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的中国的对联资料告诉我?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告诉我一些有关中国的对联文化,写论文呀~

1、什么叫对联?
对联,是用汉字书写的(后来发展到也可用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悬挂或张贴在壁间柱上的两条长幅;要求两两相对。它的特点,大致有:
一、上下两个长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至于各联本身的字数则没有一定之规,从一个汉字到几百个汉字都可以。这就是说,上下联至少得各有一个汉字,多了呢?毫无限制。当然,常用的对联,上下联一般各在四个汉字到二十几个汉字左右。这是因为,上下联字数太少,就很不容易表达出完整的意思来;多了呢?能有那么多的话吗?对联对字数固然不限制,可是,笔者至今还没有见过上下联各两三千字的对联呢。这是从上下两联对文字的要求——字数无限制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来看。

二、承上而言,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只要能做到能做到这一点,字数多少就可随意了。拿中国汉民族文化创造的若干诗歌体裁,如律诗、绝句来和对联对比,这一点就会很明显地表露出来:律诗和绝句,各用八句或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若是把它们中对仗的两句,特别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抽出来,把它们写成对联,有时候还勉强凑合,有时候就不行。因为它们不是为作对联准备的,不见得能表现出作者希望表现的一种完整的意思,原来的完整的意思是要靠整首诗来整体表现的表现的呀!例如,拿一首挽诗和一副挽联对比,挽诗中的两句对偶句就未必能单独构成一副挽联——当然,在某种情况下也许能行——这就是它们之间存在的需要细心体察的精微区别之处。这是从要表现的内容的角度来看。

参考资料。。。很全面。。。中国楹联书画网。。。
http://www.ccouplet.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2

2、什么是诗?
诗的定义太复杂。。。简单说来。。。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成为歌。

参考资料。。。很全面。。。从多种角度阐述诗的意义
http://www.be-word-art.com/no8/document16.htm
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5/08/10/[email protected]

  中国的对联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下面转贴平湖师范附小 胡燕萍老师的一节课堂实录,仅供参考。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先来聊聊吧。(课件出示图片)看了这幅图片,你想说什么,说什么都可以。(词也可,诗也可,梦想也可,电影也可……)
  第一幅画意:月亮
  第一幅画意:稻谷
  第三幅画意:瀑布
  第四幅画意:黄河
  二、由一则对联小故事导入到主题:
  绍兴城外有个姓李的财主,非常会吹牛拍马,此人长得横与竖一个样,一脸肥肉嵌着两只鼠眼,当地人称“哈巴狗”。绍兴城有个耿直无私的读书人徐文长,决心找个机会戏弄戏弄这只哈巴狗。这年二月初十,本县县太爷家里逢双喜:一则是县太爷逢50大寿,二则是县太爷的姨太太生了个胖小子过“百日”。哈巴狗吩咐管家准备了一份厚礼。
  到了二月初十这一天,哈巴狗刚要出门送礼,忽然想起县太爷是孔门子弟,于是他吩咐人去请徐文长写对子,徐文长也不推辞,爽爽快快地写好了交来人带回去。

  哈巴狗把礼物和对子送到县衙门口,专等一声“请”。忽然,县衙出来几个衙役,二话没说,把哈巴狗按倒在地,噼里啪啦一连打了八十耳光。哈巴狗起先被打昏了,醒来还以为是礼物送少了才挨打,再一问才知道是送的对子把县太爷惹恼了。

  徐文长写的对子是:
  县令大人不是人,生个儿子要做贼。
  哈巴狗这一惊非同小可,连滚带爬去见县太爷,说对子是徐文长写的,与他不相干。县太爷一听大发雷霆,立即派人去把徐文长叫来,徐文长说:“只怪李财主太性急,小生的对子尚未写好,他就派人强行拿走,这怎能责备小生呢?”县太爷立即叫人取来笔墨,令徐文长接着写下去。徐文长不加思索,挥毫写到:
  县令大人不是人,本是南山老寿星
  生个儿子要做贼,偷来蟠桃献父亲
  “好,好!”众人一看赞不绝口,县太爷也笑了。

  同学们,在我国历代文学百花苑中,最香醇艳丽的一枝是诗歌,最独特秀雅的一朵是对联,今天不妨让我们走近对联,你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谁来说说从这些资料中你对对联有了怎么样的认识?
  让生自己来说对对联的认识


  三、师带着生赏析两幅对联
  1、出示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读读,你有什么发现?
  对,童子和桐子读音相同,落与乐亦是。那么,你们想下联会有什么特点?让生说。
  出示下联: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同学们,像这样,几个读音相同而意思不一样的词组成的对联,叫做同音字联。例如: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2、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纪晓岚,有一次,他非常想家,情不自禁吟了这么一联: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你们也来读读这个上联,看看有什么发现?(这里心口十打一字就是思字,上联中一共用了四个思字,真是思家心切)那你们想想,下联什么有什么特点?好,恰恰这个时候,皇帝听到了,皇帝看纪晓岚愁眉苦脸的,于是,呵呵笑了两声,右手一挥,说:“爱卿,朕恩准你回家探亲”。同学们,你们想想,纪晓岚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说什么样的话?可以做做看。那你想,下联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谢字可以让生猜一猜)


  四、学生自主选择鉴赏
  同学们,你们都非常有悟性,这样,屏幕上有几幅对联,你选择最喜欢的一幅,读读,想想,赏析一下,你自己独立赏析好了,再与四人小组中另外的伙伴交流。
  屏幕上出示的对联有:
  孙悟空,金箍棒,能长能短。
  花果山,水帘洞,又温又暖。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炭黑火红灰似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菜籽榨油油炒菜,]
  棉花织布布包棉。

  与生交流。


  五、练习。(由词到句)
  同学们,其实对对联说难也不难,我们不急,先来对对词,例如:
  天——( 地 ) 风——(雪) 海——(山) 新——(旧)
  南北——(东西) 千山——(万水) 千山秀——(万水清)
  庆贺——(恭喜) 枝头——(花丛)
  同学们,尝试来对几个简单的句子,相信你们能行。
  上联:处处风光好。想想,谁有下联了?(家家喜气浓)(下联可以是多元的)
  上联:鸟儿枝头落,想想,谁有下联了?(蝴蝶花中飞)
  上联:福如东海, 想想,谁有下联了?(寿比南山)


  六、深度练习:
  同学们,你们现在都是对联小能手,我可要考考你们了,请看上联:
  坐
  请坐
  请上坐
  看看,这个形状像什么?有什么特点?(形状像宝塔,每行字递增一个)
  想想,平时家里来了客人,我们会怎么招待他呢?想想,下联会是什么样的?
  下联:
  茶
  敬茶
  敬香茶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对联吗?是大文豪苏东坡,你们可真有本事啊。


  七、拓展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联可比比皆是啊,你们在哪儿发现对联了?让生说。生说完了,师再说。是啊,瞧,我国庆节的时间在我们平湖也拍摄到了很多对联,我们一起看一看,投影仪展示。
  同学们,其实在诗歌和对联中,有一种奇特、有趣的现象,有些诗句同时也是很好的对联:比如说:屏幕展示: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螟》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春烟 (王维《田园乐》)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八:小结
  同学们,短短的四十分钟如流水般淌过去了,中国的对联是古老的,是传奇的,我们今天所领略到的只是汪洋中一朵小小的花,还有更多更多的花等着你们去乘风破浪去寻觅,去捕捉,但愿不久的将来,看到你们的收获。送大家一幅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趣味对联

  渔家偶遇桃花源,碧桃千树,蟠桃千树,处处树树桃之夭夭;
  诗人徘徊桔子洲,丹桔万棵,蜜桔万棵,时时棵棵桔亦灼灼
  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孤山不孤,西湖焉得许多虚名
  善心有善,爱心有爱,好意有好,人间实有不少真情。
  拆东墙,补西墙,拆墙补墙墙补墙
  挣大钱,花小钱,挣钱花钱钱生钱
  借新债,还旧债,借债还债债还债
  深水深 浅水浅 深水当中方知浅 浅水当中不知深 阁下以为深浅如何
  高山高 低山低 高山环绕俯视低 低山围绕仰视高 本人不知高低怎就
  长路长 短路短 长路途中就知短 短路到头不知长 在下感叹长短可量
  有时有 无时无 有时少来多无时 无时多来少有时 鄙人探究有无可乎?
  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做男人
  思妇苦,苦思妇,妇苦思,思苦妇
  思妇苦,苦思妇,妇苦思,思哭妇
  挣钱易,易挣钱,钱易挣,挣役钱
  吃饭快,快吃饭,饭快吃,吃快饭
  朝夕观水,潮汐上下心忐忑
  左右有人,佐佑半厘丝绊缠
  春秋赏木,椿楸左右人佐佑
  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
  黑云掩白日,不阴不晴
  洪流绕红楼,一动一静
  楼下对楼上,一雄一雌
  长竿垂短钓,能屈能伸
  少师授老徒,无长无幼
  光头戴扁帽,无法无天
  独立桥头,人影不同流水去
  双飞花丛,蝶身随伴落花来
  一人为大,二人为天,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一十为土,二十为王,王土天下,天下土多王
  携犬为猪,顶草为书,猪不读著,不读书是猪
  双木成林,三木成森。森林木茂,木茂林化森
  下钩为考,上钩为老,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蚕吃桑,桑养蚕,桑枯蚕死
  女思男, 男想女, 男欢女爱
  石拦水,水淹石,水落石出
  星蕴斗,斗含星,斗转星移
  风飘絮, 絮迎风, 絮随风舞
  鼓应槌,槌击鼓,槌落鼓鸣
  碗碰盆,盆磕碗,盆破碗碎。
  星衬月,月映星,月异星邪
  明日明月明
  小河小鱼小
  好女好子好
  林木林木林
  墨黑墨土墨
  仙人仙山仙
  联耳联关联
  雨打荷叶叶成泪滴滴成珠
  风吹杨花花如锦片片如雪
  手抚空弦弦如残月月如水
  雪落梅枝枝凝清香香凝花
  炭去盐归, 黑白分明山水货
  南帝北丐, 贵贱分明上下人
  花消果挂,红黄替艳夏秋时。
  僧来尼往,男女各属寺庵人。
  日出雾散,晴阴交替天地间。
  竹横麻竖,青黄交错软硬帘
  出对易,对对难,让出对人先对
  造酒易,品酒难,让造酒人先品
  赏画闲,画画累,请赏画者后画。
  做饭繁 吃饭简 是做饭者后吃
  草头水边, 茶清敬若浓
  日下云旁,冕动惊星魂。
  此上火旁,柴灶生紫烟
  口旁竹顶,听筠来吹箫。
  木边丝旁,柳绿映桃红
  竹顶火底,笔烈伐箫杰
  叉下立头,父亲做文章。
  土上口下,寺古存老舍
  坤坎离震艮巽兑,样样都有偏无乾。
  吕汉李篮韩张曹, 仙仙俱到独缺女.
  语数英政史地生,课课皆满独缺体
  油盐酱醋茶米面 件件都有就无财
  肠肾心肺肝脾胃,件件皆齐就没胆。
  八面通行,八面通,八面灵通!
  五洲客至,五洲客,五洲贵客
  四合院落,四合院,四合庭院!
  一栋楼房,一栋楼,一栋高楼
  四方援助,四方援,四方协助。
  百科全书,百科全,百科大全
  看鲜花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何处美 数庐山!
  观动物南象北虎东蟒西猴哪里全 在西郊
  看餐桌熊掌燕窝鱼翅海参齐上征 吃公款
  看鲜花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何处有 麻将桌!
  游园林前厅后院左厢右廊哪最佳 看苏州
  疹疾病望色闻音问疹切脉谁拿手 找中医
  赏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哪里寻 访江南
  南山上红叶枯柳
  柳枯叶红上山南
  悠悠淡现云和月
  月和云现淡悠悠
  疏竹虚影小庭院
  院庭小影虚竹疏
  花落葬魂寒塘水
  水塘寒魂葬落花
  吹箫弄蝶彩衣飘
  飘衣彩蝶弄箫吹
  宝塔点灯 层层孔明 诸葛亮
  美酒下毒 杯杯东邪 黄药师
  商贩赶路 夜夜子长 司马迁
  西湖游水 波波漫潜 东方溯
  池中栽藕 节节太白理长根
  妓女发春 幽幽小泉 纯一郎
  龙船歌会 曲曲齐秦付笛生
  忠义聚议 贤贤治中张文伯
  新春放炮 家家乐天百居怡。
  银勺舀粥 勺勺粥余粥供紧
  对联 对联 对对联 对对对联 联对联
  相思 相思 相相思 相相相思 思相思 轻舞 轻舞 轻轻舞 轻轻轻舞 舞轻舞
  月亮 月亮 月月亮 月月月亮 亮月亮 山青 山青 山山青 山山山青 青山青
  夜深 夜深 夜夜深 夜夜夜深 深夜深 数字 数字 数数字 数数数字 字数字
  亲吾 亲吾 亲亲吾 亲亲亲吾 吾亲吾 灌水 灌水 灌灌水 灌灌灌水 水灌水
  上网 上网 上上网 上上上网 网上网 跳楼,跳楼,跳跳楼,跳跳跳楼,楼跳楼
  伤心 伤心 伤伤心 伤伤伤心 心伤心 吊钱 吊钱 吊吊钱 吊吊吊钱 钱吊钱
  宽带网万网带宽,友联网友网联友
  人行道千道行人,平安道上道安平
  盼明年年盼明,明明长年盼年明
  酒若浓时浓若酒,月儿不见不儿月
  光时速倍速时光,越时空越空时越。
  天柱山一山柱天,奇峰山上山峰奇
  秋风起,偏偏片片似翩翩
  春雨滴,思思咝咝如丝丝
  冬雪飘,每每梅梅均美美
  小住为佳,小楼春暖,得小住,且小住
  如何是好,如君爱怜,要如何,便如何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五湖废人荡舟五湖,独唱水龙吟
  天机老人妙参天机,卜算人间运
  人轻担重轻挑重
  尺短地长短量长
  人小天大人定天
  心诚业精 千国商界任驰骋
  志在非凡 万家企业皆凯旋
  凯旋一曲鸣天际 驰骋千里畅云霄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文学释义】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楹联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它最初起源于桃符。桃符是我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春联是怎样产生的】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一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几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的,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就是春联的横披;“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的单幅文字,如在过年时在庭院里贴上“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单扇门或影壁上,春节时大家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这种“斗斤”。

【我国百姓的春联情结】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我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我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我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因此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欣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同时我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穿新衣,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写春联的要求】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 ’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应该如何选择春联?】

春联具有广泛性,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过春节时贴春联。不仅如此,就是连一些饭店、美发厅、宾馆、杂货店等一些商家、企业也都贴春联。这就涉及如何选择春联的问题。

首先,春联要突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居民住户还是单位贴春联,都应体现出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有的是从祖国的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着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等。这样的春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有的春联是表达了自家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如,“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种家庭春联是表达了对未来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其次,贴春联最好体现出个性。

既然贴春联是要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贴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譬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这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这是教师家庭贴的春联。这种体现各自特点的春联,更突出了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忠诚的敬业精神。当然,那些从国家的宏观出发,赞颂国家繁荣昌盛,表达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予以热情讴歌的春联,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都可以贴,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说的体现个性主要是强调不要将春联贴串行。就是说,作为工人家庭,如果贴一副“费劲养猪,三口人家甜日过;种田流汗,九秋果实旺年来”的春联,就会惹人笑话。

第三,春联的张贴。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就不可贴成“日暖神州万物生辉,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从内容看,上联与下联具有因果关系,因为“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才使得“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如果贴反了就颠倒了因果关系,也让人读着别扭。再从平仄看,从春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断出上下联来。这副春联的上联尾字“艳”是四声,即平声。下联尾字“辉”是一声,即仄声。一般地说,如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如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但也有的对联上联尾字是平声、下联尾字是仄声,不要认为是仄声的都是上联。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从春联的内容上来判断上下联。这就要求我们在张贴时认真读联,真正明白联句的内容。

另外,春联的尺寸大小要与自家的门户相协调。居民家的门户贴15到20厘米宽的春联最好,而商家铺房店面要根据门户的宽窄,贴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联最好,这样能显得协调、大方。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机关大门,如果贴春联的话,其春联的宽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为宜。

例如:

梨花院落融融夜,
柳絮池塘淡淡风。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爆竹声声辞旧岁,
红梅朵朵迎新春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分类】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格式】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禁忌】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http://bbs.gxsd.com.cn/?fromuid=25944


有关的中国的对联资料告诉我?视频

相关评论:
  • 15318791568有关中国梦的对联
    储刘芸答:上联:同沐盛世阳光;下联:放飞中国梦想。上联:读尽人间书;下联:放飞中国梦。上联:激扬青春游学海;下联:铸造辉煌中国梦。上联:盛世唱响千秋业;下联:神州共鋳中国梦。上联:雷动胸中万卷书;下联:共铸辉煌中国梦。上联:中国梦振兴华夏;下联:四海风建设小康。上联:中国梦振兴华夏;下联:南山...

  • 15318791568有关的中国的对联资料告诉我?
    储刘芸答: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

  • 15318791568有关对联的资料
    储刘芸答:《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据说五代时的后蜀...

  • 15318791568关于对联的知识有哪些?
    储刘芸答: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

  • 15318791568关于春联的知识有哪些?
    储刘芸答:1、春联的起源: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2、春联的传说:相传在...

  • 15318791568有关的中国的对联资料告诉我?
    储刘芸答: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愿望。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春节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宋代,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

  • 15318791568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也想用对联的形式赞美长城!
    储刘芸答:1、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据秦关百二重 2、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3、赤兔苍龙, 势逐银汉!壮哉, 地辟中原,云垂大野,东穷碧海,西带黄河, 千秋形胜?雄且哀矣,...

  • 15318791568有关对联的资料和基本知识有哪些?
    储刘芸答:有关对联的资料和基本知识如下:1、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对联的两边都要互相对应。2、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3、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4、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相对的词要在相同的位置上面,...

  • 15318791568请告诉我爱国的对联.春联.书房里挂的书房联有哪些?
    储刘芸答:、“一颗头颅”,生有所值,死得其所。表现了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8、 松间明月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鉴赏:这幅对联是中国现代爱国将领吉鸿昌写的。上联他以“松间明月”来比喻自己坦荡无私的胸怀;下联将个人的权势富贵都比作“身外浮云”不值一提。参考资料:古今对联集锦 ...

  • 15318791568对联的来历
    储刘芸答: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719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495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起源 春联(The Couplet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读作chūn lián,也叫“春贴”、“对联”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春节,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起源于桃符(...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