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与诗有什么区别,有没有严格的字数要求?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对联与对诗有什么区别嘛?分别有什么规则和方法?~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对对子纯属文字游戏,讲究对仗工正,极有趣味性,比较简单,但上对出得上乘,下对对得妙也不太容,上乘的作品也不多见。诗有古诗与现代打油诗之分,古诗是很讲究的,讲格式,平仄等等。至于现代的没有格式,不讲平仄的都属打油诗,诗中多写几个“啊”,就显得很有感情,很有力度并很有水平了。当然诗也可认为是一种文字游戏。

《楹联丛话》卷一“故事”门选《朱子全集》卷后所附联语,其中有:
松溪县学明伦堂联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此联四个主要名词为对,平仄未谐,且最后一句数字连平。
漳州书舍联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此联第三字为意节点,平对平,尾字上平下仄。
赠学士联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此联句脚皆三仄对三平。但以上三联句脚处平仄皆对。以后各卷,元、明、清各代,屡见此类联语,梁氏皆不论。全书只有一处,见一篆书集对,联尾出现仄对仄情形,才评曰:“惜字句未能匀称,平仄亦尚未谐耳。”可见梁氏只重联语句脚之平仄相对,而句中平仄“相间相对”是否不同。
宋、元、明、清时代,近体诗声律平仄式盛行,律诗又定为科举科目之一,还有为作律诗而编写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及诗钟游戏、幼童对课训练等,可以说到处都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而那些名流硕士竟违此律而逆行,直到清末康有为撰联仍是这样:戊戌八月,戊申八月;我公万年,我皇万年。今人马萧萧老先生近作:兀理领幂理,鸡声催书声。均堪称正格工对。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当时(以至后来)人们并没有把近体诗的声律用于属对,对联本身也没有形成固定声律,人们唯一遵守的就是词类对仗,而对仗的标准也只是“工切”一条。这又说明,对句成就了对联之后仍不失本色,这便是对联的传统,今天制定联律,应研究和继承这个传统。
三是被律诗引进,铐上了声律枷锁,间离了本色。
对句形成之后,被各体看好,纷纷引进。南北朝时,骈体引进,用为大量偶句;唐律、宋词、元曲引进,用为定数对仗句;元杂剧引进,用为题目、正名,明话本、章回小说引进,用为回目。对句充实并美化了各体,增强了各体的表现力和可读性,特别是在骈体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刘禹锡的《陋室铭》名垂千古。“正是对联成就了骈文和律诗”(涂怀珵语)。而被律诗引进,因强调声律而被活活的束缚住。我们换个角度看律诗的结构:它仅是一首四句的五言或七言的古诗,中间插入两副对句,然后用一条平仄律捆绑起来,再加上一个平声韵。这种新的结构最闪光的部分是中间两副对仗句,最牢固束缚的是四种平仄式及必须押平韵。这也就使对句间离了引进时只是词类对仗的本色;带上了声律的枷锁。当人们再把她从律诗中领出来时,好像是活泼的大姑娘变成了拘谨的小媳妇,还说这是标准对联。于是,“对联是从律诗中派生出来”的说法有了,于是“对联是声韵文学”的说法有了,于是诗律就是联律的做法也有了,凡是律诗所有的律条:以两个字为一音步的平仄式,上仄下平的收尾“铁律”,不能犯孤平,避免三平调,也不能出现三连仄,犯了必须拗救,又有什么正格、变格之分,等等,凡律诗有的规矩全搬到对联身上,就这样,“未闻有所谓联律”的“联律”便造出来了。口口声声说联与诗不同,又异口同声说联与诗一律。因此,当今通行的联律基本上是诗律的改装,并以此来判定古今联之是非正误,结果常是以是为非,为正为误。《中国对联大辞典》所用关于联律的辞条几乎全是诗律的专名,并要用来指导对联的创作,即所谓“带着枷锁跳舞”。时至今日,联人谈联尽用律诗理论,还举诗句为例来证明联律,联句成了诗句的附属。这十足地表现了联坛的幼稚和软弱,联人的悲哀和无奈。制定联律诚然要从临近文体吸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合理的内核。比如我们可以从诗律中吸纳一些词类对仗的经验,理清哪些必须坚持,哪些不须,哪些允许从宽,哪些不许;在平仄格式上哪些可以吸收,哪些不可,哪些应该注意哪些不该。决不能全盘接受,原封不动照搬过来。特别是律诗的平仄格式,实践证明于创作有害,已害了诗体本身不能再害联体。那么平仄格式到底有什么害处呢?是不是最完美的声律呢?
1、声律平仄式规定两个字为一个音步,限制了创作的用词量。按照平仄式的规定创作时只能选用同平或同仄的双音词,这就有大批的一平一仄或一仄一平的双音词被排除,幸而古人在实践中发现了这个弊病,提出所谓“一、三、五不论”的从宽要求,但仍有许多多音词被限制,如三音词要根据尾字音配上一个合律的字而可能割裂词义,四音词则必须二、四字的平仄相对才可用,否则永远与律诗无缘,至于五音以上的词语只能望诗门而兴叹。古语以单音和双音词为主,古时社会生活又比较简单,律诗创作尚可维持,而今天就力不从心了。我们只要稍稍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唐律、宋词、元曲的用词量非常有限,常用词被重复使用,而今人创作的旧体诗、词、曲也多在重复使用那此旧词,缺乏时代感,究其原由之一,便是旧声律限制的后果。如果我们今天再沿用旧声律,一些应运而生的新词汇因平仄而不能用于诗、联之中,那不是现实抛弃了你,而是你自绝于现实了,还有活路吗?
2、旧律平仄之式表达的声韵并不是最美,并不是唯一的和谐。
长期以来,许多人一直一致认为,旧律平仄式使诗韵更和谐,达到完美的程度。什么叫和谐?就声韵来说,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整齐一律的平仄式只能表现匀称,至于“适当”则未必,如前所说,它限制了词语的运用就不适当,它把语言机械地断开交替,这样的声音不能准确的反映语言的意义和人的感情,就更不适当。因此说,平仄声韵之和谐只限于匀称,只利于反映旧式生活的吊板与僵化,而不适于以生动活泼的语调反映丰富多彩的新生活。单调、平稳、枯燥的平平仄仄再也招唤不回旧日的风光了。这是旧体文学必将走的衰败末落的自然规律。声韵的和谐美是多方面的:自由的古体诗,格律的诗、词、曲,偶句、散句、文言、白话,都有各自的特殊美,但不是唯一的美。联语的体式结构具有整散结合、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特点,其语义应是深广厚重又浅显明晰,其声韵就是风雅又时尚,是历史的沉积声,又是时代的流行曲,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吟,又是百姓大众的心中歌。读能够上口,诵能够倚声。应是新生活的前奏,不为旧梁苑的尾声。楹联的声韵应更美更活。因此,不能反映如此构想的“平仄相间相对”这一条理应改进,间隔、交替不需要人为地划定。创作始终处于自由状态,选词造句,尽情任意发挥。联语句法、节奏又与律诗不尽相同,又常有偶字、领字、同旁、同音、重字、反复、回文等特殊对法,不能也不应受固定平仄格式限制,应以语(词、短语、句子)义定音步,即“以意节作基本元素”(康斯馨语),其规定应如江苏陈树德先生所说的“半联内平仄安排不限,对句则根据出句步步紧跟”,可将这句简化为“出句不计,对句紧跟”八个字:不计,指出句平仄相间的音节数(音步、义(意)节)不计,根据语义文理随意发挥;紧跟,指对句紧跟出句音步(义节点)平仄相反而对。这样既有规律可循,又随人意所欲,真正做到了形式为内容服务,死律为活人所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天下无语不成对”的理念。因此“平仄相间相对”这一条只提“平仄相对”即可。“相间”是自然产生的,不应固定。至于联尾平仄安排,也应打破上仄下平的“铁律”。口头或书面对句以出句为上句,可平可仄;实用对联一般就上仄下平,方便识别,特殊情况当根据联意而定。
这样的规定,实用面很宽:原有律诗对仗句的平仄式,现行联律的平仄竿,以及马蹄韵,都已包含在内,愿意使用的可以继续使用。如果这条声律可行,那么原六条就可改为三条了。这三条可列出这样一个公式:
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平仄相对=联律
加号前二条体现联语的本质特征,是联语的本色和标志,是联语的主体和灵魂;加号后一条是属对时对声韵的要求和规定。这样表示,表明它不代表联语的本质特征,也不是识别联语的标志,目的是削弱声律对意律的统领和影响。制定联律应以楹联自身发展和古今联作为依据,不应以律诗中对仗句结构为标竿。这个联律是从联语史上总结出来的,符合古今联语的创作实际,是古今联人创作经验的结晶。楹联不是吟唱文学而是阅读文学,这个联律明确地体现了这个区别。公工只是个形式,即使不列出这个公式也应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这个认识。楹联只有一律,只遵一律,不能有通联、格联,严联、宽联,正格、变格之分。楹联要从格律文学向自由文学倾倒,由旧体向新体靠近,面向大众,适应新形势,才有前途。不论定出怎样一个联律,都应该基于这种认识,而且还应该坚持以下两点:
1、联律条款不宜繁锁,用语应简明,易记,好用。六条太多,律诗才四条,联律最好两、三条。余德泉先生说:“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是对联规则的两大要素。”可说是抓住了要害。但应指出:平仄不是要素,任何以平仄为前提的格律都是本末倒置。陈树德先生提出的三原则: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一、二条内涵有部分重复,可合归一条。常治国先生提出的联格文则五条:字数相等、词性对品、平仄对立、辞法对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与六条基本相同,只是说法不一,也可合为三条(即前三条)。因此,我建议用三条最合适最好。也决不能建立以声律为基础的对联谱。词谱、曲谱已成昨日黄花,今日岂可效尤?
2、必须用普通话新四声取代古四声。我不想说宪法规定公民应说普通话,也不想从理论上阐述几条理由,我只说:用古声是没道理的。讲声韵是为了协调和谐,今之所用古声,如平水韵离现在已九百多年了,佩文韵也有三百多年了,一百多个韵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今天没有一个人能读出准确的古音,你用了读不出声的古声怎么协调和谐?特别是古入声字,现在只能从书本上指出哪是入声字却读不出声来。比如常见的德、学、国、白等都知道是古入声字,读出来却是平声,与之相对的必也是平声,实际读声平对平,协调吗?和谐吗?心里默认有什么实际意义,自欺欺人罢了!新声,是国家根据语言学家论证后定的标准音,作为性灵的“人”,岂能拒之“口”外!简化字、新四声是人类进化、社会进步的产物,海外人士多能理解,混迹于普通人之间的海内智识之士何苦在早已不存在的古死人的声音里挣扎煎熬叱?古人尚能摈弃唐韵、广韵而用平水韵,今人反不能弃古声而用新声,岂非咄咄怪事?甚至有的以为记住了几百个入声字,会用(?)自己读不声的平水韵是高雅、有学问的表示,那就更让普通人啼笑皆非了!还听说有位长者对一个倡用新声的后生说:“等我们老辈走了之后,你再去呼吁吧!”这话说得太让人唏嘘了,我也是个年过古稀之人,可我真不愿与“我辈”同流,我要耳聪目明的和广大青年一起呼吁,信心百倍地听着看着新声广布天下!
“声律应同时代新”(李学文语),我呼吁老年人带头用新声,呼吁中楹会领导带头用新声。在联律中我们要名正言顺地用新声,赶紧终止旧声。过去实行双轨制,实际还是旧声占主导地位。说是“允许用新声”,叫用新声的人“用括号标明”,好像新声是非法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大家应知道,从国家公开宣布推广普通话那天起,就意味着终止了旧声,确立了新声的法定地位。旧声是非法的,但学术问题不能用法律解决,愿意用旧声的“应该被允许,但要用括号注明”这样做才对。我们要理直气壮地使用新声,并指出用旧声是没有道理的,是没用实际意义的。用什么是个人自由,但组织者、法人不能要求用旧声而抵制或限制新声,这个道理应该清楚。用不用旧声,也不是继承和不继承传统的问题,新生的代替陈旧的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用公元纪年代替旧历,用简化字取代繁体字,用新四声代取代旧四声是社会进步、学术发展的结果,是先进文化胜利的标志。旧四声可能被代替,却不会消灭,还会在一定范围内、在一些方面的发挥作用,但是不会再重新盛行起来。
“楹联复兴是历史的必然”(刘育新语)。楹联美好,楹联有用,楹联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尽快建立有历史依据简单易行、有别于诗词,足以保持对联艺术特色的楹联格律,当务之急(常江语)。制定几条可行的联律规范楹联创作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充分肯定,现今流行的格律,对当代楹联发展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在缺乏联语自身理论的艰苦时刻,一些联家从律诗借鉴一些知识技能创建自己的联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已经看到并将永远记住像常江先生、余德泉先生和已故去的陆伟廉先生,他们的楹联理论,特别是他们提出的独具特点的联律,对联界的贡献和影响,我真诚希望这些专家学者在楹联理论建设中有新的建树。本人通过重新学习、认真思考,对过去关于联语的认识有所坚持,有所放弃,希望能和联友一道有新的建树和贡献。
在学习过程中,我在《中国楹联》、《对联文化》、《中国楹联报》上读过许多好文章,像《对建立对联格律的几点思考》(明月伴清月)、《对联定位刍义》(唐祖闳)、《联坛八悖》(陈木华)、《关于联格文则的几点意见》(常治国)、《对联的起源、艺术特征和格律》(陈树德)等,受到很大启发。本文中的许多观点、关键词以及拟定联律三条的公式,都是博采众议的结晶。今天发表出来也是想进一步集思广益,接受批评。对本文不吝示教者当尊为师长,面斥函批者当引为挚友,并愿同心合力,共推期盼已久的联律闪亮面世!

小生以前观阅过此文,所悟所学颇多,今见揭杆兄此帖,想起此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供大家,或许有所帮助,奈小生红尘事多,以后不能经常来此和众友联对,总想起这里的诸多良师益友,总有些许牵念,但愿此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小生深深一揖了~~

对联讲究对仗诗讲究押韵诗有固定的格式,比如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对联一般是上联、下联字数一样就可以了

对联就是对联诗就是诗


对联与诗有什么区别,有没有严格的字数要求?视频

相关评论:
  • 15157378827对联和唐诗宋词有区别吗?
    荣败苛当然有区别了。区别大了去了。对联要求对仗,不要求押韵。唐诗要求押韵,不要求对仗。宋词又更不同了,是按照一定的词韵来填的。有点像乐谱,只是“平仄”的乐谱罢了。

  • 15157378827浅说诗,词,曲,赋,对联的一些常识
    荣败苛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1. 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韵脚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韵脚之外,受到格律的既定格式限制。2. 以字数分类:近体诗一般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所谓...

  • 15157378827诗,歌词,对联,怎么区别
    荣败苛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二)、歌词的特点: 歌词直接反映出歌曲的思想内容,而词和曲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所以,一首歌...

  • 15157378827律诗平仄规则和对联平仄规则有什么异同?
    荣败苛一 律诗中的对仗有它的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二、关于五言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而五言也会有“平平仄平仄”...

  • 15157378827写作对联的格式要求有哪些?
    荣败苛1、对联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2、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3、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

  • 15157378827我的提问? 诗歌.散文. 诗. 词. 小说.对联有没有区别, 区别在哪里, 没...
    荣败苛一、先从整体方面区别:诗歌、小说、散文,是文学艺术;戏剧是表演艺术.二、再从局部方面区别:“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

  • 15157378827对春联是中国文学上的一个与诗
    荣败苛一首诗是有四句连带,互补相辅而成的。诗句可以含虚,也语言丰富;联句则以一句概盖所有要说之情境。这是不同。对联和诗的第二个不同在字数要求上。古律诗多为五言和七言的,而对联不拘字数,多少不限。少者三言二言,多者八言九言,甚至上百言,根据内容需要而多寡。对联还有更多优势与诗不同...

  • 15157378827对联有什么规则和要求吗?
    荣败苛所以格律诗要遵守的平仄规律,对联也要遵守。具体下来,对联大概有以下几条规则:上仄下平 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这和律诗中中二联的规则一致。因为仄声收尾,就等于是个短暂停顿,而平声收尾,则是告诉读者这句话说完了。律诗都押平声韵,所以上句必须的仄尾,下句必须是平声韵。这是...

  • 15157378827浅说诗,词,曲,赋,对联的一些常识
    荣败苛浅说诗、词、曲、赋、对联的一些常识 诗 一)什么叫诗: 诗_ 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结而形象性强,...

  • 15157378827春联和古诗词有哪些区别?1?3
    荣败苛‘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