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背些什么能及格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求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的整理~人教版,~

考点梳理
(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
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
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
结论: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3)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 即150/小时或4分钟/10 , 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V= 2πcosΦ R(周长)/ 24小时(时间)
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
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
★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0 和零时经线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
(3)产生偏向
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
*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
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 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
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
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计算公式推导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δ-θ|,δ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δ-θ|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分时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
传统四季:四立划分
(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4.*补充
(1)根据经度数值判断两点的东西方向。
①两点如在同一经度区内有两种可能:一是同在东经度地区,那么经度数大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二是同在西经度区内,那么经度数小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
②两点若处不同经度区内:两地经度数之和,若小于180°,则处东经度区的点在东方,西经度区的点在西方;若大于180°,处西经度区的点在东方,东经度的点在西方;若等于180°,既可说是东方也可说是西方。
(2)物体的影子
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北)
影子朝向与太阳入射方向相反。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日影最长,南半球夏至日正午日影最长
请说说下图中各点此时日影的朝向和正午日影的朝向: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
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千米,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纬线上经度差1°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α)经度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αkm。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弧长。
(4)太阳升落方向:
一年中只有二分日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5)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①对任一地而言:太阳轨迹是平行的;当地地理纬度:北回归线以北(原因)
读下左图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向、白昼长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②读右上图描述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作法

③下图为四个地点二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图,读图思考四地可能所在半球和节气。













三、重难点剖析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遇到的日照图有两种,一种是球面日照图,另一种是平面日照图。球面日照图又可分为侧视日照图和极视日照图。日照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地理知识,成为考试中必选的题目,因而很有必要对日照图中涉及的考点进行分析、总结,寻求解题窍门,掌握答题规律,提高答对率。教学中通过反复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考点范围(常考查的知识点)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4.判断日期、节气(季节)。5.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7.判断晨线和昏线。8.考查日出和日落的时间。9.判断相对方向。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11.计算区时(地方时)。12.计算昼夜长短。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二、考点解析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
(1)东西半球:明确20°W和160°E两条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2)南北半球: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
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互垂直。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要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要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1)纬度位置:根据现在的教学要求,有三种情况,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上,判断的依据是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
4.日期、节气(季节)
由日照图确定日期和节气(季节),日期主要有四种: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日期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对应的节气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节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处应注意节气和季节的区别。判断推理的过程是:由极圈内的昼夜状况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再到日期节气(季节)。
5.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o,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首先要明确两个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地的纬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和该地间的纬度差,可用线段法分析计算)。
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就教材的要求而言,主要考查三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同时还要分清回答昼夜状况还是昼夜变化趋势,这就要注意以下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7.判断晨线(黎明)或昏线(黄昏)
首先明确图中给出的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太阳光线的方向,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向着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如果地球自转方向背向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8.日出、日落
(1)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2)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先计算出该地昼长的时间,然后以正午12时为起点,减去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出时间,加上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落时间。
9.判断相对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向着北极是北方,向着南极就是南方;纬线指示东西,即左西右东。
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
(1)自转:自转的角速度各地相同,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2)公转:夏至日速度较慢且还在变慢,冬至日速度较快且还在加快,因为地球公转,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速度最慢,1月初经过近日点时速度最快。
11.计算区时、地方时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再结合图中给出的经度信息,可计算区时。
12.计算昼夜长短
计算某地的昼夜长短,首先应明确过该点的纬线圈在昼夜半球上各跨了多少经度,按每隔15°为1小时可计算出昼夜长短
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
气压带的移动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气压带在夏至日向北移,在冬至日向南移。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说明,夏至日日照图可表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炎热干燥;冬至日日照图可表明西风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夏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低压,北太平洋气压是夏威夷高压,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冬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高压,北太平洋气压是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南亚盛行东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方向流动。

例1:读“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图5),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与极圈,ABC代表晨昏线,黑粗线OE和OF为日期分界线,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北京时间为 月 日 时。
解题思路: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解题时关键是要充分利用题干和极视图提供的信息: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ABC为晨昏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或者极夜现象(这是解题最重要的隐性信息)。NE和NF为日期分界线——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由NF平分晨昏线可知:NF应该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另一条粗线NE就是180°经线。隐性信息被挖掘出来后,后面的解答就比较容易了:此时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时间应该是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正好与0时所在经线NF组成经线圈。因为NE为180°,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及经度分布规律可知太阳直射的经线应为135°W,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的地理坐标为:23°26′N和135°W。最后由135°W地方时为12时可推算出北京时间为6月23日5时。
例2:图6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6完成1~2题。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A.7日4时 B.8日8时 C.7日8时 D.8日4时
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日期分界线的基本特征——通过南北极点的经线,首先确定出通过南北极点的那条虚线为日期分界线,再结合题干中“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此时北极地区为极昼),推知该虚线应该是180°经线(昼半球不可能出现地方时为0 时的经线)。再进一步推出另一条虚线为晨线。这些信息提取出来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按常规思路解题:甲的经度为150°E,晨线与赤道在120°E处相交,则120°E的地方时为6时,甲地地方时应为8时。因为180°经线西侧日期总是早一天,日期应该为8日,即8日8时。当北京时间为6时时,通过计算就可以推出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例3.读图3 回答1—4题
1.2002年11月20日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自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区的区时为
A.19日19时 B.20日5时
C.19日21时 D.20日21时
2.中山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A.2070千米 B.2270千米
C.2570千米 D.2670千米
3.与中山站相比,长城站所在地
A. 白昼时间长 B.自转速度慢
C.自转周期长 D.正午太阳高度大
4.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下列河流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湄公河 B.莱茵河 C.亚马孙河 D.赞比西河
解题思路:1题,根据经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判断长城站位于西四区,与北京相差12个时区,当北京时间为11月20日19时,长城站的区时为19日21时。
2题,读图可知中山站的纬度比较接近700S,与南极点的纬度差为200,地球表面纬度相差10其实际距离约为111KM,通过计算并与备选项比较,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3题,长城站的纬度比中山站低,其正午太阳高度总是比中山站大,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夏半年其白昼时间总比长城站长。
4题,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赞比西为汛期,湄公河为枯水期,莱茵河与亚马孙河分别流经温带海洋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没有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
【答案】1.C 2.B 3.D 4.A

四、命题意向
1、近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本专题考情分析
年份及试题 考察内容 题型 分值
2006 北京文综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选择题 4
天津文综 日出日落方位 8
全国卷(2) 昼夜长短 12
重庆文综 正午影长的季节变化 4
2005 北京文综 自转速度与昼夜长短 选择题 4
天津文综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方向 12
2004 全国文综 昼夜长短及变化 选择题 4
北京春季文综 地球公转速度 4
天津文综 昼夜长短及变化 12
2、规律总结:
(1)从考核内容上看,重点考察晨昏线、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学科基础知识。2006年新增加考查了日出日落方位的确定,如天津文综第1、2题。从命题趋势来看,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核有强化趋势。
(2)从考查形式上看,第一,多以选择题方式出现,文综卷中尤其如此;第二,试题多以图文结合、图表结合的方式呈现,且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3)能力上,注重考查读图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试题具有综合性、分析性和实用性。

必修一基本都是理解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难一些 第三节也是理解不需要背
第二节第二节中太阳辐射分布蛮重要的要记一下 必修三还要用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要记一下
第二章的话
第一节变质岩的变质 岩石的转化要背一下
第二节六大板块 一些基本地质变化要知道怎么形成(像火山喷发,地震)背 斜向斜全部要知道,外力作用形式要知道(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第三节重点
大气的话理解,气压带风带要全部记住及其地区的气候 季风气候的形成要记 清楚是什么原因,容易搞错 天气系统就要背出来了 都是反过来容易弄错(我也是最讨厌这个了)
第四节的水循环很简单,洋流的要记住,还有四大渔产及其形成的原因(比如秘鲁渔产是上升朴常流,将养分带上来)
第三章的第一节、第二节不难也没什么难记的,
第三节好好背一下
第四章没啥好说的
地理不难,考个八十几分很简单,想考九十几就难了,很细的的东西都要掌握
必修一是自然地理理解的较多,必修二、必修三是人文地理基本都要背
想考好成绩就多看看书吧(虽然痛苦55555 坚持就行了 俺也是那么过来的 呵呵 加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求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背些什么能及格视频

相关评论:
  • 19244375484求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背些什么能及格
    柴蒲宋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

  • 19244375484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柴蒲宋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

  • 19244375484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示
    柴蒲宋光照图可以通过判断南北极、节气、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等方式进行判读。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可以判断昼夜更替,与经线相交可以判断昼夜长短。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需要先求出两地的经度差,再根据经度差计算时间差,最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第二单元 大气 一...

  • 19244375484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
    柴蒲宋★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期末必备) ★ 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2018高中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

  • 19244375484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归纳笔记
    柴蒲宋1.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一 (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2)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 19244375484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柴蒲宋这次我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 ,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知识点相关内容推荐↓↓↓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必考知识点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钠的知识点 钠及其化合物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

  • 19244375484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识点
    柴蒲宋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猜你喜欢:1. 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识点 2.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 3.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4.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

  • 19244375484高中地理必修一 。 二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柴蒲宋高中地理必修一 。 二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2个回答 #热议# 网文质量是不是下降了?雪魄大人 2012-10-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

  • 19244375484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柴蒲宋高中地理知识点很多,那么高一地理有哪些知识点呢?感兴趣的同学快来和我一起看看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

  • 19244375484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柴蒲宋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地理学研究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通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地球、地理环境、地理过程,结合地理学的方法,如空间观察、地图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地理现象。2.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形状与尺度、地球的运动、地球...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