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是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扩展资料:
一、事件起因: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约。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二、主要影响: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背景: 1 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这成为五四运动的根本原因。
2 俄国十月革命,给先进的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3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成为运动的导火线
内容:时间:1919年5月4日
人物及地点:以北京为中心,青年学生起到先锋军的作用,6月3日以后,
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成为运动的主力军,运动进入第
二个阶段。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结果:中国代表在《巴黎合约》上据绝签字,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的爱国学生,
罢免了曹、路、章的职务,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
到先锋军的作用,工人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
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在运动中起到领导作用。这次运动提高了中国人民
的觉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
要组成部分。一半意义上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
端(近年来史学界有争议)。

背景:1、从国际看(1)、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2)、俄国十月社会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从国内看(1)、北洋军阀,对外投敌卖国,对内大量掠夺财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人阶级迅速壮大。
5、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进了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爱国活动,这些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人阶级迅速壮大。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
巴黎和会旧照
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请采纳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以北京大学为首的高等教育发展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民国初年以来的反日以及国耻情绪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全部占领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于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的不满,被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而发挥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中国参战军,其贷款还被用于安福国会庞大的贿选开支。同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其主要内容为: 1、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2、关于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日军撤走,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 3、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合办经营。 北京政府在换文中,对日本的提议“欣然同意”。驻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政府亲递换文,后被北京学生痛殴。在中国对德宣战,与日本同为战胜国,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没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扩大了,这一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
一次大战期间工商阶层的发展
  清末以来,中国的工商业虽有所发展,但在西方产品的输入情形下,中国本土工商业的发展仍然有限,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产业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显重要,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主要力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 五四运动
,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的反对。 从而激起青年们的“五四运动”。
编辑本段起因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学生的血书良心救国


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视频

相关评论:
  • 13163265935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及意义
    刘亮阙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引起阶级矛盾的尖锐激化。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推动。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促进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4、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人民觉醒,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5、一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

  • 13163265935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刘亮阙背景:1、从国际看(1)、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2)、俄国十月社会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2、从国内看(1)、北洋军阀,对外投敌卖国,对内大量掠夺财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人阶级迅速壮大。5、新文化运动推动了...

  • 13163265935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刘亮阙背景: 1 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这成为五四运动的根本原因。2 俄国十月革命,给先进的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希望。3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成为运动的导火线 内容:时间:1919年5月4日 人物及地点:以北京为中心,青年学生起到先锋军的作用,6月3日以后,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 13163265935五四运动的国内背景
    刘亮阙五四运动的国内背景: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生爱国运动,其发生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密不可分。新文化运动主张打破封建礼教束缚,提倡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开始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其后的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 13163265935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有
    刘亮阙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民主运动,其发生的背景主要包括:1. 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努力未能阻止战胜国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一决定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极大愤慨。2. 日本的侵略行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欧洲...

  • 13163265935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刘亮阙1、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陈独秀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

  • 13163265935五四青年节的历史背景?
    刘亮阙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其历史背景如下:1、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停滞状态。外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侮,内受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和剥削。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处于濒于亡国灭种的水深火热之中...

  • 13163265935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都有什么
    刘亮阙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历史背景: 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统治,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权利,...

  • 13163265935五四运动性质
    刘亮阙五四运动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却遭到了列强的背叛和压迫,将其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怒和不满。青年学生们首先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工商人士的支持,形成了规模浩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

  • 13163265935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意义、口号是什么?
    刘亮阙一、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西方思想在晚清特别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陈独秀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