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建议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部署重点~

一、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
对于历史地质资料建库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制定相应标准,原始资料保存单位承担具体建库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专业中心最终完成全国数据的集成和汇总。
地质资料数字化建库,信息采集与更新。在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中,部署推广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和自动监测系统,按照统一标准,使调查和自动监测成果与建库工作同步,促进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和自动监测系统以标准规范的形式融合到地质调查工作业务中,保障地质调查数据自然积累和可持续更新。
二、重要地质资料采集与服务系统建设
(1)原始、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在部局领导下,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牵头,国家出资补助汇总和组织实施的相关经费,依托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原始、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方案和清理工作指南部署实施。
(2)原始地质资料建库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制定相应标准,原始资料保存单位承担具体建库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专业中心最终完成全国数据的集成和汇总建库。
(3)依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采集、接收与保管实物地质资料,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数字化建库。
(4)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地学文献数字化与集成整合,在已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全数字化服务的目标,进行补充完善,组织相关力量建立数据库。
三、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体系建设
首先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业中心、大区中心部署骨干服务结点,试点先行,选择山东、上海、青海等5省(区、市)部署省级骨干服务结点并建立相应的服务系统。
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鉴于工作安排的可行性,采取分阶段组织实施:
(1)到2010年,完成煤炭、铀、铁、铜、铝、铅、锌、金、磷、钾盐、钨、锑、稀土等13个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从2008年开始,全面对国家急需矿产资源提供阶段性成果。其中,2009年上半年提交铁、铝2个矿种资源潜力评价工作;2009年底提交煤炭、铀、铜、钨、锑、稀土、铅、锌、金、钾、磷等11个矿种的预测区圈定、优选成果;
(2)2010年提交煤炭、铀、铜、钨、锑、稀土、铅、锌、金、钾、磷等11个矿种的资源定量估算成果;
(3)2012年完成其他12个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工作。
从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周期综合考虑,整体工作分别由全国、大区和省(区、市)共同联合完成。在工作关系上,在全国层面成立汇总组,负责制定技术标准和技术路线,指导大区和省级开展潜力评价各项工作,负责全国成果汇总。在地区层面上,成立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大区项目组,负责对辖区内省(区、市)潜力评价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具体负责技术指导、质量监督检查、大区成果汇总等。在省一级层面上,成立省级项目组,负责各省(区、市)的潜力评价工作的实施。从技术组织方面,整体工作部署分为技术要求及标准制定、技术培训、全面实施和整体汇总四个阶段。
五、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开展矿区资源储量核查,省级及全国汇总,综合性专题研究,成果数据库建设和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支持系统建设。
六、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
(1)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开发。集成整合分散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建立统一的野外基础数据采集平台,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专业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形成统一的数字地质调查综合平台。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下水资源等。主要系统包括: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综合通用平台)和室内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编图、评价、预警、潜力分析等)。使地质调查工作能够有效、快捷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实现地质调查数据采集和综合处理的标准化及数据快速处理,把地质调查的传统工作方式转变为现代数字化工作方式,提升调查工作的技术水平。基本实现地质调查的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综合处理等全过程实施信息化。
(2)综合分析及决策支持系统,提升动态调查评价能力。支持信息服务,在现有资源与环境评价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依据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地学信息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征研究,采用在线分析处理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具有地学信息特点一体化处理的专业应用模式。研究矿产资源方面的专业数据特征,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信息进行空间展布和分类研究,建立用于地质矿产信息处理分析的在线分析模型。研究基于网格环境的矿产资源评价的地物化遥地学综合信息的提取方法技术;研究矿产资源评价栅格环境的模型实现技术,建立矿产资源动态评价系统、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动态评价系统。研究地质环境方面的专业数据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性,分析地质环境数据结构、属性及其意义,建立专用于地质环境信息处理分析的在线分析模型。
(3)地质工作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构建以地质调查规划部署与管理辅助决策为目标的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基于综合数据库和地质调查网络系统,通过对公文运转、项目管理、项目预算管理、项目工作程度(进度)管理、设备(装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工作部署支持系统等的不断完善与优化,系统之间的集成,逐步形成完整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各级业务管理部门的管理现代化,为进一步支持各级管理部门的辅助决策打下基础。
(4)建立具备数据、视频、语音高速传输的综合网络系统。紧紧围绕局互联网门户和业务网门户,重点开展基础网络应用支撑系统建设、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网络运维管理体系建设、门户系统建设。在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基于地质调查工作和管理数据流的、能提供具备数据、视频、语音高速传输的综合网络传输服务;逐步实现基于不同安全级别的和能提供具备多级、海量、异地备份(容灾)的存储服务;逐步实现具有安全稳定和能提供远程会商、灾害监控、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网络增值服务。
(5)信息化标准及相关政策研究。在现有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成果基础上,继续开展相关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工作,加强基础标准和信息共享与服务标准的研制,包括地质数据模型、信息分类代码与编码、涉及信息化工作各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WEB组件开发、服务规范等;开发支持标准实现的软件工具;开展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健全完善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以标准化建设统一规范地质调查专业领域的信息化工作。
完善成果地质资料服务办法;建立产品价格机制、资料数据交换与协作利益共享机制;修改地质资料数据保密、保护的政策法规;统一研究制定数据加工、处理技术标准,规范资源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更新、研究应用和服务体系;建立资料汇交与项目管理相互联动制约机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建立实用、高效的地质资料采集、加工、处理、存储机制,完善国家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建设、存储管理政策。
(6)开展信息技术适用性研究工作,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和资料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开发系列地质专业应用系统或工具软件,支撑相关系统建设。重点方向为:以语义共享为目的的地学数据内容模型;现代信息服务平台技术;基于标准的Web服务的开发;三维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地质工作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建设模式;跟踪网格技术的发展;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等。

一、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
1.战略背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以提高地质调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数据支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为基础,加速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的建设思路,地质调查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展了中小比例尺基础地质图件、观测、监测、科学研究、成果资料等国家地学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形成了区域地质数据库、基础地质数据库、水工环地质数据库、矿产地质数据库、地球物理及遥感数据库、海洋数据库、各类专题和研究类数据库、元数据目录及工作程度数据库等103个全国性数据库,总数据量达到100TB级,数据资源的积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些数据资源为地质调查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虽然信息资源的积累和数据库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信息资源的积累和开发利用尚不能满足应用需求。一是许多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基础数据资源急需建库,例如重要钻孔数据库、1:5万区域地质图数据库等。二是数据资源综合集成与整合尚显薄弱,数据库分散,没有统筹考虑公益性和商业性、中央和地方政府地质勘查工作获取的大量有价值地质信息的集成整合,大量的数据散落在地方和社会不同的采集主体手中;另外、各类地质调查工作以及不同项目来源的专项工程,均在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散建库,形成了比较严重的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信息综合应用。三是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需要加强,已建数据库是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别建立的,这些数据库基本上是一个数据库一个管理系统,多源异构是普遍的现象。给用户需要从多个数据库中提取所需数据造成困难。
2.战略目标
加强信息资源积累,夯实服务基础,建立完整的国家级地质数据库体系。开展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地质矿产数据资源建库工作,集成整合各类地质信息资源,形成横向覆盖各专业领域、纵向跨多比例尺的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实现国家地质数据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一体化管理和更新维护,为地质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3.战略任务
(1)国家级地质数据库。开展地质领域数据模型研究,在地质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下,按照一体化描述、组织、集成标准,整合区域地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海洋地质、地球物理与遥感等国家级数据资源,形成逻辑上统一的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
(2)钻孔地质数据库。在钻孔地质资料清理的基础上,选择重要成矿区带、大中型城市、重要经济区和开发区,筛选重要的地质钻孔资料建立数据库。
(3)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在已完成的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完成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
(4)航空物探遥感数据库。完成4000幅航空物探遥感成果图件数据库、60000幅景观遥感图像扫描建库。
(5)地质数据库更新维护与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立地质数据库更新维护机制,按照需要部署相关数据库的更新工作,保证数据资源的现实性;实现地质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二、重要地质资料采集与服务系统建设
1.战略背景
目前,全国原始地质资料共计约有200万档、3000万件。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原始地质资料清理研究》项目,开展了原始地质资料清理试点,开发了原始地质资料清理著录软件系统,起草了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从技术上为原始地质资料清理、抢救性数字化工作实施创造了条件。已经建成的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可收藏约60万米岩心,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已经投入正式运行,已接收、保管岩矿心总长度为40460.13米;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实物标本2676块,薄片11000件。围绕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保管、服务和实物资料管理技术法规的研究以及实物地质资料综合研究,重点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采集管理》、《实物地质资料运行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大调查重要岩心、标本筛选与服务体系建设》、《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成果集成》等多项重大项目。协助部储量司起草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初步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接待来访和查询人员人数逐年增加。成果地质资料及地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展了广泛的社会化服务工作。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原始地质资料保存现状堪忧、共享困难,大量原始地质资料破损严重,管理不到位,服务没有开展,浪费了国家花费巨额经费取得的认识地球的宝贵地质资料财富。实物资料方面,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使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没有实现集群化管理,实物地质资料家底不清,实物地质资料保管体系不健全,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还刚刚起步。成果地质资料及地学文献信息方面,集成整合力度较弱,数字化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网络服务刚刚起步,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战略目标
开展国家级重要原始与实物地质资料清理与采集工作,建立原始及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和数字化库,集成整合成果地质资料与地学文献资源,建立数字化地质资料馆,健全完善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做实建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实现成果、原始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为地质找矿提供基础资料支撑,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提供基础数据。
3.战略任务
(1)通过开展全国原始、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和全国地质资料摸底调查,制定统一建库标准,开发数据采集软件,建立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
(2)重要原始地质资料采集及数据库建设。在进行原始地质资料清理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开展数字化建库工作,形成国家级重要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丰富国家级馆藏资源。
(3)重要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及数据库建设。在进行实物地质资料清理的基础上,选择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开展数字化建库工作,形成国家级重要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做实建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4)成果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对馆藏历史成果地质资料进行清理,开展图像扫描和全文数字化建库,开发全文检索系统,建立成果地质资料数据库。
(5)开展服务研究,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产品,实现地质资料网络服务。
(6)健全完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政策和技术标准,指导全国地质资料管理。
(7)地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和购买地学文献信息资源,以全部资源在线社会化服务为目标,开展数据化建库工作。
三、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体系建设
1.战略背景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体系已显雏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发展研究中心、六个大区地调中心及部分专业中心等单位组成的、基于分布式网络的服务体系,在省级地质调查机构也开展试点工作,搭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公众数据服务总体框架,为未来的局互联网门户网站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应用先进实用的Web GIS技术,系统整理、加工了系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提供了多种原始数据资源的免费在线浏览和下载服务。基于统一标准的松散耦合(SOA)技术架构的地质调查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应用示范系统已经完成,形成了统一标准下的分级、分布式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运行模式。
主要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质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刚刚起步,分散在不同专业、不同单位的地质数据尚不能完全统一提供服务,导致用户难以查询,使用困难,无法综合应用;数据资源管理分散,标准化程度低,大大增加了数据信息的管理和成果应用的难度。二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政策和共享机制缺失,没有地质信息产品及用户分级分类管理的管理政策,没有形成地质工作成果信息公开与共享办法。三是信息共享与社会化服务意识比较薄弱,没有信息服务产品和品牌意识,尤其是缺乏系列的、权威的地质信息服务产品。
2.战略目标
(1)由骨干结点和基础结点构成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体系。
(2)面向政府宏观管理、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区、重要经济区或重点城市的系列专题服务产品和动态服务系统。
(3)面向社会化服务的包括区域地质、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领域的权威、公益性信息产品。
(4)地质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基于统一标准的松散耦合技术架构,以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协同工作为主线,从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处理、共享、检索、交换与分发等整个信息流程入手,建立地质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分级、分布式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运行模式。
以地质工作单位职责、地质调查项目部署为依托,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体系,形成地质资料汇交和管理体系、地质调查数据更新维护体系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体系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地质信息化体系。
以国家地质数据库为基础,面向应用需求,利用数据仓储、信息挖掘技术和多目标分析技术,建立专业应用模型,开发专题信息服务产品和服务系统。
3.战略任务
(1)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体系。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各专业中心、大区中心、31个省级地质资料信息机构以及相关行业部门为骨干结点,各省地调院、环境监测院(站)等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为基础结点,构建地质资料集群化服务体系。在各服务结点部署地质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各结点完成各自专业或区域的数据采集、集成整合以及相应的数据更新维护工作。结合各自结点的专业或区域特点,建立相应的服务系统,由骨干结点完成综合集成。
(2)地质信息服务产品开发。面向政府宏观管理、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区、重要经济区或重点城市的系列专题服务产品和动态服务系统;面向社会化服务的包括区域地质、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领域的权威、公益性信息产品;重点开展以下5个专题信息产品开发:国土资源管理综合应用产品开发;国家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区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开发;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开发;社会公开利用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开发。
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1.战略背景
自2006年纳入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实施以来,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目前整体工作有序推进,组织管理机构、项目人员组成、工作经费基本落实,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全面到位,省级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典型示范工作取得成效并及时应用于矿产勘查年度工作安排和“十二五”规划部署研究。截至2009年7月底,全省级基础图件总体完成66.3%,其中1:25万实际材料图、建造构造图分别完成65%和42%,重力类完成78%、磁测类完成73%、化探类完成70%、遥感类完成72%、重砂类完成80%。铁、铝、铜、磷、钾、钨、锑、稀土、铅锌、金等典型矿床成矿要素、预测要素等图件平均完成27%,预测工作区地质构造专题底图完成23%,区域成矿要素图、预测要素图等完成9%。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前期省级工作中人员不足、资料共享不畅、经费配套不及时等问题,造成整体工作进展慢;二是各省工作进展仍存在不平衡,个别省至今未按要求全面落实配套经费或项目人员。
2.战略目标
(1)提交全国煤炭、铀、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金、铬、钼、锑、稀土、银、硼、锂、磷、硫、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等25种矿产的资源潜力定量评价结果。
(2)圈定一批找矿远景区,为缓解矿产勘查后备基地不足,早日实现找矿更大突破提供基础依据。
(3)进一步全面系统总结我国成矿地质特征,深化成矿规律认识,提交重点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和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建议。
(4)提交全国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和矿产等系列基础图件,以及重点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建议等系列图件。
(5)完成全国成矿远景区的地学空间数据库,完成基于Map GIS平台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升级系统,为矿产资源管理、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信息数据和信息支撑。
(6)培养一批地质与科研的复合型人才。
3.战略任务
(1)基础数据库整理维护。对已有各类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和维护,补充采集各种新的数据资料,最终形成可以提取各类找矿信息的符合各项技术标准的基础数据库。在已有数据库成果基础上,包括矿产资源预测所需要的各种大比例尺数据资料、矿区勘查资料、专题研究资料。
(2)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主要包括沉积岩区、火山岩区、侵入岩区、变质岩区和综合地质构造研究等内容。
(3)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综合信息研究。分省级和全国汇总两部分工作进行。
(4)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主要包括成矿地质构造环境研究、区域成矿特征研究、典型矿床研究、建立典型矿床(矿床式)成矿模式、划分成矿系列和亚系列、划分成矿区带、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建立区域成矿谱系、编制区域成矿规律图等。
(5)矿产预测。主要工作是建立预测评价模型、提取预测要素信息、划分预测单元、构置优化预测变量、圈定成矿远景区、预测远景区优选排序、预测资源量等。
(6)GIS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地学基础库维护和整理、基础数据库数据一体化组织、综合信息提取、矿产预测和图件编制与表达等内容。
(7)工作部署建议。包括工作部署原则、基础地质、区域矿产调查、预查、普查等工作部署和预期重大突破地区的工作部署。
(8)未来重要矿产资源探明趋势及资源基地战略布局预测。
五、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1.战略背景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领域当前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我国重要矿种查明资源储量利用现状的国情调查。该项工作依据“国土资发〔2007〕192号”文件于2007年7月部署以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部、省(市、区)各级组织领导机构,落实了核查工作承担单位,编制了《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总体实施方案》并以“国土资发〔2008〕27号”文件下发执行,编制了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有关技术要求并以“国土资厅发〔2009〕24号”文件下发执行,完成了覆盖全国、地区和省(市、区)的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培训,开展了矿区资源储量核查试点并取得良好效果,部分省(市、区)完成了一定量的矿区资源储量核查工作,完成了矿区资源储量动态监管支持系统建设中部分软件的开发研究。目前,本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2.战略目标
(1)全面开展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铀、铁、锰、铬、铜、铅、锌、铝土矿、镍、钨、锡、锑、钼、锂、稀土、金、银、磷、钾盐、硫铁矿、硼、重晶石、萤石、菱镁矿28个矿种(类)的资源储量核查,摸清资源家底,盘活资源存量,确保国内资源持续、稳定供应,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2)通过资源调查和核查,更新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库数据,创建一套与国际接轨、适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和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支持系统,为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高效履行政府职能提供技术支撑。
(3)通过综合研究,从资源、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国家能源矿产和非能源矿产资源规划的制定、宏观调控和国家资源安全以及“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的实施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3.战略任务
(1)矿区资源储量核查:包括查明开采前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核查后保有资源储量、已占用保有资源储量、未占用保有资源储量、消耗资源储量、压覆资源储量等。
(2)未上表资源调查:包括查明资源储量及其结构及分布。
(3)部、省两级汇总。
(4)综合性专题研究。
(5)成果数据库建设和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支持系统建设。
六、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
1.战略背景
(1)地质调查主要领域全过程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地质调查计算机辅助系统。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系统、固体矿产数据采集与资源量估算系统、地下水资源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与处理系统,改变了长期以来野外调查、室内整理的方式,实现了野外观测数据从采集、描述、建库、处理、表达和服务的全过程数字化,实现了传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向数字化地质调查技术体系的转变。为全面实现地质调查全过程信息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2)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迈上了新台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逐步加强了各种信息技术的集成和对系统的整合,初步形成一批“整装”的信息化产品。通过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初步建立了地质调查行业3S应用的技术体系和地质调查海量数据管理与服务的空间网格体系。技术的集成促进了遥感技术、GIS技术和GPS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高了应用水平。
(3)制定了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从数据描述、数据管理、数据产品与生产、应用系统与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制定了40余项跨专业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涉及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数据描述、数据采集等多个方面,有力推进了地学数据库的建设、系统开发,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支撑。
(4)地质调查数据传输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大区地调中心—部分专业地质调查单位间的三级网络体系。
(5)前沿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取得突破。
通过多项高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了多项信息共享、数据集成、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分布式数据、软件、硬件等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并成功进行了示范,开创了我国空间信息网格技术应用的成功先例。
主要存在问题:
(1)实现地质调查评价全过程信息化尚有瓶颈需要突破,各类系统分散开发严重,需要进行集成整合。
(2)虽然已经开发了很多不同应用目的的应用系统,但是尚没有形成支撑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的系列应用软件。
(3)地质调查信息化管理与协调机制不尽完善,信息化工作与地质调查专业工作尚没有很好地融合,缺乏有效制度、标准和协调机制;各系统建设目标单一,协同工作能力薄弱,尤其是增加了跨专业、多部门信息综合集成的难度,导致难以发挥综合信息的作用。
2.战略目标
(1)实现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
(2)建立综合业务决策支持系统。
(3)建成包括工作部署、项目管理、设备(装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完整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4)建立具备数据、视频、语音高速传输的综合网络系统。
(5)研制15项标准,修订15项标准。
(6)提出地质调查信息化与资料服务政策或管理办法。
(7)开发系列地质专业应用系统。
3.战略任务
(1)地质调查全过程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继承与互通。在实现野外路线观测过程的全数字化描述的基础上,以当前数据库为模型,通过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关联,实现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继承和传递。
(2)应用垂直开发与水平连通开发技术。所谓垂直开发是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评价、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等专业,都包括地质调查选区论证、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制、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地质调查数据处理分析、地质调查成果综合输出、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六大内容的开发。因此在每个专业领域的开发中,应全盘考虑这六部分的关系,比如数据模型、标准、互操作等。而且部分环节还要保持同步开发的方式才能达到实用。所谓水平连通开发是指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评价、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等专业有关系统的开发中,应有统一的数据建模原则。在语义、编码、分类等方面要有一致的标准和尺度。
(3)保证系统开发具有开放性、集成性、可重构性和可重用性。开放性:充分利用已有技术方法和工具,采用开放式及面向对象分布处理方法,使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扩展性;集成性:支持多种应用系统,平台软件及互操作;可重构性:支持服务应用流程的重组,可根据不同的需求组合集成应用系统;可重用性:基于软构件技术的集成,可方便地实现应用软件的即插即用。

一、进行实物地质资料清理的意义

实物地质资料和其他地质资料一样,都是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一方面,对现存实物地质资料的重新研究和再利用,有可能在原来的勘查区发现以前未被发现的矿产或获得新的更有意义的科学认识。例如:大庆油田通过对库存钻井实物岩心的观察分析研究及布置少量钻井验证所取得的地质储量比重新设计钻井全面勘查累计节省资金近2亿元;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通过对库存岩心和岩屑的复查、研究,发现了新油田、新区块。另一方面,实物地质资料是国家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取得的,由于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成本很高,一旦损毁将无法复原和复制,所以保存这些实物地质资料可以避免地质工作的低水平重复,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地质勘查资金,同时可以提高地质找矿工作的效率。

长期以来,由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相对滞后,没有真正纳入全国统一的地质资料管理范围。国家对全国范围内的实物地质资料分布状况不完全清楚——特别是对保存完好的实物地质资料能反映哪些地质信息不清楚;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和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和工程及环境建设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实物地质资料是否得到比较完好的保存不清楚;哪些钻孔的岩心得到较完好的保存,哪些钻孔的岩心已散失损坏也不清楚。这种现状对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实物地质资料的研究开发利用极为不利。

近年来,随着地勘队伍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新的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实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又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地矿市场化发展和矿业权制度的建立,地质勘查投资日趋多元化,因此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以后,由于基层地勘单位体制改革、机构变动、经费匮乏等原因,几十年来国家投入大量地勘费(近2000亿元)获得的宝贵实物地质资料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实物地质资料的丢失、损毁现象十分严重,面临散失的危险。特别是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分散保管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甚至保存在个人手中,不利于充分发挥这些实物资料的价值和作用。此外,自1999年开展地质大调查工作以来,又产生了大量新的实物地质资料,对于这些实物如何管理,在项目管理中未做具体要求。目前,有些项目已经结束,但这些实物向谁汇交?如何汇交?由谁保管?没有明确的规定。而项目工作单位因条件限制,无法对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大多为露天堆放保管;有的项目结束后,由于项目单位撤销、人员调动等原因,致使大调查项目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无人保管。长期这样下去,这些新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将会散失,对国家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浪费。

因此,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清理,了解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保存状况,摸清家底,及时抢救那些具有重要地质矿产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实物地质资料,充分发挥这些实物资料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清理的主要目的是:第一,了解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状况,为制定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政策、制度提供依据;第二,了解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保存状况、开发利用价值,为实施分级管理责任、确定实物管理长远发展目标与阶段目标,提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第三,为国家、部门或地区筛选、收集、保管、利用实物地质资料提供基础依据;第四,为建立国家实物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目录数据及信息系统,实现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提供基础数据。

进行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是深入贯彻《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物清理工作可以为实物统一汇交、统一管理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可以推动实物资料信息共享和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同时为制定“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细目”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提供参考依据,为调整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提供思路和方法。因此,及时进行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对加强地质资料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实物地质资料清理范围与清理内容

1.清理范围

根据实物地质资料保存部门隶属关系不同,将实物清理范围划分为几个层次,清理工作可按层次推进,逐步实施。

首先,清理地矿系统各部门、单位保存的实物。主要包括:清理省(市、自治区)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及所属的地勘单位、地矿系统科研院(所)、地矿系统大专院校等部门保存的实物。

其次,清理地矿系统以外的其他部门、单位保存的实物。主要包括冶金、煤炭、石油、核工业、有色、化工、海洋、建材、武警黄金部队等所属单位保存的实物。

第三,清理个人手中保存的实物。对于个人保存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实物可采取征集、征购等方式收集进馆。

第四,清理受地质资料委托管理机关委托保管实物单位保存的实物。由于这些实物有的有放射性,有的需要特殊条件保管,因此这些实物只属于清理范围,不需汇交,但清理后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需纳入信息系统,提供给社会使用。

2.清理内容

(1)现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与管理机构

了解现行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名称、负责人、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等,调查实物保管单位隶属关系、管理运行模式、人员组成、资金保障等情况。综合评价管理分析实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或处理意见,同时为清理后实物的汇交协调关系、疏通渠道,也为国家和实物主管部门调整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提出建议。

(2)实物地质资料库藏设施

主要了解实物库始建时间、隶属关系、库容量、面积、库内存储搬运设备、检测仪器以及职能、机构设置、人员组成、藏品数量、缩减情况、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筛选缩分标准等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依据各部门、单位提供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保持良好运行和能够继续维持基本运行的实物库数量、地址等,并将破烂不堪的岩心库进行统计。划分区域,分析实物库容量与实物数量关系,以便为国家进一步筹建实物库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3)实物基本情况

调查现有实物地质资料库藏品类型、藏品数量、缩减情况、实物保存状况等。从调查数据中分析库藏实物总体保管情况,分析研究现存实物状况,清理筛选出重要的具有继续保存价值的实物类型、数量、级别;提出应向国家、省(市、自治区)汇交的实物目录。

(4)重要和濒危实物地质资料

主要调查库藏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名称、数量、类型、现保存地点、保存意义、保存状况、存在问题等。此类实物是清理的重要对象,分析汇总调查数据,评价重要实物的价值、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咨询有关专家明确实物的重大意义,提出向国家汇交的重要实物目录,并初步提出收集示范点,做汇交收集典型示范。

(5)未来将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

主要了解正在开展地质工作的项目名称、负责人、项目工作单位、工作区域,将产生的实物类型、数量、管理意义等,为下一步实物收集提供依据。

三、实物清理工作的实施

1.清理的组织形式

(1)1999年以前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

由于1999年以前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保管,为了清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一方面,对于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在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领导下,由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组织实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受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委托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协助下,由委托保管单位对所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清理。

(2)1999年以后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

包括由国家出资、资源补偿费、财政支持的地勘单位项目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

由于1999年以来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主要是地质大调查项目、资源补偿费项目、财政补贴地勘单位项目等形成的。因此建议大调查项目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协助;其他项目委托各省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但对各省有关主管部门受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委托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由委托保管单位对所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清理,其他实物地质资料由各省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各实物保管单位进行清理。

2.清理的原则和方法

(1)清理原则

全面调查→重点清理,典型示范→总结经验→全面铺开。即在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部分保存完好、相关资料齐全、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实物,进行重点清理;根据清理目的,制定清理方案,选择不同类型地区进行典型示范,总结经验,然后在全国全面铺开实物地质资料的清理工作。

(2)清理方法

制定工作标准→进行全面调查→汇总数据→建立数据库→综合分析。选择1999年以前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重点省份和1999年以后大调查项目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重点项目各2~3个进行典型调查,获取资料,制定全国实物清理标准,统一清理调查表著录项并附详细说明。在主管部门领导下,各实物保存部门详实规范填报清理调查表,由组织实施清理工作的单位建立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汇总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3.拟采取的工作步骤

1)制定全国实物地质资料调查表进行调查。包括各省(市、自治区)岩心库基本情况调查总表、各岩心库基本情况调查表、重要实物地质资料调查表、濒危实物地质资料调查表等。

2)根据调查情况汇总分析,制定详细的实物清理表和著录项。包括保管机构及库房数据采集表、岩心目录表、化探副样数据采集表、地层标本数据采集表、钻孔数据采集表、地质报告数据采集表、实物数据采集表等。按照数据采集原则、数据文件格式与说明填写信息表。著录项包括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库藏设施、管理机构、保存状况及未来产生的实物类型和数量、存在问题和管理建议、重要实物和濒危实物类型数量、意义等。

3)建立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并将实物清理信息录入数据库,在网上发布,为社会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各部门、各地区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保存状况、开发利用价值及管理机构、管理设施、管理办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政策、分级管理与委托管理责任、管理机构、管理设施等。

清理工作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步骤示意图




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建议视频

相关评论:
  • 17741447281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建议
    邢茗剂进行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是深入贯彻《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物清理工作可以为实物统一汇交、统一管理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可以推动实物资料信息共享和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同时为制定“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细目”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提供参考依据,为调整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模式和...

  • 17741447281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邢茗剂一方面,国内地矿市场迅速发展,勘查投入持续增加,地质工作成本越来越高,地质找矿的难度和投资风险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提高地质工作效率,降低投资风险,地质找矿及其他地质工作对地质资料信息的需求空前迫切,除了需要利用成果地质资料外,还常常需要利用原始地质资料和观察测试实物地质资料。另一方面,地质工作领域不断拓...

  • 17741447281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重点工作布局建议
    邢茗剂摘要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完善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和全国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全面推进实物地质资料依法汇交,以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为窗口,向社会提供实物地质资料服务。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重点 今后一段时期,是进一步落实《国土资源部...

  • 17741447281浅谈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
    邢茗剂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编制的软件对实物地质资料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实现网上查询,以方便实物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实物地质资料潜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网上信息资源共享。目前,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及地质勘探开发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各类实物地质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

  • 17741447281贯彻实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措施建议
    邢茗剂摘要 我国实物资料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一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系统和管理设施不健全,缺少经费保证。贯彻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认识,健全管理系统与馆藏机构,完善馆藏设施,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完善技术方法与工作制度,开展专项清理与跟踪调查,建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搞好典型...

  • 17741447281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进展与面临的主要任务
    邢茗剂建议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管理政策与技术方法,进一步加强汇交管理;着力加强省级馆藏机构和地质工作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汇聚整合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服务。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 管理 服务 进展 困难 任务 2008年《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各省(区、市)...

  • 17741447281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最新进展与工作建议
    邢茗剂关键词 省级 实物地质资料 管理 进展 建议 1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进展 1.1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进一步落实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东、重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陕西、青海、新疆24个省(区、市)以不同方式落实或基本落实了...

  • 17741447281解决实物地质资料保管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邢茗剂2.现有实物库不堪重负,新建实物库困难重重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地质工作蓬勃发展,为了管理实物地质资料,地质勘查单位和矿区都建设了岩心库或标本库、副样库,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工作比较规范。但伴随实物地质资料的逐年增加,保管能力日渐不足,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多数地质勘查单位陷入困境,实物地质资料库破损,实物...

  • 17741447281原始地质资料清理工作中的体会及建议
    邢茗剂地质科学研究(60)中,建议按传统学科进行进一步细分,如构造、地层、古生物等。 4 关于原始地质资料保存单位编码规则的修改建议 《原始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指南》中,关于“原始地质资料保存单位编码规则”部分,似乎较强调该资料是否已属地化的问题,而未考虑地质资料保管单位所在地,而地质资料保存单位所在地对于查阅者来说是有...

  • 17741447281做好成果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提高成果地质资料的综合利用
    邢茗剂对野外测量、地质剖面、地质图等进行排版设计,使其更加美观、规范。5. 归档文献。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归档分类,并建立文献检索系统,以便于查阅和使用。做好成果地质清理工作,可以提高成果地质的综合利用。首先,清理过程中可以排除冗余信息,减少繁琐而无效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清理后的易于归档管理,...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