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诽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一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翻译: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悱(匪):想说却说不出来。隅:角落。
【译文】 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开导的,不到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譬如,一张桌子,你举出一个角,他不能用三个角来回答你。这样的学生,我是不再给他讲新东西的。

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传统译注〕
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侯,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侯,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再重复去教他了。”
〔新注〕
不愤不启:学识不深厚,不能开悟。愤:说文“懑也”。《广雅·释诂》愤:盈也。气盈为愤,引申为多,指学识深厚。启:开,开悟。
不悱不发:不多说不能讲明白。悱:说文“口悱悱也”,意思是多说。发:原意是射箭,引申为传达,这里指讲明白。
复:重复,指不重复举“一”,要换一种讲法。
〔新译〕
先生说:“知识积累不丰厚,不能开悟;不多说,不能讲明白。举一不能使人反三,就不要重复这种讲法。”
〔新注题解〕
这是孔子教学生学习和宣讲儒道的方法,
按传统注解,孔子教学生时,若举其一,学生不能反三,就不再教了。学生不可能都有举一反三的聪明。孔子收徒,决不会这样苛刻。否则,孔学不可能传播的那么广。
灵感的闪现,往往是在致志以求,积累丰厚时。故曰:“不愤不启”。不多练习讲说,难以传达明白,故曰:“不诽不发”。这和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既是现在,对我们学习也是有益的,可遵行的。
“举一反三”,现在多指人聪明,能闻一知十。孔子说的“举一反三”,强调的是举一,举的一能使人反三,否则,换一种说法。清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四用的就是孔子本意:“古人著书,举一可以反三,故文简而义无不赅。”
不管现在怎样理解“举一反三”,我们读《论语》时,仍应从其本义理解之,才能得到孔学的真谛。
举一反三的本义,应成为现在教师的座右铭。传统注解使人们错误地总把学习的责任推给学生,指责学生脑子笨,不能反三。却没想过是否是我们举的“一”没举好。注重自己举的“一”,开动脑子,多想想怎样举好这“一”。只要我们能举好“一”,对方就一定能达到反三。

5.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侯,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侯,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再重复去教他了。”

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侯,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侯,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再重复去教他了。”
_________经典吧!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不愤不启,不诽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一下!!视频

相关评论:
  • 1574447767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负担,则不复也。”旳意思...
    宗清定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1574447767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啊
    宗清定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出处《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

  • 1574447767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什么...
    宗清定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味着只有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感到困惑,竭尽全力却无法自行理解时("不愤"),教师才会适时地给予启示。同样,当学生内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却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来表达("不悱"),教师才会引导他们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这一教学原则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

  • 1574447767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宗清定1.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表明了孔子的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育思想。2.通假字: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

  • 15744477672请解释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宗清定【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 15744477672翻译古文《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宗清定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1574447767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宗清定你到底要问什么 出自《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给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因此推举出另外三个方角,就不叫他了。这是我命刚学的,希望采纳 ...

  • 1574447767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_百度...
    宗清定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1574447767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示。?
    宗清定’”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直接论述。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从始至终一问到底的,他只是在关键的地方才进行启发的,而且非常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求有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 3.《论语·述而第七》“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15744477672不愤不启,不诽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一下!!
    宗清定〔新注〕不愤不启:学识不深厚,不能开悟。愤:说文“懑也”。《广雅·释诂》愤:盈也。气盈为愤,引申为多,指学识深厚。启:开,开悟。不悱不发:不多说不能讲明白。悱:说文“口悱悱也”,意思是多说。发:原意是射箭,引申为传达,这里指讲明白。复:重复,指不重复举“一”,要换一种...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