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行刑,杀人都是斩首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古代行刑杀人都是在午时?~

“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连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话说“午时三刻”——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法文化.其他的古典小说里也常常会有“午时三刻”行刑的情节。比如《古今小说》第三十九卷“任孝子烈性为神”,讲任被判凌迟处死,押赴刑场,“只等午时三刻”。结果任居然在刑场上端然坐化。

那么,是不是古代法律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的呢?并非如此。比如唐宋时的法律规定,每年从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斋戒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杀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执行死刑。而且还规定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况下也不得执行死刑。有人计算后认为,按如此规定唐朝一年里能够执行死刑的日子不到八十天。在行刑的时刻上,唐代的法律明确规定,只能在未时到申时这段时间内(大约合今下午一时到五时之间)行刑。并不是“午时三刻”。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规定了和唐代差不多的行刑的日期,对于行刑的时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实际上在清朝的小说里,这种“午时三刻”行刑的描写就不太多。比如《醒名花》第七回里说:“当时秋尽冬初天气,凡各府州县监牢内,有那十恶不赦的重囚,例于此时处决。是日双流县知县高捷,接得圣旨到来,开读过了,即把处决有名的几个斩犯,到了五更时分,绑到十字街坊行刑。”这说的就是在大清早行刑。

既然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明清小说里“午时三刻”行刑的说法就应该只是当时官府的惯例,或者是说书人、写书人的普遍看法。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这“午时三刻”究竟有什么奥妙?

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古代国家在执行死刑时都是要求在白天进行。比如二十世纪以前欧洲国家普遍都是在“日出之时”处刑。这里的共同考虑因素显然有防范上的理由,也有威慑民众的理由。不过像中国那样考虑鬼魂阴气因素的却很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报应”,得到“福报”是善事积累的结果,得到“恶报”则是恶事积累的结果。对于强调“香火传承”、恐惧“断子绝孙”的中国人来说,“报应”是影响人们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佛教传入后,因果轮回的说教和传统的“报应”观念相结合,更在民间根深蒂固。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俗谚就是最典型的表述。

按照清代长随的教科书《公门要略》的说法,当时的法官在死刑执行令上签字时,是由刑房书吏将死囚的犯由牌(也称姓名标子)倒呈长官,长官提笔,刑房书吏就势往上一拖,让死囚姓名上勾到红笔痕,这就算是那支笔签发的死刑执行令,法官不直接对此负责。那支笔就此抛弃,再也不用。而监斩官为了辟邪,出发监斩时总要穿上全套公服,罩一件大红斗篷来避邪。行刑结束后,总要绕道城隍庙去烧香,让城隍老爷管住可能跟在身后的鬼魂。回衙门后还要大放爆竹,官轿再进大门。全体衙役出动,在大堂院落排列整齐,挥动棍棒“排衙”,驱赶鬼魂祟气。
说起来中国文化的宗教色彩不浓,可是实际上鬼魂因素却总是在民众乃至于官府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文学作品中“午时三刻”杀人时辰,就是这种鬼魂因素起作用的例证之一。




希望能帮到你

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不一定只有斩首,还有腰斩、车裂、五马分尸等.因为古人要求的是尸身的完整性,破坏了对他们是一种亵渎和警示作用

不是。斩首只是死刑的一种,还有其他方式。比如西汉的晁错就是被腰斩的,明朝太监刘瑾被处于剐刑,隋炀帝被人绞死,


为什么古代行刑,杀人都是斩首视频

相关评论:
  • 19348933220古代,为什么喜欢用斩首的方式结束人性命?
    国环施因为斩首是比较干脆的方法,一刀下去,人必死无疑,不用担心犯人是不是还没死。而且相对于其他方式比如腰斩,凌迟等等,较为人道; 斩首的行刑者——刽子手都是心狠手黑之辈,他们不仅要有杀人的胆量,而且要经过一定的技术训练。人的脖颈虽然比较细,但因为其中有颈椎骨,所以不用力气就不能一下子砍断...

  • 19348933220为什么古代行刑,杀人都是斩首
    国环施不一定只有斩首,还有腰斩、车裂、五马分尸等.因为古人要求的是尸身的完整性,破坏了对他们是一种亵渎和警示作用

  • 19348933220古代的死刑为什么要砍头?
    国环施原因是,秋季草木凋零,呈现一派肃杀之气,此时行刑,正是顺应天道肃杀之威。 历史上,除了秦时一年四季都可以执行死刑之外,其他各代处决犯人都在入秋以后,这就是古时常说的“秋决”。行刑的具体月份,各代的规定稍有差别。 西汉时规定在十月以至腊月间,一到立春就决不能再执行死刑。 明代规定执行死刑在秋分以后、立春...

  • 19348933220为何古人犯法后要斩首示众,这种制度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环施为什么要斩首示众,就是想要震慑百姓,告诉老百姓,一旦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和被砍头的这个人一样,被抓起来执行,所以这个刑罚,就是杀鸡儆猴,将百姓镇压起来,让他们不敢造次,不然没有一个威慑,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要知道在古代的治安可不是像现代这么先进,百姓的心态还是很狂野的,只有将造反或者...

  • 19348933220为什么古代犯人要被斩首呢?
    国环施也正是因为古人怕这些东西,所以当时的统治者有了这些方法来威慑普通百姓。也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当时古代没有那么多的工具,你像现在死刑可以枪决,那时候哪来这个东西?洋枪洋炮,那是从清朝晚期才从外国逐渐传入的,以前的朝代都没有那个东西了,而且毒药这个东西在古代是受到严格的管理的。下毒赐死,这种...

  • 19348933220古代的斩首是怎么行刑的
    国环施中国的斩首基本上就是电视上所描写的那种:刽子手怀抱大刀,人犯跪在断头台前,命令一下人头落地。刽子手都是世袭的,因为杀人多阴气太重。所以执行杀人的“红差”时,他所路过的人家都要给他红包礼物。所以说还算是个肥差。东方人认为斩首是一种对敌人的侮辱,而对于尊贵的犯人往往采取“不流血死亡”...

  • 19348933220中国古代酷刑的斩首
    国环施斩首是古代执行死刑的手段之一。先秦时的死刑有车裂、斩、杀等名目,但那时的斩不是斩首,而是斩腰。执行时,囚犯的身体伏在“椹质”上,刽子手用巨斧砍断其腰(参见本书《腰斩》)。所以,“斩”字用“车”作部首,是取和车裂同样将人处死的意思,偏旁为“斤”,即斧斤的斤,指行刑时用斧不用刀...

  • 19348933220--古代为什么五十三刻斩首?
    国环施中国古代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午时三刻(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此时太阳挂在...

  • 19348933220古代什么样的罪行才被砍头 行刑前古人为何如此听话
    国环施三、古代犯人被斩首时,都会下跪,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原因,就是罪犯的精神上的紧张,当一个人得知自己马上就要被处决时,他会感到恐惧,这让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那个时代,罪犯已经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在做什么了,他们只了解自己即将面临的危险,所以当刽子手让他们下跪的时候,他们甚至连想都没...

  • 19348933220为什么古代皇帝杀人,都说去午门斩首?
    国环施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另有一种说法:旧戏、旧小说里每每提到推出午门斩首,其实没有这回事。午门在紫禁城里,三大殿的外面,这个地方哪能杀人呢!从元朝以来,刑人多在柴市口(今菜市口)、交道口(原名“交头口”)或西四...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