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有没有境界之分?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什么是禅宗三境界?~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以“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不知道禅为何物,即使就在你身边,也无从下手;是说想要修禅,但不明方法和路径。
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初窥门路,能以平常心修行,但身边有草叶;是说修行时的心路历程,感受到了禅的境界,但还有水、花的干扰。
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大师境界,无相,世界为“一”。差不多就是悟的境界了,万相空明,直达本心,全无挂碍。

菩萨五十二阶位,第十七(七住位)明心,第四十(初地位)见性。由初信位至初地,需要一大阿僧祗劫,初地至八地需要一大阿僧祗劫,八地至佛地,又是一大阿僧祗劫。故名“三大阿僧祗劫。
禅宗的证量,有高低差别;真悟祖师,起码是七住位以上菩萨,至于是否为地上菩萨,甚至高地菩萨,凡夫岂能判别?相关问题,末学整理善知识所说,略解如下:

禅宗三关真实不虚;未悟者以思维猜测,故有“明心、见性是一回事;三关即是一关”的误解。略述三关如下:
所谓“破本参”,是找到自己身中的阿赖耶识(此真识有多名:真心、如来藏、异熟识、阿赖耶识、无垢识、如、真如、本际、实际、我、心……等多名),他离见闻觉知,离思量性、从不做主、从来不于六尘境界中取相分别、从来都是无我性、从来都是远离一切六尘境界等,迥异七识妄心的体性,因此破本参(明心)的人能够了知《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义,也能了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义,也能了知《维摩诘经》【直心是道场。不会是菩提。知是菩提】所阐述的空性离二边的中道真理。

所谓“破重关”,即是再一次体验阿赖耶识的体性,并且能以内眼亲见阿赖耶识自身的性用,并且能以肉眼亲见一切无情上面显示出自己的佛性,亦即眼见佛性之意。(见性)

所谓“破牢关”,乃是亲证意根与如来藏间互动的极深细境界,因此而可以断除我执,经由实相而取证慧解脱果。因此明心见性后想要破牢关者,除有初禅以上定力及福德庄严外,尚应亲近善知识熏习正知见极为长久以后,才能过牢关。此外,在过牢关之前,亦需对证悟祖师所留的各种公案中的别相智密意去深入体会及悟明,这就是重关之后所应当学习的差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并以自己明心及见性的见地与功德加以印证。于差别智成熟后,具有择法眼能力,才能破牢关。若没有具足差别智、初禅定力及福德资粮,只会徒增枝节葛藤,浪费生命而已。

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是方便说;以见性则为初地菩萨,必然永不转退,地地增上,直至成佛。故有此说。
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禅宗“见性成佛”,是其中的:“分证即佛”,不是究竟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首先,禅宗也是属于显教

可是禅宗是宗门,他是讲心性,单刀直入,直倒黄龙

我们一般讲有52阶位,可是禅宗是不立阶位的!悟了就即心即佛!

禅宗叫顿教,立52阶位是渐教

打个比喻:渐教,就是要慢慢的来,一步一步,就好比是走楼梯,走到100层,需要慢慢走。

顿教就是坐电梯,唰!一下就到了,虽然很快就到了100层,从1~99层,是不是都经过呢?对啊,都经过啊

那么《六祖坛经》六祖其实说的很清楚,六祖云:“法无顿渐,人有顿渐”

意思就是说,其实分一个顿教,一个渐教,并不是佛法在分,佛法没有顿渐之分,只是众生根器不同,有的上根利智一闻就悟,有的人需要慢慢来,所以这就是因材施教。

所以,你查不到,是因为禅宗是顿教大法不立阶位,即心就即佛。

佛祖没有分那么宗出来,境界有很多,比如无所有境界等等,还有色界四禅等等境界。
禅宗教法肯定也分一些境界,但是佛祖提到的那些境界应能适合用于所有佛教分支的修行参考。
明心与见性,应该没有时间差别,既称明心,便已见性。未见佛性,哪称得上明心。只不过,明心见性不是一次到达终点像如来佛一样圆满,最初应该是达到阿罗汉的水平。
禅宗三关是渐悟,不是顿悟,不管哪种悟,都是以明心见性为目标。

只要是生命都有层次境界之分...看你修多高了...

恒河沙海,以何为境,约何为界?

本来无远近、无垢净、无色空,何必执著境界在哪里


禅宗有没有境界之分?视频

相关评论:
  • 15837727732禅的三种境界是什么?
    双缸霍宋代禅宗将参禅分为三个境界,是对佛教“空”这一概念的三种不同理解。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不知道禅为何物,即使就在你身边,也无从下手。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初窥门路,能以平常心修行,但身边有草叶。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大师境界,无相,世界为“一”。基...

  • 15837727732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
    双缸霍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不知道禅为何物,即使就在你身边,也无从下手;是说想要修禅,但不明方法和路径。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初窥门路,能以平常心修行,但身边有草叶;是说修行时的心路历程,感受到了禅的境界,但还有水、花的干扰。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大师境界...

  • 15837727732什么是禅宗三境界?
    双缸霍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青枝空,一朝风月”。在这三个境界中,都含有“空”字。这三个境界代表了对于“空”这一概念的三种不同理解。在第一境界中,“寻”意味着人向上天追问自身的起源,试...

  • 15837727732‘禅宗。;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双缸霍没有最高境界,无边无境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15837727732禅的三种境界
    双缸霍禅宗把人对宇宙的顿悟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层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这是寻找不到禅宗本体的时候。第二层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乎领悟而其实还未领悟的状态。第三层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顿悟。天地万物所蕴涵的机趣皆从自然之“道”化来,领悟不同事物的机趣...

  • 15837727732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
    双缸霍2. 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展示了修行者在禅宗道路上的进一步领悟。在这一阶段,修行者开始意识到原先的分别心和法执,对世界的看法也开始转变。尽管尚未找到佛性,但已经开始破除对我和法的执着,能从更为细腻的层面观察世界,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3. 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

  • 15837727732禅宗共有几层?每层各是什么境界?
    双缸霍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即是顿渐二宗,也是顿中有渐,渐中有顿。并没有所谓的修法境界,一切全凭自悟。雨 声 花 下 皆可为禅。

  • 15837727732禅宗有没有境界之分?
    双缸霍若没有具足差别智、初禅定力及福德资粮,只会徒增枝节葛藤,浪费生命而已。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是方便说;以见性则为初地菩萨,必然永不转退,地地增上,直至成佛。故有此说。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禅宗“见性成佛”,是其中的:“分证即佛”,不是究竟...

  • 15837727732禅宗三境界
    双缸霍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

  • 15837727732禅宗的三重境界分别是什么?
    双缸霍1. 禅宗三重境界之一:初参禅时,视山为山,视水为水。这描述了初学者对世界的直观认知,未经过滤和思考,所见即所得。2. 禅宗三重境界之二:禅有所悟时,视山非山,视水非水。这反映了修行者在深入思考和体验后,对事物的表象产生了怀疑,认识到世界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3. 禅宗三重境界...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