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姓氏的由来?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姓氏韩的起源?~

历史来源 「韩」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 音 谢 )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 ( 陜西韩城 ),其后逐有韩氏。
二 ; 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于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 ( 今河南新郑县 )。前 230 年,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

三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后改为汉字单姓「韩」氏。


家族名人 韩非 (?~前234)
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后秦王攻韩,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

韩信 (?~前196)

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愈 (768~824)

字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谥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为「韩昌黎」。门人编次其诗文为昌黎先生集。

韩湘子

唐朝韩愈的侄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世传其学道成仙,为八仙之一。尝于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之四。或称为「韩湘」。

韩世忠 (1089~1151)

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时,平苗傅、刘正彦之乱,破金兀术于黄天荡,名重当时,称为中兴第一功臣。后以秦桧主和,罢其兵柄,乃口不谈兵,隐居西湖,自号清凉居士。卒谥忠武,孝宗追封蕲王。

韩侂胄 (1151~1207)

字节夫,宋安阳人,韩琦的曾孙。宁宗时专权十余年,官至平章军国事。专横恣肆,斥理学为伪学,使朱熹等人均获罪。后欲立功以自固,乃北伐金人,终兵败被斩首。




地望分布 江西豫章郡。
参考资料:百家姓

 罗姓起源参考之一
  「罗」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家族名人:
  西汉有巨商罗裒,隋末有幽州总管罗艺,唐代有文学家罗隐,又有西突厥可汉斛瑟罗留居中国,子孙称为斛瑟罗氏,后来又改为罗姓。明代有小说家罗贯中,清代有画家罗聘。
  罗贯中 名本,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迹不详。工曲,善为通俗小说,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等。
  近代有元帅罗荣桓,大将罗瑞卿等。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湖南长沙郡。

  罗姓起源参考之二
  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他们的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罗姓早期在长沙和豫章发展,唐代时迁居广东,元代时迁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清朝时,罗姓进入台湾。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长沙,豫章,大埔,兴宁,扶阳,梅县,成都,襄阳等。通志氏族略:周时国名,熊姓国本自颛顼之后,受封于罗,子孙以为氏。

  罗姓起源参考之三(本集由玉竹辑录)
  周代有楚国的同姓国罗国(楚君姓熊)。春秋时楚国灭罗国,罗君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此外,北魏破多罗氏、叱罗氏、唐代斛瑟罗氏、清代爱新觉罗氏都有改姓罗氏者。

  家族名人
  罗含(生卒年不详)晋耒阳人。字君章。擅长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致仕还家,喜种兰菊,后来诗文中常用为才人或退仕后托身有所的典故。
  罗伦(公元1431—1478年)明江西永丰人。字彝正,人称一峯先生。成化二年举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著有《一峯集》。
  罗聘(公元1733—1799年)清歙县人,寄寓杨州。字遯夫,号两峯,别号花之寺僧。从师金农,工诗善画,杨州八怪之一,著有《香叶草堂诗存》。
  罗隐 (公元?—909年)唐末余杭人。原名横,举进士不第,改名隐,字昭谏,自号江东先生。甚有诗名,尤长于咏史。与同县罗邺、台州罗虬齐名,时称三罗。著有《谗书六十篇》、《甲乙集》、《淮海寓言》等。
  罗愿 (公元1136—1184年)宋歙人,字端良,号存齐乾道二年进士,博学好古,文法秦汉,为朱熹所称。著有《尔雅翼》、《鄂州小集新安志》。
  罗从彦 (公元1072—1135年)宋南剑人。字仲素,人称豫章先生。从学于杨时,为程颢、程颐再传弟子。著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豫章集》。
  罗洪先 (公元1504—1564年)明吉水人。字达夫,号念庵。嘉靖八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官左春坊左赞善,天文、地理、水利、军事、算学无不研习。著有《念庵集》。
  罗贯中 (公元1330—1400年)元.明间钱塘人,一说山西太原人。名本,字贯中。所著小说数十种,今存者《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尚有杂剧《龙虎风云会》。
  罗钦顺 (公元1465—1547年)明泰和人。字允升,号整庵。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主要著有《困知记》。
  明清尚有罗士琳、罗汝芳、罗有高等罗氏名人。

  卓
  卓渊源于楚国 在山西省繁衍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史记货殖列传》的这段文字,十分明晰说明了卓氏家族的古老源流。尤其自古以来即称盛于四川的卓氏,更显而易见,就是2000多年前那位冶铁致富,拟于人君的大富豪的后裔。

  具有古老历史的卓氏,根据考证,是发源于两三千年以前的楚国。后来,主要繁衍于西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阳城一带。《战国策》所记载的:“楚大夫卓滑之后”、以及《姓氏考略》所说的:“望出西河,后汉卓茂,南阳苑人。”等文献,即为明证。

  司马相如卓文君 传千古佳话

  临邛,这个老早以前卓氏的发迹之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邛崃县。这个地方,长久以来大家都对之印象深刻。因为,汉朝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那段千古佳话,便是发生于此地。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还有一个更积极的意义,就是有力地证明了卓氏家族在四川的源远流长。当然,过去有许多学者相信,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便是名登《史记货殖列传》的那位大富豪的后代子孙。

  秦、汉以来便称盛于四川临邛和河南南阳的卓氏,大致是于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开始向南方各地播迁的。《崇正同人族谱》的卓氏条有一段文字说:“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正是最好的说明。

一、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二、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得姓始祖

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扩展资料:

韩姓名人: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4、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休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
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韩"为姓。
以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聚集地(迁徙分布)

秦灭韩,"尽其地为颖川郡",并以韩国旧都阳翟为治所,此后,"颖川"便成为韩氏的发展繁衍中心。秦汉时期,韩氏播迁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韩襄王子孙韩王信于西汉初逃到匈奴,其子颓当、孙婴于汉文帝时归汉;西汉末年,颓当的玄孙韩骞,避王莽之乱,徙居南阳堵县。唐宪宗时,河南河阳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是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韩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清代康熙年间,大陆韩氏已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向海外发展,移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一些国家。
台湾的韩姓,多在台北、基隆、阳明山、新竹、台南、台中、高雄等地,人数最多的是新竹县。台湾文献所载,韩氏由闽、粤入台,始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起义有位叫韩任贤的义民已住在下淡水港多年。当然,这位韩任贤并不是韩氏入台的始祖,在他之前还有先人,有待进一步考据。不过大陆韩姓大批入台则是清康熙之后的事了。
堂号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家乘谱牒
山西:汾阳韩氏支谱不分卷、汾阳韩氏支谱四卷、洪洞韩氏家谱
上海:松江韩氏支谱二卷、韩氏文若公支宗谱
江苏:韩氏宗谱二卷、韩氏家乘十二卷、云东韩氏家谱五卷、晋阳韩氏世谱
浙江:萧山义桥韩氏家谱十卷、湘南韩氏宗谱六十八卷、相韩家谱、咸安韩氏宗谱十六卷
安徽:韩氏宗谱不分卷、南阳郡韩氏族谱
甘肃:礼县韩氏家谱不分卷、韩氏世系源流四卷
江西:袁郡韩祠主谱三卷、韩焕先祠主谱四卷、韩氏族谱、韩氏荣公支谱

历史名人

韩 信:西汉初期官至大将军,封为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著名军事家。他智勇双全,治军严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屡建奇功,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颂。与张良、萧何并称"兴汉三杰"。著有《兵法》三篇。
韩 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他还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称为"百代文宗"。
韩世忠:南宋大将。他与岳飞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屡败金兵,后驻镇江曾以八千兵迎击金兀术,激战黄天荡,金兵闻之胆寒。
韩 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创始人韩国公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卿。他纵观天下形势,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缘道理以从事",实现"法、术、势"合一,以收"道法万全"之效果。

“韩”,古时又作“涵”,《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韩的姓氏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 黄帝传承

这是韩姓起源各种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种。黄帝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族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开始,沿渭河 黄河向东发展势力,与炎帝族合二为一,消灭东夷族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族为首的部落联盟,黄帝因此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传说中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记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

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韩流所处时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扣合。韩字从韦,韦在古代写作“韦”,韦字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结构十分相似。韩流族有可能是因为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流,“韩”字的古义为井垣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 以国为姓

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平定管叔 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后,实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韩,为姬姓之国,地处今山西河津东北。但韩国国力太弱;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韩国亡国之后,国人便以韩为姓。

三 韩武子之后

韩国为晋国所灭以后,出了一位韩武子,其名万,字武子,他因侍奉晋献公立下大功,被晋献公封於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韩武的子孙便以韩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后

西周晋穆侯娶齐女为妻,长子为太子“仇”,次子为“成师”。晋穆侯死后,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君。4年后,太子仇攻杀殇叔,继位为晋文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东南)。文侯的儿子昭侯在位时,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号为桓叔。

曲沃桓叔广招人马,扩张势力。从曲沃桓叔受封开始的六七十年间,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两派势力之间冲突不断。曲沃桓叔死后,世子继位,为曲沃伯。伯袭杀昭侯之子孝侯,晋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为君。鄂侯死后,子哀侯继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继位,即曲沃武公。晋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发兵攻打翼城,俘获晋哀侯,晋人又立哀侯之子继位,称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掉晋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设计诱杀小子侯。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晋国之地。杀掉晋哀侯的韩万即韩武子。有人认为韩万是曲沃成师之子,分封采邑於韩,因以韩为姓,代为晋卿。

五 亡国后国人以韩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玄孙韩厥,曾为晋国正卿,帮助韩姓在晋国逐渐扩大了势力。春秋晚期,晋国由韩氏、赵氏、魏氏、知氏、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灭於赵。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地。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国瓜分。前403年,韩厥的七世孙韩虔(景侯)时,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战国时期,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起初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来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韩哀侯时,攻灭郑国,迁都於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疆域包括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国之间。 韩哀侯的曾孙宣惠王开始称王。到宣惠王的玄孙韩王安时,韩国势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俘韩王安,置颖川郡(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氏,颖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六 出大汗氏改姓为韩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由于译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书还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韩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韩氏等多种译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韩拨陵领导的农民起义。

韩原”酝酿成韩姓 据说,春秋时晋国公族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也就是韩万,他是曲沃庄伯的弟弟。毕万受封于“韩原”这个地方,其子孙就以韩为姓。韩武子及其后代,几乎全是晋国大夫。他们职位之高、权势之大,为世所罕有。到了周烈王时候,终于发生了韩、赵、魏“三家分晋”之事。后来,韩成了战国七雄之一,建都平阳,韩地日广,后又迁都到现在的河南。韩姓就是这样先从山东繁衍到今陕西、河南的,最后播迁至全国各地。 秦统一六国以后,韩国王族的后代纷纷以韩为姓。根据历史记载,我国少数民族由复姓改为单姓的也有很多,其中与“韩”近音而改姓韩的就有好几个。另据记载,汉武帝时有朝鲜人韩陶,唐宪宗时有倭国人韩志和,这些是异国韩姓血统的融入。
韩姓的来源虽然有三,但主要还是来自国姓韩。
一、传承有序,播迁明晰
纵观韩姓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其传承有序、播迁明晰,为姓氏史之罕见。
韩王信家族是古代史上中国韩姓发展的主支,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韩武子。韩姓最早居住在现在的陕西韩城一带,后陆续迁到山西、河南。后韩王信的子孙又辗转迁徙,逐渐向各地播迁。这一支脉有辅佐刘邦打天下的“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与汉武帝关系密切的韩嫣、跟随卫青北击匈奴的韩说、出击匈奴并斩敌首百余的韩增。唐朝是韩姓后代由中原向沿海播迁的重要时代。唐韩瑷死于贬居地振州后,他的子孙纷纷散落到广东南海各地。韩休在朝时,刚直不阿、廉洁奉公,名冠京城。
韩愈家族世代为官,也是韩姓的名门望族,其家族历史源远流长。韩愈是北魏韩茂的后代,其族原属匈奴人。到了韩愈后代的支脉,逐渐发展到安徽、广东、河北等地。韩愈这一支有对韩愈多有影响的韩会、后世位列仙班的“八仙”之一韩湘,还有为国捐躯的将领韩。在宋代,还出现了宰相韩琦。据记载,韩琦家族是宋代播迁最广的一个家族。南宋还出了个抗金名将韩世忠。到了元朝则有农民起义首领韩山童。明朝出了一个烈女韩希孟。清代有作家韩小宿。近现代有电影演员韩兰根,原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历史学家、蒙古学家韩儒林等。
二、韩姓名人
1.法家宗师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10万余言。
韩非和李斯曾是同窗,一起师从荀子。韩非虽是个结巴,话讲不好,可是他文辞俱佳,李斯自愧不如。有一天,秦王读到韩非的著作,大加赞赏,欲重用他。可是宰相李斯嫉妒他的才干,又担心韩非会盖过他。于是,李斯便联合其他大臣诬陷韩非,说他是韩国贵族,心向韩国,不可重用,可是若放走他,万一被别人重用,也是一大祸患。秦王听信谗言,便将韩非关进监狱。李斯又使人威吓韩非,迫使韩非在狱中自杀。待秦王后悔想要用他时,已来不及了。
韩非虽然死得可惜,但他的著作和思想毕竟还是得以保留了下来,今天依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2.用兵如神的韩信
韩信,淮阴人,汉初辅佐刘邦打天下的主要将领之一,著名军事家。
韩信一生驰骋沙场,指挥若定,用兵如神,立下赫赫战功。他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术破了魏、代,又背水一战,前后夹击,灭了赵军,俘虏了赵王。后来,韩信又全歼楚军,挫败齐军。
公元前202年,韩信率兵到垓下参加楚、汉最后的决战。战争开始,韩信佯败,项羽追击,追到垓下,预先布置好的汉军从左右夹击项羽率领的楚军。这样,楚军被四面包围,轻易被打垮,项羽乌江自刎,楚汉战争结束。在垓下之战中,韩信又立下了一大功劳。
楚汉战争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被吕后、萧何一起设计诛灭。关于韩信的死,历代史家存有多种疑问。但无论如何,韩信在灭楚建汉过程中都是功不可没的。
3.“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写文章主张“文以载道”,他写文章是为了行道明道。韩愈主张儒家的“兼济天下”的思想,主张国家统一,重视选拔人才,他还关心社会现实,反对佛老。
唐宪宗的时候,皇室笃信佛教。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珍藏有释迦佛骨一节,据说每隔30年可出塔一次,佛骨出塔,便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宪宗对此深信不疑,而且他执政时正逢30年周期,所以宪宗迎接佛骨入宫。这个时候,王公贵族们为讨好朝廷,都大方施舍财物,信佛的百姓则盲目迎合,倾家荡产,宗教狂热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这时候,韩愈则头脑清醒,看到了迎佛骨的危害,于是冒死上疏,反对迎佛骨。由于措辞激烈,触怒宪宗,最后在一些国戚权贵们的开脱下,韩愈才得以从轻发落,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姓揭秘

民谚曰“天国有十日,主天时”。《山海经》曰:“羲和氏生十日,十日居汤古,沐浴于咸池”。汤谷是日出之地,指今山东文登县旸谷;而咸池指日入之处,今甘肃张掖昧谷,因此,分司东方日出的日叫“震旦”;分司西方末日的日称“韩”。炎帝时,十日为日御,掌天时;黄帝代炎帝立,亦因袭旧例,《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即指此而言。黄帝有孙继掌末日,曰“韩流”,因韩与寒古时同音通用,因而又曰:“寒流”。所以西方来的季风,称寒流,而落日之地叫“寒门”(今陕西礼泉县),韩流的儿子叫韩经,大概与经纬度的发明有些关系吧?
夏仲康时,天子荒淫,主日御的羲和氏湎淫废时,使天下大乱,胤侯奉天子之命前往征之,羲和氏战败下海逃亡日本,夏天子则以伯明氏取而代之日御之职。伯明氏之子寒浞分司西方末日,因其不孝,被伯明氏驱除出十日联盟。寒浞即是韩浞,他背叛十日,归顺夏后氏射政羿,并助羿代夏摄政有功,被有穷氏羿拜为相辅,迁封于山东潍坊掖县,因而分司西方落日的寒浞,又成了分司东方日出的震旦,还将西方张掖的地名移植到东方掖县,不但乱了时辰,还坏了规矩。因而伯明氏率领九日起兵反抗有穷氏羿的黑暗统治,结果被羿射杀。民谚曰:“天有十日,羿射九日”。九日战败下海去了日本,被蔑称为“旮旯”,因而十日部落,在中国只剩下了寒浞一日。但寒浞当了日御后并不知足,他又想当天子,于是就联合有穷氏羿的妻子风玄女及羿的徒弟逢蒙将有穷氏羿弑于桃梧,又追杀夏后氏相,建立了“大韩国”,自己当了天子,因寒与汗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史称其为“大汗”。因韩姓主西方,又曾为天子,所以西方之族称天子为“大汗”。
大汗寒浞有两个力大无比的儿子寒侥和寒殪,寒浞封寒侥为过侯(山东掖县),主东方之晨;封寒殪为戈侯(河南杞县),司西方之历,而自己将大韩国的都城设在东方汤谷,大韩国自认为是善于迁徙候鸟,因以大雁为图腾,为此史称其为“韩雁”。《山海经》曰:“韩雁在海中郁州南”(郁州指今山东文登)。
夏后氏相之子少康中兴,在诸夏和虞侯的帮助下复国,杀寒浞,灭大韩国,夺回天子之位。少康恢复十日历时,将韩迁回西方,居于山西大夏咸池(运城盐池),其后仍主末时。成汤兴起,韩国助汤灭夏,西拓土至陕西韩城,成为商殷时的西方诸后。周武王灭殷,韩国也随之灭亡,周武王将其弟封为韩侯,徙治于山西河津,因而韩国改为姬姓。周宣王时,韩侯因助周中兴有功,周宣王将梁山(山西韩城)封给韩侯,使韩侯的势力一度强大。
西周末年,晋国兴起,晋国将同姓韩国灭掉,使韩国成为晋国的城邑。晋公室曲沃庄公之弟御戎大夫姬万,帮助侄子曲沃武公争夺君位,先后灭晋哀侯、晋侯缗,扶曲沃武公登上晋侯宝座,史称“晋武公”。晋武公为报答叔叔姬万辅助之功,将韩邑封给姬万,史称韩武子,其后尊其为韩氏始祖。韩武子曾孙韩厥以军功晋升为晋国六卿之一,并拜为上卿主晋政,韩厥则以曾祖封邑为姓,是为韩献子。韩厥孙韩贞子韩须迁治于山西平阳(临汾),韩须曾孙韩康子韩虎于公元前433年与赵、魏三家共分晋地,只给晋幽公留下两城。韩虎的孙子韩景侯韩虔索性与赵、魏三家分晋,自成一国,迁治于阳翟(河南禹县),公元前403年周烈王被迫承认韩虔为诸侯。韩氏分封诸子另为公族,因而韩姓又分衍出韩褐氏、韩侯氏、韩籍氏、韩厥氏、韩信氏、韩言氏、韩馀氏、韩婴氏等复姓,然而这些复姓都没有传下来,渐渐都简化为韩姓,融于韩姓之中了。公元前377年韩哀侯即位,再迁治于新郑。公元前336年,韩宣惠王即立,韩始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藤攻韩,擒韩王安,尽取韩地,置颍川郡,因此河南颍川(许昌)、南阳为韩氏郡望,韩姓自公元前403年封侯,至公元前230年亡国,历时173年。
韩国灭亡后,韩氏为避难多改为他氏,韩王安的儿子韩碱避祸于江淮,为躲避秦国的追捕,则指河为姓,后改为何姓。五世相韩的韩良,因刺秦始皇不果,遭到通缉,为避祸,他以族上封邑之名为氏,改姓名为张良。汉初,淮阴侯韩信谋反,被吕后所诛,宰相萧何为保存其后,命人将韩信次子送到南越交赵佗保护,赵陀则以韩字半边为此子命氏,为韦氏,还封其为侯,世居南雄。汉初,刘邦封韩王信为异姓王,因其地兵精粮足危及圣安,汉高祖则迁其于晋阳,韩王信以晋阳远离边塞而徙治于朔州。公元前201年,匈奴南下围韩王信,韩王信向匈奴请和,刘邦疑其叛,韩王信后路被断则降匈奴,其后留匈奴者,为韩姓骨都侯,居北地。魏时,匈奴韩姓归顺大魏,改称“大汗氏”,其后韩拔为鄯善王。而韩王信子孙归汉者,被封为弓高侯、襄城侯,世为阀阅。宋代百家姓中韩姓位居第15位门阀,今韩姓在全国人口中位居第25位大姓。综上所述,韩姓是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但今韩氏、何氏、张氏(部分)、韦氏(部分)都尊韩万为始祖,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浙江绍兴有一支韩姓是由应姓所改,明安徽婺源人应龙,为避王浩之乱,随母亲逃到绍兴避乱,被韩家收养,于是改姓为韩,史称韩应龙。明嘉靖乙未年,韩应龙进京会试考中进士第,其后也融入韩姓之中。东周末年韩姓就开始向南方和沿海地区迁徙,汉晋时已是江南大姓,清康雍时期韩姓开始从闽粤入台,初居淡水港,后分迁到台湾的台北、台南、基隆、高雄、新竹等地,而新竹的韩氏最多,今韩氏在台湾人口位居第91位。现代韩姓名人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韩先楚、国民党政府山东省主席韩复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韩杼宾等。


韩姓氏的由来?视频

相关评论:
  • 13260218911姓氏韩的起源?
    熊是许答:历史来源 「韩」源出 ;一 ;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 音 谢 )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 ( 陜西韩城 ),其后逐有韩氏。二 ; 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

  • 13260218911韩这个姓氏的起源是怎样的?
    熊是许答: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 13260218911请问历史上韩这个姓的来历有谁知道?
    熊是许答:韩流氏族是从昌意 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 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韩流所 处时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 时期。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 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 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 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 都有榫扣合。韩字从韦,韦在古...

  • 13260218911姓韩中国古代的故事,一篇传记
    熊是许答:折叠以国为姓 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平定管叔 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后,实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韩,为姬姓之国,地处今山西河津东北。但韩国国力太弱;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韩国亡国之后,国人便以韩为姓。折叠韩武子之后 韩国为晋国所灭以后,出了一位韩武子,其名万,字武子,他因...

  • 13260218911“韩”姓怎么来的?
    熊是许答:韩姓起源参考之四韩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五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八十六。韩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的后裔周武王姬发,在灭商建周以后,封自己的儿子叔虞在唐,建立了晋国,叔虞的后代,有一个叫“万”的,被封在韩,他的后代,建立了韩国。后来,韩国被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韩。 发展和演变:韩姓...

  • 13260218911姓氏“韩”的历史和由来?拜求大虾!
    熊是许答:1. 韩姓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周朝,其始祖为周文王的后代,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市),韩姓即源于此。2. 春秋时期,韩姓始祖韩武子的后代成为晋国的大夫,至周威烈王时,三家分晋,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3. 韩国的都城历经迁移,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至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再至新郑(今...

  • 13260218911韩的姓氏来源和历史
    熊是许答:1. 韩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的后代,具体为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属于姬姓的一支。2. 在《氏族典》第十一卷中记载,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其姓氏同样源自姬姓。3.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改革,将部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大汗”氏被改为韩姓。4. 满清建国后,原本居住在义州(今...

  • 13260218911请问历史上韩这个姓的来历有谁知道?
    熊是许答:1. 韩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古老的传说是将韩姓追溯到黄帝时代,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他的一个后代韩流,因为发明了水井,被赋予了“韩”姓,这个姓氏的含义与水井的围栏有关。2. 另一种说法是,在周朝时期,周公旦分封了周成王的弟弟于韩地,这个封地位于今天的山西河津东北。后来...

  • 13260218911我姓韩什么韩怎么介绍?
    熊是许答:1. 我姓韩,这个“韩”字,与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子同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2. 提到韩姓,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韩信,或者是民族英雄韩世忠,甚至是古代的国家名称——韩国。韩姓,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后来成为宋国的国姓。3. 韩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韩姓...

  • 13260218911韩姓氏的由来?
    熊是许答: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