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不独亲其亲”出自哪儿?全文什么意思?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出自哪里~


1.第一个“亲”是指“当作亲人(一样关爱)”,第二个“亲”是指“自己的亲人”。
2.“子”是“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照顾)”。
3.可以与“一花一天堂”相对应,,即使再渺小的食物也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4.在叶面上写“记忆”,因为我特别喜欢一句诗——“生命是一颗结满果实的树/我却只能摘下一片枯叶/上面写着/记忆”

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大道之行也》。

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

原文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翻译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篇选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话,是为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编者简介

戴圣,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南)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官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时称“小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道之行也



出自《礼运大同篇》,选自《礼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节选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扩展资料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今天见到的《礼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中国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运》为今本《礼记》的第九篇,全文借夫子对旁边的子游“喟然而叹”,而论道了礼的起源、运行与作用。按古代说法即认为《礼记·礼运》篇的“大同”之说是受墨家或道家的影响。

《礼运》实际上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尤其是书中的“大同”思想,对历代政治家,改革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康有为为《礼运》作注,在注解中发挥了他有关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

康有为所谓的“天下为公”,所谓“大同”,即要求人权、民主、平等、博爱,做到这些,才可以达到太平大同之世。那么,康有为的“大同”说实际上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主张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政治改革,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

康有为认为,各种经典著作中,发明大同之道者,唯有《礼运》一篇,在《礼运》中隐含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发现了“大同”的思想,所以应该保存孔教,也就是应该保存中国的文明。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主张改革政治的,因时因地因事不同,就要善于变革,只有变革,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而礼制也必须适合这个规律,所以,康有为认为孔子不仅仅是万世之师,更重要的他也是改制的圣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运



  《礼记·礼运篇》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yǔ)能②,讲信修睦③。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⑥,女有归⑦。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⑧;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己⑨。是故谋闭而不兴⑩,盗窃乱贼而不作⑾,故外户⑿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说明:“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②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 户不闭。是谓大同。”该篇还说:“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这种大同社会的特点 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财产公有即财物不必藏于己;各尽所能,为社会做贡献即出 力不必为己;进行社会分工,使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实行民主,讲究信用,选贤举能 ,消除私有观念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社会安定没有各种 刑事犯罪。这种大同社会的蓝图正是一片和平景象。

《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还要求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要让人们在年老时有人奉养,以终天年,年轻的时候,社会提供条件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在社会的爱护下成长,鳏寡孤独的老人及有疾病残疾的,皆能有所养。这虽然是一种社会理想,但也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的要求,是儒家社会伦理的主张。


“故人不独亲其亲”出自哪儿?全文什么意思?视频

相关评论:
  • 1776234550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必采纳
    鲁邦全出自西汉戴圣《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原文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

  • 1776234550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
    鲁邦全根据《礼记·礼运篇》,为孔子所说。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 1776234550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独是什么意思
    鲁邦全二、出处:《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还要求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要让人们在年老时有人奉养,以终天年,年轻的时候,社会提供条件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年幼的未成年...

  • 17762345505“故人不独亲其亲”出自哪儿?全文什么意思?
    鲁邦全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大道之行也》。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原文 故人...

  • 1776234550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出自哪里
    鲁邦全《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希望采纳

  • 1776234550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名句的出处是什么?
    鲁邦全这句名句的出处是《孟子·万章章句上》。解释如下:该句来自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中的《万章章句上》。其整体意思是,人们不仅仅应该爱护自己的亲人,不仅仅应该疼爱自己的子女。这是孟子所强调的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即要超越血缘和家庭的局限,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持有爱心和同情心。在孟子看来,这种...

  • 17762345505“故人不独亲其亲”出自哪儿?全文什么意思?
    鲁邦全“故人不独亲其亲”这一句出自古代经典《礼记·礼运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即“大道之行也”,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共享公共资源,选举贤能之人管理,强调诚信与和睦。在这个大同社会中,人们不仅局限于仅对自己的亲人尽孝,而是普遍关爱所有人,包括老人、壮年、儿童、寡妇、孤儿、残疾人...

  • 17762345505"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出自哪里
    鲁邦全《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还要求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要让人们在年老时有人奉养,以终天年,年轻的时候,社会提供条件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在社会的爱护下...

  • 17762345505故人不独亲其亲的亲的故是什么意思
    鲁邦全在古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中,"亲"指的是亲人,而"故"在这里表示因此或所以。这句话出自西汉戴圣的《大道之行也》,原文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人们不再仅限于以自己的亲人为核心,而是普遍地关心和照顾所有需要关怀的人群,包括老人、壮年、儿童、孤寡、残疾和无依无靠者。这样的社会理想强调了...

  • 17762345505“故人不独亲其亲”出自哪儿?全文什么意思?
    鲁邦全文章中的关键观点来自古代儒家经典《礼记》,具体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写的《礼记·礼运》中的散文《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旨在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其核心思想是倡导人们超越家庭亲情的局限,实现普遍的仁爱和互助。"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表明,人们应该关心并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