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位作家在晚年带病坚持创作?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哪些作家是带病坚持写作的 外国的最好~

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多了。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 1883)

作者简介: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磨坊文札》以都德故乡普罗旺斯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的苦恼和不幸,抒发作者对家乡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怀恋之情。《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1873年,他发表的又一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就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都德一生写过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
普法战争以后是都德长篇小说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划巧于钻营的资产阶级政客形象的《努马.卢梅斯当1881)等。
都德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正像他在《小东西》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都德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和眼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磨坊书简》是一本优美的小书。远离巴黎的喧闹浮华,在美丽的普罗斯旺乡间,作者用谦卑而静默的心灵感受着这块土地上的一切:纯朴、美丽、贫困、忧伤……。下面是《磨坊书简》中的部分摘要:

“在我们的四周,群星依然静静地运行着,驯服得宛如一个庞大的羊群;
此刻我不禁想象着群星中的一颗星星,它是最美丽的,是最明亮的,只因迷失了路,来到这儿枕着我的肩膀睡熟了……

每当西北风或北风刮得不太厉害的时候,我就置身于几乎与海水相平
的两堆岩石之间,与海鸥、河鸟、海燕为伍。在那里,我几乎整天都沉溺在一种因凝望大海而产生的麻木和妙不可言的沉默状态中。你是否理解这种神秘的灵魂的陶醉?一个人无须思考,也无须幻想。你的整个心灵都同你分离了,它在飞翔,它在扩散。仿佛就是潜水的海鸥,是阳光下荡漾于两堆巨浪之间的泡沫,是渐渐远去的巨轮上的一缕白烟,是挂着红色风帆的采集珊瑚的小船,是一粒水珠,是一抹烟雾,万物俱在,唯独没有自己……”


都德(1840~1897)
Daudet,Alphonse
法国作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1857年到巴黎,在其兄历史学家艾尔莱斯特·都德的帮助下开始文学创作。1860年进莫尔尼公爵办公室工作,有机会回到南方及阿尔及利亚等地游历。短篇小说颇有成就,最有名的是《磨坊文札》与《月曜故事集》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写过 12 部长篇小说 ,以《 小东西》、《达拉斯贡的达达兰》和《萨福》等最为出色。都德是左拉自然主义的信徒,也写过《富豪》、《努马·卢梅斯当》和《不朽者》等揭露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现实的小说,不过他的作品以讽刺和怜悯的笔调为主,不像左拉的小说那样大刀阔斧、气势磅礴。42岁起患神经官能症,在后15年中带病坚持创作。
都德的作品带有他的出生地普罗旺斯地区的特色。其中《磨坊文札》根据他自己的所见所闻叙述了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小东西》可以说是他的自传,尤其是第一部主人公埃赛特在法国南方的经历更是如此。因为写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所以格外真实动人。
《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是一部漫画式的小说。主人公达达兰是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庸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便胡思乱想要创造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对世界之大毫无印象,到阿尔及利亚猎狮,结果把毛驴当成狮子,又上了骗子的当,打死了一只修道院驯养的瞎眼狮,结果大吃官司,出尽洋相又赔光钱财,好不容易回到故乡,却被家乡人当成英雄来欢迎。达达兰因此成了夸夸其谈、一事无成的庸人的典型。都德利用这部小说善意地讽刺了法国南方小城的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刻画了南方人爱慕虚荣、浮夸怠惰的性格。

生平
左拉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一名意大利工程师。左拉的童年是在普罗旺斯的艾克斯度过的,后来就读于波旁学院。18岁那年左拉返回巴黎,并开始在圣路易学校学习。左拉曾经从事过几年低级牧师的工作,后来他开始为一份报纸撰写文学评论。从一开始,左拉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拿破仑三世的厌恶,认为他以第二共和国为跳板行使帝国独裁。

左拉小说中有超过一半被他汇编成作品系列《卢贡-马卡尔家族》,这些小说在情节、人物上亦存在连续性和相关性(类似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这一系列的小说都以法兰西第二帝国治下的大家族“卢贡-马卡尔家族”为叙事中心,通过对五代人生活的叙写,探索遗传因素对暴力、酗酒、卖淫等行为的影响。在这一大家族的两个分支中,“卢贡”家的人行为比较端正,受人尊敬,而“马卡尔”家则声名狼借。

左拉和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塞尚从童年时代到青年时代都是至交,但是当左拉在他的小说《杰作》中虚构了塞尚以及画家们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时,两人断交。

1898年1月13日左拉在巴黎的日报《曙光》上发表《我控诉》,这篇小说使他遭遇了自己作家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挫折,甚至危及了他的生命。《曙光》的所有者埃尔奈·沃冈和乔治·克里蒙梭认为这篇极富争议性的小说不啻于写给总统菲利斯·弗尔的一封公开信。在这篇文章中,左拉指责法国政府的反犹太政策,以及制造著名的“德莱弗斯案件”。2月7日,政府以诽谤罪为名将左拉告上法庭;2月23日,法庭宣判左拉有罪。左拉被迫逃往英国。左拉声称,自己和因莫须有的“间谍罪”而入狱的犹太船长德莱弗斯的两起案件的判决结果都是误判。

1902年9月28日,左拉因煤气中毒在巴黎的寓所与世长辞。其死因一直受到后人的揣测,有人说是自杀,有人则认为是其政敌谋杀的结果。10月5日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数千名敬慕者护送其灵柩到蒙马特公墓。1908年6月6日,左拉的骨灰移至先贤祠。

[编辑]
左拉与自然主义思潮
[编辑]
自然主义的诞生
19世纪50、60年代的法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标榜“科学性”成为一种时尚,“让科学进入文学领域”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

1857年,哲学家泰纳在《批评和历史论文集》中首先为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下了定义,即以来观察,用科学方法描写生活。左拉接受了泰纳的美学理论。他还阅读了法国医生吕卡斯的《自然遗传的哲学和生理学论著》、勒图尔诺医生的《情欲生理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生物、遗传学著作,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自然主义的文学主张。

左拉认为,现代文学应该抛弃“理想的香膏”和“罗曼蒂克的糖汁”,以科学为指导,保持绝对的客观和中立,实录现实世界的真相。只有这样,文学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他主张小说家不仅要有科学的态度,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搜集大量资料,而且要有科学的方法,即实验的方法,把人物放到各种环境中去实验,以便考察情感在自然法则决定下的活动规律。在这样观点的决定下,左拉认为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服从某种决定论,而环境、遗传对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苔蕾斯·拉甘》是左拉根据自己的美学主张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以一对通奸的男女遭受幽灵折磨的故事并最终自杀的故事为线索,着力渲染机体功能失常的临床表现。自然主义文学另一代表人物龚古尔曾如此评价:“对悔恨作了一次杰出的病理解剖。”

[编辑]
《卢贡-马卡尔家族》
左拉受到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启迪,早在1868年便酝酿写一部多卷本巨著,对第二帝国时代的一个家族进行“科学”研究,阐明遗传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和社会环境对该家族成员的身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再通过各种风俗和事件的细枝末节展现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871年至1893年,20部小说相继问世,这就是著名的鸿篇巨制《卢贡-马卡尔家族》。这些小说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约1200个人物活跃其中,血缘关系是联系主要人物的纽带。这部小说以卢贡-马卡尔家族前后五代人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宛然一套第二帝国社会的百科全书,题材之广泛,几乎涉及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到大量法国上流社会、工商金融界的黑暗与腐败。其中杰出的作品包括《娜娜》、《小酒店》、《萌芽》等。在作品中,左拉流露出对工人阶层的同情。其中《萌芽》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次重视的表现煤矿工人的生活,体现了作家对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思潮的同情。

综合来看,构成《卢贡-马卡尔家族》的20部小说在艺术成就上是参差不齐的。左拉把文学创作和科学实验等同起来,不免忽略了文学创作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左拉第一次将自然科学和医学引入文学表现领域,极大的拓展了文学的内涵和技巧的丰富性。

[编辑]
其他作品
继《卢贡-马卡尔家族》之后,左拉又创作了小说三部曲《三城记》:《鲁尔德》、《罗马》和《巴黎》。这三部小说是左拉对宗教的一次彻底的清算,表现了作家对天主教会的憎恶,提出只有摈弃宗教、提倡科学才是解救人类之道。

在流亡时期,左拉又着手创作系列小说《四福音书》,以救世主的口吻赞美为未来社会奠定基础的四大美德,表达他对科学的信仰。这四部作品分别是《繁殖》,歌颂家庭和多子多孙之福;《劳动》,反映通过重组劳动来改变社会的乌托邦思想倾向;《真理》,是对德莱弗斯案件的影射;以及未完成的《正义》,表达让公平和正义住在人类的思想。这一系列小说表现出左拉晚年乐观的创作思想。

[编辑]
主要作品
《卢贡-马卡尔家族》
小酒店
娜娜
巴斯卡医生
萌芽
人面兽心
金钱
崩溃
土地
《三城记》
鲁尔德
罗马
巴黎
《四福音书》
繁殖
劳动
真理 (死后出版)
正义 (未完成)


左拉,1840年4月12日生于工程师家庭。其父是移居法国的意大利工程师,在左拉7岁时病死。其母是法国人。1859年,左拉参加中学毕业会考失败,其后两年,备尝失业辛酸,也因此体验了劳苦大众的生活,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准备了条件。1862年进阿歇特出版社工作。1864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出版,次年写了一部自传体小说《克洛德的忏悔》,因内容淫秽,引起警方注意,翌年被迫辞职。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19世纪社会变革促使现实主义作家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左拉把这种现实主义手法提高到更新的阶段。他强调资料考证和客观描写,从科学的哲学观点去全面解释人生,从纯物质的角度去看待人的行为与表现。1867年,左拉首次把他这种科学理论付诸实践,发表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小说《黛莱丝-拉甘》,翌年又写了另一部科学实证小说《玛德莱纳-菲拉》。1871年开始发表长篇连续性小说《鲁贡玛卡家族--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第一部《鲁贡玛卡家族的命运》。随后,每年出版一部。 1877年,第七部研究酗酒后果的《小酒店》问世,左拉一举成名,从此踏上成功之路。接着,他又用16年时间写完余下的13部,其中重要的有《娜娜》、《萌芽》、《金钱》、《崩溃》等,从某种意义上看,《鲁贡玛卡家族》是拿破仑三世上台到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在色当失败这段时期法国生活各个方面的写照。继《鲁贡玛卡家族》之后,左拉又写了两部短篇系列小说《三城市》和《四福音书》。

左拉笃信科学,是科学决定论者,认为自然主义是法国生活中固有的因素。他自称他的方法来源于19世纪生理学家贝尔纳的论著《实验医学研究导言》,左拉在他的论文《实验小说论》中说,作家可以在虚构的人物身上证明在实验室新获得的结论。他相信,人性完全决定于遗传,缺点和恶痹是家族中某一成员在宫能上患有疾病的结果,这种疾病代代相传。一旦弄清楚了原因,便可以用医疗与教育相结合的办法予以克服,从而使人性臻于完善。这就是贯穿于《鲁贡玛卡家族》中的主要观点。在轰动一时的犹太血统的法国军官德雷福斯被诬向德国出卖军事机密的案件中,左拉于1898年1月挺身而出,在《震旦报》发表公开信,开头一句是“我控诉”,他揭露法国总参谋部陷害德雪福斯的阴谋,结果以诽谤罪被判徒刑,只好逃往英国,次年6月才回到法国。在流亡期间开始写《四福音书》:《繁殖》(1899)、《劳动》、(1901)、《真理调》(1903)、《正义》(未完成)。左拉在巴黎死于煤气中毒(有说他为政敌所害,但终因无根据而作罢)。死后举行公祭,遗体移置先贤词。左拉生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作品被具有保守思想的公众视为淫书,尤其是1887年他的作品《土地》出版时,更遭到舆论的非难,终其一生,未能进入法兰西学院。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观察与剖析的痕迹。福楼拜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841年他就读于巴黎法学院,22岁时因被怀疑患癫痫病而辍学,此后他一直住在鲁昂,专心从事创作,终生未婚。《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于 1857年完成的。这部作品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也成为他的代表作。随后他又创作了《萨朗宝》(1862)、《情感教育》(1869)和《三故事》(1877)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诺曼底卢昂医生世家。童年在父亲医院里度过,医院环境培养了他细致观察与剖析事物的习惯,对日后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福楼拜在中学时就热爱浪漫主义作品,并从事文学习作。早期习作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1840年,他赴巴黎求学,攻读法律,期间结识雨果。1843年放弃法律,专心文学。1846年,回卢昂,结识女诗人路易丝·柯莱,随后有近十年的交往。定居卢昂期间,他埋头写作,偶尔拜会文艺界朋友,直到生命最后时刻。晚年,他曾悉心指导莫泊桑写作。
1857年,福楼拜出版代表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轰动文坛。但作品受到当局指控,罪名是败坏道德,毁谤宗教。此后,他一度转入古代题材创作,于1862年发表长篇小说《萨朗波》。但187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情感教育》,仍然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小说在揭露个人悲剧的社会因素方面,与《包法利夫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他还写有《圣·安东的诱惑》(1874)、未完稿的《布瓦尔和佩居谢》、剧本《竞选人》(1874)和短篇小说集《三故事》(1877)等。小说集中的《一颗简单的心》,出色地刻画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是他短篇中的杰作。
福楼拜主张小说家应像科学家那样实事求是,要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准确地描写。同时,他还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在艺术风格上,福楼拜从不作孤立、单独的环境描写,而是努力做到用环境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还是语言大师,注重思想与语言的统一。他认为:“思想越是美好,词句就越是铿锵,思想的准确会造成语言的准确。”又说:“表达愈是接近思想,用词就愈是贴切,就愈是美。”因此,他经常苦心磨练,惨淡经营,注意锤炼语言和句子。他的作品语言精练、准确、铿锵有力,是法国文学史上的“模范散文”之作

都德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身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1857年他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的出版给他带来小说家的声誉。
这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作者以故乡普罗旺斯的人情风物、传说掌故为题材,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抒发深厚的乡土感情。其中有几篇是美丽的童话,例如《塞甘先生的山羊》,叙述塞甘先生的一头温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爱自由,不满足于后园的青草,偷逃到附近小山上漫游,勇敢地和狼搏斗,直到精疲力竭被狼吞噬。
《高尼叶师傅的秘密》描述塔拉斯孔城开设面粉工厂后使当地磨坊的风车都停顿下来,但高尼叶师傅磨坊的风车却照旧运转不休,原来他用生石灰冒充麦子磨成粉。他的苦心却博得了居民的同情。
《磨坊书简》发表两年后,都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1868)出版。
《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8年、1896年又先后发表了《故事选》与《冬天故事》。
普法战争以后是都德长篇小说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划巧于钻营的资产阶级政客形象的《努马·卢梅斯当》(1881)、《萨福》(1884)、《不朽者》(1888)等。
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达达兰》中塑造了一个自吹自擂的庸人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漫画的手法讽刺资产阶级中某些人虚张声势的"英雄主义"。
《雅克》叙述一个贫苦男孩的生活经历和奋斗过程,与《小东西》类似。
在《富豪》中,作者写一个暴发户到巴黎后遭到破产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勾画了第二帝国时期丑恶的的社会风尚。
《努马·卢梅斯当》写的是一个善于钻营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长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政客的典型形象。
《不朽者》主要是讽刺最高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究,他毕生努力奋斗,终于混进了法兰西学院,成了被称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论著却被发现是假科学。
《萨福》写一个浪漫女子萨福的庸俗的爱情故事,曾受到法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拉法法格的批判。都德是位多产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1888年还发表了《一个作家的回忆》和《巴黎的三十年》两部回忆录。他的剧本《阿莱城的姑娘》(1872)曾由法国音乐家谱成歌剧。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一个剧本和四个短篇集。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小弟弗罗蒙与长见黎斯雷》(1874)。都德赞同左拉的自然主义创作论,但并不是无动于衷地描写现实。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
都德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正像他在《小东西》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都德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和眼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他的创作倾向,总的说来,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的。不过他的社会视野不够宽广,批判不够深刻,揭露的锋芒往往限于社会世态和人情习俗,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则又近乎悲天悯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以亲切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他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独特意味的东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风格加以表现,并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间。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和动人的魅力。

附关于都德的的一件轶事
驰名于世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家福楼拜。他的家当时坐落在摩里略镇,是同时代法国作家龚古尔、都德、左莫泊桑、梅里美等利用星期日经常聚会的地方。
有一天,当《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像往常一样来到福楼拜家里,意外地见到了侨居法国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长篇小说《烟》的作者屠格涅夫。于是,都德用一颗坦诚的心向他倾述了自己对他的才华、人品的无限仰慕及对《猎人笔记》的高度赞赏。
从此,他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屠格涅夫甚至成了都德家里的常客。尽管如此,屠格涅夫并不因为都德对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赞誉,以及他们之间有很深的友谊而改变了他对都德著作的评价。在他看来,都德是他们圈子里"最低能的一个",但他只把这个看法作为内心的一个秘密写进心爱的日记里,从未向任何人透露。
屠格涅夫因致命的脊髓癌于1833年病逝了。逝世后,当都德从他的日记中无意间发现了这个隐藏了很久的秘密时,感到万分意外,就像迎头挨了一闷棒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好……

巴金。


哪一位作家在晚年带病坚持创作?视频

相关评论:
  • 13771958581哪一位作家在晚年带病坚持创作?
    璩融崔1857年他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的出版给他带来小说家的声誉。这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作者以故乡普罗旺斯的人情风物、传说掌故为题材,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抒发深厚的乡土感情。其中有几篇是美丽的童话,例如《塞甘先生的山羊》,叙述塞...

  • 13771958581看了马帝斯的创作受到了什么启发?
    璩融崔2、感受中外兼职的不同,尝试使用马蒂斯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剪纸作品。3、用马蒂斯晚年带病创作,达到个人艺术巅峰的事实,启发学生做事有恒心,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教学重点 体会马蒂斯作品在造型和色彩上的独特风格 教学难点 用马蒂斯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剪纸 ...

  • 13771958581莫里哀一生最后的作品是哪个剧本?
    璩融崔你好,莫里哀一生最后的作品是《没病找病》。1673年,莫里哀在主演他最后一部杰作《没病找病》时病逝。莫里哀 1月15日,是法国作家莫里哀诞辰,法国人及世界各地喜爱他的人以各种方式纪念他。1673年2月17日,法国巴黎皇家大剧院。已是病入膏肓的莫里哀,忍受着结核病的折磨,坚持主演《没病找病》。这...

  • 13771958581《夜起》 黄遵宪 全文翻译
    璩融崔晚年黄遵宪在墙上悬挂兴中会会员谢缵泰画的《时局全图》。1904年(光绪三十年)冬,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最后一首诗《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中写道:“……君头倚我壁,满壁红模糊。起起拭眼看,噫吁瓜分图……。”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终年五十八岁。六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

  • 13771958581朱自清的简介
    璩融崔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

  • 13771958581关于徐悲鸿的资料
    璩融崔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千件中国画、油画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着他各个时期的作品1000余件,其他作品散见于台湾、香港、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数十件油画精品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扩展资料: 1895年,徐悲鸿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乡村小镇的贫寒画师之家。幼年时他半耕半读,从事艰苦的田间劳动。13岁时...

  • 13771958581朱自清作者
    璩融崔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

  • 13771958581关于贝多芬,福楼拜,都德,左拉,屠格涅夫的生平
    璩融崔42岁起患神经官能症,在后15年中带病坚持创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伊雪柠 2009-04-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 音乐...

  • 13771958581屈原投江的故事简介
    璩融崔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 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 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 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

  • 13771958581范仲淹怎么死的,墓在那。
    璩融崔因为范仲淹在做官的时候经常直言进谏,所以多次遭到贬官。1043年的时候范仲淹发起了庆历新政因为新政失败,被贬出京,在1052年朝廷命范仲淹去颍州为官,那时候范仲淹已经患病,但是仍然坚持带病去上任,在上任的路途中病死在了徐州,随后被埋葬在河南省洛阳市尹樊里县的万安山下。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