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自立为王,拥有苏、吴的富庶之地,为何失败?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张士诚建立了政权,富甲一方,为何有人说他犯了三个错误?~

极盛之时,张士诚所占之地:东至大海,南抵绍兴,西接豫皖交界,北达山东金沟,地阔二千多里,统兵十余万。当时,朱元璋地盘小、钱粮少。张士诚占尽天下富庶之地,却身死国灭,主要原因是他有三个错误:一、贪功自奉称王早;二、胸无大志气量小;三、赏罚不明良将少。

张士诚
元朝末年,三分天下者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也。众所周知,朱元璋得以鼎鼎天下,是接受了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位元末豪杰,张士诚率先于1353年称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他称王比小明王韩林儿早了2年,比陈友谅早了6年,更是比朱元璋早15年。出头的椽子先烂,张士诚称王的第二年,元朝丞相脱脱率领百万大军征讨之,意在杀一儆百。若不是脱脱受党政影响,被地解职押往吐蕃,导致元军群龙无首,张士诚可能早就灭亡了。他称王早,地盘与元朝接壤,最先受到攻击,致使他长时间向元朝称臣供奉粮草,不能很好发展。

朱元璋
再说,张士诚胸无大志是出了名的。朱元璋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对于先打陈友谅还是先打张士诚,作了经典的总结:士诚量小友谅志骄,若攻士诚,友谅必救;反之,士诚定会作壁上观。事实确实如此,在生死存在的鄱阳湖大战中,张士诚不出兵援陈友谅使其被灭。随后,朱元璋整军出发,灭了张士诚。

陈友谅
最后再说,张士诚的赏罚不明,张士诚倚重的其弟弟张士信。他虽有勇武,确是一位贪图钱财的纨绔子弟,出征前必要赏赐,犯了错误不受处罚。上梁不正下梁歪,张士诚军队的风气被带坏了,大战之前经常有人逃跑。《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是受不了这种待遇,离开了张士诚。

元朝骑兵
在元末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张士诚有以上三个管理上的错误,想不被灭都难。他最后被朱元璋命人乱棍打死。

张士诚为什么会失败:优柔寡断终不能成大事2016-07-07 10:19:34【源自网络】

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是推翻元朝腐败统治的重要领袖之一,他是灭亡元朝的最大的功臣,但是张士诚最终却并未建立新的朝代取代元朝,在推翻元朝之后,张士诚败给了朱元璋,最后是由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那么张士诚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又会失败呢?以下是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出生在元朝末年的一个贫苦的家庭中,从小他就和他的弟弟为了养家糊口而在盐场工作。而他为人慷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总是帮助他人,因此在当地的人民中有很大的威望。后来由于给官府运盐经常受到苛刻,因此他和几个同伴一起贩卖私盐。但是由于没有背景,贩卖私盐是违法行为,张士诚等人一直受到官府的镇压和打骂。最后由于受不了压迫,张士诚等人决定起义,起义后,将富贵人家的钱财和粮食都分给了贫穷的老百姓,并自称为王,建立了大周政权,这是反抗元朝统治时的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建立政权后,占据了江南一带的富庶地区,而这片地区长时间不受战争的困扰,因此张士诚也变得骄奢起来,后期,朱元璋同张士诚战争期间,张士诚弟弟领兵败于朱元璋,而杭州的守兵也投降于朱元璋,因此张士诚很快就被朱元璋打败,被朱元璋囚禁,后来由于张士诚认为朱元璋获得胜利只是因为上天庇佑而已,这惹怒了朱元璋,最终被朱元璋所杀,以上就是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为什么失败
元末盐枭张士诚为什么失败了?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张士诚跟朱元璋相持有近十年,双方打来打去,谁也不能打败谁。直到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一举消灭了陈友谅,同时又击溃了张士诚的军队,最终朱元璋举得了胜利。优柔寡断、斤斤计较的性格是张士诚为什么失败的主要原因。

张士诚跟元朝的关系疏近疏远,时而叛变了,时而又投降了,这跟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历史学家评价他“没有主见,生性迟钝,比较怕事。江湖兄弟做错事情了也不忍心指责,赏罚不分。”朱元璋在得到天下之后,跟君臣讨论经验,对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性格都进行了剖析,他们认为张士诚顾虑多,遇事总是斤斤计较,而陈友谅则野心欲望极大。

所以,朱元璋断定先攻打陈友谅,张士诚会选择袖手旁观,如果是先打张士诚,那陈友谅肯定会倾巢而出。后来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判断是正确的,朱元璋对张士诚性格的判断十分准确。张士诚投降元朝,也有他的私心。在此后的几年里,他打着官方的招牌,不断进行侵略,拥地达到二千多里。

1363年,朱元璋击溃了陈友谅,再顺势剑指江浙,张士诚也只能选择自保。1367年,朱元璋大军包围平江城,张士诚拒绝投降。经过十个月的奋战,朱元璋大军攻破平江城,张士诚成了俘虏,被押往应天府。之后,因为张士诚拒绝问话以及不进饮食,朱元璋一怒之后下令将他打死。

朱元璋灭张士诚
元至正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军队在江浙地区进行攻灭张士诚军队之战。元至正十六年春天,张士诚从高邮迁到了平江后,时叛时降。张士诚为了争夺领地,与朱元璋多次兵戎相见,战争接连不断。在经过多年的你来我往中的战斗中,最后朱元璋消灭张士诚成为了一国之主。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率领军队对张士诚进行讨伐。在讨论作战中,朱军发生了争执,朱元璋的主帅常遇春认为可以直接攻打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徐达也赞成这样的看法。但朱元璋却不同意,他认为如果直接攻打平江,张士诚的援兵一定会来救,那么平江就不容易攻克了。但是如果先攻打杭州等地,剪断张士诚的羽翼,平江就非常容易攻克了。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想法是正确的。在出发前,朱元璋反复强调一件事,军队在攻克平江之后不可以随便进行杀戮,要保留人质。这次朱元璋集合了大约二十万的大军,让常遇春和徐达指挥,他们很快就攻下了杭州和湖州,只剩下最后的平江了。

张士诚虽然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但是他的意志还是非常顽强的,当年那么多元军进攻高邮,历时三个月都不能攻破,就能看出张士诚的意志力了。朱元璋也非常了解张士诚的为人,于是下令让军队从不同城门进行攻破,将平江城层层包围,不让任何人出入。

朱元璋的弓箭兵、炮兵、步兵一同作战,日夜不停地对平江城进攻。张士诚以及他的军队在平江城围困将近十个月,敌人连续不断进攻使得他身心俱疲,加上粮食也早已殆尽,张士诚决定突围,但结果就是江平城被朱军攻陷,张士诚被虏,历史十个月的朱元璋灭张士诚之战最终以朱军胜利而告终。

张士诚红巾军
张士诚,元末时期江浙一带的起义军的领袖,同时也是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张士诚是灭元最大的功臣,彻底动摇了元朝的根基。张士诚在当时的高邮称王,之后又在平江建都,自称为吴王。张士诚成功起义跟他所领导的红巾军是分不开的,红巾军在他称王的道路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于张士诚与红巾军的故事就要从他决定起义的时候开始说起。张士诚是以运盐贩卖为生,因为平时经常受到富贵人家以及官兵的欺凌,所以一直怀恨在心。至正十一年,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发动起义,在红巾军起义的影响下,张士诚与他的三个弟弟以及李伯升等人也决定起兵反元,连续攻克了泰州、高邮等地。

张士诚领导红巾军占据高邮,元廷屡次采取招降,但是并没有成功。之后,张士诚就在高邮建立政权,国号为大周,自称为诚王。就在当时的形势下,虽然红巾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涨,但是很多地方都失守了,元朝军队虽然受到了猛烈的打击,但是他们仍然保留一定的实力,迫使红巾军转入防御的状态。

至正十六年,张士诚与红巾军一同抵达平江,将平江占据为都城,承天寺作为王宫,并且开设文馆,让民间优秀的子弟和官吏子弟都入学读书;设立了礼贤馆,招来自四方的儒士入住;设立了郡县来劝慰农民,并传授水利之事。那段时期,平江的经济得到了稳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出现了稳定的局面。

张士诚失败原因,朱元璋总结的最到位就是“器小”,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建国后总结自己的成功,对手的失败,曾经说道:“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简单地说张士诚失败就是:格局太小,目光短浅。《明史》中也有相类似的评论:“士诚为人,外持重寡言,似有气量,而实无远图。”张士诚的“器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出身。张士诚生于江浙、起于江浙,早年家庭贫困,靠撑船卖盐为生,日子过得很清苦。过惯了被压迫的日子,他想要生活好一些。所以在他的思想深处,商人那种“小富即安”的思想,一直在他头脑里根深蒂固。他觉得能够守着财富安稳度日就好了,让自己手下的将士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他最满足的事情了。他的这种政治理念,让他赢得了属下的好口碑,但是也带来了政治上最大的隐患。

第二性格因素。当时朱元璋的主要对手除了张士诚,还有陈友谅,陈友谅是一个心狠手辣,能力很强,很有野心的人。如果当时朱元璋攻打张士诚,陈友谅肯定会从中插一脚,所以,朱元璋选择攻打陈友谅,而张士诚不会这样,他选择观望,选择坐山观虎斗。张士诚只是守着自己的巨额财富,安居一隅,但是乱世哪里有安枕无忧啊。

第三财富太多,令人眼红。正是因为张士诚财富过多,这也成了导致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拥有着最为富庶的土地,他拥有着莫大的财富,这让别人怎么会不眼红?

第四对手太强大。张士诚的对手有朱元璋和陈友谅,无论哪一个都很强势。而相比之下,张士诚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张士诚做梦都没想到,陈友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当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火速派兵攻打张士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了他,后来张士诚兵败自杀。

所以,张士诚虽然占据着富庶之地,拥有大量的爱戴他的士兵将领,却因为种种原因,给他人做嫁衣裳,最终被朱元璋打败,将自己的成果拱手让人。明明是一手好牌,只是因为“器小”没有眼光,最终导致失败,张士诚实在可惜。



元朝末年的割据势力,有“友谅最桀,士诚最富”的说法,张士诚占据的地方,是经济富庶之区,但是,在中国古代,一个政权想要一统天下,富庶恰恰会成为不利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士诚于至正十四年正月(1354年)自称“诚王”,建立大周政权,后向南发展,进入吴地(即今江苏省南部一带),并攻入平江路(今江苏省苏州市),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自称“吴王”,以苏州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次年,朱元璋也被其属下推举为“吴王”,以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在此之前的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早已在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称帝,国号为汉。

朱元璋画像

从地理环境上来讲,元末江南地区的形势,对朱元璋是最不利的,朱元璋的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但是,后来的历史发展,却是朱元璋统一了江南。

鄱阳湖水战是决定朱元璋集团与陈友谅集团之间的一场大决战,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水战之一,鄱阳湖水战,陈友谅之所以会失败,源于一个很偶然的因素,鄱阳湖水战发生在农历的七月和八月,进入到八月下旬,长江流域一般都是秋高气爽,随着太阳的暴晒,鄱阳湖水位逐渐降低,陈友谅的战船都是大型的楼船,有的搁浅,有的移动速度变慢,而朱元璋的战船都是小船,占据了优势。

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高,因而富庶

张士诚为什么会失败呢?张士诚占据的是富庶之地,在中国古代,占据富庶之地的政权,往往容易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在这一点上,张士诚和孙权是一样的,孙吴占据江东富庶之地,但是,却没有多少逐鹿中原的想法,经济实力强于蜀汉,但进取之心不如蜀汉。

孙权画像

张士诚经营苏州十余年,轻徭薄赋,以苏州为中心的区域在元末转乱的大背景下,相对来说,非常的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直到明初,吴地的老百姓仍然思念吴王张士诚,称其为“张王”、“张元帅”。但是,恰恰是富庶,造成了张士诚集团的不思进取、贪图享乐。



张士诚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主要领袖人物之一,他是江苏泰州白驹场人,年轻的时候以贩盐为业。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反元,自称诚王,国号周。其部队曾击溃元丞相脱脱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在起义军中影响很大。1356年张士诚入据平江,并迁都于此。

随后,与朱元璋交战,败于朱元璋,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成为割据浙西一大势力,曾多次运粮接济大都。1363年,张士诚派兵进攻安丰,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自称吴王。一年后,平江被朱元璋军攻破,张士诚被俘至应天,自缢而死。

张士诚之所以败给了朱元障,其主要原因是军队内部腐化得十分厉害。连朱元璋都感叹:“我无一事不经心,尚被人欺。张九四(士诚)终岁不出门理事,岂有不败者乎!”

其次,张士诚的军队与朱元障的军队在军纪上也不可同日而语,朱元璋的军队久经考验与磨练,而张士诚坐拥苏、吴的富庶之地,承平日久,再加上治军不严,早已腐化,于是兵败如山倒。最终,导致张士诚龟缩平江城中经年,最终还是被俘,自缢身亡。

但是,对于东南富庶之地,张士诚一直都是以德相守,他得到的是苏杭之地百姓的景仰与怀念,也算是一个乱世英雄。然而,张士诚性格中的缺陷,却令他不能像朱元璋一般步步为营,以横扫六和为己任,最终问鼎中原。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适用于每一个朝代的兴衰和更迭。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纷纷举起反元的大旗,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则为当时的三路“诸侯”,大有三路诸侯鼎立的局面。最后由朱元璋一统天下。但是与之相似的张士诚,却暗淡无光?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兴化白驹场人。是一个私盐贩子出生,年轻时为人爽快。公元1353年正月的一个晚上,张士诚带着17人歃血为盟,拿着自己平时用的挑子摸进了盐官邱义家中,将其用扁担拍死。又冲进当时的乡绅土豪的家中,大放粮仓。由此张士诚的名声便被打开。朱元璋开国之后,江南百姓还是对张士诚念念不忘,在其成王之前,处于张士诚统辖的江南地区赋税很低,深得人心,即使张士诚时代早已结束,可江南百姓还是念念不忘。

但是张士诚长期用盐商的眼光来处理问题,缺乏诚信、目光短浅心胸狭窄、赏罚不明、优柔寡断(后面还有一篇张士诚的缺点将会详细介绍),虽能有一番小有作为,但是实在没有帝王之相。这也是张士诚失败的根本原因。

张士诚在取得声望之后,大量贫苦人民前去投靠张士诚,张士诚也顺利地组建了自己地义军,并攻占泰州。随后地张士诚多次投降元军,却又屡次叛变,诛杀元朝官员。成为朝廷重点关照地对象。元朝丞相脱脱帖木儿率百万大军征讨张士诚,这次张士诚又要投降,可脱脱帖木儿早已知道张士诚地秉性,仍然对张士诚地驻地高邮进攻。眼看就要张士诚活捉,脱脱帖木儿呗朝廷紧急召回,张士诚逃过一劫。

随着各路义军地推进,张士诚也顺手将江浙地区拿下,自封吴王,只求守住一亩三分地按从不对外出击。

公元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张士诚本可率领大军直扑南京,以达到尽守两江之险,这极有可能成为张士诚一统江山地奠基之战。张士诚全然不顾上天赠与地机会,只想守住自己地一亩三分地。陈友谅一灭,三足鼎立地局面就被打破,解决张士诚也就是时间的问题。果然,不到一年的时间,盘踞江南的张士诚就走投无路。张士诚兵败之后,被押至应天府,受不了屈辱自缢而死。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来看看,《明史》中对张士诚的评价,“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

这句话,可以看出张士诚必将灭亡的原因所在,而灭掉他的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

至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张士诚是厚道好人。说他是好人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公元1367年7月,苏州城已经被朱元璋的大军团团围困。姑苏城内已经出现弹尽粮绝的情景,但是此时他干不出杀人为食的恶事,便率绰号“十条龙”的上万亲军冒险突围。

而这次突围,也让张士诚掉入万劫不复之地。终于,张士诚被俘获。最终,在被朱元璋的军队压到南京后,张士诚上吊自杀。

第二,就是张士诚没有远见。话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根据地时,此时的他的周边东面是张士诚,东南边是方国珍,西边是最大的对手陈友谅,南边是陈友定,这是都是朱元璋的对手。当朱元璋与陈友谅打的不可开交时,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而张士诚竟然在旁边作壁上观,企图“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试想,如何此时张士诚趁机攻打南京,或许会是另一个局面。

第三,就是张士诚满足于“小富即安”。由于张士诚是典型的江浙商人,很容易沾染上“小富即安”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确实成为张士诚日后的重大思想。在他在苏州,建立大周政权后,就

没有积极进取的心思。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准备安稳过日子,然而远方的陈友谅、朱元璋却野心勃勃也统一全中国。




张士诚自立为王,拥有苏、吴的富庶之地,为何失败?视频

相关评论:
  • 13013698204张士诚自立为王,拥有苏、吴的富庶之地,为何失败?
    瞿砌砍所以,张士诚虽然占据着富庶之地,拥有大量的爱戴他的士兵将领,却因为种种原因,给他人做嫁衣裳,最终被朱元璋打败,将自己的成果拱手让人。明明是一手好牌,只是因为“器小”没有眼光,最终导致失败,张士诚实在可惜。

  • 13013698204张士诚是如何自立成王的?
    瞿砌砍张士诚在高邮转危为安后,至正十六年二月,攻克平江路(今江苏苏州),改平江路为隆平府。分兵克常州、松江、湖州、杭州。这时朱元璋的军队已克集庆,势力向东伸张,两军发生交战。十七年,朱元璋连克长兴、常州、泰兴、江阴、常熟等地,张士德也在常熟为朱元璋军擒获。张士诚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他...

  • 13013698204吴士作品原文
    瞿砌砍在元朝末年的动乱时期,张士诚在姑苏自立为王,与朝廷抗衡,战事尚未分出胜负。吴士拜见张士诚,分析道:“现今天下形势,姑苏最为有利,物资丰富,兵备充足。然而未能称霸的原因在于将领的不足。大王的将领多为低微之人,不懂兵法,只是鼠辈间的争斗。如若大王能启用我,我将率领部队,攻取中原,战胜...

  • 13013698204张士诚的人物生平
    瞿砌砍这样,张士诚更加骄横,让他的部下歌功颂德,要求元朝廷封他为王,元朝廷没有答应。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张士诚又自立为吴王,尊他的母亲曹氏为王太妃,按照王的身份地位设置属官,在城里另外建造了府第。他让弟弟张士信为浙江行省左丞相,把勾结他袭击杨完者的达识帖睦迩囚禁在嘉兴。元朝廷再来要粮食就不...

  • 13013698204求翻译 明史 列传 第十一 张士诚的那段
    瞿砌砍这样,张士诚更加骄横,让他的部下歌功颂德,要求元朝廷封他为王,元朝廷没有答应。 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张士诚干脆又自立为吴王,尊他的母亲曹氏为王太妃,按照王的身份地位设置属官,在城里另外建造了府第。他让弟弟张士信为浙江行省左丞相,把勾结他袭击杨完者的达识帖睦迩囚禁在嘉兴。元朝廷再来要粮食就不...

  • 13013698204张士诚明史记载
    瞿砌砍但士德最终选择投靠元朝。尽管张士诚表面上放弃了伪号,但实际依然掌控着军队和领土。在元朝征粮时,他不再给予支持。到了二十三年,张士诚再次自立为吴王,但他的统治因奢侈放纵,以及内部矛盾而日益衰落。最终,在太祖的逐步蚕食下,他的势力土崩瓦解,历经十四年后,张士诚的统治宣告结束。

  • 13013698204张士诚的一生是怎样的?最后宁愿自缢也不投降
    瞿砌砍1. 张士诚,泰州白驹场亭人,兄弟三人中他排行老四,贩盐起家,后占据高邮,自称诚王,建立大周,建元天祐。2. 1365年,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其地盘东临大海,西达濠泗,南抵绍兴,北近徐州,疆域两千余里,拥有几十万兵马。他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但后来因政治失误,导致领土沦陷。3. 张士诚有...

  • 13013698204张士诚怎么有那么多钱?
    瞿砌砍再往后,张士诚要当真王爷,元朝不答应,老张就自立为“吴王”,和元朝基本闹翻,连粮食也不往大都运送了。 朱元璋、张士诚二人的冲突,源于至元十六年(1356年)。本来降附朱元璋的“黄包军”(不是拉黄包车的,而是这些人以黄帕包头)头目陈保二忽然倒戈,逮捕朱元璋派来的将领,向张士诚投降。当时老朱正忙于西线作战,...

  • 13013698204张士诚的一生是怎样的?最后宁愿自缢也不投降
    瞿砌砍因此三兄弟就起名诚信德,以示做生意走江湖,要以诚信为本,大财靠德。只能说,三兄弟起名字,的确接地气。1365年(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张士诚自立为吴王,所据地盘东临大海,西达濠泗,南抵绍兴,北近徐州,疆域两千余里,人马几十万。为人甚有战国孟尝君之风,酷爱养士,对前来投奔他的贫寒无靠...

  • 13013698204张士诚建立了政权,富甲一方,为何有人说他犯了三个错误?
    瞿砌砍极盛之时,张士诚所占之地:东至大海,南抵绍兴,西接豫皖交界,北达山东金沟,地阔二千多里,统兵十余万。当时,朱元璋地盘小、钱粮少。张士诚占尽天下富庶之地,却身死国灭,主要原因是他有三个错误:一、贪功自奉称王早;二、胸无大志气量小;三、赏罚不明良将少。张士诚 元朝末年,三分...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