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反义词与出处和故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滥竽充数是寓言故事还是古代故事?~

滥竽充数,古代汉族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
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
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
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
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扩展资料:
滥竽充数,汉语词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出自:战国末期韩非子《韩非子·内储说上》。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滥竽充数近义词:
1、名不副实
副:相称,相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出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县、区、乡各级民众政权是普遍地组织了,但是名不副实。”
示例:负责处理这事的机构是成立起来了,但仍名不副实。
2、掩人耳目
掩:遮盖。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出自: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那两个和尚,却不都烧死?又好掩人耳目。袈裟岂不是我们传家之宝?
示例:他眼见事迹败漏,已经无法掩人耳目,只好俯首认罪。
滥竽充数反义词:
意思是货物质地优良,价钱公道。原是旧时商业用语,用以招徕生意。引申为事物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他这是招徕生意之一道呢,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示例:他们两个局外人倒觉得周仲伟那哈哈的笑声就有几分像是哭,然而在周仲伟却是货真价实的笑。

滥竽充数典故: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他经常在王宫中,让两三百乐手集体为他吹竽。有个对竽一窍不通的南郭先生进入了竽乐队。由于他根本不会吹竽,只好在队伍里面装模作样。好在乐队有两三百人,一时间也很难被人发现,南郭先生这样在乐队混了几年。但好景不长,很快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当了国王,和宣王不同,齐湣王不喜欢整个竽乐队给他奏乐,而喜欢听单人吹竽。于是,他就让每个吹竽的人排成队,轮流为他吹竽,而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他不知如何应付。于是整人闷闷不乐,愁眉苦脸。在轮到南郭先生给齐湣王吹竽的前天晚上,南郭只好偷偷地逃跑了。同伴这才知道原来他根本不会吹竽。
寓意:比喻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队伍里充数。也比喻以次充好。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著作:《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 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其人: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荀子学生,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

滥竽充数
【词 目】 滥竽充数

【发 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释 义】 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 处】 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②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⑤一一听之,处士逃。”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叶圣陶《倪焕之》:“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

【近义词】 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 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灯 谜】 南廓先生吹竽

【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愍(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愍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愍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注释]

①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

③说——同“悦”。

④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

⑤好(hào)——喜爱。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粮食仓库。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 ž 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ž 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 ž 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 ž 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ž 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 ž 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 ž 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ž 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评点】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滥竽充数
【词 目】 滥竽充数

【发 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释 义】 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 处】 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②为王吹竽,宣王悦③之,禀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⑤一一听之,处士逃。”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叶圣陶《倪焕之》:“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
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近义词】 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 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灯 谜】 南廓先生吹竽

【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愍(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愍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愍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注释]

①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

③说——同“悦”。

④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

⑤好(hào)——喜爱。

示例 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邹韬奋《抗战以来》)文字

全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箭,只听得弦响狼嚎,飞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赵简子非常恼怒。他驾起猎车穷追不舍,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滥竽充数
【词 目】 滥竽充数

【发 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释 义】 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 处】 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②为王吹竽,宣王悦③之,禀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⑤一一听之,处士逃。”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叶圣陶《倪焕之》:“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
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近义词】 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 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灯 谜】 南廓先生吹竽

【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愍(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愍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愍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注释]

①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

③说——同“悦”。

④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

⑤好(hào)——喜爱。

示例 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邹韬奋《抗战以来》)文字

全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箭,只听得弦响狼嚎,飞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赵简子非常恼怒。他驾起猎车穷追不舍,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词 目 货真价实
发 音 huò zhēn jià shí
释 义 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出 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示 例 这件大衣~,是地地道道的名牌。

滥竽充数

【发 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释 义】 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 处】 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②为王吹竽,宣王悦③之,禀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⑤一一听之,处士逃。”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叶圣陶《倪焕之》:“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
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近义词】 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 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灯 谜】 南廓先生吹竽

【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愍(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愍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愍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反义词 鱼目混珠 出类拔萃


滥竽充数的反义词与出处和故事视频

相关评论:
  • 19332689742滥竽充数的反义词与出处和故事
    咎瞿饱答:【释 义】 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出 处】 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②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⑤一一听之,处士逃。”【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

  • 19332689742滥竽充数的反义词
    咎瞿饱答: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故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以次货充好货。也用作自谦之词 若只靠才气,摭些陈言,便不好滥竽充数了。——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反义词之1:出类拔萃 [chū lèi bá cuì]词语释义:拔:超出;类:同...

  • 19332689742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
    咎瞿饱答:【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示例】: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

  • 19332689742滥竽充数的成语解释
    咎瞿饱答:滥竽充数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出 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 19332689742滥竽充数成语解释
    咎瞿饱答:【反义词】①货真价实 注释: 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实在在的。 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②名副其实 注释: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③鹤立鸡群 注释: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④真才实学 注释:真正的才能和学识。【滥竽充数的故事】古时候...

  • 19332689742滥竽充数的意思解释及成语分析
    咎瞿饱答:滥:失实的,假的;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充:冒充;数:数目。滥竽充数 意思是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处】出自《韩非子· 内储说上》【近义词】以次充好 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 真才实学 【例句】学习不能 滥...

  • 19332689742滥竽充数
    咎瞿饱答:学习不能滥竽充数,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进步。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以坏充好)每当媒体夸火箭队没有姚明不行时,他总说自己是滥竽充数。(谦虚)[编辑本段]典故 出处: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

  • 19332689742“滥竽充数”的引申义?
    咎瞿饱答:【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近义词】: 名不副实、...

  • 19332689742“滥竽充数”的引申义是什么?
    咎瞿饱答:“滥竽充数”的引申义是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一个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滥竽充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

  • 19332689742滥竽充数反义词是什么
    咎瞿饱答:反义词: 宁缺毋滥,出类拔萃,居安资深,鹤在鸡群,鹤立鸡群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释义]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