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加强皇权的作用

来自:高校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影响~

一、措施
1、集中军权
(1)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的统领劝一分为三都只结对皇帝负责。
(2)设枢密院。
(3)实行更戍法。
(4)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入选禁军。
2、集中行政权
(1)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2)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3)设三司管理财政。
(4)在地方上设知州 。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设转运使。
二、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 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扩展资料中央集权制度(centralization of authority)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
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参考资料:中央集权制度-百度百科

特点: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
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经过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
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扩展资料:
北宋其他政治制度:
1、文人治国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无论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学而优者,均可以出入庙堂。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军队是军无常帅,帅无常军。
2、科举制度
在科举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巩固了政权。
3、赋税制度
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北宋的身丁税规定,男子20岁为丁,60岁为老。凡是20岁至60岁的男丁,都要交纳身丁税,交钱或交绢,与两税同时交纳。
北宋承袭五代十国的苛捐杂税,以类合并,统称之为“杂变”。其中名目繁多,如农器税、牛革税、蚕盐税、鞋钱等,即所谓“随其所出,变而输之”。杂交也必须随同两税输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宋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剥夺权利。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加强了中央集权,皇帝控制了一切大权,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弊端。 宋朝的高级机构非常混乱(和现在有的一拼)
宋朝的丞相官职为“同平章政事”,副丞相为“参知政事”宗元丰改制后,名义上恢复三省长官,但是,都是虚有其名。以尚书省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作为丞相,名义上是三省,实际上是合三为一。
关于宋朝官职不多说,太复杂了,说白了宋朝的官制是正官,职官+差官,正官无权管事(比如尚书,丞相之类),职官也不一定能管事(比如龙图阁大学士)只有差官可一管事(比如知府,通判)
所以宋朝的官职制度非常繁杂,一名官员可以兼任好几个职务(正官,职官,差官)正官就是个荣誉称号,丞相也是一样的,这样的政策使得丞相就相当于高级秘书而已。

①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②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④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⑤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2、汉承秦制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

①含义:两汉的政治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②主要表现: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3、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例证】隋唐两朝实行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 )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本作用”,因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答案很明了的就是B。

4、宋朝是加强皇权的措施

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设置了一参:增参知政事割宰相行政权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长官形式宰相职权),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三司:三司管财政,割宰相财权

【例证】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做知州

【解析】此题关键是要大致了解古文的意思,关键词是“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要解决武臣的问题,那选项就很清楚了是D。

5、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

在中央设一省:中书省,即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二院: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作用和认识:

一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例证】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 )

A、尚书省 B、吏部 C、门下省 D、中书省

【解析】了解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然后与唐朝的各部比较一下就可以得出答案是A

6、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秦朝三公九卿;汉朝建立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初步确立三省体制; 隋唐完善确立三省六部制; 北宋设置“二府三司”;元朝设置“一省二院”

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朝实行郡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中后期州郡县制;隋朝州县两级制;唐实行道州县制;北宋实行路州县制;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以及藩镇制。

7、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的措施

①西汉初郡国并行。②汉武帝后期,全国分13州,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③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例证】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 )

A、中央机构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制度 D、独尊儒术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中央集权体制”,A、B是汉继承秦代的中央制度,而D并不是中央集权体制,所以答案是C。

北宋加强皇权的作用,最明显的作用是杜绝了掌握军队的将领篡夺政权.

使统治阶级可以更好的统治中华大地


宋朝加强皇权的作用视频

相关评论:
  • 15370199018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贝征欢在军事方面,宋太祖赵匡胤为确保统治地位的稳固,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他通过“杯酒释兵权”事件,解除了高级将领的兵权,并亲自统帅禁军。同时,他将禁军分为三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将领指挥,确保他们相互制衡。此外,他设立了枢密院,负责调兵权,使得禁军的统帅无权调动军队,从而加强了皇权。其次,...

  • 15370199018唐朝时中央集权不足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贝征欢宋朝开国之初,太祖问策,众臣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因为大权旁落,地方权力过大,中央权力过小,地方逐渐起兵,才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为了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宋初太祖决定一定要加强中央集权,而杯酒释兵权就是中央集权系列措施的开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为后周武将出身,领兵多年,深知兵权的...

  • 15370199018元清和宋明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不同?
    贝征欢诚然,宋朝的皇权相对于前代可能有所增强,但是并非没有约束皇权的力量。我认为,宋代皇权面临的最大约束力量就是士大夫集团。必须承认,赵匡胤是个不错的皇帝,他曾经给宋朝皇帝立下了一个规矩,其一就是不杀士大夫,优容士大夫宋朝的祖制,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宋代的士大夫集团除了朝中官员,还有...

  • 15370199018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
    贝征欢1.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在于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政策。政府权力被分割,各部分之间相互制衡,以确保皇权的高度集中。这种政策虽有效巩固了国家统一,但也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和行政机构的膨胀,官员冗余。同时,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斗争中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2.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

  • 15370199018古代皇帝的权利有哪些变化
    贝征欢由此达到了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作用。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决策、执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职责。唐朝将其分开,同时增加了审核部门,即门下省,进一步分化相权。

  • 15370199018宋因加强皇权过分削弱相权而导致中央政府的权力过于松散,可是不是说...
    贝征欢看看明清时期的皇帝就知道了,不像以前的,明清的皇帝几乎都是想杀谁就能干掉谁,以前的还要考虑一系列的阻碍因素。另外,宋朝之所以要加强皇权,加强中央权力,是因为唐朝的藩镇问题。安史之乱结束后,唐代宗他老人家为了安息民心,大举分封很多将领,将土地什么的分给他们,而这些将领实际上就成了藩镇的...

  • 15370199018以政治制度为线索秦朝宋朝元朝和明朝是如何加强皇权的?
    贝征欢2. 宋朝: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使士人能够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为了加强皇权,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中书省和东西厂等机构,强化了中央和皇权对地方行政的控制。3. 元朝:元朝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三统治”,即三合一的政治制度,即由民族自治、官制管理、世袭制统一贯彻。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实行...

  • 15370199018北宋中央制度的特点
    贝征欢宋太宗曾这样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

  • 15370199018宋代科举取士人数大量增加的原因分析
    贝征欢一、原因 分化事权、重文轻武、优容文人,知识分子多。二、(1)积极作用:①重文官、轻武将,有效地加强了皇权,结束了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②扩大取士名额,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对于改善政治、安定社会起到有益作用。③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宋朝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校...

  • 15370199018历朝的皇权都在加强,但是宋代的时候相权为何会变得强大?
    贝征欢与其他朝代不同在这个时期已经几乎看不到君权神授的影子,在人们的眼中,宋代只不过是继承五代之后的第六个政权而已!这就导致在这个时候宋代的官员的得到了全面的强化与全面的泛滥,同时也导致这时的宋代远不及当时的五代的那样对中央集权的强度,反而使得权力的掌控流落到大臣的手中,导致了...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