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生活中说的话跟古文里的一样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说的话和写的文言文一样吗~

恩恩,大体一样,但史书中记载的文字属于官方性记载,在日常交流中,总会有不特定的简化。白话文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才大体形成现在的说话模式。

要看哪个时期的人,和我们现代的语言自然是不同的,就是普通话推广的现今,大多数人还是以方言为交流语言,可想而知古代的语言有多杂乱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信,就是古人说话用的也是白话,可以称为“古白话”,或者说是“口语”。也是一种书面语,比起文言文更贴近普通老百姓。古代的唐宋文学,话本,元朝戏曲,明清小说都是用古白话来写的,即便是现代不通文言的人也能看懂(比如四大名著)

文言文是书面语言,口语不是这样的。据高本汉考证,中国人唐时的口语接近今天的闽南话(台语),宋时的口语接近今天的粤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话,是从明代以后逐渐形成的。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流行于北方,使用当时北方的官话体系写成的。这两本书最早都是说书艺人的话本,在逐渐形成过程中有很多读书人参与其中。具体的作者较有争议,是否就是罗贯中、施耐庵,尚未定论。
今本流行的《三国演义》是经过毛宗纲、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也经过了金圣叹的修改。因此和原作者,或者说别的版本,有一定的区别。
至于文体风格,在流传中经过多人之手,很难说是由谁决定的。
又及:文言文是书面语,白话文是口语。口语上不了台面,但却是一般日常交流用的。因此当胡适倡导白话文写作时,林纾就说那是“引车卖浆”者流。

古代文言与白话相去不远
周振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是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就是提倡白话文,于是一般的人就认为文言与白话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而且从来就是如此。如果从古代的历史文献与少数存留下来的一些白话文学作品相对照,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这一点可以参考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与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便很清楚。除此而外,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光绪皇帝留下来的朱批中就有从白话到文言的的修改。光绪十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批阅奏折。其中有一份朱批原来写着“你们作督抚的”应如何如何,后来又在旁边用小字注着“尔等身膺疆寄……”,这就是从所谓活生生的口语变成文绉绉的文言的典型材料。再看元朝的白话碑,明太祖朱元璋立于孔府的碑石,都是皇帝官府的命令,但都是彻底的白话,与史书所载文言的诏书完全不同,的确证明文言与白话之间差异很大。但如果秦汉上古看来,文言与白话未必就有这么大的区别。换句话说,古人说话大多是文绉绉的,不大有所谓文言与白话的不同。

虽然古代的白话材料我们今天已经不易得到,但由于南方方言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形态,因此我们今天可以从方言口语中去窥测古代人说话的样子。以厦门话为例,在日常口头语中就很多是今天所说的文言形态,如中国人最普通的问候语就是“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问人家“有没有?”厦门话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这里的“抑”字的用法,现在只能在文言文里读到,如“抑或”一词,但却正用于今天厦门地地道道的口语里。所以上古文献中我们读来不易的文言其实恐怕都是当时的口语。如果认为上面的实例过于简单,我们还可以再举出些稍复杂的例子来。厦门人批评操之过急的人常说,“未曾学行,就要学飞。”亦即还没有学会走,就想要学着飞。“未曾”二字是典型的文言,但在厦门却是口语。再有十数年前颇为流行的通俗歌曲“酒矸倘卖无?”,差不多所有非闽方言区的人都不知其为何意,但厦门人却很明白这就是“有没有空酒瓶可卖?”的意思。将无字放在句末,又用上“倘”字,是文言的表达方式,但至今却仍用于方言的口语中,可见文言与白话在古代相去的确不远。当然,厦门人本身并未意识到他们说的话其实就是古代的文言,因为现在“抑”寥纭鞍?保?拔丛?钡摹霸?倍寥簦?ing〕,就连说话者自己也不知道说的是这些字眼了。其他方言也有类似现象,不遑多举。

五四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评至为激烈,先知先觉们多认为文言是统治者创造出来愚弄老百姓的东西,甚而认为汉字的难学难认也是治人者有意为之,因而有人至于主张将汉字丢到毛厕里头去。其实平心看来,文言与白话的差异以及汉字的繁难复杂本来是语言文字的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形容的事物越来越多,要表达的感情越来越丰富,语言文字也就发生了从简到繁的变化。上古时代多是单音节词,亦即一字一词,为了表示更多的内涵,一是增加汉字,二是出现双音节词乃至多单节词;在口头语言方面也是如此,越简单的话越容易含混,于是用词时就不但增加了音节,而且改变了表达的方法。这些改变不但是汉语本身发展的缘故,还与外来影响有关,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佛教文化的东来,双音节显然增多。北方草原民族的不断南下,也肯定要对口语的表达方式有所影响。人随时随地要说话,但不是时时刻刻都要写文章的,显然口头语言的变化很快,书面语言的变化就比较慢,因此逐渐地,文言与白话的距离就越来越大,以至于到后来,文言白话明显为两途。

其实文言本身非无变化,我们只要看看《尚书》里头那些诘屈聱牙的篇什与清末的新民体文章的差距,就可以了然了,但这种变化与白话的变迁比较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在文言与白话距离逐渐加大以后,识字者与文盲之间,上层社会与平民百姓之间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既能说白话又能识文言者,自然比只能讲白话而写不来文言的人要高一等了,于是人为的差别又更加大了方言与白话的距离。白话文并非从五四运动起才有,晚清已经有不少人将口语写成了文章,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功绩在于使文言文在二三十年间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白话文的一统天下,现在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差异几乎已经不存,但会写典雅文字的人也没有了。据说修清史的事将要提上议事日程,不知是用文言撰述呢,还是用语体文来写?

一样,就是文绉绉的。不过没有古文那么烦,但是相对于白话文来说,就十分难了


古人生活中说的话跟古文里的一样吗?视频

相关评论:
  • 17870249250中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说的话和写的文言文一样吗
    陈金转恩恩,大体一样,但史书中记载的文字属于官方性记载,在日常交流中,总会有不特定的简化。白话文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才大体形成现在的说话模式。

  • 17870249250古人生活中说的话跟古文里的一样吗?
    陈金转文言文是书面语言,口语不是这样的。据高本汉考证,中国人唐时的口语接近今天的闽南话(台语),宋时的口语接近今天的粤语。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话,是从明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流行于北方,使用当时北方的官话体系写成的。这两本书最早都是说书艺人的话本,在逐渐形成过程中有很多...

  • 17870249250古代人说话是像文言文一样,还是像我们现在的大白话?
    陈金转我现随便从宋话本中挑出一两话对话给大家看看,看大家觉得是不是跟我们现代人说话的语气一样,在那个宋话本《错斩崔宁》中魏举人的夫人写给魏举人的一封信,其中信上的原文是这样说的:“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个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师也!”是不是跟今天我们说话的语气一样通俗...

  • 17870249250古人平时讲话是否也如写的文言文一般???
    陈金转文言文是正规的书面用语,而且是只有读书人才会的。平常市井老百姓用的是古白话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

  • 17870249250古代人说话也像写的古文一样吗
    陈金转官话方言区各地大都说"眼睛",而闽方言至今仍叫"目",粤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汉语对这一人体器官的名称;又如"站立"一词,除官话方言区及湘方言外,吴方言叫"立",闽、粤、客家、赣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汉语的说法;此外,还有一批极常见的生活用词,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说法,而官话方言则采用了跟...

  • 17870249250为什么人从古代就会说话了,文言文又是怎么一件事
    陈金转每个人都会说话,不然的话就成了哑巴!只不过说的语言与我们不同罢了。文言文的话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

  • 17870249250古人真的不说脏话吗?为什么感觉古文中没有脏话?
    陈金转在古代的时候我们感觉古人说话都是文邹邹的,一般人如果没有文化的话可能是理解不了的,但是这些都是史料上的记载,其实在那个时候老百姓也有很多是说白话的,尤其是那些没有读书过的人,所以古人难免也会说脏话。之所以会感觉古文中没有脏话,是因为古今文字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再一个就是因为古文中确实...

  • 17870249250古代人在生活中说话和我们现在一样吗
    陈金转要看哪个时期的人,和我们现代的语言自然是不同的,就是普通话推广的现今,大多数人还是以方言为交流语言,可想而知古代的语言有多杂乱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信,就是古人说话用的也是白话,可以称为“古白话”,或者说是“口语”。也是一种书面语,比起文言文更贴近普通老百姓。古代的唐宋文学,话本,元朝...

  • 17870249250古代人说话都说文言文吗
    陈金转这么直白的圣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 17870249250古人说话是像我们一样还是文言文的形式?
    陈金转与文言书面语相对的是白话文书面语。南朝《世说新语》,遗留下来很多当时口语的痕迹,有很多口语的词汇、句子。六朝译佛经,在传播佛教教义的过程中需要向老百姓讲白话。唐五代后出现“变文”,属于一种说唱文学。古代佛教禅宗著作,在寺庙中讲经用,宣传佛教故事等,写的人文化水平不高,白话文痕迹很重,如《禅宗语录》、...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