虎幼崽,然后根据南非的猫科动物野化经验帮助它们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狩猎。那些完成野化训练并具有野外生存能力的中国虎,将被送到实验性保留地。在那里,中国本土的野生动物将开创性地与华南虎一起野放。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的一位官员说:“通过这样一次史无前例的野放计划,我们正在更大程度上给予像老虎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一个生存的机会。”

  拯救华南虎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在出席这一跨国合作协议签字的庆祝晚宴时说:“所有的动物都需要保护,老虎尤其需要,因为它们在野外实在太濒危了。”

  其实,华南虎保护工作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于一个濒危物种的保护。陆军介绍说,虎在自然界中存在,不仅仅作为一个物种,它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

  在野外一只母虎最小的地盘要15到25平方公里,一只公虎的地盘一般和三、四只母虎的地盘交错。虎能够生存是因为有食草动物,如果没有食草动物,虎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假如说在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无限多的食草动物可以供虎捕食,它们就停留在这1平方公里内,但在野生环境下,这种条件是不存在的。因为食草动物也需要植被养活,植被不可能在这么小的一块地上去养活这么多的动物,这些是根据生物链中的一环套一环,只有树多植被好,食草动物才会多,食草动物多了,大型食肉动物才会多。

  老虎是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一种动物,它关系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因此,保护老虎不单单是保护老虎这么一个物种的问题,而是保护整个食物链完整性的问题。所有大型猫科动物生存的地方,或者说大型食肉动物生存的地方,只要保护它,就是保护它所生存的这块土地。

  英国“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负责人全莉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在中国,有一个中国虎的栖息地恢复起来,那就可以保护相当多的本土动物。金钱豹、云豹、熊、麋鹿、梅花鹿,各种鹿类,都是中国本土的动物。如果没有这些生存在食物链下层的动物,老虎也是生存不了的。这一点就是老虎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是生态链的保护神。

  全莉认为,在近几年,我们认识到保护动物时的单一性使得保护不可能持续长久。比如:一个梅花鹿保护区,那里的工作人员非常尽心。他们用各种方法把这个保护区管理好。可是因为梅花鹿的敌人是豺,他们为了保护梅花鹿,就把很多豺用捕兽夹夹死了,这样就是单一性保护。保护了一种动物,却破坏了另一种动物资源。为什么豺会多?是因为豺没有它的天敌。在五十年前曾经有金钱豹、中国虎,有制约豺的大型动物,现在没有这些大型动物,所以豺的数量增加以后对梅花鹿造成很大威胁。这些都是单一物种保护造成的重大问题。

  比放虎归山更难的是还其野性

  国家林业局野保司的一位官员称,我国目前的老虎野化实践效果都不理想。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捕食技能,目前动物园中接受训练的老虎只是会在静态下用前掌拍死小动物,然后吃掉。而一只真正有能力在野外生存的老虎,最需要的是一套在运动中捕杀猎物的本领,这也是老虎真正的野性所在。

  在食物稀少的野生环境中,虎为了生存需要捕食,所以它要学会如何捕食。老虎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捕杀动物,从小虎捕杀动物开始,积累经验,一点一滴地长大。全莉说:“这是一个过程,而且捕杀技术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这样以后在野外生存时,它才能有效的生存,它捕杀时运用的战略战术也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全莉介绍说:“很多养猫的人都知道扔一个小球,猫会本能地追上去。这是上百年的进化的结果。它生存必须有这种能力,见到一个动的东西就要追上去。但追和怎么追是很有讲究的,野外生存的虎会有效地追,如果没有有效地追捕,玩命地追捕,它消耗体力过大的话,最终也会被跑死。真正在野外生存的虎,它要学会有战略战术地去追捕它的猎物。它需要迂回前进,找最好的地方隐蔽自己,以便最有效地捕获猎物,节省自己的能量。所以我们说动物园的虎,或是中国那些美式野生动物园中的虎,不是真正的野生虎,野生动物园也不是真正野生虎的栖息地。”

  但在南非这两年已经有人进行这方面的试验,而且很成功。他们的方式方法是:从小虎(3-6个月)开始,让小虎把训练当成它们的母亲或是师父,帮助小虎掌握狩猎经验。比如在虎的脖子上拴一条链子,带着虎从晚上居住的地方到狩猎的地方约50-60公顷,那里有很多野生动物。 最开始时有6个月,小虎刚刚离开母亲(参加试验的是动物园繁殖的虎),那个时候虎不具备捕食的能力。在虎小的时候人就和它培养一种感情,使得人可以接近它,因为在虎没有捕猎技能的情况下,如果人无法和它接近,以后就无法教给它捕猎技能。所以,首先需要从3-6个月的小虎开始培养它和人接触的能力。小虎非常聪明,一旦它知道人不会对它造成威胁,它就很信任人,人才可以教它一些战略战术。

  接下来,当人带虎夜间出去狩猎的时候,一定要让虎知道:出了营地就是为了自己生存,捉不到食物就只能饿着。否则就无法让它把狩猎区与过宿区相区别。小虎在野外见到羚羊本能地就要追上去。但人不会马上让它去追,而是带着它跟踪羚羊。羚羊都是野生的,机警而敏捷。当遇到羚羊犹豫的时候,小虎必须学会如何把自己隐藏起来,等羚羊接近或者迂回接近羚羊,发起有效的攻击。

  在开始的时候,有时还要人为地制作一只假羚羊,包上羚羊皮,用车拉着,让小虎追逐,以训练小虎在追捕猎物时奔跑的技能。经过两年的试验,两只孟加拉小虎目前已经能有效地把体形比较大的食草动物致于死地了。

  最初的时候,两只小虎捕获一只食草动物用了48分钟,到现在它们可以把一只体形与苏门羚羊差不多的食草动物在十几秒钟致死。这种情况下才能证明它有野外生存的能力。

  那两只由人来教授捕猎技能的小虎,还不能直接野化放归,但它们可以独自教授其下一代如何捕猎。一般情况下要等到第二、第三代以后的老虎才能野外放生,而且第二代以后的小虎必须完全与人隔绝

  朱鹮
  学 名: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别 名:朱鹭 红鹤 鹮 日本风头鹮 朱脸鹮鹤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Temminck, 1835)

  分类位置:

  鹳形目Ciconiiformes
  鹮科Threskiornithidae
  朱鹮属Nipponia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濒危(E)
  IUCN濒危等级:CITES附录I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分布 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

  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现在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只剩下笼中饲养的3只,我国的朱鹮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曾轰动世界。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朱鹮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 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 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生活习性: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等鱼类,蛙、蝌蚪、蝾螈等两栖类,蟹、虾等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 ,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7年。

朱鹮

学 名: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别 名:朱鹭 红鹤 鹮 日本风头鹮 朱脸鹮鹤

分类位置:

鹳形目Ciconiiformes
鹮科Threskiornithidae
朱鹮属Nipponia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濒危(E)
IUCN濒危等级:CITES附录I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分布 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

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现在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只剩下笼中饲养的3只,我国的朱鹮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曾轰动世界。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朱鹮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 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 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生活习性: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等鱼类,蛙、蝌蚪、蝾螈等两栖类,蟹、虾等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 ,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7年。

华南虎.僧海豹.小嘴狐猴.猪鼻蝙蝠.夏威夷蜗牛.


3种濒危动物的资料视频

相关评论:
  • 18080384945濒危保护动物有哪些
    戎修栋1. 长江白鲟 长江白鲟是一种古老的鱼类,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其数量急剧下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2. 北极熊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其栖息地逐渐减少,食物来源也受到影响,导致其生存状况堪忧。3. 华南虎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

  • 18080384945我国的珍稀动物有哪些及特点
    戎修栋1、大熊猫: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右,由于生育率低,加上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相当高,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中评为濒危物种,为中国国宝。2、白鳍豚:也称为白暨豚、白鳍,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

  • 18080384945世界三大珍稀动物是什么?
    戎修栋世界三大珍稀动物是白鳍豚,大熊猫,毛鼻袋熊。1、白鳍豚。白暨豚科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白暨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陆生动物进化而来,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大熊猫。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

  • 180803849453种濒危动物的资料
    戎修栋极度濒危的脊椎动物有大熊猫、朱鹮、虎、金丝猴、藏羚、亚洲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白鹤、丹顶鹤等;大量的兰科植物和苏铁等植物,在野外已处于非常濒危状态。 近年来,华南虎的濒危处境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98年,我国在福建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启动了总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华南虎繁育野...

  • 18080384945你知道哪些濒危的动物?
    戎修栋3. 雪豹:雪豹是一种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因其生活在雪线附近,毛发雪白而得名。它通常栖息在多岩石的地方,经常在永久冰雪高山裸岩及寒漠带的环境中活动。4. 白头鹤:白头鹤,又称锅鹤、玄鹤、修女鹤,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它体型较小,性情温和,机警胆小,不易驯养。5. 扬子鳄:扬子鳄是我国特有...

  • 18080384945濒危动物有哪些
    戎修栋1、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属于中国十大濒危动物之一。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

  • 18080384945我国2~3种濒危陆生动物的名称,并分析它们濒危的原因。
    戎修栋三、金钱豹:金钱豹,学名Panthera pardus,目前仍处于高度濒危状态,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册。金钱豹数量剧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长期过度猎捕和栖息地破坏。金钱豹对自然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它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固定,不像鸟类可以迁徙。森林是金钱豹的栖息地,一旦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它们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

  • 18080384945列举出我国2~3种濒危陆生动物的名称,并分析它们濒危的原因?
    戎修栋1. 我国濒危的陆生动物包括长吻针鼹(Zaglossus bruijni)、沙漠袋貂(Sminthopsis psammophila)和条纹袋狸(Perameles bougainville)。它们濒危的原因主要包括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乱捕滥猎等。例如,长吻针鼹的栖息地被破坏,导致其生存空间减少;沙漠袋貂和条纹袋狸则因为环境污染和乱捕滥猎而数量锐减。

  • 18080384945中国的十大濒临灭绝的动物
    戎修栋1、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

  • 18080384945我国的珍稀动植物及其所在地
    戎修栋(1)白头叶猴:哺乳动物。体长约50厘米,头小,尾较体长,四肢细长。头白,有毛冠,以野果、叶、花等为食。产于我国云南、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2)羚牛:亦称扭角羚。哺乳动物。长1.7米~2.2米,肩高1米~1.3米,重可达350公斤。夜出觅食,吃青草、树枝、竹笋等。分布于...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