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研究佛学修行佛法的初学者或者是有修行者,大家一起进来聊聊,我非常疑惑,可以说我没有悟性

来自:日常事物办理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我是一个刚学佛法的初学者,我很矛盾,人还在社会中,不得不与利益产生纠葛,往往遇到一些利益上的事!~

呵呵,不要称“老师”,大家都是“同学”关系。建议您搜索下陈大惠老师的“企业家论坛”和“传统文化论坛” 以及胡小林董事长主讲的《弟子规与财富》。

如何在经商的环境中保持心地清净?
《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佛菩萨表演经商的身份,我们可以学习;五十三参就是我们现实社会五十三种不同的行业。譬如你经商开店,店就是道场,老板就是佛陀,员工就是菩萨,顾客就是你度众生的对象,完全佛化。念念都是利益一切众生,帮助社会安定,拥护世界和平。所以,佛法是任何一个行业、家庭统统可以落实,真的是不分国土、不分族群、不分宗教。
佛法与世法实在是一念之差,一念觉,世法就变成佛法;一念迷,佛法也变成世法。为一切众生服务,念念利益一切众生,这是觉;念念利益自己,这是迷惑。如果是利益一切众生的,看起来好象是不如法的事情,譬如一般做生意的人,常常在一起谈到偷税,说不偷税就不能赚钱。而偷税是犯法的,国法不许可,佛法也不许可,你犯了偷盗罪,这是五戒里的重戒。
可是我们读祖师的传记,净宗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在没有出家前是政府公务员,管税收出纳。金钱从手中过是很方便的事情,他就起了盗心,偷国库里的钱来放生。以后被发现了,这个罪是死罪。可是一调查,他没有把这个钱做别的用途,而是拿去放生。法官看到也很难办,他犯的法确实是死刑,但他做的事是好事,他没有拿去享受,所以把这件事情向皇帝报告。皇帝听了,就吩咐执法的人将他送到法场杀头,并交代监斩官看他怕不怕。如果他不怕,就放回来见皇帝,害怕就杀了。结果永明延寿大师被绑在法场要砍头了,一点都不恐惧,非常镇定从容。监斩官就问他:“你怕不怕?”他说不怕。“你为什么不怕?”“我一条命救了千千万万的生命,值得!”后来皇帝召见他,问:“你想做什么?”他说他想出家。皇帝就成全他出家,并作他的护法。
由此可知,破戒不破戒、犯法不犯法在一念心,你一念心是善的,你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这不叫偷盗,这是开缘。所以,你要是有永明延寿大师这种心愿,你做生意逃税,把这些钱用来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救助一些苦难的众生,你做的是功德。如果是为了自私自利,为了自己享受,就造罪业。
如何合理用经商赚来的钱,才不至于造业?
学佛的人应当懂得,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所得到的利润都要帮助世界苦难众生,自己生活愈简朴愈好。实在讲,愈是简单的生活,愈是健康的生活。新加坡的许哲居士一百岁了,一生没有生过病,心地清净慈悲,生活非常简单、清苦。每天吃一餐,不吃油、盐、糖,只吃生菜;衣服是垃圾桶里捡来的。李木源居士问她:“你为什么不做一件新衣服?”她说:“我天天跟最穷的人在一起,我要是穿上新衣服,就对不起他们。”这是菩萨,不是凡夫。
凡夫无不贪图享受,对饮食无不讲求,结果出了一身毛病。许哲居士一生那么健康、自在,很值得我们反省、学习。所以,学佛一定要明理,通情达理,然后才能如理如法的修学,也就是如理如法过日子,工作、应酬都不过分,都能懂得节度,做到恰到好处。(摘自《学佛问答》)

阿弥陀佛!随喜赞叹师兄的正心正念!
师兄若是想皈依,许多寺院都可以为师兄授皈依,受皈依并不分男众女众,只要依一颗诚挚恭敬心,愿意皈依佛、法、僧三宝,即可!皈依并非出家,所以男众女众皆可一起皈依!师兄可以先了解一下,附近哪里有正法寺院,找一位戒行清净的师父,为授皈依。许多寺院,皈依仪式有各自特定的日子,可以提前去了解一下,再做决定!
师兄说得有道理,我们皈依之前,是需要对佛法有一些了解的!对佛法深入了解之后,再行皈依,心也更诚敬,更坚定明确!
师兄,学习佛法,首先要知道佛所讲的基本和核心是什么。不论修行任何法门,这些都是基础!其中包括: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是非常实用的修行方法,果能依次第如理观照,深悟其理,则看破一切虚妄颠倒,必定解脱六道!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佛留与我们末世众生验证佛法与否的标准和依据。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是佛为我们总结的修行顺序和次第。此八正道依次生起。我们要学习佛法,必须先有正见,有了正见,才可能有正的思维。有了正的思维才能产生正语、正业及正命。有了正命才是真正的正精进,否则,没有正的方向,就算是再精进,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必不能导至正念,不能得以正定!
四依止:依智不依识,识义不依言,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此四依止,如果我们能深刻体悟,如实依止,能保证我们不入邪途,不堕险坑!
可以百度视频搜索:普愿讲堂
里面有《佛陀的三法印》、《心经讲解》、《如何逐渐步入佛法解脱》等系列可供师兄观看。深入浅出,比较容易懂!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如果喜欢故弄玄虚,玩“禅理”的网友我会躲得很远,这种人虽然可以“示现”谦虚,但是骨子里的高人一等姿态是怎么掩盖也掩盖不住的。
还有一种人,刚开始也许很好,然后也热心网友一捧,真把自己当成百年难得一见的高人了,也玩起玄机来,以前百度一个禅宗吧的吧主就是如此,后来被高人一弄,十分狼狈。还有一个,在百度佛教类吧里写了几年禅诗,被公认的”有修行“,却推荐一篇所谓的某人游历净土游记,被破了所谓的金身
这种人,佛法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满足虚荣的工具,楼主也不用太把他们当回事。

楼主老强调自己是凡人,我不知道凡人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说除了已经证得圣果的阿罗汉,菩萨,佛等圣人之外的都是凡人的话,那么我可以做这样一个定义,不关是我们,很多线上有民望的,有德行的高僧大德未必不是凡人,只不过这些人里面,有些事沽名钓誉,有些确实真实的实践佛法并热心分享给众生。这样的人,我们会把他当圣者去尊敬。

学佛,谦虚是一种态度,我们要谦虚的去对待能够给我们带来正见的长者或者同修,即使他可能不是圣者,但他是我们的老师。
同样的,学佛也需要自信,学佛的人,喜欢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把自己当成百年不遇的天才,喜欢整天《金刚经》(尽管他很可能只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一句)或者《心经》(可能也就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挂嘴边,但对于最基础的三皈依五戒却不关心不懂。其实这种人还不如你。

另外一个是把自己当白痴,什么都是以大德为主,大德说。百度提问的佛友很大程度上都有这个问题,比如很多其实自己百度就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却非要用知道来问别人,这种习惯其实不好,因为有些问题是在是太简单了(简单到他一百度,百度百科里就直接有答案,但他却宁愿等我去百度然后他给我分)。试着尝试去自己解决问题是提高自己的一个方式,我觉得是这样。很多知道网友提的问题,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我试着去找答案,去了解,然后再把答案回馈给他,这期间,其实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自己找的东西印象会更深刻。

老实说,作为在家,尤其是在这个世俗中挣扎求生之余能腾出时间学佛的我们,真没有几个敢说自己有修行的。能混个百度宗教达人当当,并不见得比别人修行多好,只是因为我们更愿意专注别人不愿意专注的比较基础的应该是众人皆知的但骗骗人们不喜欢专注的东西,所以才感觉能回答很多问题。但是,如果涉及了比较深奥的空有,唯识等问题,其实已经是不适合放在知道上了。

最后楼主,不用在意某些人的故作玄虚,用别人看不懂的文字去回答,弄得很深奥,很大的程度是因为回答的那个人其实他也不懂,如果白话解释,馅就露了,为了面子,他必须要做高人状,这种人不理会就是。

除 自我炫耀 之外 的情况 。

所谓境界高,指过来人。一样经历初学、接触佛法时的迷惑、烦恼、障碍。正因为站在前方,才能够指导错误的所在。 在知道中,回答宗教问题超过一、两年的人有许多。特别是级数高的人,所答一般只言片语。实际上佛修到一定境界,是不想再回答初学者的问题。他们所言的其实就是最简明的法门。

那么、除自我炫耀之外 。依旧答辩的 1、生慈悲心。或发愿与诸人共同进步。 2、依靠答辩审视对佛理的参悟。

那么。对于一些迷惑的问题。在过来人中看来,有些问题是愚蠢的。 然后有些人不会答问题、而是叫问者继续研习。因为 水到渠成 ,看的佛经多了、类通而明、所惑皆不惑。

实际上可以答辩的问题。 是讨论佛经经理、 关于经文的领悟(依靠别人的解释来帮助自己领悟)、 某些概念(如,相、住、受、这些基本却十分重要的概念)。

如果是:何为禅、何为佛、为什么存在、有轮回否、这之类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僧人也会互相研讨,但所讨论的即上述三类(又有关于出处宗门的讨论)。

而相对于大多只是在家研习的人而言。与他人互相讨论。于实证修行不益、于慧生不利(自我洞察力、领悟力的提高)。

为什么要强调 戒定慧 。因为 守戒而有定力、 定则生慧。定、慧是破除所有妄见、执障的不二法门。

另外对于混迹于论坛、群中的人 鱼龙混杂。妄见、偏见极多。易受影响。

有些喜欢引大段经文的回答,许多人不愿意看。因为经文很苦涩 且 多为故事性的内容。但其实是一番苦心。金刚经 非常适合于定中思维,其讲述佛与诸佛子的对话 其中蕴含无限佛理,有经验的就会明白,就像看一遍故事之后 细细的回想揣摩 ,就能领悟很多洞悉。

南怀瑾讲过自己研习佛经的经验,遇到不懂、半知不懂的,不理不问、不执不惑。而待他静静的观想整篇的经文,所惑陡然了悟。这便是 水到渠成、类通而明 。

应完善扩大认知范围、不必局限于某些现象。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好,我只给你一句话,也不是我说的,学佛就是去妄,去妄想啊,如何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觉,用慈悲,最真诚,恭敬,清净,平等,等心去观照自己,同时自性会有显露,这个过程是一个过程,没有先后,只有做到了会明白。
如果还不懂,那你只需要做到真诚,时时处处,一心只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士也可,彻底的真诚,不需要明白经书也可以的,只念佛就够了,真正进入,放弃身心,一心念,什么也别想,只有一念,到有一天无念,亦无无无念,那就差不多了。(其实就是无住,降心,最终转烦恼)
如果不懂经义,就不要去想,行,比思更厉害!不懂不要怕,没关系的。真的。那些不认字的老人一心念都能往生,为何,发真诚慈悲心一心念佛罢了。

佛道修行,是释迦牟尼佛在本次人类文化中最先倡导的,所以他是我们佛教的祖师。进入门槛,最要紧的是获得正信,有了正信才可以成为自觉修行,当然,作为一个凡人本身就在轮回业力之中,从受精卵开始,甚至更早更早,这个业力就开始了。这个业力囊括了自我所有的贪嗔痴,在生活中时常颠倒,犯混,甚至自己清清楚楚,也要被业力牵引着走。所以说“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而凡夫见欲还要乐颠颠地享受呢!没有敬畏心!随缘颠倒。。。。暂时说这些吧


对于研究佛学修行佛法的初学者或者是有修行者,大家一起进来聊聊,我非常疑惑,可以说我没有悟性视频

相关评论:
  • 18450482562佛学研究怎样入门?
    松呼竿佛法又说: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 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 度众生者,先要有力量度自己。因而先是自我的修行。自我自心的修行。烦恼源于自性中,自己不誓愿断,别人没有办法。修行的努力,誓愿都要有自己,有当下开始。你如果想研究佛学,按照我一开始说的做就是。你如果想修行佛法...

  • 18450482562佛学初学者应该先学什么?如何选择宗派?
    松呼竿一、佛学的初学者应该先看一看简介佛教的书籍,这样也是入门者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以下三本书可供参考:《认识佛教》《正信的佛教》《佛学入门》;尤其是最后一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章节如下:第一讲 释迦牟尼佛简史 第二讲 释尊八相示现 佛陀的族姓简释 印度佛教圣地 佛历与佛旗 卫塞...

  • 18450482562法增比丘答:初学佛法者应如何开始修行呢?求解答
    松呼竿法增比丘答∶[阿含经]提到两种初学者∶一个是随信行,一个是随法行。随信心的行者追随善知识的教导而按步就班的修习,随闻法的行者听闻善知识的教导,思惟后而按步就班的修习。 《阿含经》 还提到四个修行的步骤∶一是亲近善知识,二是听闻善知识的教导,三是如理思惟,四是法次法向。 每一位...

  • 18450482562一个佛弟子闻思修行佛法的时候,有必要具备如法的"闻法方式"吗?为什么...
    松呼竿但进入佛门学佛以后呢,就非常清楚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如法,哪些是不如法;哪些做得对,哪些做错了。一旦了解了善与恶,对与错之后,就不再像没有学佛时那么随心所欲。因为懂得了佛法的道理而精进地断恶行善,自然而然地谨慎取舍因果,这就是初学者所取得的进步。没学佛之前我们...

  • 18450482562...但没有基础。恳请对初学者给予一些建议和指导
    松呼竿我认为佛学是生命智慧的教育,我希望通过学习让自己思想境界和格局不断提高,自己水平提升了,也能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说的很好。学佛,发心很重要。学佛最重要的是修心修行,人成既佛。学佛路是很辛苦的,一定要坚持的。佛是最有智慧的,多看看佛学,可以让人增加智慧。一命二运三风水,很多人...

  • 18450482562推荐一些关于佛学的书籍?
    松呼竿如果是初学,就看觉海慈航,感善梯航之类的书。如果有坐禅经验,希望您看一下南怀瑾老师的(如何修证佛法),重点推荐,包括天台宗,密宗,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如果能找到的话,还希望楼主看一下星云大师的(释迦摩尼佛传),很详细的记录了释佛的修证道路。佛法主要是实证...

  • 18450482562佛学初学者应该先学什么?如何选择宗派?
    松呼竿一、佛学的初学者应该先看一看简介佛教的书籍,这样也是入门者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以下三本书可供参考:《认识佛教》《正信的佛教》《佛学入门》;尤其是最后一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章节如下:第一讲释迦牟尼佛简史第二讲释尊八相示现佛陀的族姓简释印度佛教圣地佛历与佛旗卫塞节或佛陀日...

  • 18450482562为什么网上有些对佛学有些了解的人(他们自称是修行人)讲话很没有素质...
    松呼竿而是别人的东西您直接就拿来 您以什么心情看世界 这世界就将以什么心情看待您 别的不说 您的网名 我不信佛 您可以不信佛 但不要公布出来 一公布 就麻烦 您不信佛 佛也就不信您 达磨大师说得好 佛者觉也 一个人真要达到佛的境界 可以不再信佛 您达到那境界了么 不要说您信唯物 如果您认真研究...

  • 18450482562佛学入门编辑推荐
    松呼竿佛教深邃的教义如今以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为初学者提供了坚实而实用的修行指南。备受尊敬的公众人物如张国立、李连杰、罗大佑,以及圣严法师的弟子们,纷纷倾情推荐这本书,它被认为是佛学入门的权威之作,以圣严法师的亲切引导,带领读者探索佛法的奥秘。圣严法师不仅在学术上贡献卓著,他的人格魅力...

  • 18450482562初学佛教者从哪入手
    松呼竿佛法是戒定慧三学,持戒得定因定发慧。所以根本就是持戒,没有受戒前只能算是兴趣爱好,不能算入门。没有持戒的行为,那只能算研究佛学,算不上佛弟子。戒并不是常人认为的五戒、八戒、九戒、十戒。其实戒也包括三皈依。三皈依就是戒,六祖大师讲佛是觉、法是定、僧是净。皈依佛法僧三宝,不皈依...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