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这篇课文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用意

来自:学习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最后一段有什么用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是《风筝》 《风筝》一文中的生字以及组词如下: 精(jīng) 希(xī) 却(què) 依(yī) 拼(pīn) 命(mìng) 奔(bēn) 村(cūn) 抖(dǒu) 丧(sàng) 磨(mò) 坊(fáng) 精 精心 精神 精明 精细 希 希望 稀少 稀有 稀奇 却 冷却 。

鲁迅先生的《风筝》这篇课文最后一段的意思是"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想"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意指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
1、《风筝》这篇文章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的热烈憧憬。即文中有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深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2、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鲁迅先生的《风筝》这篇课文最后一段的意思是"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想"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意指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



鲁迅《风筝》的最后一段: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文章最后一段的意思有两点:
一、与开头照应,在异地北京看到风筝,想起了故乡春天的一段往事,引起“无可把握的悲哀”。这是鲁迅对自己以前的一次错误的痛心的检讨。二、北京虽然天空飘起了风筝,但是,与南方不同,此时“严冬”并没有结束,还处在“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中,这些话暗示着扼杀童心的封建家长式的教育远远没有退出历史舞台。鲁迅心里显得非常沉重。

第8段有什么用意


风筝这篇课文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用意视频

相关评论:
  • 17339007279风筝这篇课文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用意
    蒋辰店鲁迅先生的《风筝》这篇课文最后一段的意思是"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想"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

  • 17339007279初一语文上册第二十一课《风筝》的全文,快!!!
    蒋辰店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

  • 17339007279风筝一文中,读第3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清楚的_百度...
    蒋辰店第三自然段是这么写放风筝的过程的: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 17339007279风筝 鲁迅 阅读题
    蒋辰店《风筝》叙写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且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还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一件当时毫不在意的小事,时隔二十年,突然出现在记忆中,竟如此剧烈地啃噬着自己的心,以至渴望得到补救,却已经无济...

  • 17339007279请用简练的语言说说鲁迅的《风筝》围绕风筝主要写了那两件事?_百度知...
    蒋辰店《风筝》一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说的是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做的风筝踏扁,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作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

  • 17339007279鲁迅 风筝
    蒋辰店21 风筝 一、整体把握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 17339007279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蒋辰店因为在童年放风筝的时节,大地正泛着鹅黄的绿意,风筝在鹅黄的大地之上飞翔,带给我欢乐与难忘的童年记忆.而鹅黄也正是春天的生机活力,与童年一样的无忧无虑,所以,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

  • 17339007279《风筝》教学反思
    蒋辰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风筝》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风筝》教学反思1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

  • 17339007279风筝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用“抓断”“掷”“踏”几个词有什么作用...
    蒋辰店表达了“我”的愤怒和对风筝的厌恶

  • 17339007279系在风筝线上的...最后一段: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为什么说是鹅黄色的...
    蒋辰店鹅黄代表稚嫩,萌芽的颜色,象征童年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